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第3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科判是《善说海》的科判。华智仁波切和麦彭仁波切也有不同的科判安立,但这里用无著菩萨的观点来分析。
    戊一、连接文教诫生起智慧:
    智慧分为世间、出世间两种,这里的智慧指出世间智慧,而不是世人所说的“这个小孩读书时智慧很高”、“那个人搞生意、学电脑的智慧不错”,不是那种智慧。出世间智慧主要是通达一切诸法皆是空性,从这个角度来讲的。
    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
    故欲息苦者,当启空性慧。
    这个偈颂,大乘论典中经常引用,老修行人应该比较熟悉。意思是说,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等前五支,皆是佛陀为了让我们生起智慧而宣说的。它们是生起智慧的助缘,智慧如果没有这些因,是很难生起来的。或者说智慧度是根本,前五度是它的支分,上面所讲的“一切支”,全部是为了生起证悟诸法无实的空性智慧。当然,还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但在这里暂时不阐述。
    为什么智慧如此重要呢?因为智慧是根本,佛陀在《般若经》中云:“无量盲人无引导,不能见道入城郭,阙慧五度无眼导,无力能证菩提果。”(这个教证,在《善解密意疏》中也引用过。我们讲《善解密意疏》时,好像是1990年还是1991年,那时候在桑耶塔里面,只有几个佛教徒一起学过。)无量盲人若没有人引导的话,根本不可能入于城镇,不要说是无量,即使让一百个盲人依靠自力去日本东京的路口,他们也无法找到方向。同样,缺乏智慧的五度,就如同无人引导的盲人一样,根本不能成为菩提之因。有些人经常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坐禅,但若没有智慧的摄持,对空性和中观法门一无所知,那所做的善法就像是盲人入道一样,不可能成就菩提妙果。《般若经》中还有个教证说:“所有的河流入于恒河,随同恒河入于大海。同样,五波罗蜜多以智慧波罗蜜多摄持,才可以到达遍知的彼岸。”所以,智慧波罗蜜多非常重要。
    现在很多寺院和居士团体,对布施、供灯、做慈善等世俗的善根非常有信心,但对中观空性却兴趣索然,有些法师对学习这些也不提倡。如果是这样,那你的修行相当于盲人一样,五度无法直接成为遍知佛果之因。《大智度论》中说过:“五波罗蜜如同盲,现前智度乃为导。”这一点不仅是藏传佛教的观点,汉传佛教的憨山大师也说:“般若乃诸佛之母,菩萨之真因。”这种说法跟麦彭仁波切的说法比较相似,麦彭仁波切也认为般若是诸佛之因,而禅定等五度,是生起般若智慧的根本因。
    当然,个别法师对这个颂词的解释有所不同。比如无著论师认为,“一切支”仅是指禅定,他在《善说海》中引用《集学论》的教证说:“入定知真性,此乃能仁说。”认为禅定是产生智慧的因。他在前面也说过:“发起精进已,意当住禅定。”精进完了以后,要安住于禅定;而禅定完了以后,要开始入于智慧,就像《经庄严论》中所说,前前作为因,后后作为果。但按照麦彭仁波切的观点,前五度全部是智慧度的助缘,就像国王出征时,四大军队紧紧相随一样,彼此有相辅相成的作用。智慧不能离开其他五度,不能说只要一个禅定就可以了。
    学习这个颂词后,大家一定要了解,我们既要有智慧,也要有静虑为主的其他福德。上师如意宝经常教诫,通过闻思修行一定要有空性的见解,同时对世俗的善根,比如磕头、念咒语、转绕佛塔等也不能舍弃,福慧要双修,不能偏堕。倘若只有福德而没有智慧,或者只有智慧而没有福德,都是不能成佛的。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云:“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曾经在迦叶佛时有两兄弟,一个特别爱修福报,一个特别求空性智慧。后来在释迦佛教法下,修福报的人转生为一头大象,由于出征时很有能力,国王对它极其喜爱,用各种金银珠宝装饰其全身,但是大象太笨了,有多少珠宝也没办法享用。而只强调空性智慧的人,在释迦佛座下证得阿罗汉果,但因为前世没有积累过福报,到城市里化缘时无人供养,经常是空钵而回。有一次他想:“我连这个大象的福报都没有,这是什么原因呢?”他用神通一观察,才知道这是他们两兄弟偏重福报和偏重智慧的结果。(但有些法师解释时说:“不管怎么样,修智慧还是好一点。阿罗汉虽然在城市里没有化到缘,但他依靠神变可以到山上吃水果。”说是这样说,可是没有福报的话,不知道他能不能找到水果。)
    所以在修行的过程中,福德不能放弃,智慧也不能放弃。有些居士真的有这个毛病,只要是供灯、布施、磕头,积累世俗的善根,他就非常重视,但是闻思修行、求智慧、观空性,他就躲得远远的。虽然每个人的智慧有限,对空性全部通达无碍的话,不要说是初学者,就连我们学了这么多年的人,都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两方面都不能舍弃,这是相当重要的!
    假如生起了空性智慧,便能遣除三界中的一切痛苦,菩提心也容易生得起来。龙猛菩萨在《菩提心释》中说:“如是瑜伽士,若修习空性,内心喜利他,决定无困难。”如果生起了空性智慧,看见芸芸众生因实执而日夜劳碌,对他们一定会生起悲心的。有些人为什么没有悲心?原因就是对空性修得不够。倘若学习了中观般若法门,完全通达佛陀所讲的空性道理,对众生肯定会生起悲心的。
    去年我们讲了《中论》后,许多人都依靠理证生起一些空性见解,觉得世人特别执著的东西没有丝毫实义,可惜他们不懂这一点,于是生起了强烈的悲心。如果你一点空性见解都没有,口头上说“众生好可怜哪,我想帮助他”,但这种悲心只是相似的悲心,因为你没有从根本上了知万法实有的过患。若是有了空性的境界,不需要勤作就会生起悲心,这是一种自然规律。有些道友为什么对别人生不起悲心?原因就是你对很多事情有一定实执,有了实执的话,自己就开始执著,见别人执著也觉得理所当然。所以,息灭自他的痛苦,一定要靠空性见解,这是极为殊胜的窍诀。
    我每天接的电话中,经常听到别人的痛苦。刚才有个人说:“我很长时间以来,心里有诉不完的痛苦,有寂寞的痛苦、等待的痛苦、观望的痛苦……怎么办哪?”我暗暗算了一下,好像七八个痛苦,我告诉他:“你最好是多看一些中观空性法门。”但他会不会看也不知道。其实就算是强烈的欲望、贪心、嗔心,通过空性法门断除也非常容易。龙猛菩萨在《六十正理论》中说:“若许有实法,则生大贪嗔。”假如认为一切是真实存在,定会产生极大的贪嗔——觉得怨敌是实有的,就非要杀他不可;觉得人或财物是实有的,就千方百计要据为己有。所以,整个世界要获得安宁和平,自己的内心要得到寂静快乐,暂时、究竟最好的妙药就是空性法门。这一点,我们不仅要从道理上明白,实际行动中也要多串习,若能如此,自己的实执是很容易断除的。
    对别人的最大帮助,其实也是帮助他证悟空性。所以我平时非常喜欢讲一些空性法门,这些讲起来比较容易,不像《俱舍论》和《因明》那么难懂。而且到了一定的时候,自己就好像不存在一样,所有的烦恼和执著都消失了,看每个人的脸上也是露出笑容。暂时的快乐尚且无法言说,究竟的功德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大家一定要听闻空性法门,生起空性的见解。
    戊二(生智慧之方法)分三:一、认识智慧之自性;二、深入对境无我;三、破除所断实执。
    己一(认识智慧之自性)分二:一、抉择对境二谛;二、修行有境正道。
    庚一(抉择对境二谛)分二:一、安立二谛之自性;二、遣除争论。
    辛一(安立二谛之自性)分三:一、分类;二、本体;三、能量彼之慧差别。
    壬一、分类:
    要真正生起智慧的话,必须先了知二谛的分类。二谛有胜义、世俗之分,若不懂得这一点,你的智慧就没办法抉择。
    世俗与胜义,许之为二谛。
    假象的世俗谛、真相的胜义谛,即是我们所承许的二谛。
    所谓的世俗谛,是语言和分别的对境,它是虚妄不实的法;相反,真实不虚的一切法,全部安立为胜义谛。以前没有学过中观的人,一定要把这些新术语记清楚,若不了知二谛的分类,则无法深入中观空性法门。我们不可能讲一次就解释一次,因此,大家要记住“胜义谛”和“世俗谛”。
    佛陀的八万四千法门,全是围绕二谛而宣说的,《中论》云:“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如果不明白二谛,则无法了达佛法的深意,龙猛菩萨也说:“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现在有个别法师和居士声称:“不学胜义谛和世俗谛也可以,只要懂得念佛、坐禅、放生,这些功德就足够了。”这是非常不合理的。释迦牟尼佛教法下弘扬大乘的祖师,第一个就是龙猛菩萨,他都说若不了解二谛则不能通达佛陀的甚深法义,可见二谛的分类相当重要。
    “谛”有真实之意,之所以称为世俗谛,是因为语言、分别的对境本是虚假的,但凡夫人往往却执为真实。就像梦见山河大地、山水花园时,对做梦者来说是实有的,在他面前就可以叫做“谛”。而胜义谛是圣者的境界,如《辨中边论》云:“圣者行境故。”这种境界无法言说,故称为胜义。概言之,我们所见的假象与真相,分别就是世俗谛与胜义谛。月称菩萨云:“说见真境即真谛,所见虚妄名俗谛。”
    其实,二谛的概念在汉传佛教中也有,隋朝吉藏的《二谛章》中曰:“俗,是浮虚义;真,是真实义。”一切法的真正本质叫胜义谛,一切法虚无不实的部分叫世俗谛,这在汉传佛教中也是承许的。
    我们平时眼睛所看见的、耳朵所听到的,似乎实实在在地存在,但其实它如同阳焰水般是虚妄的东西,就像在做梦一样,所见所闻全部是假的,这就叫做世俗谛。那么,除了这些假象之外,有没有一个真实呢?有的。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等圣者以及证悟空性的大德面前,显现上虽然也有所见所闻,但不会像我们这样执著。我们遇到一样东西,马上就产生实执心,进而引生贪嗔等,但若通达了真实的空性义,就不会有这些烦恼了。
    你们若想进一步了解二谛,《中观四百论》前八品讲的是世俗谛,后八品讲的是胜义谛,希望大家一定要全面地学习和了解,以在中观方面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
    壬二、本体:
    胜义非心境,说心是世俗。
    二谛的本体是什么样的呢?正如前面所说,胜义谛并不是分别心的对境,心的对境全部是世俗谛。诚如《宣说二谛经》中云:“胜义谛若成身语意之对境,则不成胜义,而成世俗谛。”胜义谛不是凡夫人语言、身体、分别念的对境,如果是的话,那它就成世俗谛了。
    因此,凡属于分别的对境,统统是世俗谛,包括“一切万法不存在”的单空,实际上也是一种分别的对境。因为单空只强调空的部分,比如碗里什么都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