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官门-第3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今的圣王新区,采取的是“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建设起来的,按照叶开的要求,尽可能低减少行政机构,力图有一个人干一件事儿,多余的一概不要,所以很多人都是身兼数职,比较辛苦的。

党工委书记是霍东来(副厅级),叶开出任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副厅级),谢君玉出任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副厅级待遇),黎二是纪工委书记(正处级),此外还有冯天易、李钰、冯青霞等三个副主任(正处级),也都是党工委委员。

管委会下设机构有财政局、管委会办公室(党工委办公室、工会、机关党委)、组织部(人事局)、发展改革局(金融工作办公室)、科技和创新局(自主创新办公室)、企业服务局(安全生产监督局)、投资促进局(招商局、外经外事局)、建设管理局(水务局)、国土资源和规划局(房产管理局)、社会发展局(人口和计划生育局、人民武装部)、教育文化卫生局、纪律监察综治办公室(信访办公室、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处)、城市管理局(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产业项目服务办公室、现代服务业促进办公室。

刚成立的时候,管委会旗下共有正式职员一百二十二人,分到每个局办,可能也就是七八个人而已。

不过这正符合叶开的心意,人太多了反倒是影响工作效率,如今的圣王新区刚刚起步,精简机构,让每个人都得到充分的锻炼机会,那是必须的,不能够胜任工作的职员,叶开也不介意立刻就给踢出去,省得占着位置白白浪费钱粮。

经过这么一段儿时间的运转之后,陆续有新加入的职员,还有不能够胜任被踢出去的职员,一进一出,管委会旗下就剩下一百二十个人了。

不过这一次去明珠市休假,对于圣王新区而言,虽然是前所未有的大事,却也没有太大的影响。

管委会主要就是一个对企业招商建设服务为主的机构,对于社会事务反倒是不怎么管理,像是社会发展和教育文化卫生等项目,基本上是剥离出去了。

所以叶开一声令下,整个管委会的职员们立刻就坐了四辆大巴,一路向明珠市开了过去。

到达明珠的时候,刚好就是天黑的时候。

这边儿提前就让人安排好了酒店,来了之后大家就先去酒店洗漱了一下,然后来到餐厅用晚饭。

酒店这边儿提供的晚餐是很丰盛的,自助餐样式很全,有传统的馒头、包子、糕点、米饭,也有各种精致小吃,至于菜品方面就更多了,蔬菜、肉食、海鲜等等应有尽有,大家各自去选了自己喜欢的食物,然后坐到一块儿来吃饭。

“二少,晚上怎么安排?”黎二问道。

“晚上自由活动吧,不过大家可能对这边儿不大熟悉,所以最好搭伴儿出去。”叶开回答道。

对于明珠市的夜生活,叶开参与得也很少,倒是黎二打了几个电话,就兴高采烈地表示已经有了去处。

“你不会是那军情部的资源办私事儿吧?”叶开表示非常怀疑。

虽然说黎二他们已经不在总参军情部了,但是个人关系还是有很多的,只要一个电话,自然有人给他们搜集情报,提供信息。

“那倒不是,黎二新交的女朋友家就是这边儿的。”冯天易在旁边儿插嘴道。

“哦,女朋友是明珠市的人啊。”叶开点了点头,就对黎二说道,“那你可要头痛一阵子了,明珠市的丈母娘是最不容易对付的,你不拿出点儿实力来,人家未必会鸟你的。”

“没有那么麻烦吧?”黎二一听这个,顿时有些担心起来。

事实上,黎二这一次过来,倒是也存了见见未来丈母娘的心思的,现在他好歹也是正处级的国家干部,身上也趁几个钱,又不用再回情报系统,所以就有了安家立业的想法,却也没有想到,叶开居然说明珠市的丈母娘很难应付,这让黎二感到有些心虚。

“不过也未必就那么难搞,真要遇到了麻烦,你就说是叶子平的远房亲戚就行了。”叶开见黎二一副患得患失的表情,顿时就笑了。

“这合适吗?”黎二挠了挠头道。

如果是冒充一般人的亲戚也就算了,直接就冒充中政局委员、明珠市委书记叶子平的亲戚,若是被人追究起来,那可是很麻烦的事情,尤其是黎二并不清楚女朋友的家里面情况究竟如何,万一被拆穿了,那岂不是更难看?

“没事儿,我认你当亲戚,那你不就是我们家的亲戚了嘛。”叶开表示道。

“那倒也是。”黎二点了点头。

有了叶开的交待,黎二顿时就觉得自己的胆气足了很多。

吃饭的人很多,谈论的话题也很杂,不知道怎么的,有人就把话题引导了国企改制上。

“唉,最近下岗的工人越来越多了。”

“这么搞,是不是要私有化?”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就是区别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标志,你说这事情……”

“听说辽东那边儿的下岗工人的生活很惨呢。”

叶开听了这些话,不由得皱起了眉头来。

事实上,他的圣王新区肯定是不存在这些令人心烦的事情的,原因也很简单,圣王新区除了当初他的村民们,就只有新入园的各大企业了。

原来根本就不存在什么企业,自然也就没有什么下岗工人。

所以圣王新区的发展是没有后顾之忧的,也没有什么额外的负担,这是叶开能够放轻松心态,到处跑来跑去的一个重要原因。

若是他在江中的任何一个地市出任市长或者书记的话,心情就绝对没有那么轻松了,因为国企改革这件事情,任何地方都是存在的。

“二少,听说你去辽东的时候,也碰到过这种事情了?”有人问道。

叶开去辽东的事情,还是引起了很多人重视的尤其是辽东军区的一些问题,引发了一连串的风波,叶开的二伯叶子初能够升任军区司令,机缘也是在这里。

“辽东的国企改革确实比较乱一些。”叶开点了点头道,“很多企业本身没有问题,经营状况也良好,但是领导层为了能够侵吞国有资产,变成企业的老板,就动用了一些手段来故意把企业搞垮,情况很不好。”

“这种情况,可能各地都有。”谢君玉在一旁插嘴道,“我们家乡那边儿也有类似的事情发生,不过照我说,还是私企的发展前景要好一些,国企就是培养蛀虫的温床。”

她们谢家本身就是巨富之家,拥有很多产业,工厂等等,所以谢君玉对于企业经营方面的事情,并非一点儿也不清楚,这也是她为什么能够把圣王新区打理得风调雨顺的原因。

“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的……”提到了这事儿,叶开自己也感到有些说不好。

有的事情是不好说,有的事情是说不好,有的事情则是不说好。

第432章 私人邀请

“国企改制这件事情,自然有其内在原因,但是也有外在的推手。”叶开真心不愿意多说这方面的事情,虽然说他们老叶家事实上也是最终受益者之一,这一次获得的蛋糕中就有石油和移动通讯这样的大块儿。

所谓改制二字,就已经把情况说的很清楚了,那些纠结于姓公姓私的人,其实都是多余一问,因为在事实上进行了转变之后,再问这些问题,真的有点儿二。

“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国家的整体经济力量肯定是有所上升的,同时也出现了富人阶层,但是就传统势力范围的官员阶层来说,并没有获得很多的实惠。”叶开解释道,“但是根据国外的经验来看,富裕阶层更容易拥有问政的权利,所以为了保证证券不变色,保证大多数官员阶层的利益,必要的改革是不可少的。”

“所谓的分蛋糕,实际上就是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叶开说道,“让大部分财富的所有权发生变更,成为官僚阶层的私产,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现在一说就是某某某家族?实际上这个家族所代表的是一群人的整体利益,并非只是一家天下。”

“你的意思是说,现在是向私有制过渡了?”谢君玉问道。

她对于私有化并没有什么恶感,因为她本身就出身于巨富之家,大华谢家资产巨亿,在国内也算是数得上的商业大家族,要不然的话当初她哥谢君豪也不至于在京城里面混得那么牛逼,要不是碰到了叶开,还真没有多少人治得了他。

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问题,谢君玉认为私有化没有什么不好的,因为他们谢家的资产,也是老一辈人辛辛苦苦干出来的,并不是大风刮过来的。

“事实上,现在很多人都盼着私有化。”叶开点头说道,“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自然不希望自己的财产也像几十年前一样,被人给没收侵占,最后共产了。所以从制度上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

“这倒是真的。”一同来明珠的管委会副主任冯青霞就表示,“实际上每个朝代的更迭都是一个轮回,大家开始的时候是均贫富,劫富济贫,就是所谓的共产,这是笼络人心的惯用做法,但是当政权稳固之后,豪强地主阶层就开始出现了,通过官僚体制最终发展为官民对立的形态,当然就需要严刑峻法来维护私有财产的合法性,所以只要是经济发达了,私有化是不可避免的过程。”

叶开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其实私有化不是什么坏事儿,但凡是通过合法劳动换来的财富,是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的。”叶开说道,“但是现在有一些人,本身并没有创造什么社会财富,他们把私有化说成是打破垄断,主要是避人耳目,减少阻力,其实他们心里何尝不明白所谓私有化的真正含义,只不过一方面要掩饰起变卖国有资产的真实意图,另一方面为将来顺理成章变卖国有资产打下伏笔,所以才既坚持使用私有化这个词同时却说它是打破垄断的意思。”

正如同叶开所言,他对于那些真正能够通过自己的手段创富的人们,是保持了足够的尊重的,但是利用体制的漏洞盗取国家财富的人,甚至是不惜为了自己的利益,制造体制漏洞来盗取国家财富的人,显然就不是什么值得尊重的人了。

可以说在整个90年代中期以前,国内并没有什么体制上的巨富型官僚,即便是身居高位者,也不过就是利用手中的关系网络,落点儿人情,落点儿实惠而已,真正利用手中的权力疯狂敛财的做法,绝对是极为少数的。

当然了,国企体制改革也确实有其必要性。

当时讲国有企业改革,说的都是所有者缺位什么的,根本没人提垄断什么的。当时的人把这看作是国有企业的死穴,抓住这一点就足够了,别的方面很少理会。

90年代的地方和中央财政,可能问题都很大,地方政府确实头疼不已,而辽东国企在90年代的迅速的整体没落更是让人感到非常吃惊。

特别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形成的大量三角债,给政府和社会造成了很大压力,辽东几乎天天都在讲清理三角债,三角债也是把很多企业拖垮的重要原因。

总之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国企方面积攒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在90年代中一起爆发出来了,最后迎来了90年代后期的大规模国企改制和国退民进。

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叶开就认为当时改制是必要的,但是方向错了。

就如三角债问题,实际上是制度问题,归根究底是法制不完善的问题,上层建筑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却来摆布下面的企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