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走下神坛的智者:诸葛亮成长之谜(选载)-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乌云密布,星光遁去,狂风一阵紧似一阵,轰隆隆一声声闷雷在头顶炸响,瓢泼似的骤雨顷刻倒在人们的身上。有人说:“不好,八成是让林子中的野兽给吃了。”有人反驳:“要是真让野兽害了,怎么也得留下点痕迹呀!”
  无意间有人发现,不远处的山坳里灯火闪烁。曾经来过这里的一位衙役告诉诸葛珪,那边有一座道观,不妨问一问住在那里的道人。正说话间,就见一盏红色的灯笼慢悠悠地游了过来,一位小道童提着灯笼来到众人前,身后紧跟着一只猎犬。猎犬有牛犊般大小,样子十分凶猛。道童向众人施礼后问道:“各位施主是不是在找一个童子呢?他被俺师傅救了,摔伤之处已经做了一番诊治,想必摔伤了脚髁,料无大碍。”
  众人随道童来到道观处,迎上前来的一位道人身穿灰色长袍,头戴一顶荆条编织的冠帽,松形鹤骨,飘飘然颇有神仙气概,见到众人连连躬身施礼,手中还端着一个盛有黄酒的木碗,看样子正在用黄酒为诸葛亮按摩伤口。诸葛亮双眼紧闭,俯卧在道人身旁的草榻之上,似在睡梦之中。

  诸葛亮身残志坚(2)

  诸葛珪拱手称谢道:“风雨之夜唐突道观,为寻吾儿叨扰道长,不知如何感谢道长搭救之恩。”
  “哪里,哪里,老道不才,道行浅薄,公子面相,实乃罕见,日后如果有缘,老道要收他为徒,传授吾家真经。”
  躺在草榻之上的诸葛亮这时醒来,突然插话道:“雷声连成片,雨下沟河漫;先雷后刮风,有雨也不凶;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闷雷拉磨声,雹子必定生。”
  众人闻言一片惊喜,说这孩子没事了。
  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但诸葛亮小小年纪,哪里懂得摔伤筋骨的厉害。他每日在院子里扶着墙壁蹦来蹦去,有时还在小伙伴的相约下,拄着拐杖偷偷溜到街上玩耍一番。由于活动过量,本已有裂痕的髁骨不但没有恢复,反而长成了畸形。郎中诊视后说:“这孩子的脚怕是要落下残疾。出门走路离不开拐杖了。”
  诸葛亮性格内向,平时从不多言,此时不禁失声痛哭。他想“我将来还能干什么,我还有什么用?我不能跑,不能跳,连游戏也玩不了,不如死了罢!”一连两天,诸葛亮不吃不喝,双目失神,坐在台阶上,抱着双膝,默默不语。
  这次摔伤虽然没有生命危险,却给诸葛亮留下了终生残疾。当然,诸葛亮并不是瘸得很严重,但至少可以肯定地说,他已经不能多走路了。脚髁是脚与腿连接的地方,一旦受伤,走路与站立,都难以持久。诸葛亮经常抱膝而坐的习惯姿势,恐怕也是缘于此故。
  在养伤的日子里,诸葛亮不仅尝到了肉体的痛苦,而且经受了精神创伤。但却因祸得福,与泰山道人和小道童成了朋友。泰山道人隔三差五来给诸葛亮检查伤势,诊治疗伤,然后再单独和诸葛亮讲一番经学。诸葛亮知道了何为阴,何为阳;知道了五行,金木水火土,对道家学问有了最初的了解。诸葛亮很喜欢与小道童在一起下下围棋,一边思考棋势,一边联想到战术与兵法,于是海阔天空,谈经论道,谈天说地。
  晚上,诸葛亮双手撑着身体,移到窗前,扶着窗棂,凝神寻找北斗七星,寻找银河牛郎织女星,寻找太白金星。他眺望天空中的星斗,对照搜罗到的气象谚语:什么“月背弓,必刮风;月戴圈,下雨不过三。”观察星辰和月亮的变化,尝试预测天气的阴晴。如今,他已经认识几十颗星星了。对于二十八宿星的位置他已经了如指掌。在闪烁的星斗中,在无垠的天际间,诸葛亮找到了无穷的乐趣。
  泰山道人还给他讲孙膑的故事,安慰诸葛亮说:“腿脚好,可以跑跳,但是圣人不用跑跳,就能名扬天下。特别是指挥三军的将帅,不用亲自冲锋陷阵,可以运筹帷幄,就能决胜千里之外。你今天腿脚不便,不妨碍你今后当将帅呀!你不闻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诸葛亮微微半张的嘴,紧紧闭上了,神情显得深沉起来,他开始思索未来,对未来充满了憧憬。悲观、失望,不是因为摔伤的痛苦,而是感到前途的渺茫。当他找不到生活的坐标时,惆怅苦闷自然接踵而来。一旦确定生活的方向,奋斗的目标,那么动力就会油然而生。这也许正应了“人生没有坦途,逆境造就强者”的话。
  不管上述传说的历史真实性如何,诸葛亮的道士情缘,似乎从此开始了。他长大以后,手摇羽扇,身披道氅,亦道亦俗,亦人亦妖,变得装神弄鬼,神秘莫测起来。
  还有人认为,诸葛亮腿脚的残疾有可能是他在隆中躬耕时,因为下田插秧导致腿受湿寒而落下残疾。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诸葛亮当时得到刘表、刘琦父子的关照,手下几十亩田,有童子和佣人耕种,所以他本人经常下田的可能性不大。
  造成诸葛亮腿脚上的残疾,如果还有其它可能性的话,也许是在他少年时经历的两次逃难途中。一次是他随着父亲为了躲避曹军的追杀从阳都逃往淮南找诸葛玄的途中;另外一次是诸葛亮的父亲去世后,诸葛亮随着叔父诸葛玄到豫章任“伪太守”,最后诸葛亮又与弟弟诸葛均逃往荆州投奔刘表的途中。这此中原委在《诸葛亮成长之谜》一书中我有详尽述说。

  诸葛亮读书“不求甚解”(1)

  对于诸葛亮有一点让人多有不解。按照古代文人的习惯,一般都是用自己的“字”来自谓,但是通观《三国演义》,也找不到诸葛亮自称“孔明”之处,在其著名的前后《出师表》以及留下的所有文章著述中,诸葛亮从不曾留下“孔明”的痕迹。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笔者分析,诸葛亮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孔孟之道尽管尊重,但并不欣赏。孔子教出的七十二贤人,哪一个是经天纬地的大器?没有。孔孟之道是维护社会之道,而不是建功立业之术。诸葛亮需要的不是安身立命之学,而是国家治理的方略,是需要创造和建立国富民安局面的要术。他不希望自己仅仅是维护这个动荡社会的一孔之明。
  三国时期的政治家,不仅仅诸葛亮,还有曹操、孙权等,对孔孟之道同样是不欣赏的。特别是曹操,他之所以杀了孔融,不无这方面的因素。
  诸葛亮所尊崇的人物是姜尚、管仲和乐毅。他不喜欢所谓文人雅士的迂腐,尤其是在出山以后,从不认为自己是什么书生文人。这在其出使江东舌战群儒时,对江东诸文人尖刻的言语可见一二。他的理想是,成为深谋远虑,具有真知灼见的政治家、战略家。
  可能有人会产生疑问,既然诸葛亮不把自己当文人,那他如何读书、如何学习诸多经典呢?要说诸葛亮学习的方法,的确与一般文人书生有众多迥异之处。用他的老师司马徽的话讲,是与众多文人书生“务于精纯”的读书方法相反,“独观其大略”。
  司马徽的意思是说在他教书的时候,别的好学生,像徐庶、崔州平、孟公威和石广元,和诸葛亮是十分谈得来的同窗好友,但就读书的方法而言,却不是一个路数。那哥几个讲究精益求精,不把书弄个底儿掉不算完。诸葛亮呢?翻一翻,知道个大概其就得。
  诸葛亮为什么这么读书呢?其实,这不过是表面现象,是司马徽看到的一个方面。在司马徽还没有教诸葛亮之前,他教的那几本书,诸葛亮早在家里就翻烂了,到了老师面前,说自己读过了,有点让老师难堪:读过了还上我这干嘛来?怎么也得应付应付,大致翻一翻,给老师做个样子。
  另一方面,诸葛亮认为有的书籍对他研究的专题来讲,意义不大,不读固然不好,耗费时间和精力钻进去研究也不值得,因而读读梗概,看看简介,知道个大概其也就可以了。
  诸葛亮不是什么样的书都“观其大略”,有的书他是要反复读,仔细读,认真研究分析书中的观点和论述。我们不妨按诸葛亮的习惯,将其读书划分成三个步骤:
  第一步,先看一看书名和书的内容梗概或是简介。这一步,不需多少时间,但是起码了解到这本书的书名,书的作者,是什么性质的图书,是用什么表现形式、表现手法,特点是什么。
  第二步,随意浏览一下开头和结尾,大致翻一翻,一目十行,看一看有没有感兴趣的内容。
  第三步则比较复杂,如果是用来消遣解闷,那自然可以随意浏览,无非是满足视觉的需求,就图看个热闹,无所谓。如果手上的这一本书,与以前读过的书籍内容相近,那就找出他们的不同之处看,相同内容的部分就忽略过去了。如果是本人感兴趣的书籍,且又是自己可以从中获取所需知识的书籍,希望从中有所收获的,那么就必须聚精会神地阅读了。读后或许还要掩卷沉思,即使不写什么读后感,至少也该有所感触,或者联想到什么人和事,需要反复咀嚼一番了。有的经典还必须背下来。试想,诸葛亮出使东吴,游说孙权、周瑜,如果背不下那篇《铜雀台赋》,能糊弄住周瑜吗?
  这三个步骤,相信不少人也是这么做的。诸葛亮在读书方面,特别是他青少年时期,不仅仅是这么做了,还有他的“独观”之处,还有他的诀窍。什么诀窍呢?让我们接着再来看一看——
  诸葛亮在襄阳安了家,每天读书耕作,生活可谓安逸。长兄诸葛谨从江东来了音讯,已经作了孙权身边的幕僚。没有多久,堂弟诸葛诞(叔父诸葛玄的儿子)也有了消息。他到了许都,深得朝廷的赏识,官位接连提升。来自各地亲人的消息,犹如一块块石头投进平静的池水,泛起了阵阵涟漪,激起诸葛亮一连串的遐想。

  诸葛亮读书“不求甚解”(2)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人贵有自知之明。凭着自己现在所掌握的本领,如果出去做事,能够担当什么样的责任呢?假如有人请你诸葛亮出山,你能够胜任什么样的差使呢?诸葛亮暗暗衡量自己的水平,查找自己的不足和学问上的差距,深深感到自己的才识还很肤浅,学问还很浅薄。他想:一鸣惊人之人,必定是胸有成竹之人,必定是有充分准备之人。没有稳操胜券的把握,如何能够一举成名?
  诸葛亮就是在此种情况下,下定决心沉下心来,继续攻读。别人不懂的,他要懂;别人不会的,他要会;别人略知一二的,他学深学透;别人知其表,他知其里。 就是要高人一筹,别人下棋看出三步,他要看出五步。
  此后,诸葛亮的心情趋于平静了。他知道,要想达到奋斗的目标,就必须要加紧努力,弥补学问中的不足,寻找知识上的差距,尽快掌握高深独到的本领。他也是从这时开始开始慢慢的领悟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当今世界,当一个人取得成就,获得成功的时候,会有很多人探询成功的秘诀或者诀窍。也会有人说,这个功劳应该分给谁谁一半,分给谁谁多少。有的不无道理,有的不免有贪功之嫌。
  对于诸葛亮的成功,家庭影响,老师的教诲都有关系,但这么一个举世罕见的能臣,这么一个大智慧者,绝不是仅仅靠某某培养就能修成正果的。关键因素,或者说是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