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2007年合订本 作者:多人-第3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难道奶奶口袋里还有钱?可他明明看到,奶奶每次出门前都是从窗台或电视柜上把钱全部拿走,回来后再全部丢在窗台上,她身上应该不会有钱,增加的钱从哪儿来的呢?
  晚上,约翰接到了爸爸的电话。爸爸说,他前几天查了一下奶奶的账户,发现奶奶从没取过他们存的钱。奶奶手里只有他们走时留下的100美元现金,这一年来她是怎么生活的呢?约翰知道,小镇上的生活费标准每月最低也得1000多美元,就算奶奶再节约,也不可能100美元用一年啊!
  约翰把爸爸的疑问说了一遍,奶奶茫然地看着那沓钱说:“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不会从银行取钱。我也不认识美元,我不知道那是多少。”
  奶奶不懂英语,不认识美元,约翰是知道的,他不明白的是,奶奶是怎么用钱买东西的。奶奶说:“我每次买东西时总是把手里的钱全部给卖东西的人,让他们自己拿钱和找钱,我想别人是不会坑我这个老太太的。”哪有这样买东西的?约翰感到很可笑。他决定跟踪奶奶一次,看她究竟是怎么买东西的。
  第二天,约翰悄悄地跟在奶奶后面。果然,奶奶买水果时,一下子把钱全拿出来,让卖水果的人自己拿钱。约翰发现卖水果的人从奶奶手里拿出了一张10美元的钞票,却放回了两张5美元的,他等于没收奶奶的钱!接下来,他看到的情况都差不多,有不收奶奶钱的,还有多找奶奶钱的……
  约翰的眼睛湿润了。他明白了,这都是小镇上的人们在帮助无依无靠的奶奶!
  约翰找到了镇长。感谢小镇人一年来对奶奶无声的照顾。镇长说:“以前都是你爷爷跟别人打交道,他去世后,你奶奶开始进入社会生活中。刚开始小镇的人还感到这个老太太真是奇怪,后来才知道她根本不认识钱。没人愿意欺骗一个不认识钱且完全信任别人的人,于是就出现了这种现象。其实,不是我们在帮她,而是她在帮我们,小镇上原来也有坑蒙拐骗现象,自从碰到对人没有丝毫防备的约翰太太后,这种现象就没有了。我们应该感谢你奶奶才对啊!”
  摘自《读者》2007年第18期P17
  29分钱蒋光宇
  那是一天傍晚,德兰姆姆独自一人行色匆匆地走在加尔各答贫民区脏乱的街道上。
  在加尔各答的贫民区,几乎所有人都认识德兰姆姆。因为,专门救助穷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就是她创建的,更何况她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爱戴,获得了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其实不止是穷人崇拜她,世界各国许多最有钱的富人,也都心甘情愿地给她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捐钱。
  一天,一个瘦骨嶙峋、蓬头垢面的乞丐不好意思地拦住了德兰姆姆,然后吞吞吐吐地说:“修女,每个人都很敬重您的事业,都愿意为您做出奉献。我虽然没有能力,但也想奉献给您29分钱,以略表我的心意。整整一天,我只讨到这29分钱。如果您不嫌弃,就请您都收下!”
  客观地说,尽管德兰姆姆的全部个人财产,只有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旧衣服,但仁爱传教修女会却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这29分钱对于修女会的资产来说,确实是微乎其微了。
  德兰姆姆感到进退两难:“如果我收下这29分钱,他今晚就一定会饿肚子。如果我不收,又一定会伤他的心。”
  于是,德兰姆姆把随身携带的还没来得及吃的晚饭,即一块面包和一瓶水送给了他,同时伸出双手,恭恭敬敬地收下了这29分钱。
  当德兰姆姆收下29分钱时,惊喜地看到,拘谨的乞丐竟然笑了,而且笑得那么开心,那么满足,那么灿烂。
  德兰姆姆想:“这个穷苦的乞丐,在炽热的太阳底下,在高温下,乞讨了整整一天,才讨到29分钱,却全数奉献出来。29分钱虽然微不足道,但其中饱含着无价的爱心。”
  后来,德兰姆姆在多次演讲中说到:“穷人没有钱,没有地位,但并不缺少互相帮助和体谅的爱心。这正是穷人的伟大之所在。只要真心愿意的话,我们每个人,即使是一个卑微的乞丐,也可以对他人献出爱心,对他人有所帮助。”
  摘自《读者》2007年第18期18
  最贵重的礼物苏童
  一个囚犯在一次意外中受了重伤,躺在医院的急救室里等待输血。去取血的救护车却迟迟未归,囚犯奄奄一息,在场的医护人员及监狱有关人员都焦急万分。这时,一个年轻的警察,伸出还略显瘦弱的手臂,对医生说:“快抽我的血给他吧,救人要紧。”囚犯的血管里流进了监狱警察的鲜血。奇迹般的,囚犯复活了。
  这个囚犯也很年轻,他也是大学毕业,但却犯了罪,入了狱。就是这名囚犯,在他复活后的5年里,在狱中搞了一项科研项目,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被减了刑。囚犯及囚犯的家属都十分感激那名救他一命的年轻警察。在一个春天的傍晚,下班路上,这名警察,这名管教分队长,被囚犯的家属请到路边的杨树下。
  “听说你要结婚了?”囚犯家属问他。
  “是,定在7月1日。”警察点头回答。
  囚犯家属说,“那年多亏你给他输血,否则,他早没命了……还有,他这几年在里面改造取得了这么好的成绩,还减了刑,这些,都是你帮助的结果……”说着,囚犯家属拿出两枚金灿灿的戒指,往警察手里塞,边塞边说,“这件礼物,是祝贺你结婚的,是我们的一点谢意!请你无论如何要收下……”
  警察没有收下那两枚戒指。
  其后的许多年里,这名警察,拒绝了不计其数的比金戒指还贵重许多的礼物。几十年后,他退休那天,一个囚犯把一个洁白的信封送给他,囚犯哽咽着说:“队长,我知道您的脾气,您从来不收他人的礼物,但这个礼物,您一定要收下……”
  这名警察收下了他平生惟一的一次礼物。囚犯给他的礼物是一个洁白的信封,里面是一张纸条,纸条上的字体很漂亮:“队长,您别退休了,我们这样的人需要您这样的人来改造啊……”
  一个普通警察,临到退休那天,还在被人强烈地需要着,这是一种多么巨大的幸福。
  “这是我一生中收到的惟一的也是最贵重的礼物!”这名警察对我这么说时,他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这名老警察,是我的一个老同学,他的家里很清贫,但我觉得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因为他被需要,有机会为别人服务,他活得有价值,千金难买,万金难抵。
  《读者》2007年第19期目录
  文  苑?卷 首 语?生命中的三种人蔡 成1?文  苑?喷壶梁晓声4诗二首蓉娜?莫里茨 西尔沃斯坦6石头汤梅子涵8林中小溪普里什文10草原因原始而美丽梅家胜32父亲比约恩斯彻纳?比约恩松52
  人  物?人  物?海瑞(节选)张宏杰25天才达利的完美爱情坏蓝眼睛40?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余世存55?历史一页?伤口白求恩54
  社  会?杂谈随感?贼光消失的时候林清玄42消费物质还是消耗心灵北 村20林肯的鼻子汪曾祺56从敌人到人狄 马58大学的诞生曹 静60?今日话题?走出国门,你的举止文明吗张成 李雅明36
  人  生?人世间?我们乡下的爱情南在南方18假如没有读书郑俊甫33咱们的城市诗 秀38?青年一代?青春中的落落野花麻 宁28威科特先生的陷阱伊 然46青春是只骄傲的小狗绝塞明月47?人生之旅?请让我们回送你一程陈吉琼7婴儿徐应杰9在心底举行的默哀仪式潘国萍22失踪隐 地30隔壁,对门独 眼57?两代之间?家乡的老母(外一则)高仓健12行走在消逝中陆勇强17母亲的心丁立梅43?婚姻家庭?爱的照相簿吴若权17永远的岸(外一则)周国平53
  生  活?心理人生?别伤害了金子般的心何长安20美与挂碍鲍尔吉?原野31慷慨的回报伍献卫61?生活之友?疾病的真相曾志锋48网络礼节Tony Brisciani50
  知  识?知 识 窗?谁藏了中国的流失国宝李红霞24“倒”的只能是“楣”郭灿金 张召鹏31战机型号田 力45
  看 世 界?在 国 外?300年前的黑色“巫女”申赋渔26政府是可以破产的李子旸49好莱坞怎样走进科学刘 芳62
  点  滴?漫画与幽默?漫画与幽默 34?言  论?言论 27?意  林?舒展灵魂尹玉生11?补  白?两份名单刘诚尤13童年不会等待亚瑟?戈登19行善,也需要智慧赵 畅21最爱和次爱李碧华23不准跑的理由感 动25低保户也快乐流 沙29等待赵 恺30我的观察达尔文41必须面对的真相沈佩君51我与《梵高传》欧文?斯通59
  交 流?编读往来?短信平台 63
  我与《梵高传》
  欧文?斯通 常涛 译
  1927年春,我在巴黎偶然地接触到温森特?梵高的绘画。当时索尔邦大学有十年轻学生,怂恿我去参观卢森堡画廊。“……去看看温森特的画展吧,这是自从1890年他的小型画展以来第一次较大的展览。1890年那次画展,是他的弟弟提奥在他去世数月之后举办的,后来没有几个月,提奥也与世长辞了。”
  画廊的墙上,并排悬挂了大约70到80幅光辉灿烂的油画,都是温森特在阿尔、圣雷米和瓦兹河边的奥维尔画的。对于受过意大利宗教画和巴黎寓意画过多熏陶的我来讲,绘画已经成了一种不能令人激动的艺术。然而,此刻,突然间面对着温森特的这个由色彩、阳光和运动组成的骚动不安的世界,我的确被惊呆了。当我惊诧不已地徘徊于一幅又一幅壮丽辉煌的油画面前时,我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这个如此深切、如此感人地打动了我的心,为我拨开了眼中的迷雾,使我能够把生命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的人是个什么人呢?
  详述温森特的生活经历是困难的,因为关于他的文字记载廖寥无几。资料的主要来源就是他写给他弟弟提奥,又由提奥的遗孀乔安娜翻译出版的那些信件,为温森特的一生找到史实依据的唯一逢径,就是追随他的踪迹遍访英国、比利时、荷兰和法国。这是一段值得纪念而又有益的经历,因为当时距温森特37岁早逝才过去40年,他的绝大多数亲友和曾与他有过交往的人依然健在。我肩背旅行袋,走遍了欧洲,住在温森特曾经居住和作画的每一处房屋,跋涉在布拉邦特和法国南部的田野上,寻觅温森特曾经在那里安插画架,把大自然变成不朽艺术的确切地点。
  回到纽约,回到格林威治村我的单身公寓,我意识到这样两个实际情况,其一,温森特的一生,是最为悲惨然而成就辉煌的一生:其二,年仅26岁、毫无写作经验的我,对于胜任写作温森特的故事来说,是太年轻了。
  但是……没人愿意做这件事,我不能拒绝这个艰巨的工作。我已经被温森特的生活经历迷住了。尽管能力有限,我知道。我将会忠实地表现他那非凡的才能,并且设身处地地去写,那就能使读者读来如历其境,深入到温森特的心灵、思想和灵魂之中。
  我是用六个月的时间四易其稿写成《对生活的渴求》(中译本名为《梵高传》)的。在此后三年中,这部手稿被美国的17家大出版社一一拒绝,其理由则总是如出一辙:
  “您怎么可以要求我们,让正处于萧条时期的美国公众,接受这个关于一位默默无闻的荷兰画家的故事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