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马云正传 刘世英-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开,当时的许多世界妇女代表到杭州后,还专程过去看看望湖宾馆。再比如,钱江律师事务所上线之后,由于在网上留了老板的家庭电话,于是,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那位一开始还抱怨业务冷清的老板,此后却经常“苦恼”了,“半夜三更,老是有人打电话到家里谈业务。”1995年8月之后,黄页的处境开始逐渐好转。媒体也开始争相报道马云和中国黄页,比如《中国黄页闯世界》。在加上后来做的“金鸽工程”一度惊动美国参议院,马云在杭州百姓和政府心中也算是个有名望的人了。而名气带来的直接效应,就是中国黄页的业务局面开始打开,盈利的坚冰也逐渐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媒体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人民日报》《中国贸易报》《杭州日报》等一些大报相继对中国黄页予以报道后,中国黄页发展势如破竹,代理商遍布全国。看起来,命运似乎向屡不得志的马云绽放了一缕灿烂的阳光,总算给了他一个深情的拥抱,然而,命运却时常喜欢捉弄这个男人,他脸上那激动的泪水还没擦干,厄运已经悄悄地降临了……1995年9月的一天,突然有五个来自深圳的生意人(马云称他们是“大老板”)来到杭州。经人介绍,这几个“大老板”很快找到了马云,希望能跟中国黄页合作,号称可以做中国黄页在深圳的全权代理商。他们开出的价码很诱人,一次性就出资20万元。如果真能合作成功的话,深圳老板开出的条件无疑是极其优厚的。在中国黄页的草创时期,最缺的莫过于资金的支持。没有运营资金,就没法广泛拓展业务,就没法做大规模宣传、推广。所以,如果说马云的创业生涯中也曾产生过“有奶就是娘”的想法,这大概是唯一的一次。于是,送上门来的好事自然让马云喜出望外,甚至有些“感激涕零”:终于碰到“识货”的“伯乐”了。然而,刚刚30岁出头的马云,到底还是缺乏老道的“江湖经验”。仅仅凭着这几个深圳大老板的口头承诺,连个像样的书面协议都没有,马云就把“底牌”露出来了——他将中国黄页的核心商业模式、技术精髓一股脑全都给搬出来了!同时,为了让几位老板满意,也为了展示其团队做事的高效率,马云还专门挑选了中国黄页的几位骨干技术人员,马不停蹄地飞到深圳。到了深圳之后,一下飞机,那帮工程师就开始忙活了,昼夜不停地为人家架构、设计、开发系统。深圳的项目做得很漂亮,几位大老板终于满意了,同时,他们还告知马云:三天以后飞到杭州(跟中国黄页)签合同。于是,马云在杭州怀着满心欢心开始等待“好日子”的到来。如果合同顺利搞定,这大概是中国黄页创办以来他做的最大的“大单”了,他甚至开始想如何花那20万元的资金了……三天三夜过去了,深圳方面依然杳无音信。马云有些坐不住了,便打电话给对方,对方却一直支支吾吾,以各种理由搪塞,签合同的时间也一拖再拖。马云虽然着急,却也学会自我安慰了:好事多磨,人家那么大的老板,那么大的公司,肯定会很忙的。终于,又过了几天之后,前方传来“捷报”。那几个大老板,刚刚在深圳高调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自己的企业已经成功上网并成为一家商业网站,而对方演示的网页与系统,与中国黄页的一模一样!直到此时,马云才如梦初醒:上当了!的确,他是被人家当猴耍了,自己连同伙伴们就这样给人家当了回“义务苦工”,居然一分钱也没得到。刚刚洗清骗子的罪名,就遇到真骗子了,真是“李逵撞上了李鬼”,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提起那次被骗的经历,马云感到心酸,“当时真受不了,但我还是把它扛下来了”。那么,那几个号称大老板的奸商又是何种结局呢?在若干年后的一次演讲中,马云曾提及此事:“我认为做生意最重要的是讲诚信,刚开始创业时,我被几个深圳老板骗得晕头转向,人家把你当3岁小孩耍。可是今天我马云的企业还在,并且活得很好,而那几个人连同他们的企业早已销声匿迹。”情理之中,预料之内。4。一份辞职报告1995年9月的一天,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望着自己任教了7年的美丽校园,马云眉头紧锁,是继续留在学校任教还是辞职全身下海呢?马云为这个问题曾经犹豫过,失眠过。此时的马云已经对黄页产生了深厚感情,虽然创业艰辛如期而至,但心中激荡着的“黄页美梦”让他做出了决定。在即将下班的时候,怀着一种坚决而又复杂的心情,马云终于叩响了校长办公室的大门。校长刚从斯坦福访问归来,本以为马云是要跟他汇报工作的,没想到的是,这个优秀的青年教师递给他的是一份辞职报告。在那个沸腾的岁月,“孔雀东南飞”已经不是十分稀罕的事,在马云之前已经有不少同事早他几年就下海了。但接到这个他非常看好的“苗子”的辞职信,还是让校长感到有些意外。校长满脸疑惑,说:“你为什么要辞职啊,在学校干得不是很好吗?”马云回答:“为了理想,为了实现我的人生价值。”经过一番挽留,校长也清楚这个小伙子是个不轻易被人说动的“硬汉子”,一旦做出了决定是九头牛也拉不回。惋惜之余,校长在辞职信上签了字。马云走时,他还给马云留了条后路:“什么时候想回来,这里随时欢迎你。”马云微笑:“校长,我现在不会回来,如果要回来的话那也是10年以后的事儿了。”1995年9月,31岁的马云辞去了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的公职,正式“跳海”创业;就这样,特立独行的马云,为理想而生存的马云,挥一挥手,放弃了在学校的一切地位、身份和待遇,毅然告别了生活和工作7年的校园,告别了6年的教师生涯。就在办完手续离开学校前的一天,浙江人民广播电台请他去做节目的访谈嘉宾,被其委婉拒绝了,但他做出了一个颇为“庄严”的承诺:“请你们相信,10年之后,马云一定还会回来(做客)的。”5。“十八罗汉”1996年初,杭州一场招聘会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一个愣头愣脑的学生想凑凑热闹,挤了进去,他走到一个人数不多的公司面前,想咨询一下。而这家公司就叫中国黄页,负责面试工作的,是它的技术总监——何一兵。这个学生又是谁呢,他就是阿里巴巴大名鼎鼎的李琪。那年,李琪刚从中山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回到家乡杭州探亲,无意中看见这场招聘会。这次是中国黄页第一次大规模招新人,当时,它的业务规模已经逐渐扩大。就是在那场招聘会上,亲自参与那场面试的黄页技术总监、副总经理何一兵,立马相中了技术扎实、严谨、务实的李琪。几天之后,李琪就到黄页去上班了。那时候,马云还在外地出差。不久,何一兵率中国黄页的一批技术人员到上海参加一个培训班,在那里,李琪才第一次有机会看到同事们常跟他提起的马总。李琪个头不高,看长相就给人一种憨厚的感觉,站在人堆里一般不会太引人注目。当时事务缠身的马云,也只是注意到公司里多了个“小个子”,主动上前打了个招呼:“你是新来的员工吧,欢迎你,好好干!”李琪虽然长相普通,也不太爱说话,但却非常喜欢钻研技术,他的技术天赋也很快在公司里凸显出来。加入黄页不久的他,很快成为一员干将,并融入到黄页的氛围与团队中。后来,马云去美国出差(当时黄页的服务器在那边的VBN公司),便把已经是黄页技术骨干的李琪一起带上。在那里,他们一起参观了黄页租用了一年多的服务器,并到硅谷考察,参观了当时蒸蒸日上的网景、雅虎等公司,接触到许多国内没有的新东西、新技术。在当时,相比美国,相比硅谷,互联网对中国仍属于新鲜事物,但这个新兴产业的技术含量并非有多么深不可测,只是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等领域的拓展应用而已。这些新技术,对门外汉马云而言,也许是隔层山;对计算机科班出身的李琪来说,仅仅是隔层纸。回到杭州以后,李琪立即着手建设黄页自己的网站和服务器,并很快做出了中国黄页自成立以来自主开发的第一个页面。日后,马云回忆说:“现在再看看当时那个网页,真是丑得要死,但那是我们自己做的,大家都很兴奋。”另一个要提到的大将,是孙彤宇。1995年下半年,正在杭州一家小广告公司上班的孙彤宇,在报纸上意外发现了一篇报道——《中国黄页闯世界》,广告人的敏锐直觉告诉他,“这有可能是个大客户。”放下报纸,孙彤宇立马去拜访黄页,想“搞定这个大客户”,为其做广告宣传。而当时的黄页处境仍是非常窘迫,盈利局面迟迟不能打开,根本没有大规模做广告宣传的资金实力。孙彤宇敲开黄页的大门以后,就开始跟副总何一兵谈,而马云则坐在他们的对面听。客观地说,那一次几乎没怎么发言的马云,并没有给孙彤宇留下太深刻的印象,而孙彤宇的热情与敬业却深深吸引了马云。拜访完黄页的数日之后,孙彤宇就接到了马云的电话:“小孙,我觉得你是个很有潜力的人才,来黄页发展怎么样?”孙彤宇没有立刻答应,也没有一口回绝,因为他需要“静静地思量一番”。思量了几个月之后,到了1996年的4月份,孙彤宇终于离开自己钟爱的广告事业,加盟一个或有一日会金鹏展翅、或有可能昙花一现的新生企业——中国黄页。孙彤宇加入黄页后,充分展示了其在策划、宣传和业务推广上的天分,为黄页后来的市场开拓立下了汗马功劳。不仅如此,他还极力鼓动自己的女友彭蕾也加入黄页。彭蕾第一次走进黄页办公室时就听到一个人大嗓门在叫喊:“我们也要保钓(即钓鱼岛——编者注)!”孙彤宇告诉她,这就是马总。再过几年,彭蕾将成为马云手下叱咤风云的得力“女将”。除了李琪、孙彤宇等人之外,陆续加入黄页的还有马云的学生蒋芳(1996年5月进入黄页)、韩敏(1997年进入黄页),以及后来被蒋芳冠以绰号“吴妈”的网络高手吴泳铭(1996年底进入黄页)。而后来历任阿里巴巴销售总监、资深总监的谢世煌,当时正在杭州一家国企上班,为了打发无聊的上班时间,他常常一边打牌、一边用杭州电信的专线浏览互联网上的图片。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意外发现了一家叫做中国黄页的网站,并结识了时任总经理的马云。后来,谢世煌常常这样描述他对马云的第一印象:“无论是从眼神、语气还是走路的步伐来看,这个人的作风都和国企的人完全不同。”不过,谢世煌当时并没有加入黄页,他追随马云南征北战的创业旅程,要在一年多以后马云率队北上时才开始。从杭州城开始,马云就吸引了这些后来跟随其先后北上、南下的亲密伙伴,而日后常被人们提起的阿里巴巴“十八罗汉”,也是从中国黄页时代开始陆续发展起来的。二、“书生”闯京城当京城的媒体尚在那迟迟不来的政府红头文件与方兴未艾的互联网大势之间举棋不定时,马云大声呼喊: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说,互联网将改变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对众生的漠然,面对当局者的麻木,马云的内心发出一声强烈的呐喊:中国不能再错过互联网的“末班车”了!遗憾的是,他是“声有余而力不足”。时过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