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镜录 略讲-第9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些人一打坐,哟!气脉通了,任督二脉通了,结果一脸乌黑,搞得肝脏发炎,神经紧张;再不然红光满面,血压高,真的,不是跟你们开玩笑。所以不管止观不止观,必须先把教理搞清楚,才来谈修持,不要乱搞。
  以前我经常提到,有一古人说人生只有三件事,不是自欺就是欺人,再不然被人欺。一般人一辈子就是做这三件事,自己还认为很高明。有时自欺,天大、地大、我大,我最了不起;再不然欺人,有一点鸡毛蒜皮的功夫,气通了,告诉大家这样通、那样通,害别人生了病都不知道;或者被人欺,人家靠近你耳朵秘密传你一个方法,你把它当宝贝,不能讲。佛法是公开的,凡是道是天下的公道,是大家的,没有什么可以欺人的地方。现在我们来谈这个道理。

  这是倒霉大团圆的地方?
  更约智者大师对法行二人,以止现安心,随四悉檀意,以逗机宜,俱令人道。
  佛法到了中国,天台宗智者大师把信入、法入两种人的修行方法,归纳为止现法门,修习止现法门可以得到四悉擅。悉擅是梵文,很难翻,我们不讲教理,不然又是一大堆理论,听起来很麻烦。
  智者大师归纳出佛法修持的方法,达到了四种很高成就的境界,使任何一种根器的一般人皆可入道。
  师即问言,汝于定慧,为志何等。
  这是智者大师的教育方法,等于一个学生来报名学佛,先要问他为什么学佛、打坐?为什么要求智慧、修定?“为志何等”,为什么学佛?
  几十年来的经验,我也常感觉到,第一句话很重要,有些人很干脆,我说年轻人好好地人不做,来学佛打坐干什么?他说想练功夫,噢!我说这样啊!那你到功夫馆去,佛法里有个什么功夫?就是给你坐好也要四、五十年工夫,你头发都白了!父母养你二十几年,结果你来学这一套连吃饭都吃不饱的事,你学了干什么?学佛是学空的,不要负了亲恩又负了佛恩。如果说我想成佛,那还差不多,但是几十年来没有听到一个敢说这种“狂话”。
  从某一角度来看,这种“狂人”,很值得欣赏,其狂亦可观也!但是没有这样气魄的人。再不然问学佛干什么?“人生没有什么意思”,人生没意思跑来学佛?学佛就有意思啦?你的观念是人生没有意思才来学佛,难道学佛都是倒霉来学的。我这里本来有一幅对子;
  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
  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人家说老师这幅对子好,我说这幅是挂在外面做招牌的,里面有幅真对子:“发财不相见,倒霉大团圆”。有钱得意之时不见人影,人生没有意思才跑来学佛,你说那佛家是什么呢?这不成了倒霉大团圆的地方吗!
  这都不是佛法的道理。还有一些人,唉呀我想了生死,我说你对生死有没有经验?当然没有死过,那你了个什么生死?讲得恍恍惚惚。我这个话不是在跟诸位讲笑话!换言之,在坐诸位要弄清楚为什么研究这个?晚上的日子好过得很耶!买一张电影票去修止观,随便到哪里玩都很好,跑到这里来搞这个,这个玩意是什么?别弄错了。
  所以智者大师问人家“为志何等”?为什么学佛?你的立志是干什么?
  其人若言,我闻佛说,善知识者,上四月形光,渐渐圆著,又如梯蹬,渐渐增高,巧说转人心,得道大因缘,志欣渴饮,如犊逐母,当知是则信行人也。
  假定有一种人,智者大师的经验,你问他来干什么?他说我听佛说的,善知识明师很重要,明师像天上的月亮,渐渐光明,越来越圆。大善知识又像登楼的梯子一样,让人渐渐登高。大善知识的善巧说法能转人心,是使人可以得道的大因缘,所以对于老师我非常仰慕,希望你教我,好像小牛跟着母牛,左转右转,老师早、老师好、老师不得了、伟大……一大堆。当知这一类人是信行人。此信行还不是大信行人,往往在某一段时间有兴趣而已,或者此信有一点问题,什么问题?盲目信。
  你说老师怎么样,老师是人,释迦牟尼佛也是人耶!看《金刚经》就知道,《金刚经》讲得最平实:“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佛化缘回来吃饭,饭吃饱了,把衣服整理好,钵洗好,脚上沾了泥巴洗干净,然后铺好坐垫准备休息……,就是这么平常。金刚经并没有说佛出门走路离地三尺、一身放光等等。
  若言,我闻佛说,明镜若不动,色像自分明,净水无波,鱼石自现,欣舍恶觉,如弃重担,当知是则法行人也。
  另有一类人,问他为何学佛?因为他了解一点佛法,或者东听一点、西听一点,道听途说,或者看经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他也许这么说,如果心里没有妄念,一切事相像在玻璃境中一样,照得清清楚楚;又如净水无波,水中鱼石看得明明白白,讨厌自己烦恼、妄念多,脑子不清净,想来跟老师学打坐,求解脱。这一类性向动机来的,接近法行人,只想从功夫路线来,不想从学理路线下手。
  “既知根性,于一入所八番安心”。智者大师的教育,学生跟你学,你要先了解他心理的动机为何?观察他根器的利钝,如果是一把钝刀,你的教育法是找一块磨刀石,叫他天天去磨;利刀不能再磨了,再一磨就要发疯了!利刀要想办法使他钝;钝刀要想办法使他利,这是佛法的教育法。
  你知道了此人根性,对于此人要使他自己能够安心、能够明心见性。
  咄,“善男子”,无量劫来饮狂散毒,驰逐五尘,升沉三界,犹如猛风吹兜罗毦,大热沸镬煮豆升沉,从苦至恼、从恼至苦,何不息心达本,以一其意”。
  “咄”等于发脾气骂人。智者大师的教育法多半第一棒就打下去,咄!善男子,你要晓得一个人的生命,从无量劫以来都在饮狂散毒。以佛法看来,世界上没有一个正常人,都是精神病、狂人,心里发狂,如中毒一般,追逐色声香味触五尘,在三界中升沉,在男女的观念里滚来滚去跳不出来,像打摆子一样,今天清净一点,明天又不清净,后天又清净起来。被一股风力吹动,好似猛风吹木棉花,以中国的语言表达,就像三、四月开在杨柳树的白花,微风一吹,漫天飘散,兜罗毦像柳絮一样轻。
  他又说人身无始劫以来,像在沸腾的热油祸中煮豆子,上上下下翻腾不已。唱京戏的有两句话“过了一天又一天,心中好比滚油煎”倒是很恰当地形容了这个人身。人身在滚烫的油中还跑得满快乐,“从苦至恼,从恼至苦”,由痛苦到烦恼;由烦恼到痛苦,不要看成玩文字,苦和恼两样,烦恼是轻微的痛苦;严重的烦恼就是痛苦。
  “何不息心达本”,何不把心念休息下来,“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就回到生命的本来,即佛的境界,一放下就息心,回到本来面目。禅宗祖师这句话了不起,“本来面目”——中国禅宗祖师所创,此话用了几千年,很简单,仔细一想真厉害,人活了一辈子,自己面孔长得什么样子?不知道。我是没有看过自己长得什么样子,不晓得诸位看过没有?世界上真正准确的镜子很少,就算准确,镜中影像左右相反,镜子里看的也不是我们本来面目。我们活了一辈子,本来面目看不见,因此“生不认魂,死不认尸”,人活着,自己灵魂什么样子,没有看过;死了以后灵魂回转来看自己尸体,不认得。
  最近有位同学翻译了一本有关投胎研究的书,西方心理学家做实验,以催眠术使人回忆投胎的过程,内容牵涉很广,颇有研究价值.催眠回忆时叙述妈妈前生是他什么人,爸爸前生是他儿子,投股成为双胞胎时两人吵架,一个要红头发、一个要黄头发,各人抢“尸体”等等,很妙的一本书。
  “生不认魂,死不认尸”,众生自己的本来面目没有看过,所以要息心达本,认识我们心性的本体。
  “息心达本”就是明心见性。“以一其意”是方法,在没有明心见性以前,修持止现只有四个字:“以一其意”,把意识专一起来。
  “意若一者,何事不办”。专一意识,没有事情办不成。观心也是意识专一,佛经八万四千法门,真正修持方法就是一句话:“系心一缘”;释迹牟尼佛告诉我们:“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若能心念意识专一,身心便有转机,只看大家能不能专一!
  譬如现在很多同学学佛、学打坐,为什么没有效果?因为不能“以一其意”。有的也是偶然瞎猫撞上死老鼠,撞到一下子而已。一些人学佛好些年,外表看起来在打坐,里面热闹得很!又要听呼吸!又要念佛;这里有思想、那里又腿痛;这儿脚发麻、那儿又有声音来,吵死了!一会儿又讨厌人家从你前面走过、一会儿又怕风,你看你那个意在那里闹得厉害!真一心,或者一句佛号,专一其意,没有什么困难,就是一句话:“以一其意”。总之没有境界、没有效果,是因为你的意不能专一。

  第九章  无花休怨春
  上次提到止观是定慧之因;定慧乃止观之果。修道学佛基本上要先能做到定,要得定则先要得止。而且世界上所有宗教凡求出世法的,都必须要修止、修定。像现在各位的打坐乃至净土宗、密宗、禅宗的方法,拿止观的道理来讲就是要求止。“止”也是最大的一个问题。譬如大家静坐,不管功夫做得多么好,内在的思想、意念能否永远停在某一处呢?做不到!比方拿念佛来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已经是两个念头了,再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已经是四个了。这个念头总归不止。不止的道理何在呢?套个佛学名词乃因为我们用的是生灭心。我们的思想、念头一个一个来,就像波浪似地此起彼落,而且还是不连贯的,中间还有许多乱七八糟的念头随时会插进来,这是让人很讨厌的事。
  不管哪一宗,哪一派,用哪个方法,当你觉得自己坐得很好时。严格来讲,这个自己觉得坐得好,都是属于生理感受的状态。因为人都是忙乱惯了的,一旦上坐,脑神经及身体的肌肉都休息下来,当然会有一种很轻松、舒服的感觉。很多人却以此种感觉而觉得修道很有用处。其实我们仔细想想,这是生理在一个休息状态所得到的必然结果。换句话说,即使你不盘腿打坐而是躺在床上稳稳睡上一觉,精神也会很好、很舒服。至于内在的思想、念头不管你功夫做得怎么好、它几乎没有停止过。所以,世界上学佛修道的人那么多,不管哪一宗、哪一派,意念从来得“止”的究竟有几个呢?

  止不了就空不了
  这个止在禅宗而言就是“截断众流”,因为我们的思想就像一股流水一样永远地流下去,要如何才能把它给截断呢?当过去的念头已经过去,未来的念头还未来的中间,这个念头就是空,止于这个空上面,就把它给截断了。不管修哪个法门,意念若无法做到止于专一,那么所有的工夫都是白费的。想要了生死那是不可能的,想成仙、成佛也不可能,只能说是在玩弄自己。以这个道理来看就不难发现世界上所谓修、做功夫的人往往难免在自欺、欺人,不然就是被这个法门所欺。
  要再次提醒大家的是,不要把静坐上一点宁静的感觉当作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