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往事并不如烟-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车接潘先生到我家去教。”

  和刚才的情形一样,没容夫人说话,张伯驹把手一摇,说:“不用,不
用。”

  潘素大概怕我们误会这“不用”二字的意思,连忙带着歉意和解释的口
吻说:“有个中央音乐学院弹古琴的学生,也在跟我学画。他叫李泠秋(又
叫李祥庭,后改李祥霆),是查阜西先生介绍来的。我在与伯驹商量,是将
你们两人合起来教,还是分开来学。伯驹的意思是分开好。”

  事情谈妥:我隔周来一次,时间定于礼拜天的上午。那位音乐学院的学
生也是隔周一次,时间也定于礼拜天的上午。潘素特别强调:如果我是本周
日来学习,那么就让弹琴的孩子,下周日来。

  心愿了却,心情便放松了,蓦地想起那些名贵得令人头晕目眩的收藏和
崇高得叫人张口结舌的捐献。我坐在太师椅上,环顾四壁,很想找到父亲说
的“奖状”。墙壁张有潘素新绘的青绿山水,悬有张伯驹的鸟羽体诗词,还
有日历牌,就是没有嘉奖令。也许,它被置于卧室,毕竟是耗尽一生财力、
半辈心血之物,弥足珍贵。

  一会儿,父亲起身准备告辞。我向张氏夫妇执弟子礼。然而,我礼毕抬
头之际,眼睛向上一瞥,却发现“奖状”高高而悄悄地悬靠在贴近房梁的地
方。“奖状”不甚考究,还蒙着尘土。这不禁使我联想起另一位颇负盛名的
文人柳亚子来。父母曾带着我去他家吃晚饭。从黄昏到夜深,我不记得大人
们喝了多少坛绍兴老酒,说了多少古今闲话。我只记得:他家大客厅里有四
幅用金丝绒装帧的、与毛泽东等人唱和的诗词手迹。这两个文人做派很不同
:一个把极显眼的东西,搁在极不显眼的地方;浪漫地对待;一个将极重要的
物件,作了极重要的强调,现实地处理。

  此后,我每半月便去张伯驹家学画,从临摹开始。在一点一滴的临摹中
,潘素向我讲述国画的基本法则与技巧。在教学的时候,张伯驹不进画室。
他做自己的事;没事,就闲坐在客厅。他家不像我家有那么多报刊杂志,似
乎只订有一份《北京日报》。而且,张伯驹看报,再大的新闻、再长的文章
也是一晃而过。

  我把第一幅完整临摹老师的山水习作,呈上。潘素仔细看后,连呼:“
伯驹,你来看,这孩子画得蛮可以。”

  张先生闻声进来,瞧了瞧,点点头。他没有妻子的那份激动、那种肯定


  我每画完一张,潘素看后,都要拿给张伯驹过目。潘素总说我有慧根;好
教。张先生总是点头而已,既不夸奖,也不批评。

  他的模糊态度,叫我忐忑不安。忍了好久,我终于开口了:“张伯伯,
我的习作您也看过不少。能说说吗?”

  张伯驹对我说:“你的每张习作都有进步,足见你的用功、用心和接受
能力。一个人即使聘请再好的老师,若无这些条件,是学不了画的。但是艺
术和其他门类不同,它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不能传授的。她(指潘素)当老师
,仅仅是向你讲解一些绘画的规则、技法罢了。拿作诗填词来说,也是一样
。老师只能讲些格律音韵,或者告诉你,什么样的诗才是好诗。至于能否画
出一张好画、写出一首好诗,那就是学生自己的事,要看他的修养、悟性和
创造力。”

  我与张氏夫妇混熟了。潘素不让我称她为先生,于是,我一口一个地喊
着:潘姨,潘姨。说来,中国的称呼也怪。人的称谓变了,人的关系跟着也
就变了。我和潘素是融洽的,而我和潘姨是亲热的。除了授课,我们还说闲
话;后来,除了说闲话,我们还说私房话。潘姨说我不仅懂画,而且懂事,
她喜欢懂事的女孩儿。

在张伯驹面前,我保持着敬重,但不再拘谨。我渐渐发现,在授课之后
张先生时不时地要和我闲聊一阵子,谈棋、谈诗、谈字、谈戏,其中尤喜谈
戏。孟小冬的名字、余叔岩的故事,我都是从他嘴里知道的。他是河南口音
,标准中州韵,话又说得极专业,很多地方我听不大懂。可我从不打断他的
话头,也不发问,更不会对他说:我听不懂。我自己常纳闷儿,一位饱学之
士,怎么能和一个毛丫头聊天呢?琢磨来,琢磨去,我想:一方面是因为在
“三面红旗”“大跃进”“政治挂帅”、“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时
代烈焰之中,还有我这样一个女学生跑到冷落的宅院,去听被时人冷落的老
话、旧话、无用之话。这情景多多少少也能牵动出他的热情。另一方面是出
身,修养,禀赋,学识,品行,爱好,趣味等诸多因素在他身上融合而成的
文化自豪,使其自觉不自觉地要充任一个文化的传播者。而后者的成分可能
更多些。

  渐渐地,我看出这对夫妇相处,是完全以张伯驹为轴心的。一位与之相
熟识的老中医告诉我,潘素对张伯驹是百分之一百二的好,什么都依从他,
特别是在收藏方面。解放后张先生看上了一幅古画,出手人要价不菲。而此
时的张伯驹,已不是彼时的张公子。他不供职于任何一个政府部门。而所担
任的北京棋艺社理事,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副社长,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理事
,北京古琴会理事,北京京剧基本艺术研究社副主任理事,中国民主同盟总
部文教委员等等,皆为虚职,并无实惠。潘素作为家庭主妇,支撑日常生活
的诸多开支,应付昔日名门的琐细关系,并将家里家外维持在一条不低的水
平线上,就够她操心费劲的。每月不仅把所有的工资花光,而且尚须从“家
底儿”中掏点出来,以为贴补。今非昔比,丈夫相中的古画虽好,但想到现
实的经济状况和未来漫长的生活之需,潘素有些犹豫。张伯驹见妻子没答应
,先说了两句,接着索性躺倒在地。任潘素怎么拉,怎么哄,也不起来。最
后,潘素不得不允诺:拿出一件首饰换钱买画。有了这句,张伯驹才翻身爬
起,用手拍拍沾在身上的泥土,自己回屋睡觉去了。

  一个晴朗的周日,我向潘素学习“浅绛”。画得正起劲,张伯驹把妻子
叫出去,耳语几句。没过多久,张伯驹又进来,又看看我俩。不大功夫,张
伯驹再进来,再看看我俩。如此往复数次。

  我问:“潘姨,张伯伯有事吗?”

  “就是有事,他才这个样子。”

  “那您和张伯伯去办事吧。今天我就学到这里,告辞了。”

  潘素笑道:“什么事呀,是你张伯伯叫我们吃饭去。”

  正说着,张伯驹又进来。潘素边看表,边对他说:“刚十点多,还早。


  “走。”张先生声音不大,可语气坚定,一点没商量。潘素忙着收拾画
具,尽管嘴里还在嘟囔。

  张宅没有电话,我无法把要在外面就餐的事告诉父母了。心想,反正时
间还早,等我饭毕归来,可能家里的菜还没做得呢。顺便说一句,(19)57
年前,父母公务繁忙,饭桌上即使见不到我们,也极少问及。自戴帽后,骨
血之间,亲情大增。别说是吃饭,就是佐以饼干或面包的午茶,父亲无论如
何也要等我放学回来。“小愚儿,快来喝热茶,我和老妈妈都在等你呢!”
第一次听父亲这么说,让我好感动,也好感谢“反右”。

  我们师徒三人,从细窄细窄的烟袋斜街穿出,沿鼓楼大街向南走去。我
以为不过是在这条北城最热闹的街上找个饭馆,就近而餐罢了。可看张伯驹
双手背在身后目不斜视,大步疾行的样子,似乎眼中早已有了就餐目标。我
们走过地安门南大街,又走过景山东街。张伯驹远冲在前,像只领头羊,潘
素和我则紧紧尾随于后。天气转暖,太阳高悬,幸好我穿得不多。

  体态丰腴的潘素,掏出白手帕擦去额角的汗珠,对我说:“只要上街,
你张伯伯就是这样走路,一个人像在打冲锋,不管别人。”

  “我爸走路和张伯伯一个样儿。有一年春节全家逛厂甸的书肆,我爸带
着警卫员把我和妈妈甩出半里地远,害得我们母女啥也没看,只顾拉直脖子
,活似两只呆头鹅。四只眼不停地搜索前方,生怕两下走岔了。回到家里,
我妈大大发了一顿脾气,说今后不再与他同行。我爸二话不说,满脸陪笑。
我妈回到寝室,他跟到寝室;我妈躲进书房,他跟到书房;直到消气为止。
”潘素听了我这一番话,略感自慰。原来天下男人的许多毛病,是一个模子
“磕”出来的。

  我们三个人,继续南行。我忍不住问:“潘姨,咱们这是去哪儿呀?”

  “去欧美同学会(曾改为政协的文化俱乐部),你张伯伯喜欢吃西餐。


  从后海到南河沿,我掐指一算,至少五站路的里程。旁边就有通往目的
地的公共汽车,咱们干嘛不坐车?我心里这么想,嘴上可不敢说,乖乖地跟
在张伯驹的身后,走着,走着。

  阿弥陀佛,终于走到了。我们刚踏进门,欧美同学会西餐厅的男侍便迎
了上来。看来,他们都认得张氏夫妇。在吩咐几句之后,凉菜、汤菜、热菜
、面包、黄油、果酱依次端上。

  这里,也是父亲常带我来的地方。每次在点菜前,父亲要问我和姐姐:
“想吃点什么?”

  我便举着叉子,高叫:“冰淇淋!”

  可眼前的张伯驹,没有问我想吃什么。在小心翼翼中,我吃完属于自己
的那份西餐,并恭敬地向他俩道谢。

  三人刚走出欧美同学会的大门,张伯驹立即对我说:“小愚,你赶公共
汽车回家吧。”

  我问潘素:“那您和张伯伯呢?”

  “张伯伯要走回去。”

  我坐上了公共汽车。隔着玻璃窗看见他们夫妇在便道上,一前一后地向
北走着。张伯驹的鬓发在正午的阳光下,呈现出近乎透明的色泽。坐在汽车
里,我感到了累,小腿酸,脚板胀。仍在徒步而行的人,不觉得累吗?——
看来,喜好与兴致对张伯驹真是个极其顽强的东西。

  回家即对父亲描述了这顿拉练式的西餐。父亲听后,大为不安。说:“
事情被颠倒了。学生居然吃起老师来了,该请客的是我们。”

  父亲决定让厨师备上一席佳肴,回请张氏夫妇。我家的这位大厨师姓梁
,东兴楼出身,是高岗出事后调到我家的。他平生所好,就是京戏。听说来
客是名票张伯驹,便发誓要拿出真本事。再者,我家好久没请客,作为掌灶
的他,早就手痒难耐了。

  一个周末的下午,父亲叫司机用车把张氏夫妇接到家中。张伯驹穿的,
还是那件中式旧夹袄。一袭剪裁得体的黑丝绒套装,将潘素的白晰娇好,映
衬得分外动人。离吃晚饭的时间尚早,大人们开始闲谈。由于我是名正言顺
的学生,自可一侧旁听。况且听大人的谈话,自幼就是我的癖好。

  在一番寒喧和闲谈之后,父亲拿出张大千的画,请他过目。

  张伯驹比较欣赏其中的十二幅黄山山水图,说:“东西不错。虽然属于
大千的早期作品,但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笔法也很空灵。”张伯驹又转身
对我说:“小愚,你在家要跟着父亲多看。因为绘画作品的真价,不是从认
识、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