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策-第11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猓蛉鹊愕厍汕擦说ㄈ嗽保堑üぷ鞅纠淳头浅:氖保珻IA不可能在收到命令后立即提供相关情报。

也就是说,杜奇威不可能立即得到肯定的答复。

作为前线指挥官,杜奇威非常清楚,对手不会因为美国还没有准备好,而把发起进攻的时间延迟几天。事实上,如果让裴承毅知道杜奇威还没有做好准备,他甚至会提前发起进攻。

对杜奇威来说,他必须在情报不足的情况下做出判断。

事实上,这也是司令官必须具备的素质。

如果什么时候都能获得充足的情报,根本不需要像杜奇威这样的人来指挥战争,任何一名参谋都能完成指挥工作。

摆在杜奇威面前的现实非常残酷。

可以说,能否准确判断出裴承毅的战争企图,也就是对方将在什么时候发动攻击,将决定战争初期的走向,也就是谁能掌握主动权。说直接一点,如果杜奇威立即命令土耳其军队进入战争状态,那么土军在布防的时候就会露出破绽,让裴承毅获得发动突然袭击,一举打垮土军防线的机会。如果完全相反,即杜奇威没能及时发出战争警报,土军就将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遭到突然打击,丧失抵抗能力。

早了不行,晚了也不行,必须做出准确判断,至少要精确到小时。

按照五角大楼做的推断,如果能在战争爆发前4个小时发出警报,就能把土军的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如果提前8个小时发出警报,意义就不会非常明显。由此可见,杜奇威的判断偏差不能超过4个小时。美国国防部的这一结论是有科学根据的,即共和国空军调整作战部署只需要4个小时,完成一次距离超过2500公里的长途奔袭也只需要4个小时,因此4个小时是最大误差。

如果没有情报支持,仅凭猜测,几乎不可能做出如此精确的判断。

面对这一情况,杜奇威是既沮丧、又兴奋。

让他感到沮丧的是,在此之前的多次直接与间接交手中,他还从来没有能够猜准裴承毅的战术部署,至少没有准确到4个小时以内。让他感到兴奋的是,足够多的技术支持让他距离胜利非常近。

从28日开始,杜奇威就一直守在美土联军司令部的战术指挥中心。

按照他的要求,NSA与CIA都每半个小时发送一次情报简报。为了集中精力处理情报信息,杜奇威把其他工作都交给了参谋。事实上,在掌握确切情报之前,其他工作也没有多少意义。

连续收到数十分情报简报,杜奇威都没有什么收获。

共和国南亚战区航空兵司令梅乐驰在10多个小时内,去了好几个航空兵基地,而且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似乎要到所有基地去一趟。

在28日夜间,杜奇威就给CIA派来的情报分析员安排了一个任务,即根据梅乐驰的行程安排,估计这位空军少将将在什么时候跑完全部航空兵基地。

这是件非常简单的工作,借助计算机的帮助,CIA的情报分析员仅用半个小时就给出了一个非常确切的答案,即在当地时间29日凌晨3点,梅乐驰就将跑完所有基地,返回位于吉吉的海军航空站(也是战区航空兵司令部所在地)。

显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标。

虽然还没有确认在外面活动的就是梅乐驰本人,但是按照CIA提供的资料,梅乐驰少将是一个从基层爬起来的将军,在成为将军之前,当了20多年的飞行员,至今保持着共和国空军的空战纪录。因为杜奇威也是从基层爬起来的,而且参加了多场战争,所以他有理由相信,梅乐驰会在战争爆发前去基层部队看一看,确定部队的状态,对基本情况有个直观的了解。

也就是说,“抛头露面”的肯定是梅乐驰。

果真如此的话,29日3点就是战争开始的最早时间点。

那么,最晚时间点呢?

杜奇威把这个重任交给了NSA。

按照杜奇威的要求,NSA根据南亚战区内各航空兵基地的作战准备情况,也就是基地勤务人员的活动情况、基本保障设施的维护情况、物资的调运情况等等与作战有关的线索来判断作战开始的时间。

毫无疑问,这是一项技术活。

为了尽快拿到分析结果,杜奇威让史塔克守在NSA总部,敦促这家拥有美国最先进技术设备的情报机构发挥出全部力量。

因为可变参数太多,而且情报在不断更新,所以分析工作非常艰难。

快到29日凌晨的时候,杜奇威有点忍不住了。

虽然土耳其按照北约的统一标准构建了军事指挥体系,并且与美军合作了几十年,但是土军的反应速度远不如美军,收到战争警报后至少需要2个小时才能进入警备状态。也就是说,如果战争将在29日3点爆发,那么就应该在29日1点前发出警报,让土军在战争爆发前进入战争状态。因为杜奇威不敢完全相信CIA的判断,所以NSA必须在此之前给出答复,哪怕是不太肯定的答复。

跟史塔克通了电话后,杜奇威仍然得耐心等待。

既然是实事求是的情报分析,就不能臆测结果,也就不能违背客观规律。

万幸的是,杜奇威不用等太久,因为史塔克只能保证在29日0点30分之前与他联系。

29日0点25分,杜奇威接到了史塔克从NSA总部打来的电话。

分析结果出来了,只是意义并不大。

按照NSA获取的共和国在南亚各航空兵基地的情报,如果按照为400架战术战斗和提供作战支持的标准,这些航空兵基地将在29日10点达到战备标准,而预测的时间误差为正负6个小时。也就是说,在29日4点到16点之间,战争都有可能爆发。

显然,这是一个不能让杜奇威感到满意的答案。

问题是,杜奇威没有别的选择。

让NSA再做一次分析已经来不及了,CIA也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土耳其的情报机构更加靠不住。

也就是说,杜奇威必须在情报不够充足,分析不够彻底的情况下凭主观做出判断。

杜奇威没有抱怨什么,这也正是司令官存在的最大意义。

在所有人都没有主意的情况下,司令官必须保持冷静,并且拿出独到的见解。

战争会在这个期间爆发吗?

不到30分钟,杜奇威就做出了决定。

29日0点55分,杜奇威以联线的方式,同时给土耳其总理与总参谋长打了电话,发出了战争警报,要求土军立即进行战争准备,土当局则要做好应对突然打击的准备,即政府要员必须尽快离开容易遭到攻击的设施。

这不是一个轻松的决定,可是杜奇威知道,他没有别的选择。

从一开始,主动权就不在他的手中!

第70章 针锋相对

杜奇威充分利用了美国的情报机构,裴承毅也没让军情局闲着。

严格说来,军情局比美国的情报机构积极主动得多。

虽然作为战争直接策划者的李存勋没有参与相关工作,但是刘晓宾非常希望借助这次机会增强威望、提高地位,更希望巩固与裴承毅的同盟关系,所以从一开始,刘晓宾就比裴承毅积极。

更重要的是,军情局属于“集约型”情报机构。

在前后两任强势局长30多年的任期内,军情局由一个隶属于总参谋部的军事情报机构发展成为共和国最庞大的情报安全机构,本身就是一种本质上的飞跃。到刘晓宾即将接手的时候,军情局的规模已经超过了CIA与NSA,成为全球第一大情报机构。因为军情局的所有信息都未正式公开过,所以没有人知道军情局的确切规模。事实上,也许连李存勋与刘晓宾都不清楚军情局到底有多少人。

按熊军情局在2040年底做的一次全面调查,在册的正式职员超过了25万,算上不在册的正式职员,以及各种非正式职员,军情局的人员总数应该在35万左右。当然,这是非常保守的估计,因为在2037年换届选举的时候,共和国当局公开过秘密开支,所以一些西方新闻媒体据此做了估计。以美国的秘密预算、以及情报机构预算与人员比例为准,共和国的情报机构人员总数在75万以上,因为军情局是共和国最大的情报机构,也是共和国唯一的全能型情报机构,所以有人估计军情局的职员总数应该在50万以上,即便保守估计,也不会少于45万。

不管是50万、还是45万、或者35万,军情局都是一个庞然大物。

虽然这种超大型情报机构的管理工作简直就是一场灾难,比如在刘晓宾这个主管所有事务的常务副局长之外,军情局还有8个副局长与24个副局长助理,也就是总共32个副局长级管理人员。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不是李存勋有足够高的威望,刘晓宾的管理能力也不是很弱,恐怕军情局早就乱套了。但是谁也不能否认,在这些麻烦之外,意味着军情局超强的情报搜集与处理能力。

这种超强的综合能力,在战争中的意义极其显著。

就拿这个时候发生的事情来说,如果CIA与NSA是一家情报机构,杜奇威就能充分利用两者的长处,集中分析处理情报,而不是分别向2家情报机构安排任务,浪费了宝贵的情报资源不说,CIA与NSA的沟通问题造成的影响更加难以弥补。

毋庸置疑,这样的问题在军情局身上并不存在。

说得简单一点,平常的时候,35万军情局职员可以同时处理好几件、甚至好几十件重大事务,应对更多的问题;特殊时期,可以集中全部资源,处理一件重大事务,解决一个重大问题。

此时,军情局就集中力量在搜集与战争有关的情报,并且高度关注土军动向。

杜奇威会猜测裴承毅的举措,裴承毅也会猜测杜奇威的部署。

策划作战行动之前,裴承毅就向军情局索要了土军的详细资料,并且让东方闻根据作战要素进行了罗列,并且与几名参谋一同评估了土军的战斗力。东方闻提交的报告让裴承毅意识到,土军就是杜奇威的软肋。

数场地区性战争早已证明,与过于落后的盟友合作,还不如单打独斗。

事实上,从半岛战争开始,共和国在与盟友合作的时候,就非常重视配合方式。拿印度战争来说,考虑到盟国军队的战斗力过于低下,哪怕是经受过战火洗礼的巴军,也远远比不上共和国军队。为了不被盟友拖后腿,裴承毅干脆撇下了所有盟国军队,只让盟军负责后勤保障与占领任务,作战任务与战场范围内的保障工作全部由共和国军队承担,从而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从某种意义上讲,印度战争能在半年内结束,除了裴承毅的出色指挥与共和国将士的勇猛战斗之外,这种抛弃落后盟友,单独作战的战略选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不仅仅有共和国军队。

早在伊朗战争期间,因为大部分盟国都不支持美国出兵攻打伊朗,所以美军在伊朗战场上单独作战,就算没有取得最终的胜利,也没有付出太大的代价。到最后一支美军撤出伊朗的时候,只有不到4000名美军阵亡,伤亡总数字不到3万。与后面的半岛战争相比,这个伤亡数字就太少了。在与韩军合作的这场战争中,被俘的美军官兵就接近3万,阵亡加失踪的美军官兵超过了2万,还有大约4万官兵伤残。虽然美军在半岛战场上的对手是远非伊朗军队能比的共和国军队,但是由韩军拖后腿造成的影响绝对不容忽视。比如在第一次战役结束之后,如果韩军能够在第二道防线上多坚持几天,美军的第1装甲师与第7步兵师绝对不会被共和国军队包抄,也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