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曹禺全集7-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野》、《蜕变》。最近,趁着北京市实验话剧团排演的机会,他又把《原
野》的第三幕稍稍整理了一下。

他说,这个戏写的是民国初年,北洋军阀混战初期,在农村里发生的一
件事情。当时,“五四”运动和新的思潮还没有开始,共产党还未建立。在
农村里,谁有枪,谁就是霸王。农民处在一种万分黑暗,痛苦,想反抗,但
又找不到出路的状况中。他说,这大概就是《原野》中几个人物的时代背景。

关于《蜕变》,曹禺同志认为非改动一下不可。他把他的改写计划简单
地谈了谈。因为时间已经太晚了,我只好告辞,约好过几天,再来继续谈谈
关于《蜕变》的改写向题。

过了几天,仍在夜里,我再次访问了曹禺同志。时间虽然仅仅隔了几天,
但在这几天中。文艺界有了很大的变化。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和中央宣传
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到处都在传达。因此,我们也谈了很多关于这方面的问题。
曹禺同志觉得:生活里的事实是怎样,作家感觉是怎样,和应该是怎样,这
三者在创作中、一般是统一的。而且,往往因为是统一下,才产生写出好文
章的基本条件。但有些作者常常在生活中感受到了某些东西,也激起了强烈
的写作欲望,但是一考虑到有些读者提出的“应该是怎样”的问题,往往就
写不畅了。他建议:

“批评的关口可以把得松一点,出些坏作品不要紧,将来它自然而然会
被淘汰的;但是,如果把得太严,把可能写的作品也堵回去了,那就得不偿
失了。”


接着,我们又继续谈起关于《蜕变》的改写问题。他首先回忆起了这部
作品的写作过程。

“抗战时,我在剧专教书。剧专迁到长沙时,有一天,我听说来了个老
头子。讲演讲得很好,一讲就是六个钟头。我也跑去听了。他讲的是。抗战
必胜,日本必败’的道理。听过之后,我感动极了。第二天,天不亮我就跑
到这位老人住的地方去了。但他已经不在了,房间里只有他的小勤务兵。他
们同住在一间小房。勤务兵告诉我,他和老头睡在一张床上,老头子还教他
读书。现在看来,实在不稀奇;但在当时,给我的刺激之大,是我一辈子也
忘不了的。那个小勤务兵的脸蛋通红,才十几岁。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
兵。当时,我觉得,这个者头子,我非写不可。后来我才知道这个老头子原
来就是国民党所深恶痛绝的‘异党分子’——个有名的共产党员。这位老先
生给了我极大的启示、鼓舞。我才写了《蜕变》中的一个人物——梁公仰。

“那时候,我已经知道有一个白求恩了:不过,还不知道他是个共产党
员。听到他的事迹之后,我很感动,觉得:一个有知识的人,应这样活。丁
大夫的精神就是从这里来的。

“《蜕变》最初上演时,蒋介石曾经看过。他确实是很灵敏的,看过之
后,把张道藩骂了一顿,马上就梦演了。后来有人说这样不大好。过一个礼
拜,又开了禁,一个国民党的宣传大员跑来对我说:‘委员长看过这个戏了,
有几个地方没有看懂,请你解释一下!’他提出几个问题:剧中一再提起的
‘抗战必胜’那本书究竟是一本什么书?既然是医院,为什么不挂委员长的
照片?还有,为什么在戏煞尾的时候,丁大夫手里要摇红旗?原来,全戏结
尾丁大夫送李连长他们出发时,小伤兵送给丁大夫一个红兜肚,北方的肚兜
都是用红布做的,结果,台上一摇晃,就像一面红旗在台上招展了。我把理
由都讲了。他还希望我更动一下。我说:‘写戏还是我们内行,这样的事还
是我们自己来搞吧。’

“《蜕变》的前两幕是真实的,后两幕就架空了。现在准备把后两幕重
写一下。当初我写梁专员,本来是因为在生活中看见一个老共产党员才写的,
现在想仍然恢复他的面貌。梁专员是在当时打入国民党的一个地下工作者。
由于他来,这个医院暂时变好了。后来,国民党发现了他是个‘异党分子’
要抓他。最初,丁大夫并不知道他是共产党员,只是觉得这个人怪,不像官。
而梁公仰也从来没有在她面前露骨地宣传过共产党。有一次,丁大夫正需要
梁公仰的帮助,来找他时,忽然不见了。因为被通缉他走了,代之出现的仍
然是那个马登科和‘伪组织’。马因密报有功,又官复原职了。丁大夫最后
感到,她看到了光明;但是光明不在这里。梁公仰好比是乌鸦中的一只凤凰,
乌鸦和风凰本是两种东西;凤凰飞了,乌鸦还是乌鸦。‘蜕变’指的不是国
家和社会,而是指的像丁大夫这样有良心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心里的变化。

“这仅仅是一个初步的想法。”他沉吟一下,说:“我怕这样改法也不
一定对。”

话题又转向《日出》。曹禺同志说:

“我在《日出》前面引的那几段《老子》和《圣经》,所安排的顺序,
原是有些用意的。”

我忽然想起,曹禺同志在《日出》的《跋》里曾经说过:“那引文编排
的次序都很费些思虑,不容颠倒,偏爱的读者如肯多读两遍,略略体会里面
的含义,也许可以发现多少欲说不能的话藏蓄在那几段引文里。”但是,究


竟是什么意思,我却不懂得,经曹禺同志这一提,逗起了我的好奇心,很想
知道其中的寓意。

“我写戏的时候,常常是在没有动笔之前就有了其中的台词。我在天津
时,看到到处都是荒淫无耻的官商、流氓、妓女、烟馆,跑到上海,也是同
样的黑暗。当时恨不得发来一阵洪水,情愿自己也一起冲掉。只要有一个‘大
改变’,哪怕自己因此死了,也是好的。我就想起了我小时候读《商书·汤
誓》时的那句话:‘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这句话主说出我对当时社会
的心情。没有写《日出》以前。那句‘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但是
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的台词,早就有了。太阳会出来,我知道;
但是怎样出来,我却不知道。我在前面引的那八段引文,就是说明这个道理:
这个不合理的社会必定毁灭,而‘新天新地’是一定会出现的。

“现在排演《日出》的人,常常问我,陈白露为什么死?方达生怎样演?
过去是很少有人向我提出这样问题的。

“从陈白露在旅馆里花钱的方式可以看出,她和一般所谓的交际花是不
太相同的。一般的交际花都知道怎样弄钱,存钱,保护自己、根本不会像她
那样挥霍,像她为了小东西对待黑三那样的举动,一般的交际花也是不会干
的。她在悲观和矛盾中活着,她任性,她表面上有些玩世不恭,有些自暴自
弃。她说馄到什么时候就算是什么时候。但她毕竟还是一个认真的人,因此
方达生的来,可能使她燃起了一线希望,但她终于又仿徨起来。因为她在生
活中失去了勇气,从诗人那里,她可能听到一些投向光明的道理,她却不能
那样做。然而她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又非常不满。我曾想,她吞服安眠
药之后,如果遇了救 (这是很可能的),又活了,那会是怎样一个下场!我
曾经见过这样一个女人,她被人救转来又活下去了,她后来成了一具活尸首,
一个在心灵上也是老而丑的‘老枪’。‘负债’不是陈白露死的主要原因。
陈白露死时是一个二十二岁的女人。认真、热情、年轻、冲动,没有多少人
生经历,都使她在一时解不开人生的纽结时,向死亡的道路撞过去,如果,
她是一个三十几岁以上的女人,在生活里真‘混’过一阵的话。她是不会自
杀的。

“解放后,怎样表演方达生,有一些变化。过去,往往把他表演成傻子,
书呆子,很少有人把他当活人来演。现在确实改变多了。”

从《日出》的演出,又谈到目前在北京舞台上的《家》、《雷雨》、《北
京人》、《原野》。他说:

“我的剧本写得太长,尤其是舞台指示写得更是啰唆。我看,不要太顾
到那些指示,还是多从人物本身的真实去考虑的好。《北京人》可能是喜剧,
不是悲剧,里面有些人物也是喜剧的,应当让观众老笑。在生活里,老子死
了,是悲剧;但如果处理成为舞台上的喜剧的话,台上在哭老子,观众也是
会笑的。同祥,《家》里的洞房那场戏,也是喜剧。觉新处在那样大家庭里
是痛苦的,但不一定是时时刻刻都是痛苦不堪的样子。故事是这样的:他爱
的梅没有得到,反倒和一个陌生的女人结了婚,似乎是痛苦的,但是,真的
觉新未必时时刻刻,总是那样痛苦。真的觉新对梅的爱情不一定那样专一不
变;他对梅的爱情不专一,也不一定说这个人就坏了。他见到瑞珏,觉得也
被吸引,这不一定就是不好。在洞房里,他想看瑞珏,内心又觉得对不起梅,
又不去看,我们才感到他矛盾,可笑。在这一刻,他还是一个二十岁的在恋
爱中追求幸福,要尽量领略‘愁滋味’的少年。不过,这是我个人的想法,


不一定对。”

最后,顺便问了一下他的写作计划。曹禺同志正准备写一个关于工商业
改造的剧本。他说他不准备离开北京很远,乃是因为他比较熟悉北京和北京
的语言。他说:

“在北京一带,人们常常只说了一个字,我便能懂得这个字中所包含的
许多意思和感情,但在外地,我就不行了。”

 (原载《文艺报》1957年第。。 2期)


曹禺同志创作生活片断



今年四月中,曹禺同志到上海视察,我和他一起到上海,作为一个热爱
他作品的读者,有机会在短短的时间中听到他的许多教每,真是感到十分幸
运。

剧作家曹禺同志的作品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但当我们和一些年轻剧作者
请他谈淡写作经验时,他总是谦虚不肯多谈。他平时很少写文章谈自己的创
作,除了他在年轻时候写的《雷雨》的序和《日七》的跋之外,我们几乎很
少看到他写这类文章。但我们知道,在他二十多年的创作生活中,他积累了
很丰富的写作经验。

从一九三三年起,曹禺同志开始写作《雷雨》,剧本初稿经过巴金和靳
以读后在一九三四年发表在《文学季刊》上。据曹禺同志告斥我,在写作《雷
雨》之前,他并没有写过剧本,只写作过一篇短篇小说,翻译过一个独幕剧、
几篇莫泊桑小说,和同学们编辑过一种羊生的文学刊物而已。因此有些人觉
得曹禺同志当时那么年轻,而第一部作品又写得那么好,仿佛他开始走向写
作道路是特别幸运以的,仿佛主要是由于他的天才。当然,曹禺同志是很有
才能的,但也必须说明一下,在他写作《雷雨》之前,他是经过了许多辛勤
的劳动和充分的创作准备的。

一九三三年,曹禺同志写作《雷雨》的时候,虽然还只是一个一十三岁
的青年,他当时在清华大学研究院学习外文,但是他接触戏剧是在他童年的
时候。除了在家里向私塾先生学习古文,诗,学习五经、四书、史记等书外,
茬幼小的时候他母亲带他去看大戏 (京剧)、小戏 (地方戏)和文明戏 (郎
通俗话剧),看了戏后就和书房的小朋友们咿咿唔唔地扮演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