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03中国文情报告-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全国。但这样做是否能起到促进城市的戏剧氛围,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其次,从2003年戏剧生产的基本状况我们可以看到,政府的、官方行为的、专业院团的,在戏剧的生产与市场环节上日渐显现出左右为难,而与此相比,民间的、非专业的虽然日渐活跃,却每每因资金的限制而备受压抑。本来,这二者应该形成一种良好的互补关系,但就目前的现象来看,各自受到的制约使得互补很难成为现实。
  从戏剧的生产来看,院团的戏剧生产在数量上已经远远不如非院团。但是,非院团的生长环境受到的制约却是院团所不用考虑的。戏剧的生产是一种集体性的行为,而非院团的、民间的戏剧力量在这一点上恰恰比较弱。许多戏剧的生产往往是在做完一个剧目之后这一个剧组也就散伙,如果以后再有合作,再去寻找合作的可能。这还是合作过程比较良好的,如果因为经济关系打得不可开交,就再也没有合作的可能了。像《恋爱的犀牛》那样比较成规模的剧组,到现在比较松散的“孟京辉戏剧工作室”,这样的情况并不多。他们的团体性也有赖于自1999年起《恋爱的犀牛》一直处于赢利状态,集体合作的难题中最难解决的经济问题在这里解决了一大半。
  因此,就目前的演出情况看,虽然活跃力量在民间,但民间并不是条坦途;戏剧生产强有力的控制在院团手中,可院团的生产在质与量上都很难满足观众的需要。戏剧的活跃需要一个丰厚的土壤,在院团作为重要生产基地的同时,还需要非专业、非院团的民间团体的活跃。从国外及港台的经验来说,只有这些团体的活跃,培养戏剧人才的路向才会越来越宽广,创作上的方向越来越多元,观众选择的余地也就越来越大,这样,戏剧生产的良性循环也就比较容易建立起来。2003年,有一批青年创作者在大学生戏剧节、青年剧展以及德国当代戏剧周这类民间戏剧活动中浮现出来,他们的创造力既惊动了观众,也使得许多院团内的专业人士惊诧不已。如果政府的戏剧资金能向他们倾斜,使得这样的团体不再像以往那样轻易地风流云散,鼓励他们在戏剧领域内扎实地“实验”,不急于向商业戏剧妥协,并以创作者为核心逐渐形成稳固的戏剧团体,必定会成为繁荣戏剧创作的重要资源。
  从戏剧交流与戏剧活动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官方的戏剧交流活动既存在着极大的浪费,也会因为主管官员不见得熟悉这一领域,往往使得交流流于表面的热闹。2003年,“北京国际戏剧演出季”虽然是北京被解除“非典”后重大的文化交流活动,但就整个演出的质量来说,实在与国外著名的演出季相差甚远。从《莎士比亚全集》草台班子一样的剧团,到大型景观戏剧《阿依达》草率演出— 据媒体报道国外来的总导演甚至都急得哭过,不免让人感叹:如此斥巨资的庞大阵容,怎么竟如此草草了事?如果说在2003年因为它具有强烈的政治意义,还可以让人忽略戏剧本体上的不足,那么今后的走向又靠谁来监督呢?
  与此相比照,没有官方资本介入(或者官方资本介入只占很小比例)的民间戏剧交流与戏剧活动也逐渐活跃起来。2003年,来自香港、台湾、日本的戏剧团体在北京等城市完成了47场的演出(此类交流演出,有来自香港的无人地带、日本的少年王者馆, 日本Funks舞蹈团;年底的台港小剧场展演则包括外表坊时验团、莎士比亚的妹妹们剧团、金枝演社、身体气象馆、亲爱的剧团5个台清剧团,以及香港三十路组剧团。其中少年王者馆在北京演出之外,还在哈尔滨以及重庆巡演。),年底在北兵马司剧场的“台港小剧场戏剧艺术展演”,则于无声无息中完成了台湾当代小剧场20年来第一次集体亮相。对华人戏剧圈来说,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碰撞,却因为民间运作受到资金等方面的限制,并没有达到它应该有的影响。与此同时,民间的戏剧活动,大学生戏剧节、北京人艺青年处女作展演和德国当代戏剧周等戏剧活动,活跃了戏剧氛围,繁荣了戏剧市场,最重要的是发掘了一批极有潜力的创作者。从总体上来说,一方面是铺张浪费得惊人,另一方面是节俭到寒酸;一方面是浩大的声势,另一方面却默默无闻。政府作为调节机构,寻找二者之间沟通的桥梁,才是繁荣戏剧创作的应有之义。 
 
七 在低迷中成长的网络文学 
陈福民执笔 中国作家网2004年8月12日 
  与任何新生事物刚刚诞生之初总要受到各种各样的质疑一样,早些年间,关于网络文学是不是一种可以期待的文学方式,还曾有过热烈的讨论。有相当一批资深老派的文学操持者不大看得上那些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毛头小子、丫头们稚嫩的文字,认为网络文学不过是某种情绪的宣泄或者无厘头式的胡闹而已,成不了什么气候;而那些饱受压抑富有才华的力量却发现了一块新大陆,并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冲动投身到.网络写作中,还有一些更为激进的人以激进的姿态宣称网络是传统文学的终结者。借助于网络所特有的自由空间,众多写手很快就肆无忌惮地推进了他们的事业。若干年之后,像李寻欢、宁财神、安妮宝贝、邢育森这些名字仍然象征着网络文学当年的一时之盛,而蔡智恒——痞子蔡和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则阴错阳差地成了汉语网络文学写作的经典。
  时至今日,尽管不能就此说网络文学已经完全赢得了早期它对自己的期许,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人们用挑剔的眼光面对这一段文学历史的时候,从网络中冲杀出来的优秀作品是不可能被绕过去的。
  低迷中的成长
  盛极而衰是对2003年网络文学的一种描述。
  2002年,因为有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蔡春猪的《手淫时期的爱情》、醉鱼的《我的北京》以及何员外的《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等力作,这个年份堪称网络文学的丰收年。相形之下,2003年的网络文学显得非常沉闷和低迷,如果没有惊世骇俗的“木子美事件”冒出来的话,这一年在网络写作几乎就没有太引人注目的东西。这当然不是说本年度没有网络文学— 网络写作,事实上,网络写作的实践从来没有也不会停下脚步来,各大门户网站也都不遗余力地推进着网络文学。比如新浪文化在2003年就推出了苏显的长篇小说《上海夏天》。说这一年几乎是空白,完全是因为2002年的网络文学星空太灿烂太耀眼了。在2002年群星辉映下的2003年,显得有些迷茫,有些不知所措。
  中国的网络写作— 网络文学发展到今天,最保守的估计至少也有六七个年头了。应该客观地说,中文网络写作——网络文学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按照雷立刚的观点:“网络文学杰出论坛中优秀作品的质量,已经不低于《当代》、《收获》、《芙蓉》、《天涯》、《山花》等一流文学期刊发表作品的平均质量。”这个看法是否允当姑且置之不论,但网络文学一路走下来,在自由率性、真实勇敢以及最大限度发挥艺术虚构想像力诸方面,确实有传统纸媒文学所不能企及之处。这其间的种种变化契机,诸如作者的创作心理或者网络运作模式等,都很值得玩味探讨。由此也可以发现,网络文学在2003年的低迷,远远不是一个不可理解的结果。
  众所周知,中文网络文学卓然峥嵘并正式登堂人室,闯进文学、大众的视野,成为一个被独立命名的文学方式,是缘于一次看似非常偶然实则必然的成功— 1998年,台湾写手蔡智恒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席卷大陆。说其偶然,那是因为在此之前,大陆的网络写作早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而且各类文本在生命体验的真实、生存经验的率直、语言感觉的飞扬等方面,都远远超过《第一次亲密接触》所能达到的高度。被《第一次亲密接触》占据了中文网络文学荣誉峰顶,对大陆写作者来说确实有些委屈。难怪后来雷立刚不无心酸地指认:《第一次亲密接触》有幸成为“大陆网络文学的开山之作,这本身便充满喜剧色彩。”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痞子蔡《第一次亲密接触》的成功凭借的绝不仅仅是运气,这其中,不仅在文学史的意义上看,有很内在、很“文学”的原因,也有着当时尚未明确的网络运作机制方面的根据。早期大陆著名网络写作者,如前述李寻欢、宁财神、安妮宝贝、邢育森及至后来的王小山、沙子等人,非常敏感地意识到了文化变迁时代的来临,他们的文字具有鲜明的文化异端的色彩。不管他们承认与否,可以说王朔、王小波是他们的精神导师。但也正因如此,他们都在语言的感觉中沉迷得太久,他们太耽于语言的裹读、反叛、狂欢的享受了。他们的文本文字从单篇单句来看,妙语连珠精彩绝伦,但尽管如此,仍所谓“七宝楼台,拆碎不成片断”,在他们的写作中,没能给人提供出一个可以分析的完整的文学文本。人们的判断被这样的印象所牵引:在潇洒过瘾的文字背后,始终都是写作者透过自身形象传达出来的文化信息大于文学写作。他们因此未能抓住网络文学从历史深处来传递过来的机遇触角。这也不足为奇,在历史的先行者队列中,那些最敏感、最激烈、最矫枉过正的因素,往往要成为历史的牺牲,而他们未竟的事业,总要由那些平稳甚或平庸的力量加以推进,这也可以看做是历史发展的吊诡吧。在他们当中,或许只有一个侥幸的例外,那就是安妮宝贝的写作。在当年的这批著名写手里,安妮宝贝曾经被认为是文学味道比较浓厚、因此也比较弱的一位,然而日后这也恰恰成为安妮宝贝最有力量的一个证明— 因为,早期的著名网络写作者中,只有这位女性顽强地“活”了下来,可谓硕果仅存。
  对于那些希望透彻理解网络文学发展轨迹的人们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提示。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鲜见有人对安妮宝贝的“幸存”给予过认真的对待,同理,蔡智恒《第一次亲密接触》的成功也一直被继续“偶然”着,而关于网络文学的论述研究,也大致处于就事论事的平面状态。
  如前所述,在蔡智恒进人大陆网络文学视野之前,大陆的网络写作已经积蓄了相当丰饶的能量和经验,这些能量与经验大致说来有三个源头:一部分来自于文化转型文化变迁在经验感知上的冲击,一部分来自于王朔、王小波的反讽精神遗产,一部分来自于汉语文学的巨大传统。因此,正如雷立刚所看到的那样,论才情、论功力、论文化感受的强烈敏感度,大陆早期网络著名写手都远高于蔡智恒,至少也不会在蔡智恒之下。但是这些能量尚处于一种野火春风分散离乱的状态中,就文学本文的含义讲,这些能量亟须某种形式化的过程加以梳理和自我确立。在最该抓住机会的时候,大陆才子们还在玩语言感觉,安妮宝贝的文学性——小资性浓厚的作品还在被忽视。这方面正应了一句套话:时间不等人。而历史只垂青那些碰巧吻合了它的脉搏律动的人。《第一次亲密接触》在这个时候登堂人室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这个虽然显得幼稚、浅白但相对完整的作品,在最关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