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艺术家-第3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说惊艳,埃文完全可以称得上与剧本相提并论。流氓、缺牙、邋遢、粗话的外貌形象,只是一个要素而已,更重要的是,埃文将约翰骨子里的那种狂热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出来。埃文饰演的约翰,在对台词进行表述时的节奏、语调和深情,将语言的魅力完全展现在观众面前,毫无疑问,约翰是一个天才,埃文…贝尔也是。
    颁奖季才刚刚拉开大幕,‘改编剧本’带领着一众主创人员,来势凶猛。”
    尼尔…达西在“纽约时报”上刊登的影评,为无数观众解开了疑huò。
    事实上,许多观众在看完“改编剧本”之后,的确都是云里雾里的,电影院里传出来不是叫好声,更多是一连串的问号。葛瑞…列侬是在首映式举行的第二天,也就是周六晚上才去观看“改编剧本”的,主要还是因为目前电影只是进行点映,购买门票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葛瑞…列侬因为工作的关系,其实并不太经常看电影,不过今年以来,这已经是他第二次进入电影院了,上一次是因为“狙击电话亭”,这也算是他毕业以后比较难得的一件事。
    坐在电影院里,葛瑞…列侬发现,全场所有位置都已经坐满了,看来观众的积极xìng都还是很高的。而且,有些意外的是,一眼扫过去,年轻人不多,中年人的比例反而比想象中高一些。原本葛瑞…列侬还以为最开始来捧场的都是歌mí影mí呢。现在看来,埃文…贝尔在电影市场上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改编剧本”这样的文艺片对年轻人吸引力不大,不过却并不影响上座率。
    很快,电影院的灯就熄灭了,开始播放广告,这也就意味着电影就要开始了。
    虽然葛瑞…列侬之前在海报上就看见过埃文…贝尔的中年痞子造型了,但电影开始之后不久,当约翰…拉罗歇出现的时候,葛瑞…列侬还是愣了愣,花了几秒钟才认出来,这个缺了一口牙的男人居然就是埃文…贝尔!现场观众们倒吸一口凉气的声音十分清晰,证实了大家都和葛瑞…列侬一样,受到惊吓了。
    电影的前半部分,符合文艺片的基调,相对来说枯燥一些,不过内容也相对来说简单一些,没有太复杂的部分。葛瑞…列侬心情倒也放松,可是当尼古拉斯…凯奇饰演的查理拿起录音机,开始录制下自己对剧本的想法,赫然就是电影前半部分内容时。现场观众“哇”的感叹声清晰无比。
    葛瑞…列侬也不由打起精神,显然,故事从这里进入了高速变化的部分。
    随着情节的发展,电影院内部的问号越来越多,一直累积到查理第二次拿起录音机时,说到,“我是查理…考夫曼,又老又肥,考夫曼和制片人坐在饭店里,考夫曼为争取对方找他写剧本,竭力讨好她,大汗淋漓……”
    所有观众再次发出了惊讶的“哇”声音,这时,葛瑞…列侬已经意识到了,电影真实中的编剧查理…考夫曼其实就是在不停地套环,将整个剧本变成无数个环套,然后一次又一次地推翻观众的猜想,“戏弄”观众的同时,让所有人都猜不出故事最外层的套子是什么。
    果然,接下来查理第三次拿起了录音机,“我是查理…考夫曼……”没有等后面的台词说下去,安静的电影院里清晰地传来一句“靠”,顿时整个电影院哄笑了起来。
    第一次是惊讶,第二次是感叹,第三次自然是恼怒了。观众集体感觉到自己被编剧戏弄了。葛瑞…列侬也是如此,不由呵呵地笑了起来,一种无语无奈的搞笑感。
    但故事如果就如此简单,那所有人都看懂了,就算不上高智商了。当查理去寻找苏珊时,故事就进入了环套环的最高潮,苏珊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吗?那么查理进入了他笔下剧本的故事之中,又是怎么回事?现实和剧本产生了交错?
    紧接着,故事的发展就失去了控制,脱离了之前文艺的轨道,令所有人瞠目结舌地进入了“俗套环节”,这个俗套环节,以唐纳德和约翰的死亡画上了句点。
    “靠!”这一次,电影院里差不多有十几个人同时发出了这个声音,剩余所有人都是目瞪口呆。这又是什么和什么?可是,还没有等观众弄明白,电影就结束了,居然就结束了!
    坑爹啊!
    不过葛瑞…列侬没有加入观众们骂骂咧咧的行列中,而是冷静下来想了想,为什么结尾的时候,查理并没有因为唐纳德的死而感觉到悲伤,更多是因为剧本完成而感觉到解脱和欣慰。难道,难道最后的查理才是真正的编剧,之前所有的故事都是查理编写的剧本?包括唐纳德、苏珊、约翰等人,都是他笔下的人物?
    葛瑞…列侬很快就找出了问题的核心,也许是应该回去翻翻影评研究一下才对。
    事实上,其他观众虽然都糊里糊涂的,但大家心中都觉得不甘心,居然就如此被一部电影给戏弄了!
    结果就是,有的人骂着“烂片”离开了电影院,有的人又不服输地再次买票想进去看第二遍,有的人则迫不及待和朋友讨论了起来,还有的人就如同葛瑞…列侬一样,决定回去翻影评。
    第二天,葛瑞…列侬先是翻看了“纽约时报”这两天被转载无数的那篇由尼尔…达西执笔的评论,证实了自己的想法,也解开了电影之中一环扣一环的疑huò。想必,如果其他观众也愿意阅读完尼尔…达西这篇评论的话,他们会很乐意再次电影里,接受查理…考夫曼的第二次戏弄。这的确是一部难得的高智商电影。
    紧接着,葛瑞…列侬又翻看了他忠实订阅的“电影评论”,上面克里斯…范朋克的名字果然如同约定一般,再次撰写了相关评论。
    克里斯…范朋克也没有避讳自己将这部电影前后看了四遍的事实,对电影的情节和内容进行了剖析之后,克里斯…范朋克才对电影的深意进行了评论。
    “其实这部电影总结为一句话,就是查理编写一个剧本的过程,在编写过程中,受到了各种影响,导致剧本之中虚拟人物发生了左突右撞,最终完成了这个非典型好莱坞式的文艺电影。
    电影之中查理笔下的四个人物,其实都有其各自的深意,传达出现实中查理…考夫曼内心丰富的感受。
    约翰…拉罗歇代表了一种现代人缺乏的热情和执着,所谓的敢爱敢恨,所谓的拿得起放得下的男子气概。兰花在他看来是一种新陈代谢的过程,生命的意义就是一种过程。
    苏珊…奥尔琳则是约翰…拉罗歇的反面,代表着一种mí茫的人生观,她采访约翰…拉罗歇是为了弄清楚他盗取兰花的目的,是因为她不相信世界上有幽灵兰花的本质,兰花就是她的全部动机,而根据她自己的书,最后她并没有找到这种神奇的兰花,因此她的‘兰花窃贼’虽然完成,但是却是一本没有故事情节,没有主题的作品,在苏珊…奥尔琳身上,代表着一种现代人常见的功利心态,结果便是一切的价值。
    查理…考夫曼则代表着一种后知后觉的人生态度,代表着这个社会上沉默的大多数,即使他们明白是非,即使他们拥有非常敏锐的洞察力和感悟能力,但是却因为社会压力,而不得不加入社会‘大多数’的行列,随大流、羊群理论,就是如此。
    而唐纳德…考夫曼则代表了将个xìng置之度外,在不明白是非的情况下,盲目跟随社会前行。他所炮制的好莱坞烂俗恐怖剧本居然大受好评,其实就是对好莱坞现状的一种讽刺。”
    事实上,在众多的影评之中,不仅克里斯…范朋克,还有许多人对于查理和唐纳德这对双胞胎的设置,包括这两个角sè映射现实中的编剧查理…考夫曼自己,都有着更深入一部的评论。
    继续爆发,稍后还有一更,求订阅。RO!。
410 有力候补
    今天第四更,求推荐,求订阅。
    一向以影评严肃着称的“综艺”分析“改编剧本”时,认为其实是查理…考夫曼的一种自我剖析。
    “剧中的双胞胎考夫曼兄弟就是现实中查理…考夫曼内心的两种倾向,也是好莱坞编剧们的两种倾向。
    查理代表了不落俗套,寻求突破一般电影叙述结构和叙述手法的倾向,他借电影之中套中套的自己之口说,不希望把这部作品——影片中指‘兰花窃贼’,其实就是‘改编剧本’这部电影本身——变成一部通俗的类型剧,结尾不要变成毒品贩、知情的无辜者和警察的追逐战,主人公不要在最后说一些似是而非、大彻大悟的感想,有xìng格的巨大转变等等以往的通俗惯用手法,在剧中的查理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痛苦不已,差点搞得精神分裂,而在现实之中的查理…考夫曼也通过多段平行剧情的假想——实际上是一环套一环的套盒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而唐纳德则代表了一种现实的创作手法,他懂得观众的欣赏心理和制片商的心理定位,知道怎样能够用最简单直接的手法完成编剧的人物,又讨得电影公司的欢心。在电影中双胞胎对于剧本创作思路的争执也暗示了在现实生活中查理…考夫曼对于‘改编剧本’这部电影的定位,甚至是对于好莱坞电影的定位。
    从电影后半段的发展可以看出,查理去听了一堂通俗的好莱坞编剧课,被陈词滥调式好莱坞的编剧大师痛斥,随后电影之中就出现了xìng、暴力、毒品等好莱坞固定模式。在结尾时,因为完成任务而心满意足的查理代表了电影之中的编剧最终还是向好莱坞妥协了,将一部文艺片硬生生地塞入了大量可以吸引眼球的内容。
    但事实上,向好莱坞妥协的只是电影之中最后一层套子中的模范作者查理,真正的经验作者是现实生活中的查理…考夫曼,查理…考夫曼依旧没有向好莱坞妥协,他站在经验作者的角度狠狠地戏弄了一把观众,也嘲笑了一番好莱坞现有的编剧走向考夫曼终究是成功了,他既加入了好莱坞必要的恶俗元素,又坚持了自己的文艺需求,这才是整部电影真正的突破。”
    在“综艺”杂志的影评末尾,对于查理…考夫曼在演员上的选择也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尼古拉斯…凯奇和梅丽尔…斯特里普就不说了,单说埃文…贝尔,“‘白夜追凶’和‘狙击电话亭’都是典型的好莱坞式影片,威尔在结尾说了一大堆似是而非的领悟,斯图则是经历了生死考验之后xìng感大彻大悟。埃文虽然在两部电影之中都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和水准,但他在2002年的三部电影都是‘改编剧本’之中查理…考夫曼所讽刺的对象。所以,查理…考夫曼选择埃文,是一个有趣的选择;同样的,埃文居然接下了这个剧本,就更加耐人寻味了。”
    既然有“纽约时报”、“电影评论”、“综艺”等媒体愿意为“改编剧本”拍手叫好,自然也有“首映”、“好莱坞报道”等媒体送上嘘声。一如“死亡幻觉”当初面临的局面,赞美声总是伴随着批评声,让人无法忽视。
    “好莱坞报道”认为,电影前面九十分钟堪称出彩,但是后面加入了大量刺jīxìng元素,其实就是编剧查理…考夫曼灵感枯竭的写照,他通过电影中查理编写剧本的混乱和妥协,传达了自身的真实感受。他们并不同意尼尔…达西、克里斯…范朋克等人对电影“一层套一层”的说法,认为完全就是现实中查理…考夫曼无法自圆其说的一种手段而已。
    “首映”的措辞就更加jī烈一些了,自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