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草根家事-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我再次从学校回家时,我毕业了,在家耐心地等待升学考试的消息。

一天傍晚,教我们代数的马文庆老师找到了我家,是来给我送“新民高中录取通知书”的,他说全校近350名毕业生只考上23名。马老师住在我们的后街,他比父亲大许多,德高望重。

接过录取通知书,我好欣喜,好多人都围拢过来看,说还是人家当老师的孩子聪明,有出息。送走了马老师,我第一次舒心地坐在炕上,细看那录取通知书,体味着那个小屋是我的一块福地,遐想无限。

在团山子小学,我就认识了马文庆老师,他教高年级的学生,很多老师都崇拜他。马老师属于少言寡语那类的,特稳重深沉,举手投足都像有格尺在规范着他似的,俨然一副长者学者的派头。解放前,他是吉林某地的税务官,解放后就回到老家当了老师。我上初中的时候,马老师就教我们代数和几何。他很喜欢我,因为别人不会的问题,我准能让马老师得到满意的答案。公开教学的时候,我是他提问最多的学生,有时候我们师生就是说双簧的搭档,他是我最喜欢的老师。在二道房学校,我们同朝称臣,那是后话,我不能不说。

从打搬出马老师家,我再也没有见过他。

转眼到了“文化大革命”,不幸的是马国忠老师被造反派定为“国民党特务”。没有什么理由,就因为他的父亲是国民党员,这顶帽子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再后来,造反派让我父亲出一份证实材料,来证实他不是国民党的特务。可笑的是,还没等马老师涉足“特务”的行列,我父亲早就被发配到“走资派”的队伍里去了。让“敌人”来证实“敌人”无罪,这逻辑实在是滑稽。不想,父亲的证实竟然在不久后生效了,马老师获得了新生。

经过一番战天斗地洗心革面的虚惊,马老师像换了人间。无论他为人处世还是为人师表,都大为改观。如此说来,这是不是“文化大革命”还有改天换地重新做人的功能啊?

古时候有一支军队叫“乌鸦军”,以着黑衣而得名。我戏称我早年的老师为乌鸦老师,本意也不是穿黑衣、存黑心,而是他们都是“黑五类”、“黑七类”之老师。黑色本该能掩盖一切的,可又偏偏因为黑色很醒目,被人瞩目,结果暴露无余,欲盖弥彰。那么,“红老师”的命运又是如何呢?

 3 红里透紫的老师 (情感压抑) (1)

3红里透紫的老师(情感压抑)(1)

父亲从解放前工作伊始到他离休,先后共调转了9次。于是,我也成了“走马灯”似的学生,小学6年间,我到过四个小学校读书。

1957年深秋,我来到最后一所小学——郭家沤麻坑小学,后称“郭家小学”。那时我是6年级的学生,也是这个学校最高的年级了,这个学校成立得晚,第一次有6年级的大学生。

第二年,也就是1958年,在如火如荼的大跃进年代,郭家沤麻坑小学有了第一届毕业生。父亲是当时学校的“负责教师”,那咱这个学校没有校长、主任。“负责教师”是个“准校长”,学校的一切工作都由他来领导。也许那时候正是父亲最辉煌最上进的时期吧,那时他34岁,他怎么会想干点辉煌的事业,接受上级对他的器中与考验啊。

有一天,父亲对我郑重地说:“你可得考上初中啊……”

他往下欲言又止,仅仅是这么半句话,那也是父亲有生以来和我最重要的惟一一次谈心了,以前从来没有过。他和我说得最多的话,就是:“给我打点酒去。”他高兴了就要喝酒,我就拿起酒壶而不是酒瓶子,按钱数到商店买二两散酒,回来一分不剩,他也一喝而光。那时候喝酒的人太少了,谁有钱买酒喝?逢年过节一般人家都不会买酒,喝酒是叫人家笑话的,说你不会过日子。父亲喝酒和别人不一样,人家会说,“还是人家‘李校长’,比不了啊”。话语中,充满了艳羡。

从那次谈话中可见,父亲对第一届毕业生给予很大的希望,对我更是,这也是他想证明自己领导能力、水平最关键的时刻。我懂得,他更不想让别人说“‘校长’的孩子都没考上,只会喝酒……”

大跃进的年代,什么都大跃进,就像被酒精刺激了的人,不想说的话脱口而出,不想做的事一夜之间就成了事实。于是乎,教育也大跃进了,新民六中的招生,也从前两年的每年只招收两个班级,变为招收四个班级,翻了一番。在以往,每个学校只能考上几名中学生,有的学校干脆一个都考不上。现在希望大大的有了,各个小学也要来个大跃进,跃进这个龙门。

到了郭家沤麻坑小学,那年冬天老师没有放假,都到县里参加整风反右斗争去了。快过年的时候了,父亲他们才回来,我才得知教我们的张老师被定为右派份子。张老师开学就掏厕所,接受改造,后来干脆解职回家到农业合作社(就是后来的生产队)劳动改造。

新学期开始,唐老师一直教我们到毕业。他的口碑很好,很快就成了红极一时的新闻人物,他也来个教学成果的大跃进。

唐老师叫唐国仁,是师范学校新毕业的老师,家在义县。唐老师个头不高,白脸膛,很敦实,说话有时候略显语塞,但“磕巴”得不是那么严重。他爱笑,笑的时候很少出声,最多“嘿嘿”两下就结束了。别看他有那么一点点口吃,但吹拉弹唱不碍一点事,同学们都非常喜欢他那一手。和马国忠老师比,唐老师不仅多才多艺,教学上更是胜他一筹。他是科班出身,就是比穞生的强许多,学生和家长都这么评论他,他不负众望。

我是从小学4年级开始写作文的,马老师第一次布置给我们的。他先向我们讲了一个故事,然后就要我们照猫画虎去完成。大家画来画去,画得非猫非虎,反类其犬了。我不爱上语文课,讨厌老师讲课文那一贯的模式,什么时代背景,什么中心思想……八股得很,更不愿意死记硬背,但有的课文我还是记得很清晰。

这是1958年春天的故事。唐老师给我们讲“田寡妇看瓜”,那过程、那方法我记忆犹新。

开篇时他没有讲课文,而是讲了农村一些大家都很熟识的故事,好像根本没有进入“正题”。在这之后,唐老师给我们留了一个作文题,叫做“深夜的故事”。

1958年初春,在春寒料峭中,大跃进的热潮滚滚而来,新民县动员了十来万民工挥锹动镐兴修马虎山水库。那时新民县的总人口大概不到40万。这么多人参与大跃进,可谓“上至九十九,下至刚回走”,全民动员了。所以,别看郭家沤麻坑村子很大,但每个家里都住满了民工,连屋地都睡着横七竖八的人。

马虎山水库座落在辽河与现在的101国道交汇处,那里就是沈阳通往彰武、阜新的马虎山辽河大桥。桥的西面是乌尔汗山,东面是马虎山。这两座山,比羊草沟那座山还矮大半截,但却有山的名字,所以就依山修建拦河坝,石头和土混合的大坝,没有钢筋水泥。大坝合拢,再把水憋到水库里。

马虎山水库就在这桥的东面,当时没有桥。整个库区有40平方公里,设计蓄水深度平均也就3米吧。如此“浅薄”的水库,实在令人忍俊不禁,贻笑大方。

不久,我们学校五年级以上的小学生,也气宇轩昂地加入了马虎山水库的劳动中来。方圆二十几里学校的学生也来参加修水库,很多学校的学生都住宿在郭家沤麻坑这个村子里。一时间,水库工地的人密密麻麻的像蚂蚁,在这口热锅上急急忙忙地爬来爬去。

“白天大干,晚上夜战”,我写了一首诗,还被工地的指挥部播放了,其中有一句是“天上星星闪,地上灯万盏”,说的就是夜战的景象。

到了吃午夜饭的时候,唐老师每天都派几个人轮流看守工地上的工具,我们就成了“看瓜的田寡妇”。

没有多长时间,“学生民工”撤离了水库,因为有人嫌我们是“光吃饭不干活”的人。你想,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能挑起一根扁担和两只土筐就不错了,还能挑土吗?我们只好两个人抬一个土筐,摇摇晃晃,等抬到堤上所剩无几。

回到学校,唐老师继续讲课,我们就开始写那篇作文。经过一周的一一批改,唐老师拿出了一篇范文,那就是“田寡妇看瓜”。

那时候我们都“很傻”,没有预习课文的习惯,所以对“田寡妇看瓜”事先并不了解。然而,这一课虽然前前后后讲了近一个星期,但我们的收获却非常大,懂得了写作知识和技巧,对作文不那么望而生畏了。升学考试作文的题目就是“记一次劳动”,全班同学都写得很好,因为这题目似曾相识。

唐老师知道,升学考试对于学校、学生是多么的重要。那年还没有开学,唐老师就在元宵节前回到了学校。

1957年底到1958年初的冬季里,雪下得很大,到处都是比人还高的雪峰雪岭,办公室和教室的门都被大雪给封死了。可见唐老师从义县来到学校该有多么的不容易,他从三台子下火车徒步走40多华里,还要背个沉重的大行李。

听说唐老师回来了,好多同学都来给他拜年,和唐老师一起打扫积雪,生炉子,做饭。唐老师带来一些干粮,放在行李里。打开行李一看,烙的饼还有些“温度”,他就喝口开水吃饼,这就成了他新学期的第一顿晚餐。

晚上,我去学校问唐老师算术题,他没有在办公室。我看见办公桌有一封书信,就看那上面的字。信封是用白纸糊的,上面的地址是他的家乡义县什么地方,我记不清了,只记得中间的收信人叫张淑清。张淑清是谁?

我在想的时候,唐老师抱着一捆柴禾进来了。他见我看那信封,就冲着我自言自语:“这信封不是很好吗,省了钱,还能寄出去,嘿嘿。”

“唐老师,您常给家里写信吗?”

“嗯,不是的,一个学期也就写一两封吧。”

他语塞了,顿了顿,笑了,很不情愿地笑道:

“这是给我爱人写的信,也不知道她的病好了没有……”说完又笑,笑得很爽朗,但也很无奈。其实,他还想对她说“我到学校了,你不要惦记我了”。见我直勾勾地看他,似乎觉得不该和学生说些“卿卿我我”的话,所以下半句话就打住了。

升学考试结束了,同学和家长都在期盼着发榜的日期。唐老师也在期待中继续呆在学校,放暑假他没有回家。

期待是幸福的,但也最是难熬。熬不住的学生,就去走亲串友,或是帮家里做些农活。其他老师放假了,学校空空荡荡,唐老师“熬不住”,就弹那架风琴。他爱弹东北民歌“小放牛”,曲调很是优美,可我怎么也品不出脍炙人口的滋味,倒感到有那么一丝的苦涩。

唐老师家里来信了,问他什么时候回家?唐老师憋不住就和我说,我就和父亲说,父亲就和他说,父亲让他别等了,快点回家。

他憋不住和我说事,不是让我透话给父亲想要回家,他是拿我当稀释剂,稀释他的焦急心情。那些日子,我常去学校听他弹风琴。他喜欢对我弹琴,我不是牛,对“弦内之音”有所反应。但我比牛笨,他不知道,那时我不懂男女情感,听不出“弦外之音”,我只是知道他盼发榜的那一根“弦”,考试的结果,所以他才那样和我一样的焦灼。

发榜的日子终于来到了,是唐老师亲自去新民六中取回来的,要走15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