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四书五经合集-第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代的病态
  【原文】
  柳下惠①为士师②,三黜③。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 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注释】
  ①柳下惠:鲁国的贤人,本名展获,字禽,又称展季。柳下可能是他的 住地,用作号。据《列女传》记,“惠”是他的妻子倡议而给的私谥。② 士师:典狱官,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法官,③黜:罢免。
  【译文】
  柳下惠做法官,多次被罢免。有人对他说:“您不可以离开鲁 国吗?”他说:“若用正直的态度进行工作,在哪个地方又能够不 被多次罢免?若用不正直的态度进行工作,又有什么必要离开自 己的祖国呢?”
  【读解】   
  引申一下柳下惠的话,那意思是说,只要你坚持原则,认真 正直地工作,那随时都可能丢官,起码也要停职检查好几次罢。我 们鲁国如此,到其它国家去还不是一样,这是时代的病态,不是 我们一两个人能把它治疗得好的。相反,只要你不那么认真正直, 不那么坚持原则,而是拿原则当儿戏,以权力做交易,多做人情, 多拉关系,圆滑老练,把上下左右的关系都“勾兑”得好好的,那 你根本就不会丢官,连停职检查都落不到你的头上来,又有什么 必要出走到国外去发展呢?
  那么,柳下惠作哪种选择呢?是坚守正直的态度宁可丢宫,还 是为了保住官位而委曲求全呢?
  我们知道他是坚持走正路而绝不走歪路的,所以,他成了鲁 国著名的贤人,孟子称他为“圣之和者也”,把他和伯夷、伊尹、 孔子等相提并论为圣人之列。(《孟子·万章下》
  所谓丢官事小,失节事大。
  无论什么时代,无论哪个国家,个人立身处世都可能遭到不 公平的待遇。人们常说:“事情做得越多越容易犯错误,越认真坚 持原则越得罪人。”大致都是这些意思。
  关键是我们要选取一种自己立身处世的态度。
  

  孔子为什么要出国?
  【原文】
  齐人归女乐①,季桓子②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注释】
  ①归女乐:归,同“馈”,馈赠。女乐,歌妓舞女。②季桓子:季孙斯,鲁公国自定公五年至哀公三年时的执政上卿。
  【译文】
  齐国送给鲁国一批歌妓舞女,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治 理政事。孔子便离开鲁国出走了。
  【读解】   
  齐国送给鲁国歌妓舞女的事情,《史记-孔子世家》和《韩非 子-内储说下》都有记载,可见实有其事。
  不过,是不是实有其事也并不是很重要,历代几乎都有不爱 江山爱美人的人手佚话流传,至今已没有什么鲜艳。   新鲜的倒是我们见到孔子对这种事情的态度:道不同,不 相为谋。于是,孔子便一气离开鲁国而进行世界大串连去了。
  一个人立身处世,当环境已不容许自己栖身,不容许自己发 挥才智时,便毅然决定地抽身而去,以免苟且媚俗,同流合污。
  说到底,这是一个知道分子,一个读书人的进退去留问题。这 个问题在文字上记载起来可以很简单,仅仅是“孔子行”三个字。 但落实到生活现实之中,具体落到每一个人的头上,可就不那么 简单了。它是一个人人生之中的大问题,抉择也不是随随便便就 可以作出来的。
  所以,我们在读书时,一定不要随随便便把“孔子行”这一 类看似平易的记载忽略过去了,而应该多注意体察 它所蕴含着的 超过字面的深刻涵义。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原文】
  楚狂接舆①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②往者不 可谏,来者犹可追③。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4)之,不得与之言。
  【注释】
  ①楚狂接舆:楚国的狂人接舆,实际上是假装疯狂的隐士。“接舆”的称 呼既不是姓名也不是字,而是以事命名,《论语》中的隐上多是这样,如看门 的称“晨门”,执杖的称“丈人”,所以,接孔子车(舆)的就称“接舆”。 ②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古代人认为,天下有道时凤凰才出现,天下无 道时就隐去。接舆以凤凰喻孔子,讽刺他在天下无道时却不隐去,是一种德 行衰败的表现。③犹可追:还来得及的意思。(4)辟:同。“避”。
  【译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经过,他唱道:“凤呀! 凤呀!为什么你的德行竟如此衰败?已往的事情不可挽回,未来 的却还来得及。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从政人物太危险了!” 孔子下车,想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使孔于没有能够和 他谈。
  【读解】   
  楚狂接舆的形象真有点给人以嬉皮士味道,一路唱着一路跑。 至于是不是“裸奔”,那可就不知道了。
  但他所唱的内容却是非常严肃非常深刻的,尤其是,“往者不 可谏,来考犹可追”两句,成为了后世的名言。那意思其实也正 合于孔子在《八佾》篇里所说的“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 咎”精神。“往者不可谏”就是“遂事不谏”。用我们的今天的话 来说,就叫,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了吧,关键是要抓住未来。“来 者犹可追”就是抓住未来。不过,抓住未来干什么?这依然是一 个问题,在接舆看来,如果你要抓住未来去从政,那还是不可取 的,还是糊涂。因为“今之从政者殆而!”就是现在从政的人都是 非常危险的了,你又还“累累如丧家之犬”一样地汲汲于奔走各 国干什么呢?
  其实,我们看到,接舆的观点与子路宿于石门时那个“晨 门”的说法是一致的,都认为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所 以要加以讽刺劝喻。
  当然,道不同,不相为谋。至于孔子是否听他们的劝喻,那 又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脱离开具体的所指,我们今天来理解“往者不可谏,来者犹 可追”,那还是很有启发的。不说历史,不说社会这样大的话题, 就是我们处理个人生活中的事情,总结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败得 失等等,也都是很有意义的借鉴。
  

  谁来指点迷津?
  【原文】
  长沮、桀溺①耦而耕②。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③焉。 长沮曰:“夫执舆(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 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 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5)者,天下皆是也,而(6)谁以(7) 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8)也,岂若从辟世之士(9)哉?耨(10)而不 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抚然(11)曰:”鸟兽不可与同群(12),吾非斯人之 徒(13)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
  ①长沮、桀溺:两个隐者,与“接舆”一样以事命名,因在水边耕作,所 以称“沮”,称“溺”。②耦而耕:古代的一种耕田方法,两人并排用耜 (类似铲子)翻土。③津:渡口。(4)执舆:拉着马的缰绳驾车。指孔子 当时正代子路拉着马的缰绳。(5)滔滔:本指周流的样子,这里形容动乱。 (6)而:同“尔”,你,你们。(7)以:与。“谁以”即“谁与”,与 谁的意思。(8)辟人之士:辟同“避”,避人之士指避开无道的人以求天下 大治的人,这里实际指孔子。(9)辟世之士:不仅仅是避开无道的人,而 是避开整个乱世,那也就是隐士了,这里实际上是桀溺指自己和长沮等人。 (10)耨:用土覆盖播下的种子,并把土耙平。(11)怃然:怅 惘失意的样子。③“鸟兽”句:与乌兽同群暗指隐居山林。③斯人 之徒:斯,这,这些。人之徒即指世上的人,人群。
  【译文】
  长沮、桀溺两入并排耕地。孔子经过他们那里,派子路去向 他们打听渡口在哪里。
  长沮问道;“那个手拉疆绳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 沮问:“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回答:“正是。”长沮便说:“那他 该知道渡口在哪里。”
  子路又去问桀溺。桀溺问:“你是谁?”子路说:“是仲由。”桀 溺问:“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子路回答:“是。”桀溺便说:“就 像滔滔的洪水一样,天下到处都是动荡不安,你和谁在一起来改 变它呢?”你与其跟着那避开坏人的人,何不跟着彻底避开乱世的 人呢?”说完便继续埋头耕作而不理子路了。
  子路回到孔子身边,把他们二人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怅惘 地感叹说:“既然不可以和飞禽走兽同群,我不和世上的人相处又 和谁相处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孔丘也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改变” 它了。”
  【读解】   
  孔子派子路去问过河的渡口,子路得到的却是人生渡口的指 点,所谓“指点迷津”。至于过河的渡口在哪里,长沮、桀溺根本 就没有说,反倒是长沮讽刺说,既然是鲁国的孔丘,那他应该知 道渡口在哪里啊!
  这段记载读起来很有点寓言的味道。
  到底是谁来指点谁的迷津?
  按照桀溺的看法,天下大乱,整个世界都像滔滔洪水泛滥一 样,谁能档得住呢?谁又能治理好这种泛滥,像传说之中的大禹 王一样,使天下重归太平呢?没有!所以,孔子和子路等人的奔 走救世是徒劳无益的。这是第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是,既然不 能救世,那我们怎么办呢?要么就随波逐流,大家一起混日子,得  过且过。这是长沮、桀溺们反对的,其实也是孔子们反对的。要 么就避开那些坏人而寻求治理天下、拯救世道的好人。这是孔子 的观点,所以他带领学生离开鲁国而奔走天下,即便是“累累职 丧家之犬,,也绝不后悔,甚至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但这也是长 沮、桀溺们所反对的。因为,在他们看来,举世皆浊,你在哪里 去寻找净土呢?世人皆醉,你在哪里去寻求清醒的人呢?所以,与 其避人,不如避世,连整个浊世都避开了,隐居于山林之中去与 鸟兽同群,管它世道变成什么样子,这就是长沮、桀溺们的观点, 说到底是隐士的哲学。
  从理论上说,长沮、梁溺们的观点不是没有道理。所以,说 他们在指眯孔子、子路的迷津也无不可。就连孔子听了他们话 后,不也怅悯不已而有所感慨吗?
  但  从实践上说,我们就不能不认为孔子的话也有道理了。事 实上,避开整个世道而与鸟兽同群办得到吗?人毕竟不可以都去 做“狼人”啊!正如孔子所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徒 与而谁与?”作为一个人,不和人打交道而完全隐居是不可能的。 就是长沮、桀溺,不也并没有在山林之中去与飞禽走兽同群,而 还在耕田种地,食人间烟火吗?何况,他们不仅耕田种地,而且 还“耦而耕”,二人并肩操作,也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啊。这 是主观愿望和客观实践的矛盾。从另一方面说,孔子也说得非常 真实:“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如果天下太平,我孔丘也就不 和你们一起出来奔走,进行改变世界的努力了。反过来说,正因 为天下不太平,我们才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