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冷艳文士川端康成传-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失去了存在的感觉,甚至“她应该哭出声来,却茫茫然地忘却了”,在无休
无止的表演中,她闻到了炒栗子的香气,才“唤回了有生命的感觉”。在作
者笔下,阿光是个可怜的人儿,她每天忍饥挨饿,身心还受到无情的折磨。
她不是在表演马术,而是在受人戏弄,任人宰割!
作者以阿留、阿樱的悲惨命运作为衬托,预示着阿光凄凉的未来。阿留
是阿光的前辈,她在马戏团里受尽折磨,弄得心力交瘁,“连点头的力气也
没有了”,她“本来就矮小,现在显得更加短小了”,最后还被卖给别的男
人玩弄。这样一个苦难的阿留,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劝告阿光“别上伊作那
号人的当”,“那家伙是个鬼”,“(我们)一旦成了男人的玩物,那就没
有尽头了”。“若是那样,就跟死了差不多哩!”她并且想尽量让阿光早日
“脱身”,离开这个苦海。
可是,在那样一个社会里,哪里有阿光她们生存的所在?又哪里有阿光
脱身的地方?所以,阿光听了阿留的劝说之后,凄然地说:“不管有没有受
伊作的骗,结果不是一样的吗?可恨的,又不是伊作一个? 。”作者没有直
接道出阿光结局的原因,但从侧面喻示阿光的未卜命运,让读者自己去回味
和思索,激起同情的波澜。
然而,川端只是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停留在对阿光、阿留、阿樱这
些弱女的怜悯和同情上,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呼喊出她们的痛楚和悲伤;偶
② 长谷川泉:《川端康成作品研究》,第52—3 页,八木书店1969 年版。
① 《川端康成全集》,第33 卷,第96 页。
尔也以轻婉的语言,发出几声哀叹,表现她们的抗争。但这种呼喊是微弱的,
抗争也是无力的,最后只好让她们“恍如跨上天马从太空遨游到梦的世界”。
这就给作品带来极大的局限,他对于这些弱者的希望是抽象的、渺茫的,而
悲哀却是具体的、浓重的,特别是让主人公“遨游到梦的世界”,而不是让
她大胆地面对现实,这就不可避免地抹上了悲观与虚无的色彩。作者这种思
想的偏颇,在这篇处女作已经初露端倪,并且成为川端康成其后创作的主要
基调。也可以说,《招魂节一景》是形成川端文学雏型的作品之一。
作者在这部作品里,没有过多地渲染招魂节那种喧闹的场面, 而是选取
了马戏团寂静的一角,突现马戏团少女们的悲惨遭际,比如阿光在生活道路
上的拚死挣扎;阿留以自己的不幸经历向阿光作血泪的倾诉;阿光受到折磨
后幻想的破灭,以及阿光、阿樱表演失败的几段,布局是十分周密的。同时
作者只截取了招魂节三天的活动中不到一个钟头所发生的事件,作品一开头
就把主人公阿光置于紧张的表演之中,用极其精炼的语言把阿光的极度疲劳
和孤独哀愁,描写得淋漓尽致。为了渲染这种紧张的表演气氛,作者还特地
插进了马戏开演或幕间的几分钟,让阿光和两个孩子在马戏帐篷前预演,以
招徕观众,为作品的结局——表演失败埋下了伏笔。
作者在这中间,还安排久经风霜的阿留同初出茅庐的阿光的对话,表现
她们这些受损害者与加害者伊作之间的联系,这与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配合
得非常合理匀称,准确地提示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她们的对话虽短,却表现
了很丰富的内容,其中包含着阿留自己辛酸生活的体验,也展示阿光悲惨的
现在和灰暗的未来。
至于加入流落街头的孩子可怜巴巴地偷吃蛋铺的食盐一节,则旨在作为
阿光她们所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烘托,展现当时民不聊生的贫困景象。
在人物塑造方面,作者对三个妇女的外形和动作没有作过多的描述;对
马戏棚及其周围景物也交待得非常简洁,但作者却把大量的笔墨用在对人物
思想感情的抒发上,以此来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人物的形象。譬如阿
光听阿留劝说之后所表现的内心矛盾、阿光幻想破灭之后的自怜心绪;阿留
对阿光诉说自己的辛酸、为阿光前途担忧,以及不愿让阿光重蹈复辙的不安
心理;阿樱的骄傲自恃、自以为是,最后还是斗不过马戏团老板伊作,还在
是老板的皮鞭下供人戏弄所表现的复杂内心世界,都刻画得入木三分。至于
反面人物、马戏团老板伊作,小说没有正面描写他如何欺压马戏团的女艺人,
而且只让他出场两次,一次在挥鞭驱马,一次在吹口哨鼓噪,始终采用一种
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阿留同阿光的议论,突现这个人物的形象,比较深刻
地揭露了他的阴险、狠毒、残酷的性格特征。作者在这个人物身上虽然化费
笔墨不多,却让人感到这是个无处不在的罪恶影子,始终跟踪在阿光她们这
些善良少女的背后。
作为处女作,《招魂节一景》是比较成功的。这篇小说1921 年4 月在《新
思潮》第二期发表后,立即引起了文学界和舆论界的强烈反响,远远超过其
他新作家同期发表的小说。除了博得菊池宽积极肯定以外,这篇小说还得到
了当时占据文坛的三大文学流派三田文学派、早稻田文学派、新思潮派的久
米正雄、南部修太郎、水宇龟之助、佐佐木茂索、加藤武雄等前辈的褒赏。
当时三大报纸中的《时事新闻》、《万朝报》也很重视《招魂节一景》的问
世,给予热情的报道、评论和推荐,说作者“对马戏团女演员的心理活动描
写十分细腻,如果按这条路子走下去,一定很有意义的”。文艺杂志《秀才
文坛》也把川端康成作为很有前途的新进作家而加以介绍。《文章俱乐部》
在“最近文坛种种”一栏里列举代表作家时,将川端康成列为第一位。转年,
川端康成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文艺年鉴》上,标志着这位文学青年正式登
上了文坛。
过了六年之后,这篇小说还在《文艺时代》出版的《同人处女作专号》
上重新刊登。在这一期上作者本人写了一篇“创作谈”《关于》。
他是这样自我评价的:
这篇作品博得了好评,我获得了知己。也可以说,找到了卖文的路子。对我来说,
这是值得纪念的作品? 。现在看来,我不认为这篇作品是值得夸耀的。这是一篇处女作,
缺乏力作的水平,但我是怀着极其轻松的心情,一口气写完的,这就是我所以难以割舍
和喜爱它的缘故。对这种即兴下笔,我是很怀念的。我写这篇作品时,没有任何野心,
没有成名成家的欲望? 。后来,我再也写不出这种风格的小说了。①
一篇同人杂志的作品,引起文坛如此强烈的反响,在日本文坛是鲜见的。
它表现了这位文坛新秀的文学才华和艺术天赋。
从探讨作家的文学创作开始的角度来说,处女作应是《十六岁的日记》,
因为他写于《招魂节一景》之前,即所写的是1914 年5 月4 日至8 日,以及
5 月14 日至16 日的日记,当时是祖父弥留之际。也许祖父的故去,他十四
岁的幼小心灵受到巨大的打击,把日记的事忘却了。直至过了十一年之后,
姨父的股票买卖破产,不得不变买房产,康成在姨父家清理物件的时候,找
到了他的父亲出诊用的皮包,才发现这只皮包里装着这些日记。大概是为了
节省的缘故吧,原稿不是按照稿纸一格一格来写的,而是写得密密麻麻。于
是他翻阅了一遍,在新稿子上重新誊抄,并对一些错别字作了改动,其余照
原样于1925 年8、9 月分别以《十七岁的日记》、《续十七岁的日记》为题,
首次在《文艺春秋》上发表了。其后,即1948 年,他再加整理,加上注释,
将篇名改为《十六岁的日记》,收入小说集《伊豆的舞女》里。先后出现了
《十七岁的日记》和《十六岁的日记》,也许是作家计算虚岁的方法有误差,
实际上康成写日记那一年实岁是十四岁。所在据日本学者考证,原稿标题是
写作《十六岁(十四岁)的日记》。从现在的年龄计算标准,应写《十四岁
的日记》更符合实际吧。由此看来,《十六岁的日记》比《招魂节一景》早
写七年,川端康成本人也说:《十六岁的日记》是他所发表的作品写得最早
的,对他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记录,所以他又认为“我的处女作应当是《十
六岁的日记》”。
据作家自我介绍,《十六岁的日记》这篇作品的背景是:他的家人几乎
都死绝,只剩下祖父一人。祖父长期卧在病榻上,这回我总觉得他快将故去,
想把他的事记录下来。于是他时而在床边观察病人,时而速记病人的话语,
病人已经耄耋,再加上病痛,精神有点失常,常说梦话。他只顾在一旁速记
着他的话,没工夫去思考文章,只是把病人的话记录下来。他本来准备了一
百页稿纸,但眼看祖父弥留之际已经打上了死神印记的样子,心想:祖父的
寿命不会持续到他把准备的稿子用完吧。他悲伤难忍,搁下了写日记的笔,
呆呆地想着祖父死后的事,想着不幸的降临,在天地之间只剩下他孤零零一
个人如何办!日记许多篇幅是无修饰地记录祖父的原话。速记的字零乱异常,
① 《川端康成全集》,第33 卷,第26—7 页。
许多字后来连自己也认不出来,且还没有写到三十页稿纸,祖父便撒手人寰。
可以说,《十六岁的日记》是一篇直率的写生文,他守护在弥留之际的
祖父身旁,克制着悲痛欲绝的心情,以极其冷静的目光,客观地观察祖父的
一举一动,捉摸祖父的一言一语而获得敏锐的感受,然后将这些感受毫无掩
饰地用文学的形象真实地记录了下来。因此它的真实,不仅是生活中的实事
实写,而是经过提炼的文学上的真实,具有形象化的力量,所以才富有艺术
的感染力,才能感动人心。也就是说,川端已经具有文学真实的方法论的意
识,能够自如地把握了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从而显示了作为一个作家应
具备的才能。
祖父是川端唯一活着的亲人,现今行将弃他而去,他已经切肤地感受到
死的分量,其悲伤之心情是无以言状的。所以支撑《十六岁的日记》这一作
品的,是上述特殊背景下的纪实文字,也是少年的悲哀、孤儿的感情。
作家把《十六岁的日记》看作是他生命中的一条线索,是他过去生活的
一个证明。他在《写处女作的时候》中谈到这篇作品时,非常得意地说:“它
是我唯一的直率的自传。对我来说,也是珍贵的记录。而且还是我的秀作之
一。说到从十六岁开始,我的文学有什么进步,就感慨无量。我的文才绝非
早熟。只是这种身边朴素的写生,留下了难以改动的作品”。
川端写了《十六岁的日记》不久,又接着写了《伊豆的舞女》,这是属
于当时获得好评的两篇小说。关于处女作的问题,川端康成有自己的说法,
并且写了一篇专文来谈这个问题。他说:“按发表顺序,处女作也许是《招
魂节一景》。它是在我上大学翌年春天,发表在《新思潮》同人杂志第2 号
上”;“(《伊豆的舞女》)这篇作品在发表之前几年早就写好了。大概是
在念大学预科还是刚入大学那年写就的吧。(中略)当时我并没有打算要发
表。后来我只将原稿有关巡回艺人的部分重写了。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