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慈禧十大谜案破解-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慈禧是知道清代的祖制家法的。慈安、同治帝、奕?和诸大臣抬出祖制家法这个法宝,慈禧也不敢公然违抗。她不得不同意大家的看法。但是,她仍然把上谕扣发了两天。恭亲王奕?力争之,慈禧看挺不过去了,只得于八月初三发下上谕: 
  丁宝桢奏,太监在外招摇煽惑一折。据德州知州赵新禀称,七月间有安姓太监,乘坐太平船二只,声势炫赫,自称奉旨差遣织办龙衣。船上有日形三足乌旗一面,船旁有龙凤旗帜。带有男女多人,并有女乐,品竹调丝,两岸观者如堵。又称本月二十一日,系该太监生辰,中设龙衣,男女罗拜。该州正在访拿问,船已扬帆南下。该抚已饬东昌、济宁各府州,饬属跟踪追捕等语。览奏深堪诧异。该太监擅自远出,并有种种不法情事,若不从严惩办,何以肃宫禁而儆效尤。著马新贻、张之万、丁日昌、丁宝桢,迅速派委干员,于所属地方将六品蓝翎安姓太监严密查拿,令随从人等指证确实,无庸审讯,即行就地正法,不准任其狡饰。如该太监闻风折回直境,即著曾国藩饬属一体严拿正法。稍有疏纵,惟该督抚是问。其随从人等有迹近匪类者,并著严拿分别惩办,无庸再行请旨。将此由六百里各密谕知之。 
第31节:宠监安得海的伏诛之谜(4)         
  实际上,上谕到达的前五天,安得海就已人头落地了,并暴尸3天。当时民间传说安得海是个假太监,安德海与慈禧有染。安得海被暴尸,人们看到了安得海确实是个真太监,表明了慈禧的清白。这是丁宝桢的聪明之处。 
  安得海所带的辎重一律收缴,有骏马30余匹,黄金1150两,元宝17个,极大珠5颗,真珠鼻烟壶1枚,翡翠朝珠1挂,碧霞朝珠1挂,碧霞犀数10块。其余珍宝很多,都陆续解归内务府。 
  过了8天,即在八月十一日,慈禧又连发两道上谕,反复强调:   
  我朝家法相承,整饬宦寺,有犯必惩,纲纪至严。每遇有在外招摇生事者,无不立治其罪。乃该太监安得海,竟敢如此胆大妄为,种种不法,实属罪有应得。经此次惩办后,各太监自当益加儆惧。 
  既然安得海已被诛杀,慈禧索性借此抬高自己,为下一步反攻做好准备。   
  安得海伏诛,大快人心。曾国藩说:〃吾目疾已数月,闻是事,积翳为之一开。稚璜(丁宝桢)真豪杰也!〃李鸿章阅《邸抄》看到这条消息,高兴得跳了起来,拿《邸抄》给幕客看,并说:〃稚璜成名矣!〃 
  斩掉安得海是慈安、同治帝和奕?的一个胜利。慈禧在这场角逐中是失败了。这是她始料不及的。从中她看出来同慈安、奕?的权力之争非一朝一夕之功。她现在要隐忍等待,不可轻易出击。她现在还不能为所欲为。她是能屈能伸的。这个野心极大的女人为了要攫取到中国最大的权力,目前要稳扎稳打,不可急切从事。 
  丁宝桢杀掉了安得海,慈禧并没有怪罪他。从丁宝桢的仕宦履历看,他后来一路高升,并寿终正寝。光绪二年(1876),丁宝桢入京觐见慈禧。慈禧对他十分看重,赐他紫禁城骑马,代吴棠署理四川总督。丁宝桢在四川前后十年,严惩贪污,革除陋规,改革盐法,还田于民,每年增加税收一百余万两。光绪十二年(1886)病逝,清廷特赠他为太子太保,赐谥〃文诚〃。可见,慈禧并没有因安得海问题而对他进行报复,反而加以重用,大概是为慈禧洗刷了莫须有的污名之故。这说明慈禧是有政治胸怀的。 
  三 安得海伏诛异说   
  安得海伏诛,有两说是不能成立的。   
  一是慈禧观戏说。《十叶野闻》说:〃方丁折文到京时,慈禧正观剧取乐。恭王乃立请见慈安,拟定谕旨。慈安画诺已,驰谕下山东。许丁宝桢速即就地正法,不必解京审讯。〃《慈禧外纪》也持此说。又说上谕发出后,〃慈禧方酣嬉于戏剧,未之知也。故丁文诚(丁宝桢)得行其志,慈禧不及援阻。〃 
  慈禧喜欢观剧是真,但上谕不经慈禧同意便发出,即使贵如正宫的慈安也是没有这个胆量的。况且,作为政治家的奕?也不会干这等极易被揭穿的低级傻事。此说不能成立。   
  二是慈禧设谋说。今人提出〃杀安得海是慈禧的一大阴谋〃。他认为,杀安得海是慈禧设下的一个圈套。慈禧让安得海大张旗鼓地出京,是有意把安得海往刀刃上送。慈安和奕?中了她的〃借刀杀人之计〃。这样,她便探知了慈安、奕?和她明争暗斗的真面目,促使她下决心除掉这两个心腹之患。 
  这个说法也是不能成立的。因为,慈禧不设此圈套,她也明白,慈安和奕?是她实行独裁统治的绊脚石。她用不着费此周折来探明这个真面目。   
  因此,以上两说是不能成立的。         
第32节:同治皇帝死亡原因之谜(1)         
  第五个谜案 同治皇帝死亡原因之谜   
  同治帝19岁就病逝了。他究竟得的是什么病,是梅毒,还是天花?这是一个历史之谜。   
  一 同治帝病逝经过   
  同治十三年十月二十日(1874年11月28日),同治帝患病。二十日懋勤殿传旨,自十月二十日至十一月初一日,同治帝都不上课。有人说,他得的病是天花。其实不是天花,而是梅毒。 
  慈禧对同治帝的一言一行都是十分注意的。如果同治帝不出宫,他们母子几乎是天天见面,并在一起进早膳的。而且,也有太监向慈禧报告同治帝的行动。同治帝自从十月二十日着凉发病后,一直带病视事,但是没有接见大臣。 
  而自十一月初一日至五日,同治帝把阅折权和批折权完全交给了李鸿藻和奕?,一时出现了权力真空。这对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同治帝的病看来不是短期内能治愈的。  
  在这种情况下,政治经验十分丰富的慈禧不能再在后台,她不能坐视大权旁落。她要走到前台来,由她来重新掌握最高的皇权,也就是二次垂帘听政。   
  经过精心准备,十一月初八日,慈禧一手导演的戏出台了。两宫太后在同治帝御榻前,召见军机大臣和御前大臣。《翁同龢日记》记道:   
  巳正(8时)叫起,先至养心殿东暖阁。先于中间供佛处向上叩首,入见又三叩首,两宫皇太后俱在御榻上持烛,令诸臣上前瞻仰,上舒臂令观,微语曰:谁来此伏见?天颜温悴,偃卧向外,花极稠密,目光微露。 
  这是第一次召见。两宫皇太后有目的地让军机大臣和御前大臣细看在御榻上的同治帝。同治帝伸出胳膊,让大家看。大臣们目睹后得出的结论是,同治帝的病不是短期内可以治愈的。 
  瞻仰毕,诸臣退下。过了一会,两宫皇太后又传旨,请诸臣再入。这是第二次召见。《翁同龢日记》记道:   
  皇太后御中间宝座,南向。宣谕数日来圣心焦虑,论及奏折等事,裁决披览,上(同治帝)既未能恭亲,尔等当思办法,当有公论。   
  慈禧告诉诸臣,同治帝短时间内不能视事,关于奏折披览裁决,你们应该想个办法。《翁同龢日记》继续写道:〃未退时诸王奏言,圣恭正值喜事。一切奏章及必应请旨之事,拟请两宫太后权时训谕,俾有遵循。命诸臣具折奏请,退后同至枢廷拟折稿。〃 
第33节:同治皇帝死亡原因之谜(2)         
  这次召见,只有两宫太后在座。慈禧说,目前当务之急是奏折的〃裁决披览〃,同治帝不能亲自裁决,你们〃当思办法,当有公论〃。这是慈禧在暗示他们,应该劝谏两宫皇太后亲理政务,实行垂帘听政。王大臣明白了慈禧的本意,在退下前就奏请两宫太后〃权时训谕〃。这就完全明朗化了。慈禧干脆命诸臣写折奏请。 
  王大臣退下后,根据慈禧的意思草拟折稿,并说明两宫皇太后应立刻垂帘听政,来年二月一日再由同治帝亲理朝政。   
  刚刚散去,两宫皇太后又第三次召见。《翁同龢日记》写道:   
  甫散,又传见。趋入,待齐,入见西暖阁。皇太后谕:此事体大,尔等当先奏明皇帝,不可径请。   
  本来这场戏是慈禧一手导演的,但为了演得逼真,命王大臣先奏报同治帝,不要把奏折直接送给她们。   
  第二天,两宫皇太后再次召见军机大臣和御前大臣。这次接见情形,《翁同龢日记》记载颇详:   
  辰初一刻(7时15分)又叫起,与军机、御前同入,上起坐,气色颇盛,头面皆灌浆饱满,声音有力。皇太后亦同在御榻。上首谕恭亲王:吾语无多,天下事不可一日稍懈,拟求太后代阅折报一切折件,俟百日之喜,余即照常好生办事。并谕恭亲王当敬事如一,不得蹈去年故习。语简而厉。太后谕略如昨,并言西暖阁一起,乃出臣工之请,本恐烦皇帝心虑,故未告之。今当诸大臣,即告皇帝勿烦急,已允诸臣所请矣。上举臂以示,颗粒极足。不胜喜跃而退。 
  这是说,同治帝明确宣谕〃求太后代阅折报一切折件〃,而皇太后在一番扭捏作态后,表示〃已允诸臣所请矣〃。这就说明慈禧堂而皇之地取得了阅折批折权,也就是最高的皇权。 
  十一月初十日,同治帝颁发上谕:   
  再三吁恳两宫皇太后,俯念朕躬正资调养,所有内外各衙门陈奏事件,望请披览裁定。仰荷慈怀曲体,俯允权宜办理,朕心实深感幸。将此通谕中外知之。   
  同治帝明确表明把最高皇权交给了两宫太后,实则是交给了慈禧。   
  同治帝的病在前十天,好像有所好转。   
  翁同龢在初十日记道:〃上(同治帝)今日脉气更好,见昨酉方,用枣仁、远志,少寐故也。见起居单,歇着时却不多,而饮食亦不少,(元宝汤进六碗,一昼夜九碗,又老米粥一碗。)可庆也。〃 
  此后同治帝的病便趋于恶化。   
  二十日,〃腰间肿痛作痈流脓(仍有筋挛字)。项脖臂膝皆有溃烂处〃。   
  二十三日,〃脉息皆弱而无力。腰间肿处两孔皆流脓(亦流腥水),而根盘甚大,内溃则不可言,意甚为难〃。   
  二十七日,〃看昨方,按云脉滑缓无力,惟肾愈流注,脓汁虽稍见稠,而每日流至一茶盅有余,恐伤元气云云〃。〃起坐时少,流汁极多,殊委顿也〃。         
第34节:同治皇帝死亡原因之谜(3)         
  以后据《翁同龢日记》记载,其间曾请一位治外症的民间名医89岁的祁仲来诊治,此人是荣禄推荐的。治疗过程翁同龢记道:   
  (二十九日)辰正(8时)见于东暖阁,上(同治帝)拥坐榻上(枕一中官),两宫太后亦坐,命诸臣一一上前,天颜甚粹,目光炯然,痂犹有一半未落。谕今日何日?并谕及腊月应办事,枢臣奏无庸虑及。臣奏圣心宜静。上曰胸中觉热也。退至明间,太后立谕群臣,以现在流汁过多,精神委顿,问诸臣可有良法。圣虑焦劳,涕泗交下。臣因进曰,择医为上。臣荣禄曰有祁仲者,年八十九,治外证甚效,可传来诊视。太后颔之,语甚多,不悉记。退坐奏事处,有敕勿即散直。有顷传诸臣皆入,上(同治帝)侧卧,御医揭膏药挤脓,脓已半盅,色白(比昨稍稠),而气腥,漫肿一片,腰以下皆平,色微紫,视之可骇。出至明间,太后又立谕数语,继以涕泪,群臣皆莫能仰视。午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