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第3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假如具足了菩提心,对身边所接触的众生一定会负责任的。就像这里所说,自己会在别人面前小心翼翼,生怕得罪了他,一旦别人有点不高兴,自己就会很伤心,想尽一切办法让他快乐,这就是真正的菩提心。可是我们具不具足呢?大家应该心知肚明!
    子二(以行为主宰心)分三:一、以对治主宰;二、视为所断违品;三、精通对治方便。
    丑一(以对治主宰)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寅一、略说:
    坚持利他行,切莫伤众生,
    妄动应制止,逾矩当治罚。
    我们应该用一些行为来约束自己的心,分别念非常猛烈时,还是需要一些办法加以对治。我平时心里不太舒服、很难以调柔的话,就关起门来大声念经、念咒语,让心慢慢集中在声音上,以这个行为把心控制住。有时候通过心来约束行为,有时候行为也能对心起到作用。我们意乐上、行为上一定要坚持利益众生,千万不能伤害众生,这是所有行为中最重要的。
    有些讲义中说,此偈所言的,是饶益有情戒、严禁恶行戒、摄持善法戒的总结。总之还是围绕那两条:从正面来讲,要尽心尽力地帮助众生、利益众生;从反面来讲,从现在开始,乃至生生世世,连一个众生的毛孔都不损害,不得罪众生,不做众生不高兴的事情,更不用说危害他们最珍贵的生命了。概言之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按照大乘经论的观点,不做自私自利的事情,尽量不害任何众生,反而要饶益一切有情。
    这样的行为如果慢慢去培养,到了一定时候,为一个众生也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晋朝有一位僧群法师,多年一直住在山里修行,他附近有块大磐石,石上有清泉流出,茅棚与磐石中间隔一条深沟,上有独木桥,可以走过去打水。后来有一只野鸭,折断了翅膀飞不起来,停在独木桥的中间。大师要去打水时,见它占了独木桥,动也动不了,想用锡杖拨开,又怕它掉下深沟丧生,于是回来不去打水,最后因缺水而示现圆寂。
    莲池大师在《缁门崇行录》中赞叹道:“为保全动物的生命而不顾自己,再没有比这更慈悲、更伟大的了。或许有人会说:‘为了保全野鸭的生命,忍受挨打的痛苦还可以,牺牲生命不是太过分了吗?’其实圣者将自己的臭皮囊视如浮泡幻化,只要对众生有利,宁愿将生命如鼻涕口水般丢弃不顾。佛在因地时以身饲虎、割肉喂鹰,也是这种精神所致。那些耽著四大假合之身的凡夫,永远也是不会明白的!”
    所以,菩提心成熟以后,很可能为了救护一个众生而牺牲自己,更何况是很多的众生了。对我们而言,现在主要是这种利他心能不能培养出来?如果能,就像一些藏传佛教大德所说,那时候你的言行举止没有一个是不如法的。
    这个法的的确确非常殊胜,关键是人能不能跟上它。宗喀巴大师说:“如果人不是大乘,仅仅法是大乘也不够。”我们所学的这些法,是大圆满、大中观以及大乘佛法,可是人的境界没有跟上的话,法再好也没有用。就如同买了一台日本进口的高级电脑,使用者如果特别愚笨,所有的功能全部用不上,那电脑对他来说就像一块石板一样没有用。因此,法殊胜也要与众生的根基相应,大家首先一定要生起利他之心。古大德也说:“发心不重要,生心才重要。”发菩提心谁都可以发,但真正能生起来的却屈指可数。
    有时候看来,这次推广《入行论》还是很成功的,相当一部分人跟以前完全不同了。以前一味地为自己奋斗,口头上说的是禅宗法语,但做事情就像腐败分子一样,目标完全是对向自己,自我发展、自我前进、自我证悟……而现在修学《入行论》等大乘教言之后,虽然凡夫人难免还有自私自利,这不是靠理论就能断除的,但因为诸大德的加持,再加上自己的真正努力,有些人确实能做到不忘利益众生。佛陀的功德中,不忘利益众生是最大的功德,《经庄严论》云:“利益众生事,随时不过时,所作恒无谬,不忘我顶礼。”《释量论》宣讲佛的功德时也说,佛陀的功德归摄于两点,一是以悲心利益众生,一是以智慧通达万法。我们每个人也应该向这个方向前进,虽然现在是凡夫,但只要依循佛陀和大德们的足迹,总有一天定会达到目标的。
    我们平时的起心动念务必以正知正念来观察,如果不想利益众生,反而想要把他杀了、把他害了、把他卖了、把他吃了,那绝对不是修行人。一旦生起了烦恼恶念,一定要强迫去制止,这样的念头在世间中也是值得呵斥的,更何况是在诸佛菩萨面前承诺过永远利益众生的人了。有些道友在贪心的驱使下,或者嗔恨心的催动下,发菩提心的时候眼泪汪汪,但过一段时间以后,遇到一点小小的事情就“有本事就过来吧”,一边跑一边比划动作。(其实你们有些人打架好像不是很有胆子,有胆子的人不是这样的。)心中有菩提心的话,不管怎么样,都不会害众生的。
    格鲁派的修行教言中说,菩提心若要培养出来,有三个条件:第一、要遣除违缘,忏悔自己无始以来的罪障;第二、要创造顺缘,尽量地积累资粮;第三、一心一意地祈祷诸佛菩萨和根本上师,愿相续中的菩提心日日增上,不要减灭。这三个条件具足的话,菩提心一定会越来越增上,我们应该尽力去这样做。
    凡夫人的发心经常是一种假象,今天天气好,上师刚讲了菩提心的功德,道友们也关于大乘佛法进行了研讨,这个时候自己好像根本没有自利心,发菩提心利益众生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过一段时间,天气不好了,今天累了,关系不太好的人出现了,肚子也饿了,这个时候就很容易发脾气,想打架的动作各种各样,这种情况不太好。打架的人到底有没有菩提心,很多大德以前也辩论过。你发心利益天下众生,但道友对你做一点不如法的事情,你就忍不了,跟佛陀因地时的公案比起来,难道不感到惭愧吗?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不是个好人,修行没什么值得夸耀的,在上师面前要好好地祈祷,老老实实当个默默无闻的修行人,这样功德才会慢慢散发出光芒。
    
思考题
    795、有些人喜欢在众人前炫耀自己,说自己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为什么?
    796、什么才是真正具有菩提心?这与你以前的理解有何不同?你自己能做到多少?
    797、大乘修行人的行为归摄为哪两条?你平时是如何以行为来约束自己的心的?现在跟以前相比有哪些改变?
    798、按照格鲁派的修行教言,菩提心要培养出来的话,需要哪三个条件?你打算怎么样让自己一一具足?
    
第一百四十八节课
    下面继续讲“以行为主宰心”。这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以对治主宰”分略说和广说,略说已经讲完了,现在是广说。
    寅二、广说:
    纵已如是诲,汝犹不行善,
    众过终归汝,唯当受治罚。
    以上作者通过谆谆教诲,从各个角度介绍了自他相换,劝诫我们要舍弃自己,接受别人的痛苦;我依靠一些藏汉的讲义,也叙述了许多这方面的道理。讲了这么多,但若行为上依然如故,不行持善法,还继续造恶业,尤其是对利益众生置若罔闻,一点长进都没有,那所讲的这些道理都白费了。
    《入行论讲记》现在有七本书了,这一品讲完以后,马上就有八本了,如果你们没有得到利益,那全部是废纸一堆。很多道友从开始到现在一直在学,但你的相续跟以前是不是一样的?以前对自己极其爱著,现在有没有丝毫改变?如果没有,那你手中的法本再多,学的法再多,不摧毁我执也没有用。昨前天有个道友跟我说:“您现在写的、翻译的,加起来共有七十多本,好了不起啊!”(《妙法宝库》和《显密宝库》应该没有那么多,也许是把菩提学会的课程都加上了。)但我想了一下:“若是以利他心来摄持,这些文章可能有一点利益,但如果不是的话,不要说七十多本,就算七百多本对众生也没有意义。”从历史上看,有些大德的教言,像《六祖坛经》,文字也不是很多,但诸佛菩萨从菩提心流露出来的金刚语,即使只有短短几句,千秋万代的后人也是受益不尽。而一般的世间文学家,纵然作品堆积如山,对社会也没有什么利益,反而有倒退的作用。这二者的差别,关键就在于能不能引导众生消除我执。
    大家花了那么多时间、精力、钱财,学了这么长的时间,现在也应该总结一下:如果还不能行持利他的善法,这个过失到底在于谁?身体是无情法,并不是过失的来源,最主要的祸害就是这颗狂妄的心。无始以来它没有正知正念,贪爱自己、伤害别人,就像没有调教过的孩童一样非常野蛮,倘若还一如既往这样下去,定将导致即生的痛苦、来世的痛苦,以及各种各样的烦恼痛苦。假如前面那些温和的教言对它无济于事,起不到任何作用,那么只有采取粗暴严厉的方式进行对治了。(在有些讲义的科判中,这个偈颂以下是用粗暴的方式来调伏心,前面则是以温和的方式来对治。)
    其实世间上也是如此,老师特别软弱的话,不一定能教得好学生。在藏地,菩提萨埵以温和的方式无法调化鬼神,只有请莲花生大士以威猛的形象进行降伏。俗话说:“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如果父亲比较严格或者严厉,培养出来的孩子就会孝顺,而如果母亲太过溺爱,连老师都不让好好地教:“我的好宝贝,谁也不能打,你想什么就做什么!”这样的话,孩子绝对不会成材。宋朝的名将岳飞,有五个儿子。他虽然很疼爱他们,但深知“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后来他的大儿子岳云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12岁时就非常出名,成为一个英勇善战的小将。
    若没有用粗暴的方式,有些人是很难调教的。包括学院中的个别道友,整天跟他说一些温和的话:“求求你!谢谢你!不要犯戒律。”这样根本不起作用,只有现一个威猛相严厉批评他,他就开始听话了。有时候我在课堂上说某个人,心里虽然没有特别大的嗔恨心,但装作很生气的样子,还是能够起到不同的作用。同样,我们对心也应该有种特殊的方法来调伏。以前温和的教言反复听了很多,但它没有一点改进,仍是顽固地执著自我,不愿意利他,那么从此之后,应该改成以粗暴的方式强力制伏,使它无法逃避行持善法。
    行持善法的时候,当如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所说,应像饥渴者遇到饮食般,有一种渴求心。如今末法时代的很多人,表面上是出了家或者在家学佛,实际上并没有强烈的欲求心,这是修行最大的障碍。古代修行人对佛法的信心、追求心非常非常大,可是现在呢,形形色色的外境让我们眼花缭乱,让我们的心一直动荡不安,学佛大多数成了一种形象化。
    在行持善法方面,很多人都喜欢固定时间——什么时候该念佛、什么时候该磕头,不需要重视的偏偏很注意。其实什么时候都可以,长的话,闭关两三年,像麦彭仁波切和一世敦珠仁波切的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