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著作,宣扬“绝圣弃智”、回到上古“民结绳而用之”的“至德之世”,其中颇多愤激之言。胠,开;箧,箱子。庄周的文章一开始用防备开箱子的小偷为喻,所以取这两个字为篇名。 '注释' 1。“故绝”二句——庄子认为,大盗的窃国就是接过了儒家圣人所鼓吹的那套仁义道德、治国方法来达到目的的,所以他主张杜绝圣人,拋弃才智。2。敗寥纭罢保逋爸馈保3。焚符破玺——符,用竹制的信符,古时作证明用。玺,玉石的印章。这两样东西本为防止欺诈的,但坏人正可以利用它进行诈骗,所以说要焚毁摧破它。4。朴鄙——朴实单纯。5。剖斗——把斗敲破。折衡——折断称杆。 6。殚残——尽毁,彻底打倒。圣法——指周公、孔子等儒家的所谓“圣人”所定的法制。7。擢乱——“擢”疑借为“搅”,搅乱。六律——律,古代音乐审音的标准。古代音乐中,把八度音分为十二个半音,其中单数六个叫“六律”,偶数六个叫“六吕”,总称十二律。8。铄——销毁。竽瑟——乐器。竽是吹的,瑟是弹的。9。瞽旷——即师旷,春秋晋国著名乐师,相传他能审音以占吉凶。古代乐官多是瞎子,所以称瞽旷。瞽,眼瞎。聪——耳明。10。文章——花纹。11。胶——黏合。离朱——相传古代有名的目力很强的人。《慎子》:“离朱之明,察毫末于百步之外。”12。明——指目明。13。钩——画曲线的工具。绳——画直线的工具。14。规——画圆的工具。矩——画方的工具。15。攦——折。工倕——传说尧时的巧匠。16。“焚花”二句——意思是说毁灭了袭人、麝月那样的丫头,家庭之中才人人能知道什么是自己应努力去做的。袭人姓“花”,花木可以“焚”毁;“麝”是香,所以用“散”。劝,受教而知所勉力。《韩非子》:“善之生如春,恶之死如秋,故民劝。”17。戕——毁伤。18。灰——消灭。19。相类——相同。20。参商之虞——互相不和好的忧虑。参、商本是两颗星,此出彼没,不同时出现。常用以比喻分离不得相见或意见不合、不和好。这里是后者的意思。21。邃其穴——挖好了她们的陷阱。所以——所用以,拿它来。  '鉴赏'参见《题宝玉续庄子文后》鉴赏。          
题宝玉续庄子文后(第二十一回)    
  无端弄笔是何人?作践南华庄子文。 
  不悔自家无见识,却将丑语诋他人! 
  '说明' 
  黛玉来到宝玉房中,宝玉不在,因翻弄案上书,见其所续《庄子胠箧》文,“不觉又气又笑”,也提笔续诗于后。 
  '注释' 
  1。无端——无缘无故。 
  2。作践——糟蹋。今通行本作“剿袭”,宝玉是明续,不是暗偷,以“作践”为好,故从脂本。《庄子》又称《南华经》,见前注。 
  3。诋——诋毁,诽谤。 
  '鉴赏' 
  与黛玉存在一些芥蒂的钗、袭为了收伏宝玉,施展了撒娇含嗔、忽热忽冷的手法,使宝玉陷入苦恼之中。他从庄子思想中去寻求解脱,以为不论哪一方面都应弃绝不顾,才能怡然自悦。这虽是出于一时愤激、“逞着酒兴”所说的话,但毕竟还是皂白不分、是非不明之言,所以黛玉作诗相讥,说他“无见识”,不能知人,因为把黛玉混同钗、袭,都说成是“张其罗而邃其穴”、“迷惑缠陷天下”,这正证明自己已受到别人罗穴的“迷惑缠陷”。说出这样诋人“丑语”来的人,正应该知道“自悔”才是。作者让黛玉出来反驳,正是为黛玉作必要的洗刷。因为黛玉与钗、花、麝,绝非等同。          
《山门》中“寄生草”曲(第二十二回)    
  清·邱圆 
  漫搵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说明' 
  宝钗生日,贾母叫她点戏,她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又叫《山门》、《醉打山门》),并向宝玉推荐其中这一支“寄生草”曲子。宝玉听了,喜得拍膝叫绝。这出戏见于《虎囊弹》一剧中,收入《缀白裘》集子,也见于《忠义璇图》,演的是《水浒》中鲁智深打死恶霸郑屠后,为避祸在五台山为僧,因醉酒打坏寺院和僧人,被他的师父智真长老遣送往别处的故事。“寄生草”,曲调名,是剧中鲁智深辞别师父时所唱。曲文各本略与《红楼梦》中所引有异,不校。《虎囊弹》一剧的作者有两说:一据高奕《新传奇品》中说是邱圆;一据焦循《剧说》中称朱良卿作剧三十三本,有此同名剧一种。高奕和邱圆是同时人,说法比较可信。邱圆,字屿雪,江苏常熟人,生卒年不详,约和王渔洋同时,当为清初康熙年间戏曲家。王国维《曲录》中提到他的作品九种,《虎囊弹》即其中较著名的一种,可惜传本现已残缺。 
  '注释' 
  1。“漫搵”二句——说自己英雄末路,转徙避祸。漫,聊、且的意思。搵,揩拭。处士,古时称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这里当指智真长老的兄弟七宝村的赵员外。鲁智深先避难于七宝村,受赵厚待,后因走漏风声,赵又将他转移至五台山。 
  2。剃度——佛教把落发为僧说作是超度苦难,所以叫剃度。莲台,寺庙中佛像多塑作坐于莲花座台之上。 
  3。缘法——佛教称遇到能随缘指引入法门者为有缘法。乍,突然。 
  4。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佛教用以说不受身外之累。 
  5。“那里讨”几句——意谓独自云游四方,任凭我自由自在,化缘度日,这样的生活向哪里去讨呢?是自得其乐的意思。用苏轼《定风波》词“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句意。蓑衣笠帽是雨具,细雨如烟叫烟雨,拆配而成“烟蓑雨笠”是修辞用法。俺,我。芒鞋,草鞋。随缘化,随处化缘之意。僧道向人求布施,鼓吹布施的人能与仙佛结缘,所以叫化缘。 
  '鉴赏' 
  参见《寄生草·解偈》鉴赏。          
参禅偈(第二十二回)    
  (贾宝玉)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林黛玉续) 
  无立足境,方是干净。 
  '说明' 
  史湘云口快,说出演戏的孩子“倒像林妺妺的模样儿”。宝玉怕黛玉恼,马上使眼色,结果恼了湘云。宝玉忙去解释,又被黛玉听到,也向宝玉发脾气。宝玉两面受气,觉得庄子的消极无为的思想有道理,联想到自己也如《寄生草》曲中所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十分颓伤,便参究禅理,题了一偈和下面一支《寄生草》曲。第二天黛玉看了,说偈末二句“还末尽善”,便又续了两句。宝钗就引惠能作偈而承师位的故事,说黛玉的偈语方是悟彻,笑宝玉愚钝,以此阻止他参禅。 
  '注释' 
  1。参禅——佛教禅宗的修行方法,即习禅者集中精神参究禅理,以求“顿悟”的意思。偈,见前《石上偈》注。 
  2。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意谓彼此想从对方的身上得到感情的印证,内心在寻找证明,表情达意也为了获得证明。证,印证,证验,实验而有所得。在佛教用语中又作领悟、修成解。如《五灯会元》:“依吾行者,定证妙果(佛家称其所谓真理叫果)”。偈中“斯可云证”的“证”即作“悟”解。 
  3。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意谓无求于身外,不要证验,才谈得上参悟禅机,证得上乘。无有证,即无证。禅宗认为宇宙间的一切都随人心的生灭而生灭,佛就在每个人的心中,天堂地狱也在每个人的心里,毋需向外追求,不必求外界证验,因为万境皆空,本无证验可言。《传灯录》:“身等空界,法同梦幻,无得无证,然后谓之解脱。” 
  4。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意谓到万境归空无证验可言时,才算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境。 
  5。干净——禅宗与其它佛教派别不同,以为终日诵经静坐并不能成佛,丢掉邪念,顿悟到内心本自清净,即可成佛。参见神秀、惠能所作偈及前妙玉《图册判词》注。 
  '鉴赏' 
  参见《寄生草·解偈》鉴赏。          
寄生草·解偈(第二十二回)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注释' 
  1。解偈——书中说,宝玉写完上一偈,“自虽解悟,又恐人看此不解,因此亦填一支《寄生草》,也写在偈后。” 
  2。“无我”二句——意谓我既与你互为依存,不分彼此,那就任凭别人不理解好了,干我何事?“无我原非你”取意于《庄子。齐物论》:“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译出来是说“没有它(自然、真宰)就没有我,没有我也就没有什么东西体现它。”从他——任凭她(指湘云)。伊—— 
  她(指黛玉)。因为这句是自责自悔,所以对黛玉用第三人称而换字。两句说三人纠葛事是自找麻烦,但深一层含义则不限指某人某事。 
  3。肆行——随心而行,我行我素。 
  4。茫茫——指人生渺茫。这是消极悲观的虚无主义人生观。着甚——干什么,何用。 
  5。“纷纷”句——第二十回宝玉对黛玉说:“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间疏,后不僭先’也不知道?我虽胡涂,亦明白这两句话。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姊妺,宝姐姐是两姨姊妺,论亲戚她比你疏;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长的这么大了,她是才来的,岂有个为她疏你的?” 
  6。碌碌——宝玉体贴姊妹丫头,忙着替别人操心。宝钗取他绰号为“无事忙”。 
  '鉴赏' 
  《山门》中鲁智深所唱的曲子与宝玉作一偈一曲,都是在现实中“碰壁”之后,想用逃避现实的方法来寻求精神上的“解脱”。破坏佛门清规的鲁智深和不遵守严格家教的贾宝玉都不为周围的人们所容,所以,作者以前者作为触发后者“禅机”的诱因。这样,我们看待宝玉的苦恼,也就不应只限于表面所写的儿女纠葛。《参禅偈》中宝玉所作和黛玉所续,既是禅理,也是谶语。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禅宗的宗教哲学对曹雪芹的思想影响之深。关于禅宗思想的鉴赏,可参见《弘忍弟子所作二偈》。          
弘忍弟子所作二偈(第二十二回)    
  其一 唐·神秀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其二 
  唐·惠能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说明' 
  宝钗说:“当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弘忍在黄梅,他便充役火头僧。五祖欲求法嗣,令徒弟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说道:(偈如上)。彼时惠能在厨房舂米,听了这偈,说道:‘美则美矣,了则末了。’因自念一偈曰:(如上)。五祖便将衣钵传给了他。”故事出于《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自序品第一》。原文细节较繁,小说中转述是简化了的。 
  弘忍(601—674),俗姓周,其先浔阳人,居于湖北黄梅。七岁奉事道信禅师,后道信传法给他,称“五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