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隋唐不演义-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可以再问一遍这个问题:

当中原烽火四起时,谁才是真正的强者?

黎阳城内,杨玄感望向了长安。

李密,我已经揭竿起义,你什么时候前来实践当日我们的对话?

天下三计

李密正从长安紧急赶往黎阳,他是去找杨玄感入伙的。说起来也奇怪,杨玄感造反是为父报仇,李密去凑什么热闹?隋朝政府对他不错,杨广虽然把他辞退了,但依然让他袭了父亲蒲山郡公的爵位,每年有固定的国赋划拨。隋朝政府要倒了,他的那份福利可就不保了。

如果非要找什么造反动机的话,也许是友情吧,李密父母双亡,虽然袭有爵位,拥有过人智慧,但在父母去世时,他就是孤儿,内心永远留下这一片亲情的空白。

杨玄感的兄弟情谊填补了这个空白。自从进入杨家以后,李密在杨家兄弟身上找到了久违的亲情。

杨素之仇,等同父仇,杨玄感的事就是我的事。

一路上,李密便用这个理由来解释自己内心莫名的激动。而要等到他经历得更多,才会明白内心真正的自我。

杨玄感如愿以偿等到了李密,见面后,他迫不及待地将李密请到内室,详细介绍了起事前后的经过,然后急切地问道:“兄弟常常以救天下为己任,现在正是你发挥的时候,下一步应该怎么办?”

杨玄感欲求良计,却不忘以激将作为开始,其中气度,已然不高。

李密并没有为此感到不快,他的心已经被一个伟大的构想所充斥,他急于向杨玄感倾吐,纵使杨玄感堵住他的嘴,他也非说不可。

“愚有三计,任公抉择!”

“第一,杨广还在辽东,离幽州隔了千里,往南是大海,往北是塞外胡地,要想回来,只有中间一条险途,我们趁机拥兵北上,出其不意,进入蓟地,把守住临渝关,这样,杨广前有高句丽,后又被我们挡住,一个月后,必定粮尽,到时,只要举麾一召,隋军必定望风而降,不战而擒,此乃上计!”

李密满面通红,一气说完,只待杨玄感击掌叫绝,就可发兵幽燕,一战而夺天下!

可显然,杨玄感并没有预想中的热情,而是问了一句:“还请指点中计。”

所谓考霸,不会只用一种思维解题,所谓天才的策略家,亦不会只有一套方案,奇思妙想之余的边角料都可以另组一个夺天之计。

李密说出了中计:“关中之地,帝王之基,杨广虽然留了卫文升驻守长安,但此人不足惧,只要率领部下,经城不攻直取长安,这样,杨广就算回来了,也进不了家门。如果上计尚有冒险成分,此计绝对是万全之策!”

杨玄感仍然是一句:“还请说下计!”

李密心中涌起一丝不快,下人只为衬托上人的高贵,下计自然只是为了反衬上计的精妙,已引你见过绣房的大小姐,还聒噪着问丫鬟干甚!

于是,李密悻悻然说出了第三计:“如果想图方便快捷,可以去攻东都洛阳,只怕对方早有防备,要是攻不下来,时间一长,就不是我可以算得到的。”

黎阳与蓟地、长安相隔千里,去洛阳只有五百余里,可在李密的思维里,远却是近,弯路却是捷径,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独特的思维。

听完李密的下计,杨玄感面露微笑,拍手叫好:“兄弟的下策实是上策,现在隋朝官员家属都在洛阳,要是把他们抓起来,足以控制天下,况且像兄弟所说经城不攻,这样怎么树立威信!”

把目标对准家属,总是喜欢搞点大动静,这大概是基地组织的风范。

李密着实被震惊了,他望着杨玄感兴高采烈的表情,马上明白杨玄感并不是真的要向他问计,他早就决定先攻东都,问自己只不过是为了印证方案。

世间老板开会,多半如此。

李密虽然愕然,但他现在只是谋主,也就是师爷,师爷只有建议权,没有决策权。杨老板说攻东都那就攻东都吧。

历史将验证李密之三计何为上计,何为下计。这答案得用英雄的血来写,包括杨玄感的血。

忠诚对勇猛

在定下计策后,杨玄感立刻率领部队向洛阳进军,他将队伍一分为三,让弟弟杨积善率三千人沿洺水挺进,另一个弟弟杨玄挺率三千人爬邙山进军洛阳,最后,他领着三千兵马作为后盾。

这支部队都是临时组织起来的丁夫船公,装备极其简陋,没有铠甲,也没有能够远程攻击的弓箭,人手只有一把单刀。就这样,一路上,杨玄感还打出大部队的旗号,这就不仅仅是欺负隋朝官员不识数了。

只要取得胜利,兵马就会越来越多的,装备,对方会给我们送的。

这是杨玄感的气魄。当一个人忘记劣势,鼓起勇气,憧憬美好未来时,上天就不会让他失望。

洛阳早就收到了消息,不但加强了防备,还分两路派出了阻击的部队,从后面的进展来看,他们不是来跟对方拼命,而是雪中送炭的。

隋军五千精兵前去阻击杨积善,但还没开战,这五千精兵就立马运气,将精华聚集于腿上,然后迈步就跑,为了尽快脱离战场,还纷纷丢下了铠甲武器。

另一路隋朝军队由作监裴弘策率领,这位仁兄还有点职业道德,布下阵势跟对方交了一阵,可惜,他碰上了杨玄挺。

杨玄挺是杨玄感的弟弟,此人相当生猛,而且行动十分怪异。交战之后,隋军大败,不少隋兵丢盔弃甲,可杨玄挺没有乘胜追击,而是勒停部队,跟在逃亡的隋军后面慢慢进军。

裴弘策镇定一下精神,然后收集散兵,重新布下了军阵。

不久后,杨玄挺慢悠悠抵达现场。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让裴弘策目瞪口呆,自己已经摆好了阵势,就等对方发起冲击,却发现对面的反兵全都坐了下来。

搞静坐?这算什么回事!

豆大的汗从裴弘策头上滚下来,他实在搞不懂对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说明一下,裴弘策的职务是作监,主要负责宫殿建设、室内装修、园林设计之类的东西,打仗实在是门外汉,因为国内会打仗的都被杨广拉到辽东打高句丽去了,他这才硬着头皮上阵。

兵书都没翻过,自然不知道疑兵计是何物。

正当裴弘策拼了命发挥联想,希望能从建筑知识上转化一点兵法时,杨玄挺突然站起来,发动猛攻,不用说,措手不及的隋军又大败。

同样,裴弘策并没有发现追兵,于是,他又大着胆子收集散兵,重新布阵,不久后,又看到杨玄挺慢悠悠率领着他的单刀队赶上,然后一屁股坐在了地上。

如此交锋,往复五次。

裴弘策被间歇性发作的杨玄挺搞疯了,最终,他丢下散兵,领着十来骑逃回了洛阳。

等杨玄感从后面赶上来时,他的部队已因为收编隋朝散兵,接纳四方游民,部队兵员达到数万,装备也得到了升级,真正成为了名符其实的大军。

但征途才刚刚开始。

洛阳的西边,已经有一支隋朝的军队日夜兼程赶来支援。

这支队伍是在长安留守的京兆内史卫文升率领的数万大军。

卫文升,河南洛阳人,李密在天下三计里把此人说得一文不值,大概是欺负人家年纪大,这一年,卫文升已经七十多了。

听到杨玄感向洛阳进军后,卫文升率领长安的军队主动出击,在经过杨玄感的老家华阴时,他老人家干了一件事,冲进华阴,找到杨家祖坟,将杨素的坟给刨了,把刚埋下去才数年的杨素请出来,丢到火里回了一下炉,是谓挫骨扬灰。

卫文升通过这一举动明白无误地告诉手下这帮士兵,现在我们都跟杨家结下了死仇,这一去就别想着敷衍了事,不能战胜对方就是被对方消灭。

然后,卫文升下达了一个命令:击起鼓来,全军奔赴东都。

不用衔枚潜行,杨玄感作乱犯上,可鸣鼓而攻之!

行出潼关,随从表示前面函谷关可能有伏兵,还是经陕县沿流东下,从后面偷袭杨玄感。

卫文升望着随从,摇摇头,然后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你的谨慎不是没有道理,但以我来看,杨玄感这小子只怕想不到这样的计策。”

无须绕路,取直线,挥师东都!

果然,一路进军并没有碰上任何伏兵,卫文升成功抵达洛阳城外。

通过函谷关后,卫文升得意地望着部下,一切尽在他的掌握,他甚至感觉平定杨玄感只是时间问题。

战场的奇妙往往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杨玄感没有料到卫文升的忠诚,而卫文升也没有算到杨玄感身上的一些东西。

现在,所有的不确定都将在战场上变成确定的胜负。

顺便提一句,卫文升的官职是刑部尚书,而杨玄感是前礼部尚书,从官职上看,征战都不是其本职工作。但卫文升的刑部尚书似乎跟打打杀杀还有点关联。

卫文升很快向杨玄感发起了进攻,就效果来看,突击取得了不错的战果,一战而胜。卫文升也没有杨玄挺那样的耐心,他对部队下达了乘胜追击的命令。

接下来的事情在历史中很常见,追到一半,杨玄感的伏兵杀出,将卫文升的前军尽数消灭。

到了这时,卫文升才发现自己面对的不是一个毛头小子。

不能再大意了,必须用十二分的精神来应对。

卫文升终于认识到了杨玄感的“智”,但这还不是完整的杨玄感。

数天以后,卫文升又拉着部队向杨玄感发起了冲击,出击之前,卫文升是做了功课的,他在军中扫开一块地皮,祭祀隋朝高祖皇帝杨坚,表示要以死殉国。

这证明,卫文升是搞宣传工作的高手,经过这一动作,刚受到打击的士气又得到了恢复。

战斗很快打响,这一回,杨玄感没有玩诈败这样的伎俩,而交战不久,卫文升就听到一个让自己激动不已的消息:“官兵已经捉住了杨玄感!”

前军刚战洛城北,已报生擒杨玄感?!

卫文升心头涌起了一股惊喜,可当他发现部下也同样露出如释重负的表情时,不祥的感觉替代了惊喜,他喊出了战场经典台词:“小心有诈!”

没错,杨玄感还在。

对面阵前,一人策马跃出,来人体如山,迅如电,身披亮甲,手持长矛,一把虬髯随风飘扬。

端的一条好汉!

一声怒吼如平地响惊雷,震得卫文升耳膜发疼。

杨玄感的声带,李密大概早就如雷贯耳过,当年,他说杨玄感临阵应敌,只需喝斥,便可震慑敌人,现在看来,这里面并没有恭维的成分。

这种功夫,只有当年的猛张飞才有。

怒吼声中,雄狮驾临草原。杨玄感策马直冲过来。

许多人记住了前面的情景,这一幕经“路边社”广泛流传,当后人谈论起时,他们往往用另一个人的名字来形容杨玄感:力可扛鼎楚霸王。

隋军大败。

卫文升再也无法对杨玄感构成威胁,但杨玄感并不算大获全胜,一个人的死为胜利蒙上了一层阴影。

他的弟弟杨玄挺在一次冲锋当中,被流矢击中身亡,杨玄挺的死不但意味着杨玄感失去了一员猛将,更意味着杨玄感的目标离他越来越远。

起事时,杨玄感的两个兄弟在辽东前线,没有及时逃回来,被隋朝政府斩杀,现在又阵亡了一个。

为了替父报仇,我已经失去了三个兄弟,这是父亲希望看到的吗?这一切又是值得的吗?

每当想起这个,杨玄感就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与迷惑。

成功的要件

在杨玄感跟卫文升交战的时候,东都洛阳城内已经起了一些变化。

东都留守负责人是樊子盖。跟裴弘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