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罗斯福传-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月11日签署。该法案授权总统〃向总统认为其防务对保卫合
众国至关重要的任何国家的政府出售、转让、交换、出租、借
与〃任何防务器材。另外,美国各造船厂的设备可供这些国
家使用。罗斯福不失时机要求国会拨款70亿美元,作为生产
与输出租借物资之用,国会很快予以通过。
  租借法案实际上使1939年新中立法中的限制性条款自
动失效。它意味着一个时期的结束,它是罗斯福政府把美国
从忸怩作态的中立引向国际合作和直接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
争决定性的一步。尽管此时离珍珠港事变尚有较长的一段路,
但为了保障通向欧洲的供给线的畅通无阻,美国不可避免地
扩大了巡逻区,并进而以海军护舰来对付德国军舰和潜艇组
成的〃狼群〃。当一再发生德国〃狼群〃击沉美国舰只的惊人
事件后,罗斯福发出了〃遇敌即歼〃的指令。至此,美德两
国在大西洋上已处于实际上的交战状态,并成为真正与英国
并肩作战的盟友。丘吉尔说:〃法案一通过,就马上改变了整
个局面。〃他在给罗斯福的致谢信中称:〃谨以整个大英帝国
的名义感谢你在困难时刻所给予的这种非常宝贵的援助。〃几
年后的斯大林,也对使苏联受益非浅的租借法案作出了很高
评价。租借法案使盟国的各条战线保持了不致枯竭的战斗力
和高昂的士气,它所争取到的时间使美国能够充分备战。它
还在美国尚未直接采取武装行动的条件下,为应付紧急事态,
在方法上提供了一个富于历史意义的先例。



破例的第三任


  美国人民在不景气的经济困境和外部世界的纷扰中迎来
了不平凡的1940年。在总统职位上已有8个年头的罗斯福肩
负重任,日益忙得不可开交,过度的操劳和焦虑开始给他的
身体带来损害。1938年以来他又晕倒过几次。有时一次流感
也要过几个星期才能复元,这是年老体衰,抵抗力减弱的征
兆。年初的一天,罗斯福对汽车司机工会主席丹·托宾说:
〃我想回海德公园老家,照顾我的树木和农场。我想写历史。
不成,我真的干不了啦。〃
  看来,罗斯福是真心希望回到赫德逊河畔颐养天年,海
德公园的粗石藏书馆和小山顶上的〃梦庐〃也都即将竣工。还
绚丽以平淡,似乎是故乡那簌然作响的桦林向他的灵魂的呼
唤。
  但是,罗斯福那颗神秘跳动着的心,任谁也无法准确地
把握或预测它的节律和脉搏。他是在什么时候决定不参加第
三任竞选、而又在什么时候决定竞选的——半个多世纪以来
始终没有一个确凿而可信的说法,人们从各个角度对此进行
估测、推断或猜想,从而引发了许多与此相关的其他话题。
  有一种比较可靠的说法是:如果当时不出现那般急迫而
严峻的国际危机,罗斯福就不可能参加竞选,或者即使参加
了也选不上。但人们同样可以说,如果没有滔天洪水,挪亚
就永远不会想登上亚拉腊山顶。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往往是
多种〃合力〃作用的结果。罗斯福决定参加第三任总统竞选
的想法,大致在1938年中期选举后就有了,那时他更主要地
是根据国内情况考虑的,当这些情况在1940年日益退居次要
地位时,国际危机自然在大选中凸现出显要的位置和意义了。
  哈里·霍普金斯的笔记记载了1938年春他与罗斯福的
一次绝密会谈。记载表明,罗斯福在谈话中并不完全排除自
己担任第三任总统的可能性,并说万一发生战争的话,这种
可能性更让人无任何怀疑余地了。罗斯福还谈到他〃个人的
厌烦〃,以及罗斯福夫人对他再度连任的反对。他还谈到自己
希望过平民生活的一些经济原因,母亲萨拉为了维持海德公
园那个家,已经花了太多的钱。在谈到总统候选人的具体人
选时,罗斯福接连排除了不少似乎有望的人,如说赫尔太老
了,哈罗德·伊克斯太好斗。他也反对亨利·华莱士,保罗
·麦克纳特、麦兰克·墨菲(密执安州州长)和乔治·厄尔
(宾夕法尼亚州州长)当候选人。罗斯福称吉姆·法利是〃最
危险的〃一个,他反对新政和政府的外交政策。罗斯福还坦
率地指出霍普金斯的不利条件,一是离婚,二是癌症复发的
可能性太大。
  数月后,吉姆·法利在他的私人备忘录写道,个性太强
的罗斯福也许要坚持提出他的继承人。罗斯福也曾对一位至
友强调说,1940年民主党提名的总统候选人一定要是新政
派。这话在民主党内很快就流传开来。根据政治惯例,民主
党现任总统对下届候选人的提名拥有实际上的控制权。
  许多历史学家都注意到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新政在
1938年已经不新,已经不能再激动人心或那么急迫了。1938
年的中期选举充分表明,公共舆论在第9个衰退的年头有向
右转的倾向,选民似乎在进行着重新排队。民主党内的裂痕
和争吵、改革司法计划的负面影响以及随着外部世界危机的
加重而水涨船高的孤立主义势力,都使罗斯福在国会面前自
感虚弱无力,新政因而只能退居守势,力图自保既得成果。他
甚至感到一种危机在逼近,结成联盟的共和党和民主党保守
派不是向来就反对新政吗?后者甚至有可能会变成共和党人。
这些人将在他离任后占据白宫,届时这个逆流而动的国会和
政府将会销蚀新政的成果,那些立足未稳的新举措也将被毁
于一旦。这可是自己的毕生心血之精华并被证明是拯救了美
国文明的新政啊。从他向朋友们偶而流露的只言片语来看,他
甚至设想过这样一种图景:在他离任4年后的那时,国家已
被这些人弄得面目全非,民不聊生。而自己很可能在1944年
被重新请出来担任第三任总统,以重整河山。那么既然那样,
何不现在就从眼下着手,要么着力培养或扶植一批可能参加
总统候选人提名的人,但同时要警觉地考察这种努力的效果,
要么在确实无人能独挡一面时不惜再度出击。这两种可能性
都存在,最终的决定权在自己手里。尤其在当前民主党内,自
由派和保守派为占据党的控制权而激烈争夺时,自己就更应
该保持主动灵活性,运用高超的策略,将这两种可能性当作
斗争的工具来发挥。这样,1938年中期选举以后的民主党,就
从完成新政立法方面转向决定它自己前途的斗争了。在这场
斗争中,罗斯福深谙伺机而动的妙处。
  有雄心问鼎白宫的民主党人确实不算少。新闻媒体经常
提到的就有霍普金斯、华莱士、墨菲、杰克逊、厄尔、麦克
纳特,甚至还有最高法官道格拉斯。此外,法利和加纳副总
统肯定是要参加角逐的,而温和的赫尔和参议员威廉·班克
黑德也都是才干过人的角色。罗斯福呢?从过程上看,他多
次引人注目地鼓励、激发甚至扶植上述人士中的新政派,并
多次含蓄地启发或暗示他们,前途是大有可为的。另一方面,
每逢在记者招待会上,在被提问他是否打算连任第三任时,他
总是委婉地或者直截了当地请对方换个话题,欧洲事态的恶
化也使他更有理由宣布暂停〃一切涉及他个人的政治议论〃。
与此同时,他不断地派员到西部去协调那里正激化的派系之
争,让他们联合起来共同投〃支持罗斯福的候选人〃的票。这
既保证了自己的实力地位,又保证了提名失败后的退路。这
种情形,使洞悉罗斯福底细的霍普金斯在1940年1月底就得
出结论说,罗斯福将决定竞选第三任总统。在此之前,罗斯
福内阁中公开为总统再度连任奔走的似乎只有内政部长伊克
斯,他自称曾为战争前景和1940年大选的关系问题苦苦思索
过,并坚信唯一足以驾驭世界局势的只有罗斯福。但他声明,
总统没有对他自发的行为说过一句鼓励的话。
  小奥蒂斯·L·格雷厄姆感叹道:在这些以自我为中心
的大人物中看到的拜占庭式的纵横捭阖和宦海浮沉,成了
1938年到1940年间的主要政治新闻。说起来令人难以置信,
尽管有那么多的雄心勃勃者,尽管罗斯福在热心扶植其中的
一些新政派人士,但到了1940年夏天时,在民主党中似乎就
找不到一个精力旺盛的白人男性是具有恰当的智力、宗教信
仰、婚姻背景以及公众服务的资历的,也就是说找不到一个
具有一般尚可继承罗斯福的人。珀金斯认为〃没有人上升得
足够高大,……足可成为可替换的人选。〃评论家们已在指责
罗斯福总统,说贪权的他一直在谋划下一任期,并且巧妙而
处心积虑地破坏了他每一个潜在对手的机会;如果不是这样,
那他又为什么总是对这个简明的话题闪烁其词和不置可否
呢?有人进而指责,说这是狡猾如罗斯福者惯用的伎俩,他
老谋深算,以极大的耐心和定力克制住他那其实已恶性膨胀
的权力欲。特格韦尔写道:〃然而我认为,富兰克林像其他处
在相同地位的人一样,即使差不多是无意地,当必须为1940
年制定计划时,也曾设法不让出现任何可以接受的继承人。〃
  总之,在5月中旬,有迹象表明罗斯福下定决心要参加
竞选了。法利和爱德华·丁·弗林也在这时敏感地察觉到了
这一点。暂不论造成民主党人无人能与罗斯福比肩的原因或
责任谁属,单凭这一事实本身就已令共和党对手窃喜。民主
党内有望获得提名的(罗斯福除外)似乎只有法利和加纳,这
两位都对新政不感兴趣,并对现行的外交政策颇有微词。罗
斯福意识到,若要延续新政一脉的政治,其他新政派人选显
然没自己稳妥。此外,也不妨说,〃是希特勒和墨索里尼——
也是丘吉尔——促使罗斯福作出决定的。〃他认为,只有英国
还在坚持抗战,希望尚存。在风暴来临之前光荣引退,不符
合自己的信念和个性,也不能令自己安心地荣归故里。他确
信,在所有的人选中,没有一个人能在阻止德国获胜的事业
上,提供像他同样大的帮助。
  剩下的问题就是,以何种方式选择何种时机让自己获得
提名。他显然不希望给国人一种赤膊上阵地揽回提名权的印
象,最佳的方式是下面的代表们自发地强烈要求他出场,从
而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众望所归的而他自己又无法抗拒的场
面;或者退而求其次,这些代表们在他的感应、启发或暗示
下理直气壮地敦请自己不要下台。这样一种似乎出自公众意
愿的声势才有望抵消、冲破那个无形的屏障——反对连任三
届的政治传统或不成文法。不过,罗斯福在这个问题上的思
虑和顾忌,部分地被即将与他正面较量的共和党对手给帮忙
消除了。渴望挑战并保证要发动一场轰轰烈烈的竞选运动的
温德尔·威尔基,意气风发地要与民主党真正的对手过招。他
已经向还在遮遮掩掩的罗斯福发出了挑战,要他出来竞选第
三任总统,并声称希望获得与民主党所能提出的最强有力的
对手一决高低的荣誉。他喊道:〃把你们的主帅请出来!〃有
人评论道,精明一些的政治家就不会这么讲。威尔基的话被
人们从字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