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锦衣卫秘事-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而去了。

倒是朱厚照经历过刘瑾这次折腾,心眼开窍,知道玩是要玩,国家可不能再交给不相干的旁人了。他要亲自把朝政料理起来。决心已定,于是抖搂精神,颇为难得地跑去开了几天早朝。只是刘瑾虽然可恶,可如今身边没了这人,皇宫里真还少了许多乐子,这每天一大清早就要召见大臣,散朝回宫又只能对着太后、皇后和嫔妃,天长日久的,只怕是真要把皇帝给憋疯了。

于是唤过钱宁问道:“我说小宁儿啊,你有什么好玩的点子,不妨说来听听?”

钱宁听得朱厚照问起,眼珠子一转,赶紧上前禀奏说:“好玩的事情自然是有的。皇宫里不是有兽苑吗?那么大块地方,光是养些畜生,倒也可惜了。不如把它规模扩大,建作宫殿,您就从后宫搬过去,在那儿高兴干嘛就干嘛,批阅奏章也行,谁也不敢多说半句不是?”

朱厚照一拍大腿:好哇,有创意。这事儿就交给你去办了。

新建的宫室在皇城西苑,规模宏伟,雕梁画栋,极尽巧夺天工之能事。内里不仅养着四域八方进贡的珍禽异兽,更有钱宁为朱厚照悉心挑选的西域、高丽及江南美女,甚至于西藏、回回等地三教九流之徒,专事进奉些诡奇的房中秘术,俨然就是古人所谓的酒池肉林,复现于大明朝的宫闱之内了。

工程完毕,钱宁把朱厚照请过去巡视。朱厚照到了跟前一看,嘿,这下子高兴得,拍着钱宁的肩膀不知道该夸他什么才好。还是钱宁脑筋转得快,谦称不过是做臣子的本分,只要陛下高兴就好,一边提醒皇帝这地方还没取名呢。朱厚照略加思索,把手一挥:“这地方本来就是养些虎啊、豹啊之类的,豹子好,精神头十足,我喜欢,就叫它豹房吧!”

豹房的称谓,于是从此确定了下来。朱厚照也懒得再天天跑去上朝了,一应朝政事务,全都移往此间处理。后宫也不住了,都是那几张脸,看着窝心,住得乏味,哪里比得上钱宁给自己营建的这座人间天堂来得风光绚烂,美轮美奂呢?

还是老样子,玩得累了,把钱宁拖过来往床上一躺,枕着他的肚子倒头就睡。大臣们想要见皇帝?找着了钱都督再说吧!

另有一说,营建豹房其实是早前刘瑾的主意,委托钱宁出面办理而已。其实这倒无关轻重,钱宁之于豹房,对皇帝私人娱乐事业所作出的贡献,实在功莫大焉,任谁也是要把这桩“显绩”算到他的头上去的。

关键是,钱宁自己当皇帝的干儿子不算,就连他的养子钱杰、钱靖等人,也全都改为国姓,号称宗室至亲。朱厚照大概也是从钱宁这儿认干儿子认上了瘾,凡是看得顺眼的,侍驾有功的,一律都是我大明朝的“龙子龙孙”啦!他这么一路认过去,认到正德七年,干儿子竟然认出了一百二十七人之多!

而这时候,钱宁执掌锦衣卫,张锐提督东厂,在朝中的势力最为强盛,他们又继承刘瑾在世所遗留的光荣传统,互为表里,朝野内外提起这两位来,一律统称作“厂、卫”——后世说起大明朝的时政,有把锦衣卫和东厂相提并论的习惯,其实就是打钱都督这儿开始的。张锐暂且不提了。钱宁跟皇帝关系特殊,身价震天,比起极盛时期的刘瑾实在不遑多让。在他麾下有位锦衣千户官王注,因为一语不合,跟人口角引发斗殴,也是出手狠毒了些,三拳两脚就把别人给打死了。死者家属告到有关部门,一位名叫刘秉的官员主持办案,追查得颇为紧迫。王注有些发慌,赶紧逃到钱宁家里躲了起来,央求上司替自己做主,“您老可不能眼睁睁看着我落进刑部的手里啊。”

钱宁与王注感情很好,出了事情当然不能坐视不理。他的手腕也是十分的高明,并不与刘秉正面冲突,甚至连锦衣卫都不劳烦,只是拜托东厂四下查访,终于逮着了点儿刑部的把柄。这下可厉害啦,钱宁放出口风,说你们这些人,瞧着道貌岸然,其实也不见得能正大光明到哪儿去。你们要收拾我的人,那我可就要把你们全给收拾了。其实这把柄是什么,并没有人知道,只是刑部还真得有些心虚,尚书张子麟赶紧偷偷跑去会晤钱都督,达成庭外和解,立即宣布王注无罪,一场人命官司就此化于无形。

又有位大臣赵经,任职太仆少卿,奉命以工部郎的身份监督乾清宫的修缮工程。这人不是什么好官,趁机大捞一笔,贪污了数十万两公款。这事儿自然难逃神通广大的锦衣卫侦缉了。把这种腐败分子收拾进诏狱,本也是件大快人心的好事。可钱宁不这么想。他是觉得,我去检举告发了你,皇帝最多夸我一句“办事得力”,可你被抄了家,钱还不都是皇帝的,我能分到什么好处?他倒也耐心,一直隐忍不发,过阵子听说赵经病死了,立即来了精神,点齐人马直扑赵府,佯称是朝廷派来的治丧委员会,强迫赵夫人把棺材抬出大堂,转身就抄没了赵经所有家财,甚至连人家的小妾也不能幸免,悉数“充公”归到了钱宁的名下。

属下们见着钱都督此举,明白他老人家不仅贪财,关键还是好色的,这也就算是找着了安身立命的根本。有个叫作廖鹏的锦衣卫官,仗着自己有个在河南做镇守太监的哥哥,鱼肉乡里,作恶多端,被河南巡抚邓庠告了一状。皇帝因为刘瑾前车之鉴,正烦着这些太监亲党,于是明诏降级安置。廖鹏为了保全官爵,忍痛把自己的宠妾送给钱都督“享用”一番,于是钱宁传出话来,说你就放心吧,有我在,降不了你的职。最后果然如此。

然而赵经不常有,廖鹏更是难得,钱宁要“开源”,不能总指望着别人撞上门了,还得自己跑出去创造机会。他联合东厂,往广大城乡周边地区派出大量人手,乔装改扮,引诱无知村民发表些不合时宜的言论,或是蒙骗别人参与邪教活动,然后立刻拿办,送交有关部门查处。这叫“铸铜板”,也叫“种妖言”,坐实了案情,才好严刑逼贿。谁不知道这些人是冤枉的呢?可钱宁在那儿盯着,办案官员即使心知肚明,却也只能照办。

若干年后,朱厚照的堂弟,也就是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在位,有位给事中孙磐回忆起当时情形,说是“死者填狱,生者冤号”,那些禁不住刑讯的死者把锦衣卫的牢房都填满了,余下活着的囚犯就趴在死人堆里不停地喊冤。其情其景,殊为发指。

大臣们这下子又坐不住了。你是皇帝的干儿子,那你总不能这么败坏你干爹的家业吧?只是上疏控诉钱宁的官员,到头来要么落得个革职遣返,要么就给扔进诏狱“反省”去了。这时候正赶上天象异常,前面那位杨一清,挺身站出来发表了一番议论,言辞间颇有讥讽皇帝亲近小人的意思。朱厚照听了是不为所动,钱宁火可大了。他仍旧没有亲自出面,而是授意豹房里的一干人等及朝中某些官员,在皇帝跟前对杨一清百般诽谤。给事御史周金、陈轼这两位一看不对,连忙对朱厚照说,杨一清可是忠臣,陛下您千万不要听信小人胡说八道啊!皇帝信谁呢?皇帝是信钱宁的。锦衣卫就监督百官嘛,谁是谁非,钱宁心里有谱。于是找来一问,钱宁支支吾吾,好像还颇有些不好背后说人闲话的意思。朱厚照这下子知道了,杨一清这人确实不怎么地道。消息传到当事人耳朵里,杨一清无可奈何,唯有一声长叹,三叩九拜,说皇帝既然信不过我,那我也就回家种地去吧!

不过朱厚照倒也明白,杨一清有功,文韬武略,不是朝廷里那些寻常书呆子可以相提并论的。以前刘健和谢迁不都还“退休以后待遇从优”么,到了杨一清这儿也不能坏了这规矩,丰衣足食,给国家好好地养着吧!没准将来还有再用他的那一天。

杨一清人是走了,回到南方,不过说到底心里毕竟牵挂着大明朝的江山社稷。过不得几年,朱厚照御驾南征,就住在他的杨府大院。君臣两个把酒言欢,畅饮两日两夜,以诗文唱和,倒也其乐融融。杨一清趁机向朱厚照进谏,天子动辄远离京畿,安全无凭,又是劳民伤财,不宜过多此举。他说话的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也是朱厚照喝了酒心情好,竟然听了进去,于是打消了原本计划中巡游江浙的念头。

只是这朱厚照南征,却不再是钱宁的主意了。正德朝的锦衣卫故事的“精彩”之处正在于,他们是一家唱罢,一家登场,个个都是卯足了劲头,唯恐身段不够秀丽,唱腔不够婉转,给前面那位比了下去,空教后来人笑话。提议朱厚照南征的,是边将出身的锦衣卫头领江彬。这一位比起钱宁更加了不得,因为他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位,以一人身兼厂、卫双重职权的正德宠臣。倚仗着是他在塞外沙场多年磨炼出的铁石心肠,非但权凌驾众人之上,最后更是反客为主,竟然将提携过自己的钱宁置于死地,其人其事,说起来便又是一番别样的洞天。

朱寿大将军

边兵入卫,这在整个大明朝来讲都是件大事。因为国家体制,九边驻军各据要津,恪尽其职,向来是不能轻易调动的,一旦开了先例,就会惹出无穷的乱子。事情起源于正德六年,因为不堪忍受暴政——前有刘瑾,后有钱宁,朱厚照又是个荒唐透顶的,这谁能受得了——山西、淮安“群盗”蜂起,养尊处优惯了的京营官军不能抵抗,暴动的农民甚至一度打到了京师附近的文安地区,搞得朝廷乱作一团,急忙宣布北京全城戒严,内阁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商议如何应对这场由皇帝本人和他那些佞臣们搅出来的祸乱。

有人便提议说,既然如此,那不妨调镇守北方的边兵前来征剿,他们长年和蒙古人杀得难解难分,自然是要比京营的老爷兵管用得多了。

朱厚照点点头,好哇,只要打得赢,那就让他们来吧!

此言一出,阁臣李东阳头一个站出来反对。他是当年的三阁辅之一了,刘健和谢迁因为斗不过刘瑾,告老还乡,李大学士却独自留了下来。要说他其实也是为着朝廷着想,唯恐自己也走了,真的再没有人能替天下的臣民说上几句公道话。只是刘瑾在世,谁见着他都要矮上三分,李东阳也不例外,还为着顾全大局,常常佯作顺从地听从刘公公差遣,结果一度引来天下人的耻笑,就连他的学生也直接写来绝交信说:“像您这样的为人,我都没脸做您的弟子!”当真里外不是人的滋味。可这心里还是明白的,关系国家根本的事情不能让步,也多亏了他曲意奉承,这才从刘瑾眼皮子底下搭救出不少蒙受不白之冤的官民。这时一再向朱厚照进谏说:“边兵生性狡悍,如果把他们调来内地,难以管束,只怕是要生出许多的麻烦,以后再收拾起来可就不是那么的容易了。”此例一开,对今后政局将会造成的影响,实在令人难以预料。

朱厚照哪里肯听他的,说要调,就得调。只是依着规矩,诏书得由内阁草拟,然后经由司礼监转呈御前批准。朱厚照于是派太监过去催促,自己坐在乾清宫门外等着。李东阳为官多年,委屈了大半辈子,这回终于硬起了脖子,说什么也不肯写。朱厚照拗不过他,最后索性直接从大内发出文件,调来了宣府、大同的三千精锐之师。

在这些奉调进京的队伍里面,大同总兵官张俊麾下,有位游击唤作江彬,本是宣府人氏。他随着大军开拔,半道路过蓟州,大概因为闲来无事,就趁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