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第2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面目狰狞的狱卒拿着各种各样的兵器,口里喊着“打打杀杀”的恐怖之声,肆无忌惮地折磨你、摧残你,其痛苦是难以想象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你杀害众生的话,总有一天狱卒会在后面站起来,用残忍的手段进行报仇。
    面对敌人不公平的对待和残害,有远见、具智慧的人,不单只考虑眼前的利益,而会想到长远的未来,因此能安忍这一切。世间中也是这样,有些暴君的大臣残害下面的民众,有能力的人虽然可以杀掉他,但一想到国王的势力及自己将招致的不良后果,没有人愿意去这样做。
    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统统是佛陀和地狱阎罗卒的保护对象,如果伤害了他们,诸佛菩萨绝不会欢喜,自己生起证悟和慈悲菩提心也就没有机会了。因此,为了得到佛陀的摄受,为了生生世世不受地狱的煎熬,大家现在应当发愿:尽心尽力地帮助度化一切众生,以六度四摄、四无量心的大乘发心和大乘行为爱护他们。这是大乘佛教徒必须要做的事情。发了这样的菩提心后,倘若遇到小小的危害就以怨报怨,开始反过来害众生,那不算是真正的大乘佛教徒。
    法王如意宝经常讲:“作为大乘佛教徒,不仅要遵守大乘教义,即使小乘的沙门四法也不能违背。”沙门四法讲了什么,大家应该清楚,所以凡是学习佛法的人,遇到一些严厉的对境,尤其是人和非人的危害时,应该像昨天学的几个颂词那样,尽量地安忍,即使众生践踏你的头顶,也要恭恭敬敬地爱护他,即使别人恶语中伤你,或者以棍棒兵器来残害你,你也要欣然接受。当然,对凡夫人来讲,安忍下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可能旁边还有人讥讽“这个人真没胆子”,但一想到未来的利害,这样忍下来只有百般功德,而没有任何过失。因此,大家修持安忍时,应该考虑长远利益,这一点极为切要!
    一方面讲,世间的国王跟众生有相同之处,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二者也有很大差别。下面从有害和有利两方面来进行对比:
    暴君纵生嗔,不能令堕狱,
    然犯诸有情,定遭地狱害。
    有权势的暴君,如果生起极大的嗔恨心,很有可能将我们的财产全部抢走,将我们的权力地位统统剥夺,甚至将我们的身体毁坏无余。但他的能力仅此而已,无论他怎么生气,也不可能让我们堕入地狱、旁生、饿鬼中,感受无量时日的痛苦。
    这一点,凡是懂历史的人,应该都比较清楚。世间上有很多暴君,他们的有些手段非常残忍,但损害的只是众生这一辈子,除此之外他们也无计可施。比如明朝末年政治极端腐败,神宗迟迟不愿立储,为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受诬陷牵连者无数。憨山大师由于牵涉到皇帝母子之间的对立,殃及被捕,并发配充军。紫柏尊者为了营救好友憨山而四处奔波,自己也无端卷入皇室的风波,被东厂锦衣卫逮捕入狱。在审理的过程中,他不止一次受刑,且极为残酷,但大师面对大刑不为所动,还神色自若地为他们说法。执事者有意置他于死地,紫柏尊者感慨到:“世法如此,久住为何?”后沐浴端坐,念数声佛号,安然逝于狱中。在那种黑暗的社会中,高僧大德无故受害的现象非常多。但对他们来讲,不管是死在监狱中,还是死在寂静地方,都是平等的,没有什么差别。即使君主万分嗔怒,施以种种痛苦折磨,也不能将自己推入三恶趣。
    但如果是伤害了众生,却会带来地狱的苦害。《正法念住经》中说:“杀害一个众生,需要在地狱中住一中劫。”因此,害众生和害国王的眷属,差别还是很大的。假如害了一个小小的生命,来世定会在无量劫中感受痛苦。
    鉴于此,大家不得不担心自己以及亲朋好友,如果以前杀生太重,现在应该值得忏悔,否则解脱的希望必定落空。这是有智慧人的一种选择,没有智慧的话,耳边听了多少佛法,也不一定起作用,倘若有了智慧,哪怕只是听一句,对一生的作用也非常大。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中说:“有智慧的人,哪怕得到一点一滴的教言,终生也是受用不尽。”因此,得到这个法以后,大家要看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没有改变,假如有了改变,你就是所谓的智者,也是真正的修行人;如果没有改变,你虽然听了各种佛法,但自相续越来越刚强难化,这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法油子”。
    损害众生,不仅会感受三恶趣的痛苦,世间的一切痛苦也来源于此。龙猛菩萨在《菩提心释》中说:“世间有情所感受,地狱饿鬼与旁生,所有种种无边苦,皆由伤害有情生。”所以,你们能不能尽量杜绝伤害有情的行为?如果其他行为做不到,那在一生中发愿不杀生也相当重要。如果从小就发了这个愿,你以后应该会有光明的前途,不然的话,为了一时的口腹之欲而杀害众生,完全是鼠目寸光、愚昧无知的一种行为。
    前段时间,我们这里有几位大学生,我给他们讲了一些杀生的过失。尽管他们都是年轻人,大概二十岁左右,以后还要继续读大学、考研究生、重新生活,但听了这些之后,立即发愿一辈子不杀生。我们有些人虽然出家多年、受居士戒多年,这些根本问题一直不能行持,而那些大学生并没有长时间地闻习佛法,只是偶尔听了一次,就在行为上有着重大改变。可箭,佛法是否能融入内心,完全取决于对法有没有信心。有时候听得太多、说得太多,也不一定起作用,关键要看你的信心,有了信心的话,才能立下坚定的誓言,对自己的行为有一种约束。
    如是王虽喜,不能令成佛,
    然悦诸众生,终成无上觉。
    上面讲了使残暴的君主勃然大怒,不至于像使众生不悦那样遭受三恶趣的痛苦,这是损害方面的比喻。从获得方面而言,对国王忠心耿耿,日夜勤恳为他做事,令其心花怒放,有可能会得一些地位财产,就像让单位领导高兴的话,下面的人马上有了不同的待遇,但不可能像取悦众生那样获得佛果。
    不要说世间的国王赐予佛果,纵然是帝释梵天,他们对此也无能为力。佛陀在因地行持六度时,日日夜夜想获得佛果,以早一点利益天边无际的众生。从传记中也看得出来,他的心情就像特别饿的人渴望吃到饭一样,做什么都是为了这个目标,在此过程中,帝释梵天经常问:“你需要什么悉地?我能帮助你吗?”菩萨回答说:“我要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果位,利益无边的众生。”听到这儿,帝释天王也感到非常为难。既然天王都不可能赐给佛果,世间上的任何一个君主,也绝对没有这种能力。不要说赐佛果,就连声闻阿罗汉果,甚至让我们生起真实的菩提心,他们也的确无能为力。因此,从利益方面讲,国王无法给我们带来什么利益。
    然而,现在的世间人非常颠倒,见到国王或领导高兴了,自己就欢喜若狂,而众生高兴的话,他就觉得无所谓。这是不知利害取舍的一种表现,其实让众生高兴,对我们生生世世都有极大的利益,可帮助我们直接或间接得到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怎么得到呢?如果众生欢喜,布施度依此而圆满,安忍度依此而圆满……有了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断证功德自然圆满,成佛一点困难都没有。所以龙猛菩萨也说:“莫舍诸众生,获得佛菩提。”
    佛和菩萨的果位,在一切所得中是最无上的。有些人认为名声重要,有些人认为财产重要,有些人认为地位重要,每个人都有一种希求,整天为此而忙碌奔波,拼命希求钱财美色,可是这些都不究竟,犹如水泡般经不起观察,虽然暂时有一种快乐,但就像是吃鸦片一样,后果不堪设想。世间中最圆满、最快乐的就是佛果,如果没有希求心,是不可能平白得到的。而得佛果的目的,就是要利益众生,白天也好、晚上也好,我们最重要的事业就是这个。对此,凡是学这部论典的道友都不要忘记,如果你忘记了,那根本原则就已经搞错了。
    现在学佛的人不少,真正懂得大乘佛义的,的的确确为数不多。大家学习这部论典以后,内心应该有一点收获,如果有了对佛果的向往、利益众生的渴望,你的言行举止自然如理如法。但若没有这一颗心,只是为了短暂的目标奋斗,这样活着意义也不大。要知道,世间上的小旁生,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夏天的蚂蚁窝当中,有些蚂蚁往东边跑,有些往西边跑,不知道它的分别念在想什么,反正跑得是特别快。就像城市里的有些人,心里装着一个渺小的目标,人生几十年的计划,对众生没有任何利益,只是随着分别念而飘飘荡荡,这样又有什么价值呢?
    一个人无论在寂静的寺院中,还是嘈杂的环境里,只要有一颗利他之心,就是所谓的菩萨,也叫做修行人。如果没有这一点,外表装得再如法,人们也认为是大成就者,所作所为却有可能与佛法背道而驰。因此,在一切当中,利益众生应当放在首位,若能做到这一点,不久的将来你定会获得佛果。
    有些人认为自己的能力有限,布施等有经济上的困难,所以无法利益众生。这倒不一定!其实我们的心很关键,以前莲池大师说:“放生时如果自己没有财力,在心里随喜赞叹,劝别人大量放生,也能获得无量功德。”平时看见一些可怜众生,就算没有能力救它,在它耳边念一些佛号也有很大作用。以前我看过一部《度狗经》,里面说有一位沙弥,他在化缘的途中,遇到屠夫正准备宰杀一条小狗,他请求屠夫不要杀小狗,但屠夫没有理会,沙弥没有办法,只好为小狗念经回向。依靠回向的功德,小狗死后转生到具有财富的施主家里,成为一个相貌庄严的男孩。后来男孩又遇到了托钵化缘的那位沙弥,因前世的愿力,他马上忆起了前世的情景,知道沙弥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当时他特别感激,在沙弥面前皈依三宝,后来获得了成就。
    所以我们看到有些待宰的众生时,如果自己有能力,哪怕救一个生命,功德也是无量的。但若实在无能无力,在其耳边无条件地念一些宝髻如来、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佛号,对此众生也必定有利益。
    茫茫无际的轮回大海中,因果奥妙不可思议,没有佛陀的无垢智慧,是很难以解开的。所以大家在修行过程中,取悦众生相当重要,不要觉得这根本做不到,心是非常关键的,只要自己有一份信心,做什么事情都易于反掌。
    寅三、摄义:
    云何犹不见,取悦有情果,
    来生成正觉,今世享荣耀。
    本品通过教证理证,细致入微地阐述了修安忍的种种理由。综上所述,我们为什么还见不到取悦有情的殊胜果报呢?以上所讲的道理,并不只是佛陀的一种说法,而是从方方面面加以论证的。如果你懂得因明逻辑,不管是通过现量、比量还是圣教量,都可以了知:令众生欢喜,可圆满资粮、消尽罪障,对今生来世有着重大利益。
    我们成就正等觉佛果,离不开安忍波罗蜜,这一点,通过佛陀和许多高僧大德的事迹也可以看出。不管翻阅汉传、藏传还是印度的佛教史,哪一位高僧大德的成就,都要先摧毁自己的嗔恨心,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人,在怀着强烈嗔恨心的同时,能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