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同样的,我们一个学佛的人,不论是出家或在家的,要是爱心太重,贪心太大,就以「爱」、「欲」这两个大罪魁、大烦恼,在我们的内心交织着,把我们本来好象湖水一样澄清的心,荡起了阵阵的涟漪,搅得非常的浑浊,因此,浊兴,沉积在心底的泥沙(烦恼),都把它搞浑了,这个时候,就同缸中的水一样,看不清楚我们的影象,就没有办法见到圣道了。
  「汝等沙门」,你们这些出家人,以及在座所有学佛的居士们,要记住:既然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脱生死,「当舍爱欲」,一定要舍弃情爱和贪爱,五欲之心非把它扫净不可,因为,「爱欲垢尽」,把爱欲这许多肮脏,都清除干净了,到那个时候,「道可见矣」,我们自然可以见道。见了道,接着修道,修道以后可以证道。总而言之,不论是证得小乘四果,或者大乘成菩萨成佛,不把爱欲清除干净是不可能的。
  所以,你如果希望得道、觉悟,没有其他的,一定要舍弃爱欲。
 
  第十七章 明来暗谢
佛言:夫见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灭,而明独存。学道见谛,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
  本章解释明来暗谢,光明一来到,黑暗马上消失的道理,说明了「无明」是没有实在的体性的,当你一旦见了道以后,无明也就不存在了。
  前章讲到舍弃了爱欲,就可以见道,那末,见道又是种什么境界呢?「佛言:夫见道者」,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你如果已经见道,证悟真理的话,「譬如持炬入冥室中」,持炬,拿着火把;冥,就是黑暗。说一个譬喻给你们知道,好象我们手中拿了一个火把,进入黑暗的房子里头去,这座房子纵然是千年的暗室,一千年一万年以来,都是黑漆漆的,但是,由于我们将火把拿了进去,「其冥即灭」,里面所有的黑暗顿时就消灭无踪了。「而明独存」,这个时候,唯有光明的火炬单独存在着。
  「学道见谛,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我们修学佛法,用功修道,有这么一天,觉悟了,证悟到真理,这个时候,举起智慧的光明火炬,那黑暗(无明),随即消灭了。既然无明、烦恼都已经断除了,唯有般若智慧之光的存在,这种般若智慧的光明,是永远照耀着,不会熄灭的。
  从前面的第十三章开始,到本章(第十七章),释迦牟尼佛往往先借用譬喻,而后再用佛法配合来解释,可以说都是讲世谛法,属于世间的、「有」的道理;接下第十八章,是讲「空」的道理,也就是出世间法、真谛法,是比较深一层的道理。
 
第十八章 念等本空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前面的五章,虽然所讲的有「顿」、「渐」不同的修持层次,但认真讲起来,都是阐述有关世间的现象,属于俗谛法门。本章所讲的「念、行、言、修」四种,本来都是当体即空的,空,指诸法的实相,也就是诸法本来的面目,这是就真如本体上,一切本来平等来讲的,属于真谛法门。
俗谛法门类似现代哲学的现象论,是讲「有」的,我们所看到的形形色色,森罗万象,有关宇宙万有的一切现象,都在这个范畴里面。而真谛法门类似现代哲学的本体论,是讲「空」的,关于真心的道理,属于形而上的思想领域,不可以看到,因此,本章的内容,道理比较深奥,我们必须仔细去思维,才能够领会。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他本来没有讲法,可是为了度众生,才讲了好多佛法,但是,他所讲的佛法是「念无念念」。这里,念,就是忆念,可以分为能念与所念两方面来作解释:
  (一)能念:有身念、口念、意念三种。譬如说,我们念佛,手上拿了一串念珠,叫身念。我们口头上念佛,叫口念。我们不但手上拿念珠,口头称佛名,同时心里也观想和注意我们所念的佛号,身、口、意都是能念的。
  (二)所念:能所是相对待的,我们能念的是身、口、意,所念的对象是什么?是念佛、念法、念僧。譬如说,我们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或者南无阿弥陀佛,我们所念的是佛号,叫念佛。不但念佛,我们也要念法,好象你每天要诵一部《弥陀经》,或者念一本《普门品》、《药师经》,都是念法。念僧,僧,就是出家人,指现代住世、代表佛宣扬佛法的。我们常怀念他的德行,足以当我们的楷模,这就是念僧。这三宝,我们对他恭敬忆念,是我们所念的对象。
  经文的「念无念念」,第一个念是动词,好象念佛、念经。第二个念是形容词,念,有的是有念,有的是无念。第三个念是名词,就是「念于无念之间」,虽然是念了,念而不念,到最后是一心不乱的,也就是我们念佛,要无念而念,不要说我现在念南无阿弥陀佛,不是念药师佛,我要到西方去。或者说我不要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不吉祥,我不要到西方去,我是专念药师佛的。这种念,就是有所为而念了。所以「念无念念」,是说我们虽然是念,而不执着,无念,应该是指不执着。
  有的人说:「我一天要念一千声佛号。」有的人说:「我今天要念一万声、或者三万、五万、十万声佛号。」很多的祖师,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但是他并没有说:「我一天念十万声。」这就是不执着。
  但是一般人,认为念佛有功德,他每天可以念个一千、一万声,是很了不起,而看轻没有念佛的人,这就是执着了。有的人诵经,认为《地藏经》不能在家里念,不然鬼会跑到家里来。也有的认为在家里不能诵《弥陀经》,念《弥陀经》要到西方去了,这不但是执着,而且是非常错误的观念。更有的说,他每天要念几部经,一本都不能少的,甚至于连初一、十五、廿三,要到寺里来共修,他都赶不上,为什么?因为他规定要念的经咒,太多太多了,又是《金刚经》,《普门品》、《药师经》、《普贤行愿品》,又是《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有的时候,整个上午也念不完,他认为念不完就没有功德,同时心里也有罪过感。这样念,是「念有念念」了,有所念,少念了就放不下,起烦恼。所以,我告诉这些善友:
  「你这样的学佛、这样的修持态度,太痛苦了。我们念佛也好,诵经也好,目的是要去除烦恼,你这样反而增加烦恼,实在没有意思!」
  因此,讲到「念无念念」,无论是念佛、诵经,都不要执着,无念而念,连念的这个念头都应该舍弃,专心致意地念,才能够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这是念佛的三昧。你的心不动,这个时候,也不知念了多少遍,总之,就是很至诚地念就对了。
  有一天,一位善友打电话给我,说:「师父,我向您请教一个问题。」
  「什么问题?」
  「人家说念佛,念珠拨到了珠头,不能跨越过去,必须把它倒转过来念,是不是要这样呢?」
  「的确好多人都这样说,甚至杂志上好多文章也这样写。不过,我认为这种念法就是有所念(执着)。你想想,我们念佛念得很好的,为了不能跨过珠头,就必须分心去留意,快到了,应该把它转过来,反而形成了一种心理负担,心老是挂意在珠头上,这样念,实在太麻烦了,那里能够专心呢?」
  所以,我认为「念无念念」,是很有意思的。
  以下「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三句,和「念无念念」的句法是同样的。
  「行无行行」,行,就是行动、实践。我们学佛,必须「信、解、行」,光说而不去做,是没有用的,因此,要知行合一,行解相应,行,也是非常重要的。童子军的铭言:「日行一善」,每天都做一件好事,但是,你不要说:「我今天做了一件好事,给叫化子二十元。」或者「我布施人家一件衣服。」「我捐了施诊所一千元。」如果执着说我布施了多少,这样布施的功德,不能说没有,但不大。
  依佛教说,布施要三轮体空。所谓三轮体空,我是布施的人,你接受我的布施,甚至于我布施你的东西,这三样称为三轮,真正讲起来,我是所施的人,你是受施的人,还有我所施的东西,都不要执着,送过以后,根本就不把它放在心里面,当体不存着施、受、物的事情,称为三轮体空。要这样做,才叫做「行无行行」。
  我们平常所修行的戒、定、慧三学,以至于一切的行持,都必须是无行的,不要执着而行,称为无功行道,不要记挂着修持的功德。才是行无行行。
  「言无言言」,言,就是说话,在说话方面,我们也不要执着。世尊成正觉以后,到处宏法度众生,一代时教,说了三藏十二部教法,可是《金刚经》却讲:「如来无所说。」佛认为自己未曾说过一个字。因为释迦牟尼佛说法,好象「标月指」呀!月亮在天空,不知在那里,你用手指头去指月亮,主要的目的是要让人家知道月亮在什么地方,而不是要知道手指头;手指头,只不过是一个标指月亮的工具而已。同样的道理,佛说法,只是为了指引我们如何去度脱生死苦海,因此佛说他一个字也没有讲。
  有一首偈颂说: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
  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说了这许多的佛法呢?为什么有时候说「空」?有时候又说「有」呢?他说了种种的佛法,目的就是为了度脱一切人的心病,他观机逗教,依着什么样根机的众生,说什么样的佛法,要是众生没有各种心病的话,佛何必多此一举呢?
  儒家的圣人孔夫子,曾经说:你们不要以为我说了好多话,教了你们很多,「余欲无言」,我实在不想讲,是不得已而讲啊!譬如说,很多学生来问「孝」,对每个学生,他讲的内容都不一样,都是针对那个学生的个性而谈。那个学生不听话,就教他听从父母的话;那个学生常常害病,孔夫子就告诉他,为免使父母对你有健康之忧,把身体照顾好了,就是孝。
  孔夫子跟释迦牟尼佛一样的,他也不想多说,是不得已才开口的,所以孔夫子说:「天何言哉!」你们看看苍天,它有讲话吗?没有!天根本是不讲话的。但是,天虽然没有讲话,春、夏、秋、冬,四季很有规律地在运转,使大地万物各得其宜。
  老子也说:「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的思想,谈政治,或者是处世,主张无为而治,他也是行不言之教,就是以身教,让你自动地去做,去实践。行,是一种不言之教。
  可见,世出世间的圣人,都是「言无言言」的。
  释迦牟尼佛讲经的时候,最少有一千两百五十个弟子跟随着他。有一天,他不讲话,只是手中拈了一朵花,来表达他心里所要讲的,在座上千上万世出世间的听众,看到了佛这个举动,大家都感到莫名其妙,只有大迦叶一个人微微地笑,这个典故叫「拈花微笑」。
  释迦牟尼佛拿了一朵花,在那么多人当中,为什么只有大迦叶一个人微笑?他领会了,他了解释迦牟尼佛的意思,而那许多沉默的大众,并没有领会,可见「言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