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策-第8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一切顺利,9月15日左右,就能投入21军与54军。

现在的问题是,一切并不顺利。

27军在苏拉特东面苦战的时候,24军还在扫荡铁路线上的印军。

战斗打到12日清晨,在物资补给跟不上战斗消耗的情况下,27军不得不停止进攻,在印军阵地对面构筑防线。

正是如此,裴承毅才在12日把注意力转向了南方战场。

摆在裴承毅面前的选择有两个:一是在扫荡铁路线的战场上投入更多兵力,让27军在前线与印军对垒,等到铁路线打通之后,再发起进攻;二是在前线投入更多兵力,加强物资运送工作,为27军提供更多的支援。

两个选择,一个针对长远目标,一个解决当前问题。

与袁晨皓商量之后,裴承毅决定双管齐下。

当天下午,他就命令21军与54军离开驻地,向前线进发。虽然提前出动2个军的问题不是很大,21军的精神非常旺盛,官兵都很积极,54军的状态也不错,官兵求战的心理非常急切,但是裴承毅对2个军做了特殊安排,即所有作战部队都按照最大限度携带作战物资,2个军的后勤保障部队也全部投入物资运送工作,务必在13日傍晚之前到达27军的防御阵地,支援27军作战。

毫无疑问,21军与54军的官兵想不通,要知道,他们也是主力野战军。

不管两个军的官兵想不想得通,裴承毅没有更改作战命令。

安排好21军与54军之后,裴承毅由给刚刚到达博帕尔的36军下达了命令,要求至少派遣1个旅的兵力向南前进,在38军的支援下(主要是炮火支援),强度纳尔莫达河,占领对岸的霍申加巴德之后,沿着铁路线线南推进,尽快与沿着相反方向推进的24军会师,打通铁路线。

因为36军刚刚到达博帕尔之前,直在孟加拉湾沿岸地区作战,所以官兵的疲劳程度都很严重。为了减轻36军的战斗压力,裴承毅让38军的2个炮兵旅全部投入战斗。通往博帕尔的运输线早已打通,物资不是问题。

当然,裴承毅没有忘记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让工程部队跟在36军后面,在36军占领霍申加巴德之后,立即着手修复纳尔莫达河上的铁路大桥。因为南面达布蒂河上的铁路大桥也被印军炸断了,所以裴承毅给工程部队安排了更多的设备物资,要求工程部队在24军与36军会师之后,立即南下抢修达布蒂河上的铁路大桥。

这次,裴承毅给24军、36军与工程部队下达了死命令,铁路线上的扫荡作战行动必须在9月15日之前完成。9月20日之前,第一列运载物资的列车就得到达嫩杜巴尔。为了引起三支部队的重视,裴承毅在命令中明确无误的提到,如果无法按时完成任务,他肯定会临阵换将。

只是,问题比裴承毅想像的还要严重。

12日夜间,苏拉特方向上的印军发起反击。

收到消息,裴承毅立即去了战术指挥中心。

“情况怎么样了?”

“还在打,我已经让21军的炮兵旅在印多尔展开,三十分钟后就能为27军提供炮火支援。”

裴承毅点了点头,长出了口气。

“印军的反击很坚决。”袁晨皓也长出了口气,说道,“27军已经发回三份战报,战斗打得非常激烈,初步判断,至少有两个主力师参与了反击行动。”

“什么时候能够收到战场信息?”

“预警机正在赶过去,无人侦察机也在飞过去的途中。”袁晨皓苦笑了一下,说道,“印军选择在我军预警机轮换的时候发起反击。”

“很有针对性,也早有准备。”

袁晨皓点了点头,说道:“还好,换班只需十五分钟,很快就能收到战场信息。”

“首先搞清楚印军的反击规模,特别是主力师的数量。21军的炮兵旅部署就位后,让27军派出侦察部队,引导炮火打击。”

“已经安排下去了。”

裴承毅看了眼袁晨皓,说道:“孟买方向上的印军有没有出动?”

“暂时没有,海军刚刚发来消息,舰载预警机一直在监视孟买附近的印军。”

“那就好,舰队现在在哪?”

“正在北上,舰载航空兵已经开始起飞,不过舰队距离苏拉特超过七百公里,今天晚上就别指望舰队的炮火支援了。”

“空中支援就足够了。”裴承毅摸了摸下巴,说道,“联系空军与陆航了吗?”

“联系了,只是都派不出支援力量,全部陷在了昌迪加尔。”

“两线作战确实不好打。”

裴承毅感叹的时候,通信参谋将预警机发回来的战场信息显示在了三维战区地图上。

战斗确实打得很激烈,从数个方向上发起进攻的印军已经在多处地点突破了27军的防线,万幸的是,因为受到了电磁压制,印军指挥官没能及时抓住机会,大部分印军仍然在按部就班的攻打27军的防线,没有趁机扩大突破口。

随着留在印多尔的第215炮兵旅投入战斗,战局开始扭转。

炮击开始后大约30分钟,舰载航空乓赶到,对战线西面的印军进行了重点轰炸,阻止印军向前线投入进攻部队。

可以说,两轮火力打击来得非常及时。

如果炮火打击晚30分钟到达,27军很有可能在伤亡过大的情况下主动撤退。只要27军收缩防线,印军指挥官就能抓住机会,投入更多的进攻部队。在被迫撤退的情况下,27军很难守住第二道防线。准确的说,27军根本没有第二道防线,只要撤退,就必须与印军脱离接触,退上几十公里,再建立防线。真要退上几十公里,只要印军指挥官的胆子稍微大一点,就会利用夜色掩护一口气打到嫩杜巴尔。就算27军能够在嫩杜巴尔站住脚跟,也会遭受惨重损失,而且今后还得花更多的时间在嫩杜巴尔建立前进基地,攻打苏拉特的行动肯定会延迟好几天。

利用火力支援,27军首先堵住了防线上的漏洞。

裴承毅没有让27军发起反击,而是以坚守的方式,借助火力支援消灭印军有生力量。

虽然没上前线,但是裴承毅知道27军的损伤不会太小。再说了,不管是防御、还是进攻,都得在战斗中消灭印军的有生力量。相对而言,防御战对己方部队的损耗小得多,要是能够通过防御消耗敌人,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首轮进攻遇到挫折之后,印军没有马上放弃。

战斗打到13日凌晨,印军才主动撤退,与27军脱离接触。

此时,袁晨皓建议27军立即发起反击,利用印军撤退的机会,一举打下苏拉特的外围防线。

裴承毅否决了这个建议,因为众多迹象表明,印军的反击是经过精心策划的。

当预警机把印军的防御部署情况发回来的时候,裴承毅的猜测得到了证实,攻打27军的是苏拉特守军的预备队,而不是外围防线上的印军。也就是说,印军主动撤退,没有对外围防线造成影响。如果按照袁晨皓的建议发起反击,27年很有可能在苏拉特外围防线上撞得头破血流。更重要的是,印军选择在13日凌晨,离天亮还有大约5小时的时候撤退,摆明了想诱使27军发起反击,好赶在天亮前突破27军的防线。

印军撤退的时候,裴承毅让27军派出了侦察部队。

除了监视印军的动向之外,侦察部队的另外一个任务就是引导火力打击。

不能反击,不等于不能利用火力打击。

天亮前,炮火打击与空中打击交错进行,让苏拉特外围防御阵地上的印军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而之前撤下去的印军反击部队更是一路狂奔了数十公里,离开空中打击范围后才停下脚步。

随着天色放亮,舰队到达炮击海域。

让第215炮兵旅停止炮击后,裴承毅把火力打击的重任交给了舰队。

当然,以舰队的炮火打击能力,仅仅对付苏拉特外围防线是浪费宝贵的军事力量。按照裴承毅的命令,舰队将对整个苏拉特地区的印军进行一轮重点打击。为了确保炮击的准确性,舰队还派出了数架舰载预警机。

打到这个时候,裴承毅才让27军汇报夜间的战斗损伤情况。

与他预料的相差不大,因为防御准备严重不足,27军不是空降军,没有像空降部队那样的便携式工程设备,工程部队又在嫩杜巴尔修建进攻阵地,无法在白天的10多个小时内建起完善的防御阵地,所以在印军突然发起反击的时候,27军上只能用装甲部队打机动防御战,混战中,27军的损伤非常大,阵亡官兵超过400人,伤残官兵超过1000人,主战装备损失了近300台。

因为参加防御作战的都是战斗部队,所以27军的战斗力大约降低了四分之一。

万幸的是,后勤保障部队与工程部队没有受到损失。

命令27军就地驻防之后,裴承毅让21军与54军加快了行军速度,并且让54军把1个炮兵旅派往已经由24军控制的布尔汉布尔,以便让第215炮兵旅跟上21军的步伐,另外1个炮兵旅则在希尔布尔部署阵地。因为希尔布尔距离苏拉特只有210公里,所以该炮兵旅不用继续前进。

完成这一系列部署之后,裴承毅才开始重新考虑攻打苏拉特的作战行动。

第165章 扩大化

所谓“祸不单行、福不双至”,裴承毅还没来得及理清苏拉特方向上的作战行动,军情局就发来消息:印度的迁都工作已经全面展开,第一批转移部门的人员与财物在13日凌晨到达苏拉特,预计将在13上午前往孟买;第二批转移部门的人员与财物将在15日到达苏拉特,然后前往孟买;最后一批转移部门的人员与财务最迟在20日到达苏拉特,在21日前往孟买。

与军情局的情报一起送来的还有元首的命令,即最迟在20日凌晨攻占苏拉特。

虽然元首没有说明为什么要在20日凌晨攻占苏拉特,但是裴承毅明白元首的意思。鲁拉贾帕尼早就喊出与新德里共存亡的口号,以此激励印度人的抵抗意志,确实有一批印度人相信了总理的口号,从第二阶段战争动员征召的军人来看,印度年轻人的抗战积极性提高了不少,招募人数比预计的多了20%,但是绝大部分人认为,那不过是一句口号,鲁拉贾帕尼绝对不会跟新德里共存亡。

鲁拉贾帕尼会不会成为战斗到最后的“新德里卫士”,恐怕只有他自己才清楚。

也许军情局的李存勋也很清楚。

不管怎么样,在裴承毅看来,元首的立道命令直接针对鲁拉贾帕尼。

也许很多人不相信王元庆会把矛头对准印度总理,毕竟战争打了这么久,王元庆一直没有批准针对敌国国家领导人的军事行动,比如裴承毅曾经在制订战争计划的时候提出,开战后发动针对印度国家领导人的“斩首行动”。虽然这么做的理由非常充足,炸死印度国家领导人,能够缩短大规模军事行动的时间、减少战争伤亡、降低战争开支等等,但是王元庆直接否决了裴承毅的建议,当时元首只提出了一点,即炸死印度国家领导人,很有可能让继任者以此为借口激发印度民众的抵抗意志。毫无疑问,元首的理由更充分,裴承毅再也没有提“斩首行动”,在指挥作战的时候也积极避免针对印度国家领导人。别的不说,战争打了这么久,空军从来没有轰炸过印度的中央政府机构。

实际上,要不要针对敌国领导人,在共和园内部也饱受争议。

与王元庆的决策完全相反,绝大部分民众都支持发起“斩首行动”,认为除掉敌国领导人能够最大限度的加快战争进程,一些民间军事发烧友甚至提出,在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