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如何修证佛法-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专此敬请
                              道安
  这位老太太不讲气脉,有时好像要出问题了,她都能自己晓得解答。她的得力处,就是死死抱住一部楞严经。我曾告诉她,因路途遥远,无法知适时指导她,有问题向楞严经上面找。我们做功夫往往被气脉、境界困住了。楞严经上说:性风真空,性空真风,大家都没有去体会。
  总之,要逃过水火风三灾,必须转变色身,要进入禅定的境界,也非要把身上的四大整个转化不可。
  一幢房子盖好后,到头来是什么东西毁了它?风吹雨打日晒,人体内部也是一样,四大不调整好,就不能平安,更不能得定,由四大所发生的病态,可真多了,要特别注意。
  现在我们来看瑜珈师地论卷一:
  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一,本地就是真如本体,唯识把整个心体分成八个部分表达,所以叫做八识。其实是讲一个心体,所以叫本地分中的意地。分,就是这一部分。为何说“第二”?前面五识是第一个范围,意识是属第二个范围。
  已说五识身相应地,五识身就是眼耳鼻舌身五识,与心地相应。
  云何意地?此亦五相应知,这中间有五个现象应该知道。
  谓自性故,彼所依故,彼所缘故,彼助伴故,彼作业故。唯识学是科学的,我们要把它作为自己求证用功之用。
  云何意自性。唯识经常用“自性”两字。至于我们常看到的“无自性”,是说没有独自永恒存在的性质。一般人看到无自性,就以为唯识是反对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本体。错了,因为中国文字辞汇不够,这个性是性质、性能的性,不是明心见性的性。所以,云何意自性的“自性”,是指意的本身的性质。而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第六意思自己的性能如何。弥勒菩萨说:心、意、识三样,严格讲起来,这三者都属于意识作用,就是意识自己的性能、性质。
  什么叫“心”呢?心,谓一切种子所随依止性,比如一个母亲生下十个子女,每人个性、思想、脾气、健康各不相同。遗传增上缘是因素之一,另外是自己前生的种子带来的。如有人天生特别聪明,是前生这一部分的种性重,一切种子都跟随着在轮回中,始终不断,互相关联,这个功能在唯识中叫心的作用。
  所随依附依止性,体能执受,异熟所摄,阿赖耶识。这还是讲心的作用,第一句,这个功能所依止的,跟着发挥了作用。所以有些人天生爱读书,有些人不爱,硬逼也没用,因为他的种性不向这里发展。有人说过:“书到今生读已迟”有点道理。不过这一生还是应该读书,留给来生用,带点种性来。心的体用能够执受,永远抓住这个功能。异熟就是果报,异地而熟,异时而熟。为什么我变成了我,他变成了他,各人种性不同,因果轮回叫异熟。
  我们推开弥勒菩萨的话不论,只说什么叫心?这里所谓的心,就是子思在中庸所讲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就是与生俱来的本性,每人不同,这个就是心,应该归到第八阿赖耶识的种子作用。
  什么是“意”呢?谓恒行意及六识身无间灭意,这个属于意,意是心意识。禅宗祖师说参话头时,离心意识参,参出来的才是般若的道理。所谓意识状态,就是一个人的思想,所构成习惯性的现象,意识形态可构成职业病,做官做惯的人动辄打官腔,他的意识已构成了心理行为。又比如学佛的人动不动就阿弥陀佛,这也是意识形态构成的习惯性。
  这里讲恒行,心理行为经常有依止性,就是意识的作用。六识身就是前五识起意识分别,它无间灭,像流水一样。
  什么叫“识”?谓现前了别所缘境界,任何事一到你面前,不须用心判别,你就很清楚知道了,这是识的作用,弥勒菩萨分析得非常精详。当我们一打坐,腿刚盘起来的一刹那,心念很清净,不久就不安祥了,在自己里头做起功夫来,这个做功夫就是心的作用,是阿赖耶识种性的功能,要认清楚。
  么是意的作用呢?觉得妄念清净了,晓得那一念清净的那一点作用,就是意的作用,它是无间灭的,一个个波浪很密切的接上来,自己并不知道,所以做不到能断金刚般若。此时我们的识在哪里呢?腿一盘,一刹那间很清净,心的作用来了,心自然而然会接受这个境界,会认可这个境界,去设法保持着。心和意都来了,然后还有个作用,识也就在这儿;这一下很清净——这就是识。学禅不通教理,“心”、“意”、“识”分不清楚,认为静坐好就是功夫,实际上,教理通了以后就知道,静坐得再好,也还是在意识状态。这三点要认清楚,佛经里头宝贝实在太多了。
  次随顺功用为先,身语业风转故,我们讲话,我们的身体作用,就是这股气的作用。这股气是根据道家的说法讲的,以佛家来说叫“业风”。这是业力所生,是四大风力的关系,所以身业、语业就是这个风。儒家讲:学问之道在变化气质,气质是实际的东西,不是空洞的理论。换句话说,学问修养高了,生理都会转变的,一步有一步的效验,一步有一步的征候,这是无法自欺的。 
            第十九讲
            内容提要
            第一障碍——身见
            色身转变
            不是绝对的时间
            三灾与修持
            四大种与色法
            相续心
            四禅八定和精气神
            善人的凡夫禅
            轻定、定、非定 
  我们的课程现在已进行到第二个纲目:修证的法门,现在还在继续。 
  看了大家笔记后,发觉大家仍没有把握到重点。要想以心地法门修证,进而就是菩提正觉的话,最大的障碍是身见。
  佛教尽管讲四大皆空,那是对于小乘不了义教而言;在了义教来讲,是心物一元的。我们整个的色身四大,是由一念的业力所构成。首先,修证之所达不到功效,是因为转不了业力所构成的色身,因此做不到无妄念。纵然有一点点清净,不过是第六意识偶然的,暂时的一种固执所造成的现象,不是究竟。大概到目前为止,重点还在这里转。
  圆觉经的几句话,对于修持非常重要,是走大乘最好的路线,也是最难的:
  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在任何时间常不起妄念,如果你能狂性顿歇,歇即菩提就成功了。但是怎么叫作不起妄念?如果一个人没有妄念,什么念都不起,完全象木头一样,也并不是佛道。于诸妄心,亦不息灭,对于自然来的妄想,并不勉强用个方法加以息灭,如果对于自然来的思想,想个方法加以灭除,这个加以灭除的方法,也是妄念;如果不加息灭的话,自然就清净了。
  所以再进一步告诉你,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我们做功夫最易犯的错误,就是对妄想境加以了知,尤其是学佛有一点基础的人,妄念一起就怕,然后拼命想办法除妄念,统统在了知的阶段。其实那个明明了了知道的,也是个大妄念,所以佛告诉我们:住妄想境不加了知,自然而来的,会自然而去。 
  最后一句话,佛告诉我们: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假定我们到了无了知,明明了了都没有了,寂灭了,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到了这样境界,就不必要自寻烦恼,不要再自问这个对不对?或怕大概是顽空吧!最好不要再起分别。
  还有一个重点:知幻即离,不作方便,一切妄念都是幻想,当你知道是幻想,那个幻想已走了,不要另外用个方法,如观想啦、炼气啦等等,去除那个幻想,那些方法也是幻。为什么?因为做功夫才有,不做就没有,所以是靠不住的。离幻即觉,亦无渐次,知道是妄念,妄念早跑了,这中间再不必加一点,不增不减,那个寂灭清净同觉性。这里头没有初地、二地、初禅、二禅之分,把这个认识清楚就好办了。
  真的认识清楚了这个,或者稍稍有点见地的人,悟后正好起修,才算是真正在修行。所以五祖对六祖说:不见本性,修法无益。
  大家做功夫修持不能得定,第一个障碍就是身见;第二个障碍是见地不清楚。四大色身也就是一念,色身不能转化,自然不能成就,这就是讨论的问题。
  现在来看瑜伽师地论卷二,本地分中意地二之二:
  又羯罗蓝渐增长时,名之与色,平等增长,俱渐广大。如是增长乃至依止圆满。应知此中,由地界故,依止造色,渐渐增广。由水界故,摄持不散。由火界故,成熟坚鞭。由无润故,由风界故,分别肢节各安其所。
  羯罗蓝就是胎儿入胎,在十二因缘就是“名”——胎儿,“色”呢?指地水火风所构成。平等增长,俱渐广大,胎儿由地水火风的成分,平衡成长。
  如是增长,乃至依止圆满,依靠母体的胎儿,九个多月后,圆满了,生下来。
  应知此中,由地界故,依止造色,渐渐增广。由水界故,摄持不散,由火界故,成熟坚鞭。由无润故,由风界故,分别肢节,各安其所。这是讲四大的构成。
  楞严经最后有一句话: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生命是初的来源,是一念无明,一有生命以后,就分阴阳,就是心与身。现在要“灭”,要回转来成道,要得寂灭之果,先要除掉四大色身的障碍,才能谈得上。
  要如何除色呢?先认识色的成长,从婴儿在胎中的成长说起。物理世界整个都是地大,人的细胞、筋骨等是地大的作用;津液、口水、荷尔蒙等是水大。比如我们靠血液的循环而维持生命,这就是水大。平衡就没病,不平衡就有病。由火界故,由于火力、热力维系着、长养着我们的生命功能,成熟坚鞭,讲胎儿坚固起来,构成了形体。
  生命中最重要的是风大,我们能否得定,第一要件是先得轻安,轻安的相反就是粗重。我们做功夫感觉气脉在流动,就是在粗重中,真正气脉通了,就达到全体轻安,也自然忘身了。虽然有四大身体存在,却一点障碍感都没有。关键就在风大,风大最重要。
  若有情数,时无决定,时间没有绝对的,比如显教说凡夫要想成佛,须经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决不承认有即身成佛之说。而密宗和禅宗,并不管劫数的问题。楞伽经说:劫数无定,十地的程序也无定;瑜伽师地论则说:时无决定。劫数不是固定的,比如我们在受苦受难时,一秒钟觉得像一百年一样;在快乐安详中,一天像一秒般过去了。所以者何?由彼造作种种业故,时间是唯心的,三千大千世界,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星球,每一类众生,根据业力,对时间长短的感受,都是不相同的。
  我们学佛修道,都是以世法的心态来处理出世法。首先,打坐离不开时间观念,规定时间打坐,被时间限制得死死的。如果功夫做得好一点,晚上却睡不着,就想:唉!失眠了。脱离不了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