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如何修证佛法-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思尽还源”,心意识思想的作用,退到那个本来去了,“性相常住”,然后性相现前,宇宙万有的现象,都摆在本位上,没有动过。“事理不二”,功夫就是理,理就是功夫,这时“真佛如如”,就同佛的境界。
  仰山因为师父这几句话,他就悟了,悟后执持服勤十五年。十五年中随时随地在追问师父修行的经验,随时在求证。十五年后,再去传教,做大方丈。
  为何这几句话能使仰山大彻大悟?我们自比仰山,体会看看。
            第十二讲
            内容提要
            参话头
            观心法门
            三际托空
            再说临济四料简
            永嘉说三身
            禅与指月录
            生死问题
             沩仰的对答
            夹山悟道
  上次谈到,一般人提起禅宗,就提到参话头。其实,参话头是禅宗发展到宋元之际,不得已而产生的一个办法。怎么叫不得已呢?因为唐宋以后,走修持路线的人,能真正证果的,实在太少了,主要原因就是禅宗的流行。尤其到了宋代以后,口头禅太多,嘴上讲道理个个会,打机锋、说转语,个个行,但是离禅却越来越远,因此产生了参话头。
  所谓话头就是问题、疑问。比如“生从哪里来,死向何处去?”,“父母未生我前,我在哪里?”,“狗子还有佛性也无?”,“什么叫佛?”,云门法师答曰:“干狗屎。”为何云门祖师这么说?又比如:“无梦无想时,主人公何在?”你说:“我睡着了。”那么,睡着时,你在哪里?这时如果有人一刀把你杀死,你到哪里去了?
  这些问题分成两种,一种是“有义语”,有道理可解释的;一种是“无义语”,没有道理可解释的。参话头是拿你平生最怀疑的问题来参究,不要管佛学字面上的解释。这也就是止观法门,但比普通的止观好,因为所有的怀疑集中到一点。什么妄想都起不来,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其他都解决不了。
  在过去禅堂里,有些人参话头如疯了一样,参到什么都不知道,什么妄想杂念都没有了,专一话题,就是止。等碰到一个机会,突然打开了以后,这个问题整个解决,这就是观。
  但参话头流行了以后,禅宗就更衰落了。当年在大陆,因参话头而得神经病的很多。现代人脑筋太复杂,问题已经太多了,若再加上参话头这桩事,不疯才怪!
真正的禅宗很简单,五代以前的祖师,就是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作为观心的方法,人人做得到。初步先晓得人有思想、有念头,比如别人讲话,我们听到话,这是一个观念,一个念头,这个念头随着别人的话讲过了,我们听的作用也过去了。
  我们静坐时观心,这人“心”,不是明心见性的心,这个心代表思想,以及烦恼的念头,这人念头一来。比如:阿福下午要来看我,三点钟来,我准备请他上咖啡馆。这样正是三四个念头过去了。算了,请他喝杯茶就可以了,或是吃一碗担担面。不来最好了,太麻烦了,我又没钱……念头一个个跳来跳去,这个心就是这个样子。
  我们要看清楚,当前面一个念头跑掉,而后面一个念头还没来时,中间有段空空洞洞的,保持中间这个空,就叫观心法门,这样就先做到了第一步。
  念头是生灭法,佛经上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最乐。。行就是一切作为。心里的作用也是行。大家打起坐来,收摄六根,观察这个念头,不要压制它,也不要做功夫,只看到这个念头过去了。比如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它不会停留住,念念迁流。前一个念头流走了,后一个念头还没有来以前,这个中间就是“现在念”,现在念本来没有,清清净净,能够这样,越持久越好。拿教理来讲,就是观空法门。
  中间这一段空,天台宗及禅宗,称其为三际托空。前际的念头过去,后际的念头没有来。现在这个念头,当下是空的。比如我们讲“现在”,立刻过去了,没有了,当下就空了。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得心不可得。中间是空的,如果讲一个中际,立刻又落入一个前际。
  学佛走的路子有两个:一是加,一是减。使你空掉就是减,其他宗的修法,如密宗修法都是加。密宗修法是,自己前面摆供灯,还有香花啦、水啦、果啦,一天忙到晚。然后戴上帽子,穿上法衣,坐在那里观想佛像,嘴里又念咒,手上摇铃,握杵,放下来又结手印,搞了半天,一身大汗,三个钟头过去了,然后放下休息。
  密宗的修持方法很多,想发财,有财神法;要升官,有升官法;要儿子,有送子法;要早点死,有颇哇法。给你加上半天,加累了,只好休息,还是三际托空。
  现代人心太复杂,空不掉,只好用加法,加到你挑不动了,只好放下,就成功了,就是这个道理。
  禅宗既不给你加,也不给你减。要我们看清楚这个心念,本来空的,还要找什么!何必要找个明心见性呢!我们本来就很明的,因为有个佛法,反而把我们弄得不明了,不要找,放下来就是了,很简单,很自然。
  三际托空就是禅吗?不是的。什么道理?因为这时只是意识状态把它空掉。其实只要上坐以后,大声地“呸!”一声,就没有了,空了,这是密宗的大法门。我当年学这一声呸,花了十几万块,方法是:第一步先坐好,端正、调息,“呸”一声,完了。
  当然我们不行,呸一下,只是几秒钟没有念头,过后念头又来了,来了再呸!后来就不行了,再呸也赶不走了,这就是凡夫。世人爱假不爱真,“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
  上面这个道理,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因这句话而悟道。举个例子:我们听到别人讲话,心不是生了吗?话听完了,我们的心也就丢开了,本来无所住而生其心嘛,何必守个心呢!
  如果能做到念念看清楚就行了,不须修个什么气功,打个什么坐,求个什么道。有本事的人就那么信,没有本事再来!初步能保持三际托空的境界就好了。
  指月录卷七记载,有位楼子和尚,有一天从歌楼下走过,听到楼上有人唱歌声道:“你既无心,我也休”。当时他正在系鞋带,听到这句歌声,就悟了。悟了什么?我们本来无心,每一句话讲过了,都没有留在那里,你既无心,我便休,算了!也是空的道理。
  三际托空虽然还没到家,但将三际截断,一直保持下去,也几乎没有人能做到。原因是对“能”与“所”,认识不清楚,这个问题,以后介绍唯识时再谈。
  其次关于参话头的问题,这个时代,参话头实在不合适,还是走观心法门,比较平实、容易。要用参话头的方法,不如修止观、修定。其实悟后的人,没有悟的人,都可以起修,这个问题,到作结论时,会告诉大家。
  不过,参话头也有参话头的好处,以前我的老师袁焕仙先生,在四川闭关时,与我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当时打七的人真可怜,禅堂中一百多人,打一百天禅七,三个多月不能说话,同时也没什么道理可听,真不得了。而后我的老师给我看几首“香艳体”的诗,说念佛参禅照这个方法讲最好,其中一首是:
         漫言楚汉事由天 儿戏功名本偶然
         且付河山鞍辔外 一鞭红照出风前
  学佛用功,要有皇帝都不当、天下都可丢的气派。学佛的人口口谈空,步步行有,名、利、儿女、妻子,一切都要,一个都丢不开。“一鞭红照”,是学释迦牟尼佛半夜偷走,骑匹马去出家的行径。
         去马声从竹外过 谁家红粉照颜酡
         传车几度呼难去 绝妙相关你我他
  这就是艳体诗,描写有家小姐非常漂亮,把人迷住了,站在那里傻了——形容参话头,真用功到了绝妙相关你我他就好了。“你”就是话头,或者一句阿弥陀佛,“我”坐在这里,“他”妄念又来了。说不打坐嘛,觉得满有味道,实在有一点影子,有一点功夫来了。说入定嘛,定不下去。那么不定下去,不修好了,不修又舍不得,是有一点影子。可是修嘛,妄念又截不断——绝妙相关你我他,怎么办?
  我们都在这里头转,不一定是男女之间,世间的事总丢不开。再过两年、三年,儿女就安排好了,再来修吧!这也是绝妙相关你我他。丢嘛丢不掉,道理上晓得应该丢,要走了,后面也在叫:起驾了。有些人学佛,爱到处听课,叫他好好用功嘛,又不上路,也是绝妙相关你我他。
         肩舆排共柳溪东 剑影釵光乱夕红
         多少游丝羁不住 卷帘人在画图中
  三际托空也是这个境界,这时所有的妄念跑来跑去,留不住了。当时好像是悟了,又没彻底,不悟嘛,的确有点味道。就像我们把窗帘拉起来,只能看到那边的人影,看不到真人。说没有,是他,但是你又把捉不住,“卷帘人在画图中。”
  参话头能到达这样是初步。但仍属于意识状态。为什么?因为还有一个“你”,你晓得身体坐在这里,身体就是一念,五阴都是一念,你能够了意识的这一面,三际托空清净,但是你的感受状态还在,解脱不了。
  什么气脉流通啦,河车在转啦,就是感觉状态在自我捣鬼,没有把五阴一念空掉。
  有许多人修到很清净,但身体一身是病,说他没有功夫嘛,很定,心里空空洞洞,但几十年连病都转不了。真到临死时,那一念空不了,就跟着昏沉下去,那么他所得的一念清净,老实说是唯物的,是随着身体健康来的。这样靠得住吗?不可能。
  上次大略讲到临济禅师的四料简,现在再加以说明。临济禅师的四料简,是教育方法,也是我们用功、了解自己的方法,同时是告诉我们三乘——声闻、缘觉、菩萨道的修持方法。
  “至晚小参曰: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两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克符问:如何是夺人不夺境?”
  克符是辅助临济开宗的,临济当时只有三十几岁,不敢开宗。黄檗说:你去,自有人帮忙。一个克符,一个普化和尚,都是临济的老前辈,都是悟了道的。
  这两个老前辈给他当辅导,故意问错话,临济棒子就打过去了,两人乖乖地挨打,大家一看,两个有道的人都听他的,自然没有话说,这样就把临济给捧出来了。所以学问道德高,没人捧还是没有办法,矮子是要人抬轿子的。
  克符看这一班人不吭一声,就只好故意问了:如何是夺人不夺境?
  师曰:“煦日发生铺地锦,婴儿垂发白如丝”,这是当时的教育,出口成诗,在当时还算是白话的。什么叫夺人不夺境?比如“呸”的一声,三际托空。做得好的人,身体都忘了,很清净地在那里。我们当中也有些人,瞎猫撞到死老鼠。这堂课是讲给有这种经验的人听的,这是四加行里头比较中心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