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西藏医心术-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解脱身、心、物的三种障碍习气,

    它们将呈现出佛身、智慧和佛土。

    在这里我们必须记住,佛教训练的目标并不是要离开这个世界,前往一个更好的世界或天堂。我们在这一世界就可以发现和平,但由于我们本具的和平天性常常受到障蔽,我们就像受伤的人历经生命的摧残而踉跄难行。清净见可以治疗我们。如果我们训练自己的心把困难看成是正面的,即使是非常困难的问题,都可以变成喜悦而非痛苦的来源。

    痛苦可以是伟大的老师。失望可以唤醒我们。如果生命是容易的,我们也许永远都体会不到真正的和平。万一我们破了财,可以启发我们去发现真理;也许我们应该学习不要那么在意金钱,应该明了和平及力量的涵义。有些赤贫的人们非常快乐。这表示痛哭是相对的感觉,不管外境如何,心都可以找到快乐。

    我们习惯把“自我”看成是恒常的,但事实上,我们的一切幻想就都崩溃了,被扫除得一干一净

    我们必须记住,和平隐蔽在表面忧虑的暴风之下。我们可以借着善巧处理生命问题而治疗我们的痛苦。一切都是无常的,都不断在改变。不要把改变看成是负面的,要把它看成是正面的,好好利用它。无常的东西由于改变了性质,会让我们改变我们的生活,只要我们如此选择。

    即使是最困难的问题,诸如严重的疾病和身体的衰老,都可以从正面的角度来看。我们习惯把“自我”看成是恒常的,但事实上,我们的一切幻想就都崩溃了,被扫除的一干一净,就好像第一波海浪冲来,就把沙堡冲刷到海里去。家庭、房子、工作、一切生命中的珍宝,有一天都将消失。

    即使是在最痛苦的时刻,譬如罹患致命的重病或死亡即将逼近,都可以把它看成是喜悦和正面的机会。就在那个当下,也许可以让我们看到放下自我的真理。

    吉美·嘎惟·纽古(JigmeGyalweNyugu)回忆年轻时的一次朝圣之旅,他跟着他的老师兼师兄,第一世杜竹千仁波切,行经藏中雅鲁(Yadrog)区的无人荒野。他的老师病笃,却保持非常愉快。吉美·嘎惟·纽古写道:

    当我们师徒攀下鲁谷时,杜竹千喇嘛由于空气稀薄的变化和风湿症而痛楚不堪。他一直在承受极端的痛苦,变得非常虚弱,几乎就要死去。除了一小块腐肉和一罐油之外,我们没有太多的东西可以吃。我们甚至连一汤勺的糌粑都没有。我们只能喝红茶。

    在他坐来休息过后,为了让他起来,我必须用双手使尽全力扶他。虽然他的身体病得很严重,他却一点也不沮丧,反而说:“哦!今天我有机会做点苦修,在我的狂乱凡夫身和贪婪伤害心之上施加压力。我正在为我的宝贵人生达成意义。……毫无疑问的,我正在通过的艰苦经验,是由于多生累劫以来积聚功德和净化业障所产生的福报。”在他的心中有大喜悦。

    我也充满喜悦,想着:“太棒了,这位上师正在修持佛陀的教法:‘永远信受奉行佛法,即使是越火墙刀田。’”

    偶尔当喇嘛没注意时,我也会放声大哭,想着:“这位圣人即将死在这个没有其他人看得见或听得到的地方。”

    我们的目标是在发展一种改变痛苦的影响力和见解的态度

    透过禅修和训练,我们可以学习如何放松我们的执着。过去困扰我们的身体痛苦,将变得不那么激烈,甚至完全消失。大家都知道,有些人比其他人还能忍受痛苦。有些人在看牙医时根本不需要麻醉,其他人却在事前就感到痛。

    这里不是在谈受虐狂——为痛苦而寻找痛苦。反之,我们的目标是在发展一种改变痛苦的影响力和见解的态度。如果我们有剧烈的牙痛而又无法立刻看牙医时,可以尝试放,不把牙痛看成是负面的。只要不过分在意和忧虑,我们就可以不把痛看成那么严重。

    对痛苦抱持清静见,就是将痛苦视为一项正面而富有启发性的机会,可以让我们练习放下自我。在非常高层次的技巧中,不仅可以把痛苦了解成正面的,也可以直

    接感受到一切都是喜悦的——不论是日常的快乐经验,或大多数人归类为负面的身体痛苦。

    一个人如果能够把每一个经验都转化称快乐,即使身体很虚弱、受伤或衰老,他的心理将是安详的。泽列·耐曹·朗措(TseleNatshogRangtrol)如此描述嘎举派(KagyuSchool)大师尚仁波切(ZhangRinpoche):

    当尚仁波切已经圆满“方便道”的悟证和经验时,他那些脚被戳、头被石头击伤等种种经验,都立刻在他心中生起快乐和开放的结合。

    对我们大部分人而言,清静见的修习需要时间和耐心。但即使没有完成最高层次的修习,正面的态度将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让我们能够更轻松有效地处理一切问题。

    不过,在能够实际获得这种修习的利益之前,我们必须先对它打开我们的心。大多数人并不认为我们可以把生命中的每一件事情都看成是正面的。我们说:“这不诚实,生命并不是像这个样子。”“我不够坚强或好得足以这么感觉。”“某些情景确实太恐怖了。”

    有几点应该牢记在心。第一,记住最大的问题是:各种经验在本质上确实是开放的,但我们却坚持加上不同的概念。晚上和白天既不是好,也不是坏,但如果我们决定只要白天,讨厌晚上,那么晚上就会变成是可憎的。

    第二,我们不应该以执着的方式,对我们的麻烦和负面经验加以认同。即使乌云会障蔽我们的真性,但我们实际上是安详的。本质上是圆满的。我们必须觉得自己和别人都是好的,对真实的自己感到快乐。

    最后,我们必须知道我们确实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和外貌,找到快乐和安详,从负面走向正面。我们有许多方法可以达到这种目的——知识的、情绪的和精神的。在治疗之道上,我们所经验的一切都可以帮助我们。

    在佛教中,菩萨是一个开悟的人,他活着是为了帮助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度过喜乐和悲伤。伟大文殊菩萨有一次在佛陀本人的面前,教导其他的弟子如何让每一个情境都能在我们心中启发治疗的力量。文殊师利菩萨在《华严经》中说:

    当菩萨看人们有许多爱时,他必须这么想:

    “愿一切众生对于佛法都有许多的爱和奉献。”当菩萨看到人们有许多恨,他必须这么想:“愿一切众生对于一切有为法都有恨的感觉,以便能够努力寻求解脱。”当菩萨看到人们有许多快乐时,他必须这么想:“愿一切众生都能获得成佛的喜悦财富而非常快乐。”当菩萨看到人们有痛苦时,他必须这么想:“愿一切众生的痛苦因为在他们心中所播下的菩提种而得到纾解。”

第一部 一致和努力

    一致和努力

    我们面对问题时,总是急着寻找解决方案。但一等到那些问题减轻时,我们就忽略了加强保存我们的治疗能量所需的训练。当问题重新泛现,我们就责怪该法门:“这个法门我修了许多年,但还是有同样的问题。”错误不在法,而是在人,因为他已经离开了治疗的训练和随之而来的利益。

    我们必须维持在任何训练中所养成的一切正面习惯

    一旦你训练一只小狗不可以跳到桌子上,你就必须始终一致地绝不允许它跳上桌子,否则它就会被糊涂,而它经由训练所形成的习惯就会而遗忘了。因此,我们必须维持在任何训练中所养成的一切正面习惯,就好象每个月我们都必须缴保险费,才能确保老病的安全。

    只有在我们充分发挥生命能量,并致力于修行时,即使是每天只花几分钟的时间,心的稳定性就不会消失,反而将继续加强。

    即使我们不是出色的学生或聪明的禅修者,但如果能够持续练习,会比那些自称是智慧的学者和弘法者进步得快。贝珠仁波切(PaltrulRinpoche)引用西藏佛教中阴救度法传承的创立人吉梅·林巴(JigmeLingpa)的话:

    不精进修行的人,

    智慧、力量、财富或加持都帮不了他。

    他就像一位有船而无帆的船长。

    西藏谚语说:

    学者到头来还是两手空空如也,

    真诚者即使面对须弥山般的挑战

    都可以将它捣碎成尘埃。

    如果精进修行的话,即使头脑简单,都可以抵达我们的目标。朗宗巴(Lamchungpa)的故事正是如此,他是古代十六位阿罗汉之一。他只是清洗其他比丘的拖鞋,就了解“善逝”(佛陀)的教法。第一世达赖喇嘛重述这个故事:

    朗宗巴的心非常迟钝。佛陀的许多弟子放弃教导他。因此,佛陀就教他清洗其他比丘的拖鞋,并复诵两句话:“尘埃已经洗清。染污已经洗清。”他花了很大的功夫才记住这两句话。如此工作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有一天他的心中突然出现一个念头:“哦!佛陀说‘清洗尘埃’和‘清洗染污’是什么意思呢?这时指里面(心)和外物(拖鞋)的尘埃和染污吗?”当下他的心中出现三个新偈子:

    这不是泥土而是贪欲的尘埃。

    尘埃是贪欲而不是泥尘的名字。

    已经把尘埃清洗干净的智慧者

    在善逝教法中证得觉醒。

    这不是泥土而是嗔恨的尘埃。

    尘埃是嗔恨而不是泥尘的名字。

    已经把尘埃清洗干净的智慧者

    在善逝教法中证得觉醒。

    这不是泥土而是愚痴的尘埃。

    尘埃愚痴而不是泥尘的名字。

    已经把尘埃清洗干净的智慧者

    在善逝教法中证得觉醒。

    然后,他努力思维这三个偈子的意义,不久就证得阿罗汉果,这是一种完全净除情绪和心理痛苦的境界。

第一部 平 衡

    平衡

    平衡对于禅修和日常生活都是重要的。过分强迫和匆忙只会产生僵硬、压力、偏执狂和痛苦。过分松散和懒惰则会导致白日梦、幻想,并缺少焦点、力量。为了学习如何禅修,贝珠仁波切劝我们要注意经典中所提及的故事:

    佛陀的大第子阿难,教亿耳(Shravana)如何禅修。但亿耳总是做不好,因为他的心有时候太紧,有时候太松。佛陀听到这种情形之后,就问亿耳:“当你未出家前,不是擅弹吉他吗?”

    “是的,很擅长。”他回答。

    “吉他的声音来自紧弦或松弦呢?”佛陀问。

    “都不是,尊者。声音来自平衡的弦。”他回答。

    “那也就是你的心所需要的。”佛陀接着说。

    因此,亿耳以平衡的心来禅修之后,就得到了应有的果位。

    在禅修中,我们放入全部的注意力和精力,这需要某种程度的努力。但我们切不可以感到紧张,否则禅修是不会有效果的。就像吉他的弦一般,我们是紧但又放松的——换言之,是警觉而不紧张。如果太懒散,心就无法变得稳定而平衡。如果紧张,就把能量烧尽,最后形成执着。贝珠仁波切引用西藏最有名的女性上师玛琦·拉珑(Machiglabdron)说:

    禅修见的关键点,

    在于紧而又放松。

    为了日常情境中保持心的平衡,其关键是弹性。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