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1老子臆解-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觉,而下品极恶凶顽刁诈猾贼之风可止。此非一朝一夕之效,必期之数十百年然后为功,然舍是又无他径可取。是则“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此又本义之大同者也。 
  为政者,平民皆注其耳目。得善矣,得信矣,则其安天下也,“歙歙焉”,翕翕然如敛翼而振起也。“浑浑焉”,浩浩乎若无所止。混混然皆与道合。且将使百姓安乐,圣人咳然而笑也。                    
德经十二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 
  盖闻善摄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揣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通行本此作贵生章第五十。 
  “而民生生”以下,皆从甲、乙两本。 
  “以其生生也”,——所据乃甲本,乙本同文,但阙“也”字。按文子九守,淮南子精神篇皆有“生生之厚”一语,故各本多从之,兹芟。 
  “揣”——韩非子解老篇作“投”,淮南子诠言篇作“措”,盐铁论世务篇作“用”。 
  “容”——“搈”借。孟子“动容周旋皆中礼”,动“搈”也。犹言动“摇”。   
  臆解: 
  生犹出也,死犹入也。生死之徒其数同。曰“十有三”者:一说四肢九窍为十三,一说七情六欲为十三。一说十分之中有三分。自来解此章者,皆取后说。而苏子由曰:“生死之道九,而不生不死之道一。”曰“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此句前一“之”字训“往”、“至”,后一“之”字语助也。)乃此章主旨。 
  第一说出韩非子,去老氏之时未远,此解是。“十有三”者,十又三也。四肢九窍则此生理之身也。则前二句意为生亦此身也,死亦此身也。谓皆正生、正死也。难谓十分之三之人属生而不死,又十分之三之人属死而不生。曰“全生之极”,“全死之极”者(王弼注),非也。“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者,谓即此十三者完具之身,妄作妄动以趋于死也。而皆曰“十有三”者,此身之属生理者外,尚有成其为此身者此生者在也。 
  “生生”者,徒善其生理之身,非必为善摄生者也。兕虎甲兵,皆寓言也。不妄作妄动以自趋于死地,则兕也、虎也、兵也,皆不能伤。曰“无所”者,无处也。摄生有道,即老子之道也。明此,则知苏氏假庄子之说不死不生者,傅会之说也。(盖自易之“大衍之数五十”,虚其一,而谓“其用四十有九”衍出。)                    
德经十三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 
  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通行本此作养德章第五十一。 
  “器”,通行本作“势”。作“器”者是。甲、乙两本同。全书中无言“势”者。此帛书胜处。 
  “万物”下,通行本皆有“莫不”二字。甲、乙两本皆无之。 
  “爵”,俗本亦作“命”。甲、乙两本皆作“爵”,是。 
  “成之,孰之”,据河上公本、真经本同。余本皆作“亭之,毒之”。皆假借字。“成之,熟之”为本字。 
  第二段诸本又有作“德畜之”者,与第一段第二句重复,非。盖至末乃标出“玄德”,为主旨。   
  臆解: 
  道生,德畜;物形,器成。道形于物,德成于器。万物中最可尊贵者,道德也。不以人之爵命而常自然尊贵也。凡生、畜、长、育、成、熟、养、覆,皆“自然”之化。以“自然”之法通于人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皆无为也。是谓“玄德”。——观此,可谓老子非深慈之教哉?                    
德经十四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棘。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 
  通行本此作归元章第五十二。 
  “塞其兑”,——“兑”乃“阅”之省文。古假“阅”为“穴”。宋玉赋:“空穴来风。”庄子作“空阅来风”。司马彪云:“门户孔空,风善从之”。(见说文段注)。此义为“塞其穴”。淮南子“塞民于兑”,义是塞民于口。高诱注:耳、目、口、鼻也。 
  “终身不棘”,据乙本。诸本多作“不救”。甲本此字缺。“救”、“棘”一声之转。“救”,止也。 
  末六句皆韵。   
  臆解: 
  读此章而后知西方宗教之源也。 
  曰“天下有始”,此“始”为不可知者也。穷往古之圣人、教主、哲人、科学家,未能说明此宇宙如何始、何由、何故。尽未来之圣人、教主、哲人、科学家,亦未必能说明此宇宙如何始、何由、何故。此本非人类思智所及者也。尽思智之力,以为入乎宇宙之极限矣,思智穷矣,而宇宙固无限也。于是名之为上帝,真主,太极,生气,皆宗教之说,假定其“有始”而已。老氏亦无以名之,字之曰“道”,曰“天下母”。 
  道,无可譬喻。说为“母”,亦强名也。王辅嗣解“母子”,犹本末也,非善喻也。“母子”亦无同喻。本、末在一物,母、子则二也。而仍喻于母子者,大、小之辨也。道大而天下万物为小。母子相依,道固在天下也。说之为本末,体用、内外、上下,皆有合而皆不合。曰“以为”者,假定也。万事万物,可“知”者也,其可知者,外也。道,可“得”可“守”而不可传。“知”者,思智之事,“得”者,意会、心领、神契、悟入、体验,出思虑以外,内也。将内修而外学者也。守道不渝,至身殁而不殆。不殆,不危也。 
  塞兑闭门,内修也。心意不驰于外,物欲不扰其中,则“终身不勤”,不勤,不忧也。启兑济事,外学也。虽精研万事万物,而物无止境,学亦无止境,则“终身不救”,不救,不止也。 
  既内修而外学,必得其明。“见小”,见微也。见微知著,察乎秋毫之末,固当善用其光。光,吐明者也,见知之力也。察察为明,非老氏治天下之道也。事事见其小必遗其大,古之明君,非察察之主也。其在凡人,而能见人所不见之隐,知人所不知之私,则人皆忌之而欲去之矣。是殃祸且及其身者也。自古才士文人之流,若是而见杀者,不可胜数也。故曰用其见知之力,而“复归其明”,即“明道若费”之谓也。“君子盛德,容貌若愚”,亦同此义。 
  “守柔”者,老氏之至教。发奋图强也易,明道而守柔也难。能守柔始可曰强。 
  “袭”,藏也。“袭常”,藏于常道也。                    
德经十五 
  使我挈然有知,行于大道,唯它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而资财有余,是谓盗乎!非道也哉! 
  通行本此作益证章第五十三。 
  “挈然有知”,甲本作“■”。诸本作“介”。帛书编者订为“挈”,是也。“挈”、“介”一声之转。“挈”通“契”,即契然有知,契于心也。 
  “唯它”。甲本“唯”字下缺。兹从乙本。诸本皆作“惟施”,解说无不牵强。盖味于古音也。此联绵字,当是“逶迤”。或作“委佗”,“委移”,“逶迆”,“逶蛇”。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君子偕老:“委委佗佗,如山如河。”本音“它”。“唯”与“惟”与“委”,同音。“施”、“蛇”、“它”,古音同在十七部。通假。今正字作“逶迤”,曲折纡余之意。即不可据借字之义为说,因大路上必无“它”或“蛇”也。又不可曲解“施”在此为“施舍”。——乙本是。 
  “朝甚除”。——“朝”,市朝也。犹今言公所。顾亭林日知录有说。“除”,谓 扫除清洁。 
  “盗乎”。古本作“盗夸”,韩非子解老作“盗竽”。皆难成说。疑原是“乎”字,篆书形误。此字甲本缺,乙本存木旁,或是同音字。   
  臆解: 
  契于道而行矣。所畏者,曲折纡余而无所止也。周道如矢,其平如坻,履之而安,然凡民舍此而好趋小径,此老氏之所叹也。 
  观于古史:封建世禄,周末,王室微,诸侯各为小国。其公卿,居则执政,出则帅师。其平民,居则耕稼,出则从戎。文武兵农,皆无甚别异。至春秋晚期,社会经济稍发展矣,别有一游惰阶级出现,则世禄之残余也。流衍为战国之游士。 
  此一游惰阶级,国家之蠹也。田畴荒,蓄积索,因之以饥馑,加之以师旅,民不聊生矣。而有一阶级之人,“服文采,带利剑,餍食而资财有余”。则非盗窃何由而致哉!然此乃凡民之所歆羡者,故曰“民甚好径”。                    
德经十六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溥。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通行本此作修观章第五十四。 
  诸本“修之……”下,皆有“于”字。兹据乙本。义无异,当依简者。句更健。 
  读此章略见今古音之异。 
  拔、脱、绝,古音同在第十五部,入声。 
  家、余,古音同在第五部,平声。 
  邦、丰,古音同在第九部,平声。 
  下、溥,古音同在第五部,上声。 
  凡此皆古韵。余与今韵无异。   
  臆解: 
  此章主旨,言建德而抱道。其实一也。 
  道与儒,虽宗旨各别,而说理往往有同者。大学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言“修之身”,“修之家”、“修之乡”、“修之邦”、“修之天下”皆一贯。古之家大,非后世之家也。春秋之国多小。由小而大,中间增一环节,曰“乡”,乃于理更贯。辨其理想,则大学之言大而夸。谓“身修而后家齐”,犹之可也。谓“家齐而后国治”,未必然也。谓“国治而后天下平”,则二者相去远矣。老氏此言较平而实。 
  何以言之?士君子立德行道,必先修于其身,先体验之以明其真伪也。“修,治也。治而广之,人仿效之,是曰教”。(郑玄注中庸语)。由小而大,修治而广之,则教之于家、于乡、于国、于天下也。不言齐、言治、言平,而专就其德说余、说长、说岂、说溥,则谦乎平实之言也。 
  进者:老氏之教,无为者也,无以有己者也。观者为主,所观者为客。此就客为主而观之者也。以我而观家国,有己也。则蔽于己见。以家国而观家国,乃足增于所见之明。倘以天下观天下,诚大观矣,足以知天下之为天下。皆修而致之也。                    
德经十七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虺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