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古代汉语-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蜃!ㄓ帧段浩湮浒埠盍写匪担锿‘〃尝召客饮,坐其兄盖侯南乡,自坐东乡,以为汉相尊,不可以兄故私桡〃(注:见本册731页。),可见汉代还是这种习俗。
  汉代文献上常常提到阁和厢,这是堂的东西两侧和堂毗连平行的房子,和后世阁厢的概念不尽相同。上文说,堂东西有墙叫序。序外东西各有一个小夹室,叫东夹、西夹,这就是阁(注:汉代阁又指小门。)。东夹、西夹前面的空间叫东堂、西堂,这就是厢。阁和厢有户相通,厢前也有阶。乐府诗《鸡鸣》篇:〃鸣声何啾啾,闻我殿东厢。〃东厢就是东堂,殿就是前面所说的堂屋。《说文》说:〃堂,殿也〃,秦汉以前叫堂不叫殿,汉代虽叫殿,但不限於帝王受朝理事的处所,后来殿才专用於宫廷和庙宇里的主要建筑。
  以上所说的大致可以代表上古宫室主体建筑的基本法式。当然,从帝王宫殿到小康之家,宫室的丰俭崇卑是各不相同的,历代宫室制度也有变化发展,这里不能一一叙述。
  汉代帝王宫殿和将相之家还有廊庑。《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说,孝景帝拜窦婴为大将军,赐金千斤,窦婴把所赐金〃陈之廊庑下〃。颜师古说:〃廊,堂下周屋也〃,《说文》说:〃庑,堂下周屋〃,廊庑似乎没有多少分别(注:颜师古说,〃庑,门屋也〃。王先谦认为〃庑是廊下之屋,而廊但是东西厢之上有周檐、下无墙壁者,盖今所谓游廊,《说文》新附以为东西序,是也。〃此说不同。)。一般人家大约是没有廊庑的。
  台榭观阙都是统治者的建筑。台高而平,便於了望。榭是台上的木构建筑,特点是只有楹柱没有墙壁。观是宗庙或宫廷大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两观之间有一个豁口,所以叫做阙。汉宫中有白虎观,这种观却是独立的建筑物,至於道教的庙宇叫观,更是后起的意义了。
  附带说一说,先秦文献很少看见楼字。《孟子·告子下》:〃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楼〃,赵歧注:〃岑楼,山之锐岭者〃,据此则不是楼房的楼。《说文》:〃楼,重屋也〃,又:〃层,重屋也〃,《考工记》上也讲到〃殷人重屋〃,重屋指的是复屋(栋上加栋),而复屋是不可以住人的(段玉裁说)。可能战国晚期出现了楼房,汉代显然有楼房了,而且不止两层。
  穷人的房子正好是一个鲜明的对比。他们的住房是筚门圭窦,瓮牖绳枢。宫室制度在阶级社会里是有阶级性的。
  我国建筑有悠久的历史。古代劳动人民和匠师们在不断地改进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根据田野考古报告,我们知道殷代一般住房是在地面上挖一个地穴,穴周加培低墙,然后立柱盖顶,出入口有斜坡或土阶。这种形式的住房,考古工作者认为就是。《诗经·大雅·绵》说:〃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复就是字的假借。帝王的宫室是建筑在地面上的,现在还看到当时的基础。基是夯土而成的台基或地基,础是柱子底部的垫石。后世建筑一直很讲究基础。
  殷代遗址至今还没有发现瓦,屋顶大概是茅草盖的。据推测至迟周初已发明瓦,但是大多数的房子仍然是茅草屋,所以古人说〃茅茨土阶〃、〃茅茨不翦〃。《诗经·豳风·七月》说:〃书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注:见本书第二册495页。)〃可见瓦屋是挨不着农民住的。
  砖的发明比瓦要晚些。战国遗址发现过空心砖,那是用於墓中的。但是《诗经·陈风·防有鹊巢》已经说〃中唐有甓〃,唐指堂涂,是堂下通过中庭通往前门去的一条路,甓,旧说是瓴甋(一作令适),也就是砖(注:晋代陶侃有运甓的故事,也是指运砖。)。但是用砖砌墙是比较后起的事。
  古人筑墙很早就运用版筑技术。《孟子·告子下》:〃传说举於版筑之间〃,所谓版筑是说筑土墙用两块木板相夹,两版中间的宽度等於墙的厚度,板外用木柱衬住,装满泥土,用杵捣紧,筑毕拆除木柱木板,就成了一座墙了。版筑技术在古代建筑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直到现在有的地方还用这种筑墙技术。后来又用土坯砌墙,土坯叫做墼(jí)(注:墼和砖在很多方面相近,所以东汉时也有称砖为墼的,不少汉砖上面有墼字。)。
  斗拱是我国古代高级木结构建筑里的重要构件,同时有装饰的作用。《论语·公冶长》说臧文仲〃山节藻棁(zhuó)〃,旧说棁是梁上短柱,节就是斗拱。我们从战国铜器图案上可以见到类似斗拱的结构构件。
  关於古代宫室,我们就说到这里。
  (二)车马
  古书上常见车马并举。例如《诗经·唐风·山有枢》说:〃子有车马,弗驰弗驱〃,《论语·公冶长》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注:见本书第一册180页。)。战国以前,车马是相连的。一般地说,没有无马的车(注:当然,马车之外还有牛车等。),也没有无车的马。因此,古人所谓御车也就是御马,所谓乘马也就是乘车。《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这是说乘肥马驾的车。古代驾二马为骈,驾三马为骖,驾四马为驷。《论语·季氏》:〃齐景公有马千驷〃,这不在於说他有四千匹马,而在於说他有一千乘车。
  古人说〃服牛乘马〃,可见马车之外还有牛车。马车古名小车,是供贵族出行和作战用的;牛车古名大车,一般只用来载运货物。
  古代马车的车厢叫舆,这是乘人的部份(注:所以后世轿子也叫肩舆。)。舆的前面和两旁以木板为屏蔽,乘车的人从舆的后面上车(注:此据古书所记。近来考古发掘,知道上古车舆有的是方形,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六角形,有的周围是高起的栏干,后面留有缺口,以便乘者升降。)。《论语·乡党》说:孔子〃升车必正立执绥〃,绥是车上的绳子,供人上车时拉手用的。
  古人乘车是站在车舆里的,叫做〃立乘〃(注:但是〃妇人不立乘〃,见《礼记·曲礼上》。)。舆两旁的木板可以倚靠身体,叫做荩S咔安康暮崮究梢云疽蟹鍪郑凶鍪剑ㄩ9湃嗽谛谐低局杏梅鍪礁┦椎淖耸票硎揪蠢瘢庵种戮吹亩饕步凶鍪剑ㄗⅲ旱恰ū挡皇健ǎ独窦恰で裆稀贰#K浴短垂匪担骸ǚ蜃邮蕉!ǎㄗⅲ杭臼榈谝徊207页。)一般车舆上有活动装置的车盖,主要是用来遮雨的,像一把大伞。
  车轮的边框叫辋(wǎng),车轮中心有孔的圆木叫毂(孔是穿轴的),辋和毂成为两个同心圆。《老子》说:〃三十辐,共一毂〃(注:见本书第二册373页。),辐是一根一根的木条,一端接辋,一端接毂。四周的辐条都向车毂集中,叫做〃辐辏〃,后来辐辏引申为从各方聚集的意思。《汉书·叔孙通传》说:〃四方辐辏。〃
  车轴是一根横梁,上面驾着车舆,两端套上车轮。轴的两端露在毂外,上面插着一个三四寸长的销子,叫做辖(又写作 、鎋),不让车轮外脱。辖是个很重要的零件,所以《淮南子》上提到〃夫车之能转千里所者,其要在三寸辖〃。后来引申为管辖的意思。露在毂外的车轴末端,古代有特定的名称叫 (wèi又写作轊),又叫轨。《诗经·邶风·匏有苦叶》说:〃济盈不濡轨〃,古人常乘车渡水,这是说济水虽满并没有湿到车轴头,意思是水位不到半轮高。轨的另一个意义是指一车两轮之间的距离,引申为两轮在泥道上碾出来的痕迹,又叫做辙。《礼记·中庸》所谓〃今天下车同轨〃,并不是有人把天下的车辙大小都规定下来,而是规定了车子的统一尺寸,车轮的轨辙就自然一致了。
  附带说一说轫(rèn)。轫不是车子的组成部份,而是阻止车轮转动的一块木头。行车时先要把轫移开,所以启程称为〃发轫〃。引申开来,事情的开端也叫〃发轫〃。
  辕是驾车用的车杠,后端和车轴相连。辕和辀是同义词。区别开来说,夹在牲畜两旁的两根直木叫辕,适用於大车;驾在当中的单根曲木叫辀,适用於小车(注:此据古书所记。近来考古发掘,知道上古乘人的马车多为独辕直木。又,汉代乘人的车,种类复杂化,车辕成双,驾车的马以一匹为常,这里不细说。)。所以《左传隐公十一年》说:〃公孙阏与颍考叔争车,颍考叔挟辀以走。〃
  车辕前端驾在牲口脖子上的横木叫做轭。轭和衡是同义词。区别开来说,轭用於大车,衡用於小车。所以《论语·卫灵公》说:〃在舆则见其倚於衡也。〃
  车辕前端插上销子和轭相连,叫做輗。輗和軏是同义词。区别开来说,輗用於大车,軏用於小车。所以《论语·为政》说:〃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注:见本书第一册178页。)
  古人乘车尚左(以左方为尊),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陪乘叫做骖乘,又叫车右。所以《左传·宣公二年》说:〃其右提弥明知之。〃(注:见本书第一册28页。)兵车情况不同。主帅居中自掌旗鼓,御者在左,另有一人在右保护主帅,叫做车右。一般兵车则是御者居中,左边甲士一人持弓,右边甲士一人持矛。
  驾车的马如果是三匹或四匹,则有骖服之分。两旁的马叫骖,中间的马叫服。一说服之左曰骖,右曰騑。笼统地说,则骖和騑是同义词。所以《楚辞·九章·国殇》说:〃左骖殪兮右刃伤。〃(注:见本书第二册560页。)王勃《滕王阁序》说:〃俨骖騑於上路。〃(注:见本书本册1171页。)
  古代贵族的车马还有若干装饰附件,不一一叙述。
  上文说过,战国以前马是专为拉车用的。《左傅·昭公二十五年》:〃左师展将以公乘马而归。〃孔疏:〃古者服牛乘马,马以驾车,不单骑也。至六国之时始有单骑,苏秦所云'车千乘,骑万匹'是也。〃但是孔疏又引刘炫的话,以为左师展〃欲共公单骑而归〃,这是〃骑马之渐〃(开端)。我们认为春秋时代可能有骑马的事,但那只是极个别的情况。到了战国时代,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才从匈奴学来了骑马。后来骑马之风才渐渐盛起来的。 (三)饮食
  上古的粮食作物有所谓五谷、六谷和百谷。按照一般的说法,五谷是稷、黍、麦、菽、麻;六谷是稻、稷、黍、麦、菽、麻。六谷比起五谷来只多了一种稻,这显然是因为水稻本是南方作物,后来才传到北方来的(注:五谷还有别的说法,例如《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赵歧注:〃五谷为稻黍稷麦菽。〃本书第一册202页即依此注。六谷也有别的说法,这里不列举。)。至於百谷,不是说上古真有那么多的粮食品种,而是多种谷物的意思。
  稷是小米,又叫谷子(注:有人说稷和黍是一类,黍的籽粒黄色,有黏性;稷的籽粒白色,没有黏性。)。稷在古代很长一段时期内是最重要的粮食。古人以稷代表谷神,和社神(土神)合称为社稷,并以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由此可见稷在上古的重要性。
  黍是现代北方所说的黍子,又叫黄米。《诗经》里常见黍稷连称,可见黍在上古也很重要。上古时代,黍被认为比较好吃的粮食,所以《论语·微子》说:〃杀鸡为黍而食之。〃(注:见本书第一册202页。)
  麦有大麦小麦之分。古代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