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镜录 略讲-第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复到以前不对,此即心理结使共同的业力所造成。这是地层表面的世界。那么,我们心理、精神背面那个功能,因为欲界中的芸芸众生共同业力而构成这个地球,这一层就更深了!研究起来包含的学问就太大太大了!所以佛说这一切是唯心所现。

  失心自欺
  接下来佛吩咐:
  “汝身”,你要知道你的身体。“汝心”,你的脑子哪些会思想、有知觉、有感觉、有妄想的那个心。
  身跟心看起来好像是两个东西,实际上是一个。五个指头实际上根根就是一只手。所以你的身体、心理作用,统统是一个真心的作用。我们把那个心另给一个名叫真心,而把感觉、知觉、想的心叫假心。
  “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你的身心就是真心(本体心)变出来的。这几个字翻译成中文,个个字都有作用。
  “妙”,不可思议。
  “明”,永远是光明、明白的。
  “真”,真实不变的。
  “精”,不能当成精华、精神、精虫的精。此精无法言喻,好得很!
  “真精妙心”这个心的作用之大,有神通、有智慧,我们大家都有。
  我们现在这个生命存在,有身体、有思想,不算什么!都是“真精妙心”中所呈现的东西而已!
  佛吩咐我们要认识清楚。这么一来,我们仔细一想,上当了!怎么上当!大家闭眼打坐,坐在那里又念佛、又转圈子、又练呼吸、又听声音……,在黑桶子里乱搞。佛告诉我们“这一桶”以及你心里与脑子里的思想,不过是一个大本体心里的一点东西,是大本体的心的功能所变现。
  所以佛骂我们:
  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昧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
  这一段佛把我们骂得很厉害,如果变成白话,当时他一定瞪着眼睛辟里叭啦一连串骂下来,整个就是一句:“你们都是昏头”。他怎么说?
  首先,我们的身心不过是本性本体功能所呈现的一点。
  “云何汝等遗失”,为什么你们那么笨!把自己本来妙不可思议,又圆又妙又明的本心丢掉!佛用各种好话来赞叹这个本心,又是宝贝、又是光明、又妙不可思议。这个本心你们掉了!
  “认悟中迷”,一切众生本来开悟,哪里还另外有个开悟!结果自己自找烦恼,本来开悟不明白。“悟中迷”,个个是佛,现在变成凡夫,就是悟了以后的迷。
  “晦昧为空”,这一句话形容得好极了!一提到空,下意识观念就呈现一个虚空,黑洞洞的,早晨或晚上的天空灰濛濛的,“晦昧为空”,念头清净,证得空了,很舒服!这个时候很对!都空了!其实都在“晦昧为空”。
  晦者看不清楚,昧者黑黑的莫名其妙。禅宗祖师骂人两只眼睛一闭掉入黑漆桶,象关在黑暗的房间里一样。许多人把这个当成空,然后闭起眼睛在里面搞鬼。所以我经常问你们在这里干什么?两腿一盘,锁眉闭眼,端起肩,好像在那里修行的样子!实际上在干什么?“晦昧为空”,在空空洞洞、黑黑暗暗、莫名其妙当中“结暗为色”,然后觉得气动了,任督二脉通了!实际上哪有什么气什么鬼!“结暗为色”,在黑暗中配合下意识幻想的境界,造出黑暗、闭着眼睛,看到亮光。老师啊!我已经发现光,什么光?黄光?白光?还不是“结暗为色”!那是什么?告诉你,坐久了,身体里的血液仍在周流,呼吸还在循环,四大还在动,心念想静,四大在动,动与静摩擦久了而发光。好多人说这是菩萨的光,你问我,我说是啊!你相信观音菩萨?这叫“结暗为色”,也叫“色杂妄想”。把生理上色法的变化加上自己下意识的妄想,看到影子,哟!老师啊!不好也!包他要进精神病院。都在那里自己搞鬼,佛经骂你“色杂妄想”,在四大的色法上,加杂上你下意识的妄想。
  “想相为身”,下意识妄想的念头,“相”生出了生理变化许多现象,然后感觉身体任督二脉、奇经八脉通了,结果检查这里瘤、那里癌,通吧!通个什么?“想相为身”。
  因此“聚缘内摇”,打起坐来在那里,佛用“聚缘内摇”骂透了这一班用功的人,耳朵不向外听,听自己里头,哟!震动、打雷。心脏本来就呼咚呼咚,静的地方就听到。再不然眼睛闭了个把钟头,偶然发亮,动一下就放光,这很容易嘛!你现在揉两下闭起来也放光,这有什么!此皆 
  “聚缘内摇”,就象卖棉花糖的摇啊摇。我们坐在这里打坐,,外表看是在那里打坐,实际上妄念没有断,坐在那里 “聚缘内摇”。
  “趣外奔逸”,,“趣”就是跑步,人是坐在那里,心里想外面,有时想我坐了半天还没有得菩提,不如回到山上找师父,再不然找个茅棚,就这样坐在那里“趣外”。“奔逸”,向外面跑。
  “昏扰扰相”,锁眉闭眼打坐,里面是昏沉沉的,昏君一个。
  “以为心性”,认为自己在那里修明心见性。还有些人告诉我已经开悟了!我说你早“误”了!
  你看佛一连串骂下来骂得好吧!每一句话的份量都很重,骂得好极了!“昏扰扰相,以为心性”,这是我们一般众生的现象。
  “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一般众生,闭起眼睛认为自己清清净净很有进步,饭也吃得较少,实际上肚子饿了,没得力气打妄想。吃饱了营养好,活力大,妄想多,饿昏了以为自己有进步,清净了!然后说心定了!“一迷为心”,自己迷惑了这个心。有许多朋友年纪轻轻跑到山上修行数个月,下来跟我讲,老师啊!现在想回到那个境界不容易啦!我问怎么讲?他说那个时候感觉一天都是定,心清净,现在不清净。当然,到都市中营养又好,事情又忙。那个时候一天到晚,“晦昧为空”,自己在那里头搞,“决定惑为色身之内”,自己迷惑了还当究竟。我看天下人,凭我做人数十年经验,可以下一个结论:人最大的本事是欺骗自己。欺骗人谁都骗不了,尤其现在的时代,一个个高明得很!人第一等的本事就是会欺骗自己,有时候自己一个人坐在那里会笑起来!我很了不起,懂了很多。这就是人的可怜!

  身是泡沫心同海
  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他说可怜啊!釋迦牟尼佛把我们人的可怜形容得淋漓尽致!但是他老人家慈悲,告诉我们真话。众生“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由这个身体为单位开始放大,外洎无量无边的山、河、大地,整个地球,地球不算数,整个太阳、月亮、无量大的宇宙,不过是我们本体里的一点东西而已!一点什么东西?
  他说为什么我们用功不上路不能证得菩提?可怜啊!两腿一盘闭起眼睛就在里头捣鬼。他叫我们放开、放掉、放掉,整个宇宙不过是我们本心本性的一个水泡而已!可是这一切众生“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与本体相比,总合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一切海洋,也不过是一小池而已!《华严经》把本体称为“华严性海”,海是形容词,本性无量大,结果一切众生把无量大本性的性海丢提了,只认水面上一个小水泡。我们这个身体只是水面上一个浮沤,在大海上一个水泡算什么东西?可是我们看得很牢,你不要碰我这个水泡,碰我揍你,我这个水泡多重要,你的水泡不重要。而且把自己这一点小水泡当成宇宙,站在那里,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然后合个掌,你们都要拜我,我最大!好可怜!
  所以佛说“汝等即是迷中倍人”,我们个个本来是佛,自己认不清大的,专看小的,迷掉了!现在你们在迷中又来打坐,在迷中找,迷中加迷,加倍地迷。
  “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就象我的手自然垂下、举起都是我的手。佛问阿难垂下的叫什么?举起的叫什么?拿起放下都是我的手。但是颠倒众生就是这样,随便我手一指,你就迷糊了!

  第四十四章  梦醒梦还真
  上次《宗镜录》正式介绍到《楞严经》“七处征心”,讲到明心见性的最高原理。佛的说法是,心物一元的心性之体,涵盖乾坤、包括整个宇宙。“宇宙”是科学上的名词,在观念上可以说是无量无边的;但也可以说是有量有边的,因为三千大千世界的宇宙观念还是有限量的。此处是借用宇宙一词来说明无量无边的大宇宙,不过是本体心中的一点浮尘而已!

  随时反照——境惑不牵
  所以,我们不需要闭眼打坐,守着尸体般的身体,在那里做许多幻想,而把这个认为是自己的心性,大的不认,反倒看牢小的。比如,面粉是麦磨成的,在麦尚未变成面粉以前,它的能既无形象又不拘于一处,结果我们没有从这个立场去想,就把一个馒头当成面粉或麦子,而且坐在馒头当中,自己觉得是盖天盖地,不知天高地厚,洋洋得意。釋迦牟尼佛提示到这里,最后他说了一句话:“如来说为可怜悯者”,一切众生认不清这个原理是最可怜的。
  如上所说,见性周遍湛然似镜常明,如空不动,万像自分出没,一性未曾往还。
  《楞严经》上佛明白地告诉我们这个道理,一切众生的能见之性无所不在,周遍圆满如大圆镜一样,永远是清净、光明的。好比在高山顶上或飞机上看太空一样,万里无云。
  “如空不动”,这句话是比喻,象虚空一样不动。大家看佛经,往往在这个地方上当,虚空在动,整个宇宙都在轮转,不过动得太大,眼睛的感觉能达的范围好像不动。读经典读到此处要特别留意!比如翻译“真如”,往往把真如当成死板的东西,“如空不动”,“如”是借用词,告诉我们这是个比喻,不要上当。
  “万像自分出没,一性未曾往还”,万有的现象出没,即生死、生灭,好像这一下生、那一下死了。所谓百千万念在一瞬之间,它只是时间、空间中的万象变化。万象的本身无自性,它自己分别出没、生灭,至于能生万象的自性并没有离开。生固然不带来,死也没有散灭,它是如如不动在那里。永明寿禅师要我们体会这一点。
  但随生灭之缘,遗此妙明之性,是以一切祖教,皆指见性识心,不从生因之所生,唯从了因之所了。
  把万象之体与用分辨清楚以后,他以告诉我们,一切万有之起用依他起,“随生灭之缘”,生灭是轮转不停,所以叫轮回,永远不停地变化。佛学对因缘是言其现象,在中国文化《易经》的观念叫变化,万物皆是变化。他说我们被生死迷惑,跟着生死的现象跑,忘记回来找自己,因此抛弃妙明的本性。
  “是以一切祖教,皆指见性识心”,所以一切祖师教育的方法,只是指出要我们如何见自己生命本来的本性,认清楚此心起心动念的作用。那么,如何叫悟道、成道、了道呢?以教理言,两句话:
  不从生因之所生,唯从了因之所了。
  在座学佛修道做功夫的要特别注意这两句话。一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