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官-第2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兵部尚书陈钺乃是著名的汪直党羽,他现在要致仕退休,是很好理解的。如今汪直眼看似乎已经失去帝心,处在风雨飘摇的倒台前夜,所以这陈尚书急流勇退,抢先辞官回乡,总比日后被当成汪直党羽收拾得好。

一位正二品尚书只要回了老家,也就没人会追究什么了,也算是政治斗争的潜规则。听到此事,联想起汪太监,方应物只能深深叹口气,这历史轨迹有变的有没变的,惯性依旧强大。

方应物又对项成贤劝道:“如今朝廷正是多事之秋,你就老老实实选官混日子罢!不该关心的就别乱关心了,也不是你该关心的!”

项成贤苦恼地说:“方贤弟饱汉不知饿汉饥,现在满朝公卿中,为兄缺乏过硬门路,这官位还没有靠谱的着落,为兄不想再颠沛流离,心里愿留在京中。如果能猜到新阁老人选,可以看看能否搭上关系,要还是没有门路那就听天由命算了。”

某大舅哥一直看着方应物与项成贤说话,忽然插嘴说:“说起此事,鄙人倒是知晓一些。”

项成贤猛然侧头,连方应物也转过头来盯着刘公子。“今日有幸相见,不知阁下如何称呼?”项成贤再次问候道。

方应物只得透了底介绍道:“此乃我那未婚妻的长兄,刘府大公子也。”项成贤立刻抬手道:“久仰久仰!今夜得空否?教坊分司我请了,你我不醉不归。”

刘大舅哥有点受不了项成贤的热情,开口道:“家父离去之前,曾经议论过去后之事。他有言道,朝中有一人,乃是名臣近亲,会试第一,为人深诡多算计,善伺机攻人之短……实乃小人也。”

项成贤听到这些话,忍不住斜视方应物,这几段评论连起来看,怎么看怎么像方应物,不知道刘大学士说这些作甚。

方应物懒得答理项成贤,若有所悟道:“老泰山说的可是彭华彭学士?”

这彭华乃是前首辅彭时(商辂前面那个)的族弟,景泰五年的会试第一,现在是翰林院侍读学士,是投靠万安的死党之一。有背景有资历,完全具备入阁资格。

方应物对彭华有印象,是因为在原时空的历史中,几年后次辅刘珝倒台,彭华靠着万安援引补入内阁,在史书上属于被鄙弃的那种。难道在本时空,彭华入阁要提前了?

刘枫点头道:“正是此人。家父说,若他离去后,入阁之人定然是彭华,万首辅必然也极力推举。”

项成贤疑问道:“徐溥老大人身为礼部侍郎兼掌院学士,声望隆重,更具备资格,怎么能让彭华抢到前面去?”

对刘棉花的判断,方应物是比较相信的,阻止了项成贤的追问,“我看以徐大人的秉性,眼下此时是不会出面入阁的。或许是不想,或许是不愿得罪万首辅。”

项成贤忽然就泄了气,要是彭华入阁,那还能有什么新门路?自己依旧只能在吏部撞大运了。

不过项大公子想起什么,忽的眼前一亮,对方应物道:“我记得上次见面时,你说过你那里的县丞忒不是个东西,不如你想法子把他做掉,然后让为兄我来补上如何?正所谓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方应物啼笑皆非,“你说得叫什么话?我哪有想做掉谁就能做掉谁的本事?”

项成贤的眼神继续满怀沮丧,却没听到方应物低声道:“我脑子生了毛病,才会叫你这管不住的大嘴巴到身边来当同僚!”

第四百零六章 这是什么状况?

天色傍晚时,方应物目送项成贤与刘大舅哥离开,他最终还是没有一同出去鬼混。至于项大公子和刘大舅哥接下来要去干什么,方应物也懒得管了,他自己家里还有两个小别胜新婚的没有喂饱,哪有多余的闲心可操。

从今天的观感来看,方应物忽然觉得这位大舅哥有点“弱”。当然如果放在平常人家,刘大舅哥还算过得去,不好不差的普通人;但作为宰相公子,他未免就有点不够看了,跟他父亲刘棉花那种顶尖人物相比较,差得更多。

虎父犬子终究常见,念及此方应物叹口气,难怪在所看到过的史料中,堂堂首辅刘棉花的后人寂寂无闻,连个名字都没留下。

老泰山压着儿子不让出来做官,大概也是觉得水平不够“出师”罢。也难怪当初刘吉身为堂堂的大学士,对自己如此不可思议的热切,只怕为的就是“后续有人”四个字。

感慨一番古今,方应物回了自家西院小天地。却见两房小妾已经置备好了一桌酒菜,美人美食,只等着自己回屋享用。

小酌几杯,王兰与王瑜对视一眼,便由瑜姐儿开口道:“老爷你上任多时,什么时候将我们姐妹接过去?”

“这个好说……”方应物话说一半,忽然卡了壳。自己今天早晨时角色扮演过于投入,激情满满的顺口装了一次廉洁自律、不占公家一文钱便宜的清官,若转眼间就将小妾接过去,那未免也太打脸了。

“不急不急,过一阵子……再说那破县衙年久失修,真不如家里住着舒坦。”方应物边想边拖延道。

两女瞬间珠泪点点,轻声问道:“莫非老爷喜新厌旧,厌烦我们姐妹二人了?”

看着小妾们的哀怨模样,方应物有点头大,心里连连感慨这清官真是不好当……也不知道那些江湖传闻中的“豆腐知县”、“青菜御史”之类同行是怎么当下去的。

哄来哄去,方应物便觉得用嘴巴实在太麻烦了,常言道君子动手不动口,还是动手比较直接。

所以他揽了两女就要往床上滚,正要兴致勃勃时,忽听到婢女敲着窗户叫道:“老爷!前面门子来传话,说是有人送请帖。”

方应物只想破口大骂,天都要黑了,谁这么不讲究的来送什么请帖?让婢女把请帖送了进来,展开看去,却是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屠滽屠大人落笔,邀他今晚一晤。

这屠滽也是浙江同乡,与方家常有往来。前文介绍过,自从商辂、姚夔、陆瑜、邹干等阁部大臣离开后,朝廷中的浙籍官员有点没落,阁臣、九卿中竟然无一个浙江人,而这屠滽屠大人已经是浙江官员中最出头的人之一了,也是科道里最高级别的浙省官员。

所以对方应物而言,屠滽的面子不能不卖,而且方应物还隐约记得,这屠滽未来似乎也是都御使、尚书级别的高官,同时代的本省人里似乎只比谢迁小。

一万个无可奈何,方应物只得整顿衣冠,离开温柔乡,喊了方应石挑起灯笼,重新出门。大门外有人在候着,见了方应物出来,便引着方应物沿街而去。

在路上,方应物被暮春晚风吹了几下,头脑清醒过来,顿时疑云泛起。

屠滽按照江湖地位和资历,应该与自家父亲互相往来才是,怎么会直接找上自己这年轻后辈?而且为何又是傍晚了才来叫人?若非这个带路人是见过的,方应物真要怀疑有别人骗他。

向西北走了不到半时辰时间,天色渐渐黑了,但却见前方满街张灯结彩,光亮如白昼,隐隐约约有管弦丝竹之音传入耳朵里。

方应物停住脚步,问那带路家奴道:“这是哪里?”那人恭敬地答道:“方大人请勿惊疑,此处乃是新开的分司胡同,就是要在此会晤。”

所谓分司,教坊司分司也,胡同里都是什么人家,不言而喻。方应物愕然无语,前番刚正义凛然的严词拒绝了项大公子的邀约,转眼间还是晃到这花街柳巷了?

还有,这屠滽屠大人怎么想的,召请后辈召到青楼楚馆里会晤?这也太没有正形了,时就是刘棉花也干不出这种没节操的事儿啊。更别说屠滽还是右佥都御使这样的风宪官,更需要格外注意品行,怎能如此不庄重?

仿佛看出了方应物的犹豫,那带路家奴又道:“我家老爷说了,请小方大人务必前往。”

好罢,方应物摇摇头,还是那句话,屠滽在浙江帮里地位特殊,面子不能不卖。他一边走一边东张西望的观察四周,这不是好奇,而是担心遇到熟人,如果看见了就躲避一下。

绕过几栋院落,来到一处挂着两盏红灯的院首,里面又套着几个小院。另外有人领着方应物继续向内行去,过了穿堂绕过回廊,来到后面一处内院,却见临水建有一栋精致厅堂。

此时从厅堂里传出颇为激烈的琵琶声,方应物立足听了听,心里更奇怪了,他家与屠大人也算熟悉,但从未听说过屠滽喜欢琵琶。

方应物满怀疑惑的进了厅内并抬眼看去,正对着他的是一扇黑墨大理石屏风,屏风下面是榻席和案几。有位五六十岁的老者斜靠在矮塌上,身量魁伟相貌堂堂,正在全神贯注的听着琵琶乐。在老者的斜前方不远处,则有一名身穿红色纱衣的窈窕女子,坐在矮墩上低头拨弄着手里的琵琶。

方应物仔细打量了几眼,便隐隐约约认出这老者是谁,心里赫然大吃一惊,嘴巴几乎合不拢。

想不认出都难,这位老者可是朝廷里的大名人,乃左都御史、威宁伯、提督京营王越是也!当初在午门献俘大礼上,王越当着天下人的面被封为威宁伯,方应物印象很深刻。

这叫方应物越发的惊疑不定,不是屠滽屠佥宪要请他相见么?怎么成了王越王老大人在这里?而且他与王越几乎是素昧平生,怎的王越突然要单独见他?这是什么状况?

话说回来,这王越可是一个非常极其特别敏感的人物啊……

第四百零七章 惊声尖叫

从方应物本心来说,他其实很讨厌这种被大人物召请的情况。因为大人物地位高,掌握的信息更多,这种信息不对等的状况总是叫他费心应付,方应物很不喜欢这种被动的感觉。

当然,方应物作为穿越者也有自己的优势,在某些方面他同样也有着不对称的信息,并且用来牟利。

在认出王越的一瞬间,他的大脑便急剧转动起来,回忆起上辈子研究中关于王越的一些史料。至于为什么是王越而不是屠滽出现在这里,那先不要想了,事情总有轻重缓急。

话说王越王大人样貌魁伟,性情豪纵,不拘小节,如果评选成化朝最像武将的文臣,那么王大人肯定是全票当选。

想当年,英宗皇帝需要任命大同巡抚,并提出要求说“样貌类韩雍”者,太文弱的不行,有人推荐了王越,英宗皇帝召见后极为欣赏,便任命王越为大同巡抚,一代奇葩就此诞生。

这位王越王大人,是一个很特殊的人物,甚至说是独一无二也不为过。在整个大明只有三位文臣因军功封爵,王越就是其中之一(王阳明也是)。

王越的特殊之处还在于,他是大明朝首位总督,也就是说总督之设由王越始。当然这时候不叫总督而叫总制,朝廷曾专为王越设了三边总制这个比巡抚还高一级的官职,总领西北边镇军事。

当年方应物被发配到榆林时,他的上面是杨巡抚,杨巡抚的上面就是王总制,只是王总制行辕并没有在榆林而已。

另外王越还有一个特殊之处,他因军功封为威宁伯之后,同时提督京营,按道理应该从文官序列转为武勋序列。但王越执意要保留文臣身份,所以就一直挂着左都御史的官衔,结果出现了威宁伯兼左都御史、提督京营这种空前绝后的奇葩官职。

当然最重要的是,这王越与汪太监交好,被称作是汪直手下“二越”之一。想来王越能在西北战功赫赫,也是因为汪直当监军,能让王越放手去做的缘故。

方应物正胡思乱想时,琵琶声忽然停了,弹琴女子跪坐在王越旁边开始斟酒,又见王越抬了抬手道:“请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