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第3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达,只断除烦恼障而未断所知障的阿罗汉就更不用说了。
    另一种解释方法是:你们怎么知道迦叶尊者不了悟空性法门呢?迦叶尊者的智慧广大无边,他示现为声闻阿罗汉相,实际上是大乘菩萨。你们根本不知道迦叶尊者是否通达了大乘经义,怎么能以此原因而说大乘不是佛语呢?
    要知道,大乘佛法十分深奥,根基低劣的愚者听后会生恐怖之心。佛陀宣讲《法华经》时,就有五千小乘比丘非常畏惧,离席而去。所以圣天论师说:“如是甚深法,愚夫生恐惧,如是劣根者,怖最稀有法。”劣根者对甚深的大乘法门特别害怕,尤其是前世没有积累资粮、对空性法没有串习的人,即生中遇到空性教言,赶紧躲得远远的。前段时间有个道友,在我讲《智慧品》的前一天,实在是受不了,当晚就离开了学院。这种现象以前有,现在有,以后还会有。所以有些教言中说,广大甚深的法门,是对大乘根基者宣讲的,愚痴劣根者对它生起恐怖情有可原。
    大家听到这些大乘法门,应当生起欢喜心。如果接受不了,也不要随意诽谤,说这个不对、那个不对,而应该像那个老居士所说,“释迦牟尼佛讲的肯定正确,只不过是我自己智慧不够,太笨了”,然后自己惩罚自己,这样才不会无端造业。
    子三(修持胜义正道)分三:一、未修胜义之过失;二、修胜义之功德;三、摄义。
    丑一(未修胜义之过失)分三:一、未断烦恼不得涅槃;二、断烦恼亦不得涅槃;三、心灭亦再现。
    寅一、未断烦恼不得涅槃:
    比丘为教本,彼亦难安立,
    心有所缘者,亦难住涅槃。
    中观宗继续以理证分析:倘若不承认大乘空性,那么佛教所依的比丘阿罗汉,也难以成立。
    大家都清楚,比丘有五种,即名相比丘、自称比丘、乞食比丘、近圆比丘、破惑比丘。前三者仅仅是一种名称,(我们看见毒蛇的时候,也叫毒蛇为“比丘” ,这也是一种名称,)而后二者——通过羯磨获得比丘戒的近圆比丘、破除一切烦恼而获证阿罗汉的破惑比丘,是佛教的根本,尤其胜义比丘只有破惑比丘才是。但是按照你们小乘的观点,假如不承认万法皆空,破惑比丘的安立非常困难。
    在这个问题上,藏传佛教各派高僧大德的辩论比较多,这次我们不展开讲解,但大体的意思是说,阿罗汉不仅证悟了人无我,应该也证悟了部分的法无我,否则不可能获得圣果。这一点,月称论师在《入中论自释》、《显句论》中,运用七教三理进行了详细说明。
    总之,没有般若空慧就很难安立真正的比丘。因为如果心有所缘,不管是空性还是有法,都难以住于涅槃,获得阿罗汉果位。前面也讲了,真正证悟空性时,是“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圣天论师说过:“见境无我时,诸有种皆灭。”见到外境无我时,三有轮回的种子才会灭掉。法称论师在《释量论》中也说:“见空则解脱,余修为其义。”现见空性方能解脱,其他修行只是它的助缘。因此,以这些经教来推理,一定要证悟万法空性。
    然而,诚如麦彭仁波切所言,小乘不明白自己所证悟的,包括在大乘的缘起空性中,如果知道了这一点,与大乘就没有那么多辩论了。小乘所证悟的空性只有一点点,如同芝麻里的空性一样微小,但在性质上与大乘空性无别,假如认为证阿罗汉果无需般若空性,那么修道就不可能断尽烦恼,也不可能有比丘住世住持佛法。
    还有一点要提醒大家的是,现在有些法师认为,汉传佛教没有比丘戒的传承,比如净空法师引用藕益大师和弘一法师的观点说:“宋朝以后就没有比丘了,现今比丘戒都是不如法的。”“蕅益大师受了戒之后,又退比丘戒,持沙弥戒。”“我们示现出家的身相,统统持的是五戒十善。”
    对此观点,闽南佛学院的济群法师并不认可,他评论说:“蕅益、弘一大师是说过南宋以来比丘戒不能如法授受,并自称沙弥或出家优婆塞,但并不是让大家持好三皈五戒、十善就足够了。蕅益大师一生数次研读《四分律》,并撰有《重治毗尼事义集要》传世;弘一律师一生都在研究南山律、弘扬南山律。如果说只要受持三皈五戒、十善就够了,他们又何必如此苦心弘扬比丘戒、菩萨戒呢?”
    在汉传佛教中,这确实是一个大问题。就我个人认为,汉传佛教应该有比丘戒的传承。如果没有的话,那从南宋一直到现在,无数的大德在给别人传戒,这岂不是自欺欺人?传戒师不可能明明知道没有戒体,却仍然给别人授戒,欺骗一代又一代。其实,纵然一个传承不清净,得不到戒体,也可以从另一个传承获得戒体。像我们藏传佛教,《三戒论》中讲过,戒律有三大传承,有从拉萨传下来的,也有从多康传下来的。所以说,汉地没有真正比丘的断言,可能是言过其实了。
    虽说弘一大师认为比丘戒的授受不如法,传比丘戒的人数不够;还有人说传戒师自己破戒,没有过午不食,一边吃饭一边给人传戒,但这些理由并不能说明传戒师不是比丘。按照戒律的要求,传戒师只要没有破四根本戒,相续中都是有戒体的。
    弘一法师的那些话,我觉得可能有一些密意,他或许是针对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人,以特定的原因而说的。如果随随便便引用,以此毁谤汉传佛教所有的比丘,这是不太合理的。倘若比丘戒的传承真的断了,那汉地律师应该知道是从什么地方断的、断的原因是什么,之后谁若举行三坛大戒,就应该受到十方佛教徒、广大四众弟子的谴责,但这种情况从来也没有过。
    我虽然没有深入研究过汉传佛教的律藏,但也知道不应该道听途说,有些大德的一面之词并不能代表所有观点。关于这个问题,希望研究律藏的法师们,应该比较明确地说明一下,否则,许多人诽谤比丘戒是很可怕的。如果在持戒清净的人面前,说他没有得戒、他的传承不清净,这种过失特别大,律藏中说相当于毁坏了戒律。因此,在不同场合中弘扬戒学很有必要。当然,假如你只能守持三皈五戒,这也未尝不可,可是在给别人开示正道时,言辞一定要谨慎,万万不可妄下结论,想什么就说什么!
     
思考题
    885、小乘三藏与大乘三藏分别是什么?它与三学如何对应?
    886、小乘因为什么原因而诽谤大乘?请引用教证进行分析。你认为这种说法合理吗?
    887、作为一个修行人,不管学密还是学显,可以分为哪几种层次?你属于哪一种?今后有什么打算?
    888、有些显宗的人认为:“藏传佛教源于婆罗门教,因为它沿袭了婆罗门教的火供等仪轨。”对此请以同等理驳斥。你觉得这种推理方法好用吗?请举出一个你认为的错误说法,并试着以此理进行回驳。
    889、请解释颂词:“广大及甚深,成熟无分别,说此二方便,即是无上乘。”该颂间接说明了什么道理?你对此有哪些体会?
    890、小乘宗认为:“如果大乘经藏是佛所说,那佛已将一切教法交付给迦叶尊者,为什么迦叶尊者不了悟这些?”对于这种质疑,请从两方面进行破斥,以成立大乘是佛说。
    891、比丘分为哪几种?其中哪种才是佛教的根本?这要如何才能获得?为什么?
    892、关于汉传佛教是否有比丘戒的问题,你是怎么看待的?请说明你的理由。

第一百六十四节课
    前面也讲过,《智慧品》的含义十分甚深,藏传佛教学习中观的法师,要花很长时间才能通达,假如你佛教基础打得不是很稳固,理论知识比较薄弱的话,学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一堂课只讲四五个颂词,以方便大家学习和消化。但如果四五个颂词都接受不了,那可能是你的智慧有问题,或者前世积累资粮有问题了。
    希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善始善终。我担心外面有些人,以前对闻思修行不感兴趣,这次接触这样的空性、大小乘的辩论,不一定有很大信心。当今社会上,谈论一些打仗、爱情的话题,或者如何赚钱、买房、轿车是什么档次的,人们都很感兴趣,而一提到甚深空性,尤其是大乘无上圆满正等觉果位,没有福报、没有善根的人就不屑一顾了。
    所以我讲《智慧品》的时候,比较担心一些劣根者、钝根者、福报浅薄者以及邪知邪见者,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像佛陀当年广转空性法轮时的有些人那样,或是捂着耳朵而跑,或是吐血而亡?末法时期,众生的根基日渐低劣,发生什么情况都不足为怪。当然,有福报的人还是应该提起信心,值遇大乘空性法门,百千万劫也难遭难遇,应该像盲人抓住大象尾巴,或是穷人拾到无价如意宝一样对待,否则,光是听一听、理论上了解一下是不够的。
    现在很多佛教徒口头上讲得天花乱坠,但内心一点也没有调柔,只是表面上搞一些形式,做些佛事活动、念经、拜佛,看起来有声有色,而实际上,贪、嗔、痴、傲慢、嫉妒、吝啬等烦恼日益膨胀,这种现象是极其可悲又可叹的。
    修行佛法,并不是形象上有什么了不起,也不是口头上讲得如何精彩,最关键的是自己的心要慢慢调柔。从世俗角度讲,应该减少贪嗔痴烦恼,增上信心、智慧、悲心等功德;从胜义角度讲,最终要达到远离一切执著戏论的中观境界。我们作为修行人,既要有一颗饶益有情的心,也要对空性法门有所了解,断除各种乱七八糟的执著。当自己的执著越来越少时,就会发现无边众生没有通达这个真理,于是对他们的悲心油然而生。因此,智慧与大悲是相辅相成的。
    无论你是有钱、有地位的人,还是没有钱、没有地位的乞丐,谁的相续中生起空性与悲心无别的境界,谁就可以称为无与伦比的修行人、舍世者、瑜伽士、密咒士、成就者等等。如果你既没有悲心,也不了达空性,外在的形象再光彩也没有多大意义,就像灯笼一样,外表虽然耀眼夺目,但里面只有一点空气而已。
    饶益他众的悲心与看破一切的智慧,是每个修行者都希求的目标,而学习《智慧品》,可令我们达到这个目标,这一点毫无疑问。只要你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最后肯定会减少实执,对众生生起大悲心。只不过现在我们的分别念太强了,希求佛法的精进心、恭敬心极弱,再加上前世杀生、偷盗等罪业遮障我们的佛性,因此虽然闻思修了很长时间,但结果一直不明显,所学的法不能立竿见影有效果。
    然而即便如此,也千万不要半途而废,大家务必要悉心地学习思维。在此过程中,只听一两次或看一两遍肯定不行,般若空性与我们的实执背道而驰,浅尝辄止无法将深厚的习气一扫而光,所以我们离不开长期的串习,这样才会逐渐显露出佛性的本来面目。
    下面继续破斥小乘的观点不究竟。
    寅二、断烦恼亦不得涅槃:
    断惑若即脱,彼无间应尔,
    彼等虽无惑,犹见业功能。
    小乘宗说:“虽然阿罗汉未证悟大乘空性,但通过修行诸蕴无常等人无我,通达十六行相中的空与无我二相,也能断除烦恼,脱离痛苦,不必修持大乘的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