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庄周的欢乐生活禅:人间庄子-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外物》中,庄子恶搞了一下儒家弟子,这次他们真的下不了台了。一帮饱读诗书的儒生门去盗墓。大儒在上面向下传话:〃太阳快升起来了,事情进行得怎么样?〃小儒说:〃下裙和内衣还未解开,口中还含着珠子。〃大儒说:〃古时候有这样的诗句:'青青的麦苗,长在山坡上。生前不愿周济别人,死了怎么还含着珠子!'挤压他的两鬓,按着他的胡须,再用锤子敲打他的下巴,慢慢地分开他的两颊,不要损坏了口中的珠子!〃可笑啊!口口声声说着仁义道德,却见利忘义来盗墓;号称尊重世人,结果呢,为了盗取珠子用锤子鞭尸。在庄子看来,仁义是要不得的,是无用的。在此文中,庄子对无用与有用有了具体形象的解释。
  庄子把人对世界的占有总结为〃立足之地〃,立足所在那块地对人是有用的,其他地对人来说没有用。但如果只保留你脚下的那块地,把其他的多余土地都挖了,一直挖到黄泉,你不能动弹,那么脚下之地还有用吗?当然没用,因为你无法动弹了。也就是说,曾经我们觉得没有用的那部分土地其实也是有用的,只是它们的用处是间接的,不明显而已。身外之物也是如此,不能太执著。有用与无用永远是相对的,失去与获得也是相对的。

  第64节:不受评价是至高的评价(1)

  看《外物》时,我总想起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卢梭在他的《漫步遐想录》里提到了和庄子惊人相似的观点。我甚至可以用卢梭的语言来解释《外物》里提到的那些历史冤案〃一切努力全都归于无效,徒然自苦而一无所得,于是决心采取唯一可取的方法,那就是一切听天由命,不再跟这必然对抗。〃(《漫步之一》)同样,卢梭所理解的幸福和庄子也是一致的〃假如有这样一种境界,心灵无需瞻前顾后,就能找到它可以寄托、可以凝聚它全部力量的牢固的基础;时间对它来说已不起作用,现在这一时刻可以永远持续下去,既不显示出它的绵延,又不留下任何更替的痕迹;心中既无匮乏的感觉也无享受的感觉,既不觉苦也不觉得乐,既无所求也无所惧,而只感到自己的存在,同时单凭这个感觉就足以充实我们的心灵。只要这种境界持续下去,处于这种境界的人就可以自称为幸福,而这不是一种人们从生活乐趣中取得的不完全的、可怜的、相对的幸福,而是一种在心灵中不会留下空虚之感的充分的、完全的、圆满的幸福。〃(《漫步之五》) 我们有必要向两个思想家一同致敬,尽管他们相差两千多年,但于我们的启迪是同等重要的。
  第二十七讲 不受评价是至高的评价 《庄子o杂篇o寓言》解读
  《寓言》讲述了人对社会舆论所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措施,可适用于各个年代。
  有这么个人,从小饱读诗书,聪慧得很,顺利地考取了功名。朝廷封给他职位,让其回到家乡做官,相当于乡长。一开始他虽然只拿三釜的俸禄,但他很满足,他的父母也为自家有这么一个儿子而骄傲。
  没多久,皇帝派考察团来检验他的业绩,就随手抓来一个村民,问:〃你觉得你们乡长的工作怎么样?他做得好不好?〃村民不知怎么回答;于是又抓来几个村民,一问,还是没有答案。皇帝听闻,怒了,心想,村民是不是被乡长给吓住了,敢愤不敢言?第二天就把这个乡长给撤职了,并关入了大牢。
  皇帝亲自提审,问:〃你到底给村民们吃了什么药,让他们都不敢评价你的功绩?〃乡长一头雾水,莫名其妙,不知如何说才好。皇帝可没好脾气,下令暴打了乡长一顿。乡长的父母亲在外边等候探望,听到狱中一阵阵惨叫声,不禁昏死了过去,不久就病故了。
  皇帝发泄完后,带着侍卫去散步,路上遇到一位老先生。老先生说:〃我等已听说皇上为民做主整治无良官吏之事……〃皇帝听到这样的赞美,心满意足:〃应该的,在我的国家里可不允许任何一个官吏能够奴役民众的内心。〃老先生揪着胡子,又道:〃不错,不错。不过,皇上有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位乡长对民众施加了精神枷锁呢?皇上一定知道孔子吧,不知皇上有没有听过庄子与惠子的一番对话,很有启示意义……〃接着老先生就讲述起这个故事。
  有天庄子对惠子说:〃孔子活了一辈子,其思想随着年岁的变化与日俱新,一开始肯定的那些到了最终又作了否定,他不能肯定今天所认为是正确的到了后来还会不会被认为是正确的。〃
  惠子说:〃孔子总是鼓励自己用心学习。〃庄子说:〃孔子鼓励自己用心学习的劲头最后已大大减退,惠子你就不要再妄加评说了。我记得孔子说过:'人从自然间获得了才智与禀赋,在生命中蕴含着性灵。'而后来,孔子所发出的声音合于乐律,所说出的话语合于法度,他总是将利与义同时摆出来,以便让人们分辨好恶与是非。孔子的行为也仅仅使人口服罢了,要使人们真的内心诚服而不敢有丝毫违逆,那还得确立天下的定规。算了算了,我还比不上他呢!〃 皇帝听完,眉头一皱,思索起来:我这样做能不能做到让人心服口服呢?我只看到村民没能够评价乡长,而无法证明这个乡长做的到底是好还是坏。老先生猜到了皇帝的心思,又说:〃是啊,就连圣人孔子也会有犯错的时候,能以不断地否定自己曾经肯定过的东西来取得进步。如果皇帝能在考察民情后再做决定,乃是天下人之福,百姓会感激不尽的。〃

  第65节:不受评价是至高的评价(2)

  皇帝后来又派官吏去当地打听,让所有人席地而坐,让那些认为该处罚这位乡长的人站出来,结果三个时辰内无人起立。皇帝于是决定放了乡长,恢复他的职位。
  乡长重见天日时憔悴得很,显得老多了。他把大家召唤到一起,问:〃你们觉得我的工作做得不好吗?〃依旧没有人回应。乡长重新上任,却胆战心惊,因为他不知道哪一天自己将重蹈覆辙,尽管皇帝给他加了薪水,让他享受三千钟的俸禄。终于有一天夜里他大声痛哭。众人疑惑不解,有人问他为什么哭。
  乡长说:〃我当初做官双亲都在世,微薄的三釜俸禄也令我感到快乐;现如今,三千钟的丰厚俸禄也赶不上赡养双亲了,所以我心里很悲伤。〃
  村民们听完,跟着一起痛哭,从此这里的人都有些郁郁寡欢。
  直到有天来了个老人,他对乡长说道:〃你何必如此忧伤呢?你的父母已死,或许获得了重生,化做一树一草就在你身边,而看到你如此悲伤不振他们会难过的,天地万物都有眼泪。如今是你一个人失去父母,你如此颓废萎靡,还把这样的伤心传染给无数人;天地间有无数的父母和孩子,你又有什么资格让现在还有父母的人陪着你一起伤心难过呢?如果你的父母在天之灵看到你这样也会失望的。如果你真的爱你父母,就把对他们的爱放在天下间所有的父母身上。人一出生,其运动趋势就是向死亡靠近,死就来自于生。如果没有人真正懂得生命的归向与终了,又怎么能说没有命运的安排?如果没有人能够真正懂得生命的起始与形成,又怎么能说存在命运的安排?〃 乡长听完,擦干了眼泪,收拾心情,开始积极工作。在他的感染下,村民们也恢复了生活的热情。
  两年后,皇帝再次来评估乡长的工作,他叫住了一个村民,问:〃你觉得你们乡长工作得好不好?〃村民说:〃不知道呀。〃他又抓住了另一个村民再问,回答还是不知道。皇帝又问:〃那你们的意思是觉得乡长工作得不好?〃村民想了想,说:〃也不是。〃这么一来,皇帝还是不知乡长这两年的工作是好是坏。
  皇帝郁闷地在乡镇上走着,突然发现路边有一个熟悉的面孔,原来是曾经教诲他的老先生。
  老先生得知情况后哈哈大笑,说:〃皇上啊,村民的回答并不重要。他们说不知道乡长工作好不好,正表明他一切作为都顺应民心。百姓对父母官没有太过分的要求,也没有埋怨,皇上不妨看看,乡村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邻里和睦,这难道不是好现象吗? 〃皇上想从村民口中得一些信息,这无可厚非。相信皇上也听过辩论家的观点:我们要说服一个人最好用寓言,往往每十句里有九句能让人相信;其次是引用前辈的教诲,往往十句里有七句让人相信。寓言之所以能让人相信,是因为它是借助客观事物来进行论述。打个比方,做父亲的一般不会给自己的儿子做媒。父亲夸赞儿子,别人能相信吗?还不如让别人来称赞比较可行,因为外边的人喜欢猜疑。人们对一些说法做出判断时,常常是跟自己看法相同的就应和,跟自己的看法不同的就反对。引述前辈长者的言论为什么能让人相信?因为这些人都是年事已高的长者。但是,还必须要明白一点,如果没有治世的本领或没有能够通晓事理,就算年纪很大,也不能称作是前辈长者。一个人,与别人相比而没什么特长,那他就没有做人之道,就是陈腐无用的人。随心表达想法,日日变化更新,这跟自然的交替吻合,因此可以持久延年。若是皇上随意询问哪个村民,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因人而异,听他们的,还不如皇上您自己用心体会呢! 〃当人不去评论时,事物之间自有规律,这些规律本来自然齐一;而当人的评论一出现,这些规律就不能一致了。规律是本质的、固定的,而人的评论则漂浮于事物之外,飘忽不定。既然言论跟事物本身的规律已不能谐和一致,那么即便有话要说还不如不去说。说与事物规律不一致的话就等于没有说,有的人一辈子絮絮叨叨的也像是不曾说过话似的,而有的人一辈子安静如木未尝不是在说话。

  第66节:不受评价是至高的评价(3)

  〃我们说出的话总是有什么原因才会被人认可、肯定,也总是有什么原因才会被人不认可、否定。肯定就在于它的正确,否定就在于它的错误。万物原本就有它值得肯定的方面,如果不是随心表达、毫无成见的言论天天变化更新,跟自然的变更相吻合,那么有什么言论能够维持下去、被长久地流传下来呢?万物有共同的起源,出生后却有不同的形态替代,开始和终了就像在循环往返,没有谁能够掌握它们的规律。在我看来,皇上应该学习乡长,他爱百姓父母如自己父母,一切顺应民意,百姓不会轻易评价他的是与非,而只对生活专注,这样的不评价其实是对他政绩的最大肯定。〃
  皇帝于是对乡长的业绩有了答案,他很满意,而老先生的话他也记在了心里,其后五年里天下听不到百姓对皇帝是非的传言。
  《寓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谈论到如何对待社会舆论的文字。社会舆论好与坏不重要,关键看你(执政者)明不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事:一、不能心有牵挂,不能有私心,不能搞特殊。二、要谨慎修身,无所依待才能随心而动,不要被民众抓住把柄。三、去除骄矜,容于众人,不要与民众有距离感,要表现出真挚的亲和力。
  关于第一点,前面那个故事已说了,爱天下人的父母如自己父母。对第二点,庄子则用一段影子外的微阴与影子的对话来说明。微阴问:〃你先前低着头现在仰起头,先前束着发髻现在披着头发,先前坐着现在站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