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第3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品就没有这么容易了。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说,现空双运等甚深术语,纵然一百年中精进思维,若没有宿世修行的成熟因缘,即使你的智慧再超群、修行再精进,也难以通达其中的意义 。所以,不要说中观、大圆满的所有内容,就算是里面的个别术语,没有前世因缘的人也不一定能通达。
    在座的出家人和居士,要看看自己前世在诸佛菩萨面前积累的资粮如何。假如你对中观空性法门有极大的信心,那说明前世一定在善知识面前闻受过大乘佛法。没有学过这样的空性法门,即使你菩提心、出离心修得再好,也不能断除轮回的根本,这一点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论》中讲得很清楚 。因此,空性法门对每个希求解脱的人来说必不可少。
    遇到这个法需要一定的福报。有福报的人,即使对空性生起合理的怀疑,略微想一想:“诸法可能是无自性的吧?”也能在阿赖耶上种下无我空性的种子,依此而毁坏三界轮回的根本。圣天论师云:“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所以学习这个法的功德非常大,谁能突破这个关,其他的积累资粮和修行就很方便了。
    我看到极个别法师在讲《入行论》时,到《智慧品》就跳过去了,马上接着讲《回向品》。不管是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对《入行论》重视的虽有一部分法师和居士,但很多人对空性法门学修得不够。因缘没有成熟的人,到了《智慧品》的时候,智慧就没办法跟上了。因此,我再次希望大家一定要反反复复看颂词的内容,字面上理解以后一定要发挥。
    当然,发挥的时候,不要改变讲义的推理方式。有些人实在解释不了,就随便讲一些公案或其他道理来应付,这是不合理的。对寂天菩萨的原文,大家一定要通过再三祈祷、再三闻思,真正了达它的本义。
    癸二、遣除于境不诤之辩:
    世人见实法,分别为真实,
    而非如幻化,故诤瑜伽师。
    本品的很多颂词都有隐藏的疑问,大家一定要了解对方的观点。
    我们讲空性法门时,许多世间人不能接受,他们提出这样的质疑:“你们说万法是空性的,但其实也承认诸法的显现,不管是寂天菩萨、月称论师、龙猛菩萨,都不会否认火是燃烧的、水是潮湿的。既然诸法的显现在你我面前都存在,那我们还争论什么呢?”
    作者回答道:“世人见实法,分别为真实,而非如幻化。”虽然同样是显现,但平凡世间者被无明烦恼所障,见到柱子、瓶子等法就执为实有存在,并没有认识到它现而无自性,如幻、如梦、如阳焰的本质。而瑜伽士却了知此理,知道一切法虽然显现,却犹如水泡般不实,不会对此产生执著。因此,瑜伽士与世间平凡者之间便产生了争议。
    麦彭仁波切说过,没有遮破显现的中观派。寂天论师承认柱子、瓶子是显现的,外道和未学过宗派者也承认是显现的,这上面没有任何辩论。但最根本的是什么?就是世间平凡者认为显现是实有的,而大乘中观派认为显现如影像一样不存在。《大智度论》云:“如影诸法,可见而不可捉。”永嘉大师也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六道轮回就像做梦一样,梦里明明是存在的,而醒觉之后,一个法也找不到。同样,瑜伽士虽承认显现是“有”,但并不认为它是“实有”。这就是世间与出世间最大的辩论。
    现在有人也经常问:“《心经》不是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眼耳鼻舌身都不存在吗?但我的眼耳鼻舌身全部都有,这该怎么解释呢?”我们佛教徒也没笨到那种程度,明明自己有眼睛,却非要说眼睛不存在。显现应该是存在的,但显现的本体不存在,就像阳焰一样,如果真正去观察,找不到一个实有的东西。
    这一点,世间哲学家也有相似的了解。以前学辩证唯物主义时,有个人叫赫拉克利特,是国外比较著名的哲学家,他说过:“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昨天的河与今天的河不是同一条河,昨天的河早就流往大海了,今天去的时候,只不过以分别念而执为同一条河。诸法的体与相之间,世间人尚有一定的观察,更何况说我们修行人了。因此,一切万法只是如幻如梦般的显现,根本没有堪忍不变的本体。
    无垢光尊者有一句话,我觉得非常好,在《定解宝灯论》讲义里,很多上师也引用过,他说:“在无有能取所取的瑜伽士面前,此等现而无自性,真是稀有可笑。”因缘具足的时候,什么都可以显现,但你真正去观察,它根本不存在。然而世人不懂这一点,始终认为显现的本体实有。一个人死了,大家都觉得他是真实存在的,所以非常伤心、痛哭流涕,如果认识到诸法无自性,就不会这么执著了。
    可怜的是,有些愚笨的人不但执著一般的法,甚至连梦幻般的法也认为是实有。我在《儿童佛教课》中曾引用过一个公案:从前有个公主,长得比较不错,父王十分疼爱她,她要什么,父王就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下大雨,王宫院子中的积水跳起许多水泡,公主见了非常喜爱,于是向父王要求说:“我要那水泡,穿成花鬘,装饰头发。”国王说这是不可能的。公主就撒起娇来,说得不到便要自杀。(以前的公主有时候特别讨厌。)
    国王吓坏了,只得召集全国的巧匠,命令他们给公主穿水泡花鬘。很多年轻的工匠特别苦恼,对此无计可施。这时一个老工匠说自己有办法,国王非常高兴,就叫公主亲自当“监工”。
    老匠人对公主说:“我只会穿鬘,不太懂水泡质量的好丑,请公主自己挑选,选完了之后,我好给你穿成花鬘。”公主也比较笨,便兴致勃勃去选水泡,结果忙了半天,一个也没拿到。最后她累得筋疲力尽,一转身跑入王宫,向父王说:“水泡虽然很好看,但它是虚伪不实的,拿到手中一刻也留不住,我不要了!”
    有些人对水泡、露珠、阳焰不会如是执著,但觉得人、名声、地位应该贪著,要么追求名声的“头饰”,要么追求地位的“项链”,其实也跟这个公主一样。在证悟中观境界的瑜伽士眼里,名声、地位就像水泡花鬘一样,拼命追逐是非常愚痴可笑的。但许多人不懂诸法的显现存在,但其本体一无所得,而且追求它的心识也是虚妄的,所以在这个问题上,瑜伽士和世间平凡者有一定的争论。
    当然,争论的焦点不在于显现是否存在。因为不论佛教徒还是外道,大乘还是小乘,都认为显现是存在的,最重要的是显现是否实有。大乘佛教徒认为显现如梦中的大象,实际上一点一滴也不存在,而世间人根本不懂这个道理。因此,世间与出世间之间争论的主要问题,就是显现实有还是不实有。
    大家到了一定的时候,也应该生起真实的定解:既然来到这个世间,梦中有些事情不得不做,但不能看得太真实了。一切万法的本体丝毫得不到,若对这个能有所认识,遇到不顺也不会非常痛苦,遇到合意也不会极其高兴,而会平等对待的。
    癸三、遣除以量有害之诤:
    色等现量境,共称非智量,
    彼等诚虚妄,如垢谓净等。
    对方继续反驳:“实有法不存在是不合理的。外境的色声香味触,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能现量感受到,它是实实在在的,与你们说‘诸法是虚妄的’完全相违。”
    作者站在中观的立场回辩道:实际上并不相违。色声香味等形形色色万法的现量成立,只不过是人们的共同说法而已,但这种说法“非智量”,在正量面前并不真实,真正的现量是得不到的。这个道理在下面也会观察,“不入则无合,无合则不遇。”根与外境不入则无法相合,不合则不能接触。而且,你认为眼睛看到、耳朵听到的法实实在在,其实这全部是虚假的,因为六根不是正量,否则圣者之道就没有用了。《三摩地王经》云:“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诸根为量,圣道复益谁?”月称论师也说:“若许世间是正量,世见真实圣何为?所修圣道复何用?愚人为量亦非理。”如果说凡夫人的所见所闻是正量,那世间的见解就成真实了,龙猛菩萨、文殊菩萨等圣者宣说圣道有什么用呢?所以,被无明烦恼所障的凡夫愚者的量,千万不能当作正量。就像月称论师在《四百论讲义》中所说,整个世界是一个疯狂的世界、迷乱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中,谁的语言和所见所闻可靠呢?
    世间上成千上万的众生,被无明的美酒陶醉了,颠倒发疯得特别可怕,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方向。他们把不净的垢秽当作清净,认为具32种不净物的身体特别好看,一天到晚装饰打扮,希望自己长得漂亮;万法本来是刹那无常的,他们却认为昨天的河流就是今天的河流,昨天的瓶子就是今天的瓶子,一切法是常有的;“我”本来是不存在的,他们反而认为“我”永恒不变;诸法本来是空性的,他们却认为是实有的。这四种颠倒障碍世人看不到真实,故而不能以他们的见闻作为衡量标准。
    《旧杂譬喻经》中有一个公案说:从前,有个长者的儿子结婚不久,一天丈夫对妻子说:“你去厨房取些酒来,我与你共饮。”妻子打开酒瓮,看见自己的倒影在酒瓮中,以为有个女人藏在那里,非常生气,回去对丈夫说:“你有别的女人,还娶我干什么?”丈夫听了很奇怪,就去酒瓮那里一看,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丈夫大怒,说妻子藏了其他男人。
    二人争吵不休,就去找丈夫的朋友——一个婆罗门来作证。婆罗门到酒瓮那儿一看,看到了自己的倒影,气愤地说:“你既然请了别的婆罗门,现在又把我找来,分明是羞辱我。”然后气呼呼地离开了。又有一位比丘尼由长者供养,听说这事后也来观看,看到瓮中的比丘尼后,以为长者还供养其他的比丘尼,也生气地走了。不久,一位修道人听说了此事,感叹道:“世人愚昧,以虚为实。”就去他们家,拿一块大石头砸了酒瓮。众人这才明白事情的真相,感到羞愧难当。
    所以,我们看到色法、听到声音时,应该观察它到底是实有还是虚妄。其实,这种显现在眼识和分别念面前成立,在外境上并非真正存在。我们只是被各种烦恼和因缘迷惑了而已。明白这一点之后,就没有必要对一切太执著了。
    当然,这个理论上懂了还不行,还需要长期的修行,将修行的感受与佛教的道理相对应,这样才可以对治自己的烦恼,不能学两三天、两三个月就可以了。以前有一本书叫《雪洞》,介绍了英国一个女修行人到喜马拉雅山,独自在山洞里修行,她的修行境界和长期苦修的经历还是很感人的。我有时候想:“我们不要说12年苦修,即便是12天或12个月,可能也有一定的困难。”
    要知道,修行的时间越长越好。在座有些道友因为在学院里长期熏习,所以经常拿转经轮、拿念珠,在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同样,我们相续中的实有执著根深蒂固,短时间肯定不能解决问题,上师说:“来,我给你摸顶!嗡班扎尔萨埵吽。”然后你的能取所取全部荡然无存,那是不可能的。你的上师再厉害、再有加持,随随便便加持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