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31210曹禺名剧的误解、曲解与理解-王卫平-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得看看作品是不是和作者所说的一致的吻合了,这是更重要的。我们细细地琢磨这个作品,会发现《雷雨》的实际情形完全体现了作者的这一本意。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好几个例子都可以看出,比如像曹禺自己讲的,周冲和四凤这两个人,他们自己没有过错,最后怎么还被命运所捉弄,非常典型的例子。再比如说,我们可以从蘩漪的挣扎反抗和她的结局,也可以得到说明。蘩漪,我们都知道是《雷雨》中最富有“雷雨”性格的人,曹禺写《雷雨》时最先想到的就是这个人。那么她那种大胆的反抗,那种性格被扭曲被激变的情景,我们记忆犹新,可以说没有比蘩漪那样更大胆的反抗。但是她最后的结局怎么样?她再大胆再破坏这个家庭,最后自己也仍然没有逃脱曹禺所说的这个黑暗的坑,也能说明这个问题。特别是《雷雨》中的我们被称为核心人物的或者称为主人公的周朴园,我们从这个人物的结局的安排也能看出这个问题。这个人物呢,我们都知道是《雷雨》人物不幸的制造者。人们说他是罪恶的元首,他对鲁侍萍始乱终弃,如对蘩漪实行封建的家长式的统治,使得这个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女性性格被扭曲,最后变态,他是这两个女性不幸的制造者。如果说,《雷雨》这个剧它的主题是暴露周朴园这个资产家的罪恶,预示着他所代表的资产阶级不会有好的命运,必然要灭亡的的话,而这样的解释我们很长时间以来都是强调这一点。《雷雨》这个剧,它理所应当地安排让周朴园这个人物死去,这也正像我们所熟悉的巴金的小说《家》最后他一家之长的高老太爷死去,那么预示着他所代表的封建主义衰亡。可是在《雷雨》中,曹禺却没有让资本家的周朴园死,他让周萍死,周冲死,四凤死,他让鲁侍萍疯,让蘩漪疯,然而他既没有让周朴园死也没让他疯,这是为什么呢?意味深长,曹禺最后让他活着,孤独地活着。因为在曹禺看来,世界是冷酷的,宇宙是陷阱,因此活着的人才是最痛苦的,而死了的人,疯了的人,无忧无虑。人们常说人死了就一了百了,什么都没有了,还有什么不幸烦恼可言,还有什么痛苦可言呢,都没有。这一点当年剧作家和批评家李建吾讲得非常到位。李建吾当年讲过这样几句话,他说从哲学的观点上来看,倒是死了的人,疯了的人,比较无忧无虑,了却此生的债务。剧作家曹禺正是从这样一个意义上安排周朴园的结局,让他活着,而且是让他孤独地活着,这才是最不幸的。所以我们从这几个人物的安排,特别是结局,我们都看出《雷雨》的实际情节和结局完全体现了作者的这个本意。然而剧作家的主观意图和表现是一回事,观众的领会和理解又是另外一回事。我开始就讲了,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中外古今都是常见的,《雷雨》这个剧从它第一次上演,导演,观众对它的领会和作者的这个本意一开始就分道扬镳了,各走各的路,并没有按照剧作家的主观意图走,并没有把《雷雨》看做是一首诗,而都是把它看做社会问题剧,阶级斗争剧来理解,来接受。其中最能体现剧作家追求和美学思想的序幕和尾声,从它第一次演出,就被导演删掉了。第一次演出就在日本东京演出的,引起轰动,但是也是没有序幕和尾声,以后多少次演出都没有序幕和尾声。一直到什么时间呢?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这几十年,《雷雨》的演出《雷雨》的单行本都没有序幕和尾声。对此曹禺深感遗憾,曹禺怎么说的呢?曹禺说《雷雨》删去了序幕和尾声,是对《雷雨》的肢解,这就等于斩头截尾,剩下直挺挺的中间的一段躯干没有意义。所以曹禺对《雷雨》的序幕和尾声被删去很不满意,导演是怎么理解的呢?包括当时的批评家几乎是一致认为,第一,《雷雨》原本是四幕悲剧,舞台演出需要3个多小时,已经很长了,如果再加上序幕和尾声就更长,于是导演和批评家认为序幕和尾声是多余的,是蛇足,于是就把它删掉了。曹禺自己是怎么理解的呢?他的序幕和尾声是什么意思?曹禺的意图是什么呢?我们再慢慢追问这个问题,这个序幕和尾声是曹禺有意安排的。他的意图就是要使这个观众和戏剧保持一段欣赏的距离,曹禺自己是这么说的,我的序幕和尾声的用意,简单说,是要送看戏的人回家。因为回念着《雷雨》是一个撕裂人心的悲剧,观众看完之后沉浸在悲痛之中,不能回家了,曹禺不放心。所以他说我特意安排了序幕和尾声,使得观众和这个戏保持一个距离,拉开一个距离,让观众在适中的位置来看我这个戏,不至于使自己的理解,特别是自己的情感受到惊吓。所以他把故事的背景推到了十年以前。他说让观众像听神话,像听故事一样来看这个戏,这是曹禺的本意。 

  所以他把《雷雨》的悲剧结局这个故事用倒叙的形式推到了十年以前。他通过剧中的两个修女的对话来交代周公馆的来历,说原来有一个资本家豪华的公馆,后来这个家庭发生一场悲剧。人是死的死,疯的疯,走的走,最后这个家庭解体了。这个公馆卖到了教堂,成了现在的教堂医院。通过两个修女的对话交代教堂医院的来历。同时在序幕和尾声中,又出现了周朴园的形象。这个时候,他已经老态龙钟,满头白发,手里拄着个拐杖,干什么去呢?看已经疯了的在医院里养病的侍萍和蘩漪,这就是序幕和尾声的大致内容。可是导演一开始就把他的序幕和尾声删掉了,在导演看来不需要使观众和戏保持一个距离。他就希望一开始就把观众置于悲剧的冲突当中,牢牢地把观众抓住,吸引住,让他别留神,让他别打瞌睡,所以导演认为这个距离是多余的,不要了,以后多少次的演出都没有序幕和尾声。这个例子就可见对于这个《雷雨》剧的理解,作家自己的用意,作家自己的想法和导演观众所领会的常常不一样。尽管对《雷雨》存在着上述的误解和曲解,但是并没有影响《雷雨》演出的成功,也没有影响它的轰动和它长久的生命力。就是说《雷雨》尽管被导演,被观众误解了,特别是对它的本意误解了。但是《雷雨》的演出照样获得了成功,而且引起了轰动,这又是为什么呢?简单的说就是一个字《雷雨》中有“戏”,那么它有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因此它能牢牢地把观众抓住。事实上也确实是这样,《雷雨》它是一部头绪繁多,高度浓缩的艺术。高度浓缩,从情节到人物,高度浓缩,到场景。这是曹禺的第一个剧《雷雨》。 

  下面再说第二个剧《日出》。这个剧从题材上说剧作家从家庭转向了都市的社会,它也是一个四幕剧,两个生活场景。一个是陈白露的高级歌厅,一个是作为三等妓院的宝和下处,两个场景。那么通过这两个场景,剧作家展现了都市社会的生活图景,上层和下层,上层围绕着高级交际花陈白露,在她的周围聚集了一群社会的上等人物,他们那是花天酒地,荒淫无耻,过着奢靡的生活。下层以翠喜为代表的包括小东西等人,悲惨的不幸,没有人的地位和尊严,在上层和下层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所以人们说《日出》是展示了都市的生活图景,是很全面的。《日出》这个剧,从观众读者对它的理解来说它比《雷雨》幸运。因为《雷雨》写完之后没有马上发表,发表之后也没有什么反响。1933年写作,1934年发表,直到1935年才在日本上演。于是《雷雨》从国外凯旋归来,《日出》从剧本的一发表,就引起了评论家的注意。当时的报纸开辟专栏,一些很有名的评论家开始评论《日出》,评价很高,一开始就受到了关注,就受到了好评。那么演出以后,也和《雷雨》一样引起了轰动,和《雷雨》相比《日出》的精神内涵要明朗,要现实,它不想《雷雨》那样神秘莫测。因此在接受中误解、曲解要比《雷雨》少。对《日出》的误解主要体现在第三幕,对第三幕的看法,剧作家和导演评论家又不一致。导演和评论家几乎一致认为《日出》的第三幕在结构上有所游离。他写三等妓院写妓女翠喜那一场戏,认为它和这个剧的整体结构有游离之感。另外导演认为这场戏不好演,因为是展现妓女的生活,当时导演也觉得演员不好物色,谁都不爱演,说翠喜这个妓女是个下三烂,不爱演。于是导演以这两个理由,结构上的游离和演员不好物色,从第一次演出就删掉了,不要了。以后多少次演出都没有第三幕,一直到解放以后。曹禺对此又深感遗憾,他在《日出》跋中为第三幕的被枪毙而不平。他说这是挖心,较之《雷雨》的斩头截尾更令人难堪,那么删去了第三幕,就等于是挖去了《日出》的心脏,任它惨亡。这是曹禺讲的原话,以后多少年来《雷雨》一直坚持自己的看法,认为《日出》第三幕是最重要的,是心脏。这是第二个剧《日出》。 

  以上我们简略地描述和分析了曹禺早期悲剧的接受过程,这个过程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从误解曲解走向后来的理解的一个过程。这个时间尽管较长,但是人们终于回到了作者原初的本意上来,因此,在九泉之下的曹禺应该感到欣慰,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接下来我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误解和曲解的现象?曹禺的戏剧为什么会出现上面我们描述的误读,曲解、误解这些现象呢?是导演,演员,观众有意和作者作对吗?当然不是,按照艺术接受学的观点,创造者有他自己独特的视界。接受者因为兴趣、爱好和修养的不同,也有自己独特的视界,当这两个视界差异性过大,距离过远,就容易出现误解和曲解这一现象。而事实上曹禺在戏剧上的探索和包括导演在内的所领会的意义,这两者的差异就很大,因此误解曲解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并不是奇怪的事了。那么对于这一问题,我们怎么来理解呢?从总体上来说,创作者和接受者评论者之间,常常存在着隔的问题。而且从总体上说,隔膜多见,而知音少遇。因此我们可以从创作者,接受者和时代环境,也叫接受环境,这三个方面来解说这一问题。我先说创作者,就说曹禺,曹禺有他独特的生活体验和艺术理解。他这几个剧的创作,绝对不是为了迎合读者和观众的趣味而写的,而是有他独特的生活感受,独特的生命体验,也是有他自己独特的艺术追求的,这是毫无疑问的。所以我们看他这几个剧,一个有一个的新境界,一个有一个的新手法,不断地变换,令人耳目一新。在思想探索上,在人物塑造上,曹禺的戏剧,往往具有巨大的超越性,正是这种超越性,才造成误解和曲解。首先他超越了中国传统戏,中国古代的戏剧家、戏曲家,在戏中主要表现的是好人和坏人之间的某种冲突,或者表现一些人间的悲欢离合,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等等的题材内容,或者表现大团圆的结局。但是曹禺的戏剧却不是这样,他不再写好人坏人的斗争,他所塑造的人物像周朴园,蘩漪,像周萍,像陈白露,我们很难说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而常常是好坏兼备,善恶并存,丑美并具,二者复杂地扭结在一起。这才体现了人性的深度,剧作家他思考和关注的问题不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