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满唐春-第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来看看~~”老古师傅还没看清楚,手里的那张纸就让人抢去了,刚想发飚,一看清抢的人是刘远,马上就噤声了。

“东~~东家,不知你来了。”

刘远没理他,反而很仔细地看着,纸上的字不多,只有有十多个字,稍稍琢磨一下,马上认出这是一首很有名的诗,出自《诗经·国风·周南》的《关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不错,清楚整齐,那字横坚撇捺都有版有眼,显得非常工整。

“嗯,不错,不错,干得挺好的。”刘远一边看,一边点头表示满意。

看到东家表示出满意,郑老头还有老古师傅对视一眼,彼此眼内都是喜色。

刘远扬了扬手里刚印好纸,笑着问二人道:“两位,你们做了这么多次的研究,有什么心得体会或碰到有什么问题,现在说出来,大家探讨一下。”

“老古,这方面你最熟悉,你来。”郑老头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一旁的老古师傅,在印刷这方面,老古师傅是主力,而他只是负责在一旁协助,再说陈家窑的正常运转,也离不开他。

老古师傅也不拒辞,向刘远行了一个礼道:“东家,你说的那个法子太奇妙了,可行性非常高,总体来说是没问题,不过就是细节方面需要推敲一下。”

看到刘远没有说话,反而鼓励他继续说出下,老古师傅又继续说道:“用胶泥刻字,速度快、价格低廉,修改也方便,就是刻错了也没关系,我和郑窑头试验了很多次,发现刷大字时,把泥字烧得六到七硬就行,这样修改起来也方便,不过印刷的小一点的字,最后就是烧到八分硬最好,因为我们做的是泥,字小了,那凸出来的字太单薄,稍一用力就容易折断或变形。”

刘远一想,这样也对,要是字小了,字体单薄,的确容易折断,再说你要刷印的话,也不是只印一次二次的,当然是以耐用为上。

郑老头在一旁高兴地说:“东家,按你的方法,我们的测试很成功,反正我们的材料也就是胶泥,可以一边做一边积累经验,东家,我想,我们现在就可以印刷书籍来出售了。”

“窑主说得对,一边印一边积累经验。”一旁的老古师傅也兴冲冲地说。

刘远接下陈家窑后,大大改善了这里的情况,吃的、用的方面非常大方,知人而善用,最重要的是,两人的工钱直接翻倍,这两个都是实诚的人,拿了那么高的薪水有点过意不去,一直都寻思着怎么帮刘远赚钱呢。

“那行,那就先印《诗经》这本经典之作吧,一边印一边吸取经验,看看一个活字可以印刷多少次,印一本的成本是多少,不过~~~~”刘远拿着手上那张纸,陷入了沉思。

老古师傅紧张地问道:“东家,不过什么?”

刘远盯着那印着《关睢》的那张纸,自己也疑惑了起来:纸张厚实、字清晰可见,一眼望去没什么问题,但心里总有一股别扭的感觉,可是为什么别扭,一时又说不出来。

“东家,你怎么~~~说话只说半句的,有什么事,你直接吩咐就好,我和老古师傅全听你的。”郑老头又在一旁表忠心了。

只说半句~~~对了!刘远的脑中灵光一闪,马上想是什么问题了:标点符号。

纸的《关睢》只有四句、十六个字,可是印在纸上时,那是没有分开的,就是十六个字一起印,第一行写了十个,而第二行只有六个,诗是全部在哪里,要是要理解的话,你还得揣摩着字里行间的意思自己区分开一句一句的。

要不是那首《关睢》名气太大,估计刘远还得想好一会,才能分辩得出来。

古时的习惯,那字是从右开始,坚着写,也坚着读,这个习惯到了近代才改了过来,对于这点,刘远都感觉有点别扭了,可是这是大势,刘远也改变不了这个习惯,不过在段落分句上,刘远觉得,还是得创新一下。

那些才子、文豪可以轻易做到分字断句,可是对那些大字不识一筐的普通人,那是很麻烦的事情。

对了,纸上只有字,也显得比较单调。

看着郑老头还有老古师傅那期待的目光,刘远自信地笑了笑:“两位做得很好,不过,有些方面我们还是要改进一下。”

第086章 标点符号

“有待改进?东家,我们哪里做得不好,您~吩咐,老汉马上修改。”郑老头愣了一下,不过很快又摆低了自己的姿态。

开始尊重他,因为刘远是东家,自己的米饭班主,可是得知刘远是名振扬州的才子,文曲星下凡,更从内心发出尊敬,现在又想出那么一个点石成金的鬼主意,对他佩服得简直五体投地,闻言连忙请教。

刘远指着纸上的字说:“纸没问题,字也很清楚,但是一眼望去,有点难理解,段句之间的含义,还要自己用心琢磨,太费劲了,一个不好,那字里行间的意思全变了,这样印刷,不好。”

“可是,东家,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的啊。”老古师傅有点委屈地说。

“这不怪你,来,我有个主意。”刘完说完,从一边随意拿过一支毛笔,在墨汁点了一下,在上面点了几下,然后再递给一旁的二人说道:“你们读一下,在我做记号那里就停一下,看看有什么效果。”

郑老头还有老古师傅闻言,就按刘远所说的那种方法试了一下,大吃一惊,读起来非常通畅,一点也不费劲。

“东~~东家,你又是点,又是小圆圈的,这些是什么来的?”老古师傅有点结结巴巴地说。

“这是逗号,就是一句话没有说完,需要停顿一下的标记,那就是用这个符号,那个小圆圈,我称它为句号,说明一句话已经说完、表达完了,比如说,刚才你看到我第一句话就是说:东家,不知你来了。东家这里停顿了一下,说完后面那句,这句话才结束,如果你没有停顿,那意思就变成:东家不知你来了。”

“这样一来,那意思就完全变了,同样的字,可是一个理解不好,就会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意思。”刘远得意地说:“可是有了那两个符号,就不会有什么误会了。”

老古负责烧窑的时候,平时也需要在瓷器上舞文画字什么的,有一定的文字功底,而身为陈家窑的管理者,郑老头也是能写会算之辈,刘远说得通俗易懂,他们一下子就明白了,稍稍一琢磨,他们马上就体会到这种貌不惊人符号的特别之处。

这一下,他们真的震惊了,就是这么一点,那对天下读书人来说,它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最起码,以后少很多邪论歪义出现,读起书来,肯定也没那么吃力了。

两人的震撼还没完,刘远继续说道:“除了逗号、句号,我们可以用问号、感叹号、分号……”

等刘远一一介绍完,郑老头还有老古师傅都呆住了,那嘴巴张成一个“O”形,半天没合拢,好半天才反应过来。

看着刘远的眼睛,就像进庙里看到那些神明的雕像一样,就差没烧香上供了。

“东~~东家,你真是太厉害了,你果真是文曲星下凡,小老全听你的,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这可是一件大功德的事,好啊,好啊。”

“就是,就是,这样印刷的话,那些童子、秀才一了解以后,那还不都得买我们的书用来啊。”

“那这样,我们可真的就要发财了。”

“对对对~~~”

郑老头还有老古师傅一想到那书的前景,你一言我一语,都在兴奋地讨论着。

现在那些书的传播,绝大部分是靠人工抄写,一来工价高,二来容易出差错,特别是最后一项,有的时候就是差一个字,那意义就差远了,请人抄书,就是检对几次,还是有错误出现,自己排版这里,只要多校对几次,那质量肯定是越来越好。

至于成本?泥值多少钱?到时买几个奴隶回来,就是费点纸张还有墨汁,那财源滚滚来啊。

还是东家精明啊,刚开始一下子把自己的工钱翻了一番,还说逢年过节都有红包收,当时吃惊极了,不是以为碰上一个败家子,就是祖坟冒青烟,诚惶诚恐慌的,现在一看,和东家那座“金山”相比,那点工钱简直就是九牛一毛了。

“对了,到时开两个版本,一个是原文加上标点,再弄一个豪华版,找一些名师注释一下,对,让那些人没缘听名师讲解的人,也能接受到名师的指导,有了,那个苏老就是很合适的人选,这叫包装,这个价钱嘛,嘿~~~”

刘远在一旁一边YY一边自言自语,又是什么豪华版、又是名师、又是包装什么的,听得郑老头还老古师傅一头雾水,不知他说些什么。

“好了,这些事都与你们无关,你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开始大量制作这些字,用小一点的字的话,一张纸就能多印一点内容,郑大叔,新印的字,是这字的二分之一就行,纸比泥巴贵多了,以后就用小字印刷吧,这样把成本降到最低,排版什么的不急,等我把标点符号什么的先弄好,到时抄一份给你,然后再找一些大文豪来注释一下,说出去都有面子,嗯,就这样吧,关大叔,我们先印《诗经》。”

郑老头哪敢说个“不”字,闻言连连称是。

刘远想了想,然后又叮嘱老古师傅道:“老古师傅,我知道你在绘画方面很有天赋,你自己琢磨一下,在书里加点插图,如花、鸟兽、人物什么的,最好和内容相配,就像关睢一样,到时一首诗就是一页,空白的地方多,我们为什么不画点什么上去点缀一下,如画个很有气质的仕女什么的,这个你好好琢磨、练习一下,我们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到最好。”

“是,东家,小的一定竭尽所能,小人就是不睡觉,也一定要做到你满意为止。”

刘远高兴地说:“那行,做得好的话,我会考虑在书的后面提一下你们的名字,说这书你们也有份印刷的。”

本来就喜欢追求美美的老古师傅闻言狂喜,那是青史留名的机会啊,马上好像鸡磕米一样连连点头,心想跟这个东家打工真是太划算了,工钱高,待遇好,还有青史留名的机会。

不光老古师傅,连一旁的郑老头也呼吸加速,那张老脸也透着红光,好像只等刘远再说一句,他扛着一根木棒就敢一边“嗷嗷”叫一边敢一个人往千军万马冲锋一样。

看到士气高涨,刘远又鼓励了二句,把两人原来高昂的斗起再撩高一点,这才满意地转身离去。

“张掌柜,现在回金水街吗?”赶马车的殷勤拿了一张小板凳,让刘远踏着好上马车。

刘远摇了摇头说:“不了,去州学院,回去那车钱再一起算。”

“州学院?”

“州学院!”刘远坚定地说。

“得咧,掌柜的,你坐稳啦~~”车夫照例喝了一声,手中的长鞭一甩,“啪”的一声脆响,马车就飞快往前赶。

唐朝对科举还是挺重视的,唐高祖一进长安,天下未定,就下诏设立学校,安排宗室子弟和其他青年上学。唐朝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官办的学校,用来劝导和奖掖青年人学习上进,谋求仕宦。这些官办学校都归国子监(类同高教部)管,大约有这样几种:一、国子学,学员规定为三百人,专门招收高干和京城干部的子孙;二、太学,学员规定为五百人,招收中、高级干部的子孙和近亲;三、四门学,学员规定为一千三百人,其中五百人是普通干部的孩子,另外八百个名额是专留给老百姓中优秀青年的;四、此外有专科的律学(法律)、书学(书法)和算学(计算)等,招收小官和平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