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镜录 略讲-第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回任意寄居,所以地藏王菩萨可以在地狱中度众生,提婆达多可以在地狱中受三禅之乐,大菩萨是这个境界。
  以此如来教令却生想念,去彼十地中染习出世净心故,此明十地缘真俗出世余习气惑故。
  所以普眼菩萨看不见普贤菩萨在哪里,佛告诉他错了!偏向于清净中去找普贤菩萨找不到的,既然叫普贤,即无所不在,净土中有,秽土中也有;善法中有他,恶法中他更在度人,他是乘大愿的,如同一样,无所不入。
  “以此如来教今却生想念”,你不要偏于空,偏于空找不到,你在念头起处去找,就找到普贤了。念头起处一切皆是幻有。那么,偏于空还是十地以前的境界,由真空起妙有,由法空起缘起的时候,才超出十地。
  十地菩萨的习气被什么所染污?被清净心所染污、被出世的思想所染污。大菩萨如果偏向于清净、便被清净的观念所染污,永远达不到究竟,你只能肥皂,不能做墨汁,那有什么用!水可以做清洁剂,也可以做墨汁,它无定性,那就是平等。所以说“去彼十地中染习出世净心故”。
  “此明十地缘真俗出世余习气惑故”。永明寿禅师很细心地为我们引用《华严经》这一段经典,引用了原文的道理,又加上评论,使我们了解《华严经》这一段的境界是什么?这就叫我们明白十地菩萨在性中生缘起,缘什么?
  “真俗出世余习气惑”,出世入世、出家在家、清净与不清净的烦恼没有了,连最后剩余这一点习气的力量都拿掉了,非常自在,可以出世也可以入世,即山世即入世,无所谓出与入。哪里有个出?哪里有个入?
  已上意明治十地菩萨,缘真俗二习未亡,寂乱二习未尽,于诸三昧有出入习故,未得常入生死,犹如虚空无作者。
  永明寿禅师的结论告诉我们《华严经》这一段经文的原意。经典都是教理,教理的原意叫我们明白“治十地菩萨缘真俗二习未亡”,治即修治、修行,十地以前的菩萨还有在家出家、入世出世的观念。难怪平常有些人有这个观念,不怪他,因为他不到家,不到家有这个清净的方便,到家以后,“道”无所谓出入.“寂乱二习未尽”,十地菩萨以前的境界,寂、乱二习未尽,还有贪图清净、怕乱的习气存在,清净地方莲花稳坐;把莲花抬到菜市场闹乱的地方他就完了,莲花变成藕,花瓣一瓣一辩掉下来。
  “于诸三昧有出入习故”,十地菩萨境界还有出定入定的观念在,打起坐来入定很舒服;放了脚好讨厌,又来捣乱,余习未断。

  不见世间过  多逢菩萨来
  “未得常入生死犹如虚空无作者”,因此,十地以前的菩萨不敢在生死轮回中翻翻滚滚,你叫他涅槃了再来变人,于苦难的世界中度众生。“对不起!等到下次太平了再来。”太平众生好做(度),苦难中难度。除了超十地菩萨尽一切愿力,最苦难的地方他都来了。你说没有看到,如果他告诉你:“我是菩萨”,那非菩萨地,菩萨何必要你知道!
  所以我经常看到世上很多都是菩萨再来,但是他不一定讲一句佛话,很多是再来人也,越是多灾多难的地方,菩萨心肠的人越多,你不要看他只有一点行为、一点好事,这就是菩萨。
  菩萨并没有什么稀奇,你不要以为骑在狮子大象上坐朵莲花就是菩萨,那有时变成马戏团了。菩萨就在人世间,就在苦难中间,到处都有,你慢慢去找,你看每一个人都是菩萨,你就变菩萨了,很简单,普贤就是这么贤。
  如果你觉得这个人不对、不懂道、不学佛,不是菩萨;这个人吃荤不是菩萨,你就变成“萨菩”了。你看每个人都有一点长处,忘记了他的缺点,只看到这一点就是菩萨的长处,世界上遍满菩萨,众生心理就太平了!学佛的人应该学这个心境,学这个行为。
  可惜一般学佛的人,专门拿一把圣贤的尺放在手中,看到人就量,某个人这里不对,那里不好,差一点、太长了,都不是。最后量量自己,长也不够长,短也不够短,那就糟了!千万要学普贤菩萨的行,看一切世界众生个个是佛,个个是菩萨。这就是儒家“恭敬”的道理,能够敬一切人,自己才能够达到至真至正的境界,也就是佛法普贤的道理。
  十地菩萨没有到达普贤的境界,“故未得常入生死犹如虚空无作者”,这句话是讲普贤菩萨境界象虚空一样,做了等于没有做。昨天下雨、今天晴,下雨并没有把虚空打湿;晴天也没有把虚空晒干,它永远是虚空。明天台风来也没有把虚空吹跑;后天台风过后,它也没有觉得台风很讨厌,它还是那个样子。心如虚空,一切所作用,作无所作,过去了就不留。那么,当起用、起有的时候皆是幻有,幻有本来无住,一定要成为过去。譬如说老子就晓得: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最强烈的台风中心不到一天就过了;夏天的大雷雨最多下一、二个时辰。同样的道理,一切境界是无住的,很快过去,虚空还是虚空。“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是它妙有的作用,你不要认为这个是坏现象!偏于空的人,把“起有”当作是坏境界,菩萨境界“缘起一定性空、性空知道缘起”,不即不离。

  众生体是佛体
  而常普遍,非限量所收,一切众生及以境界,以之为体。普贤之智,犹如虚空,一切众生以为生体,有诸众生自迷智者,名为无明。
  了解这些道理,晓得普贤菩萨境界、自己自性境界无所不存在,不是我们知识的限量所能达得到,因为知识限量是妄念境界;放弃妄念境界,你一体会它就到了!一切众生以及一切境界,都是以普贤这本性为体,普贤代表无所不在。
  “普贤之智,犹如虚空”。普贤的智慧犹如虚空。
  “一切众生以为生体”。一切众生依什么为生?依虚空般的普贤而生。
  “有诸众生自迷智者,名为无明”。一切众生自己迷掉了,不是别人把你迷掉,是自己迷失,迷掉的境界叫“无明”。

  普贤早现你我心中
  普贤菩萨随彼迷事,十方世界对现色身,以智无体,犹如虚空,非造作性,无有去来,非生非灭,但以等虚空之智海,于一切众生处启迷。智无体相,能随等法界虚空界之大用故。
  所谓普贤菩萨就是这个作用,众生的迷是自己迷,普贤菩萨就在众生迷的当中点醒你,十方世界同现在这个色身。“以智无体”,智慧是什么东西?智慧不是什么东西!智慧无体,你明白了本来是虚空就是智慧的体,这体“非造作性”,不是你们打坐修来的,本来有的,也无去也无来,不生也不灭,你只要以心量放大,等于虚空的智海,在一切众生迷处,也就是自己心里迷掉的地方观照,无所谓迷,无所谓悟。智无体相,大家求智慧,什么是智慧?“空”就是真的智慧,智无体也无相。
  一切相、一切用就是它的体,这个体在哪里见?就在一切相一切用上见普贤菩萨。
  岂将十地之位诸菩萨,以出入三昧有所推求,云何得见?
  一切不及普贤菩萨程度的,总拿一个有所得的心,去推测普贤菩萨的境界,他哪里见得到!讲了半天“普贤”,由菩萨名词了解到什么?大家自己可以体会,“贤”就是现出来,现成在我们心中,你自己找一下就找到普贤的境界。

  第三十六章  了无寄处堪大用
  是故如来为诸菩萨说,幻术文字求其体相有可得不,求幻之心尚不可得,如何有彼幻相可求?
  世间事物就是那么在变化,这一切都属于幻术的境界,所以佛告诉诸菩萨说幻不可求。幻术的范围包括很广,文字也是不可靠的,文字是代表人类思想、情感的符号。拿中文来说,几千年来到现在,文字衍变已有六、七种体裁,将来是不是再有变化还不知道,人类的各种语言的变化都是如此。所以佛说,你要求幻术文字固定的体型是做不到的。这就说明世界上万事万物没有一样是固定不变的,这个地球、山河大地随时在变化中。
  那么,我们回转来看看,佛法在哪里呢?我们要研究这一切幻相不可得,怎么了解幻与不幻?从我们的思想、我们的心,回转来再找自己了解宇宙万物幻与不幻这个心。“求幻之心尚不可得,如何有彼幻相可求?”连我们这个思想靠不靠得住都是问题,昨天想过、做过的事,今天那个能够想的早已无影像,不可得、留不住,所以叫“妄想”。
  苏东坡学禅后有句很有名的词:“事如春梦了无痕”。人世间的事就象做梦一样,梦醒后,回想梦境一点痕迹都没有。你说再睡一觉重新做梦,绝对不会一样,即使连起来做也不一样。为什么要用“春梦”来形容世事如幻呢?因为春天多疲劳爱睡觉?睡多梦多;夏天晚上不大睡得着,睡着了也快天亮来不及做梦了,所以春天梦特别天。
  “求幻之心尚不可得,如何有彼幻相可求?”这句话叫我们认识清楚,现实世界一切现象都是幻,而且没有现象可以永远停留。人生来就有老,老了就过去,过去就没有了!后面的不断生来、不断过去,就是那么在变。

  个中三昧谁识得?
  是故将出入三昧及以求心,而求普贤大用无依善巧智身,了无可得。
  这是大菩萨境界,不是小乘境界。“将出入三昧”,在定境中,定的境界很多,中文翻译叫定;梵文结合音译,音译而翻成“三昧”,“三”不是数目字,是梵文原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萨”,当时梵文的“三”字,等于中文恭敬的“敬”。“三昧”取音也取义,一般解释为“正受”,与现在我们所了解入定的“定”有差别。严格地差别是:小乘的境界叫做定;大乘境界无所谓定不定,范围大、力量大、作用大叫三昧、正受。三昧不一定在打坐时才有,行住坐卧随时都在大定的境界中。大定的境界有多少种呢?八万四千种三昧。
  比如绘画,经常可以看到有些绘画画得非常好,此人已进入绘画三昧;文学好的,是文字三昧;武功高的进入武功三昧;插花好的,也有插花三昧,都用得通。换句话说,三昧有它的境界。
  但是一般学佛的人,是“故将出入三昧及以求心,而求普贤大用”,两腿一盘打坐,以为修定叫三昧,然后希望自己求到定,求定中能见到菩萨。“将”是拿,拿自己出定入定三昧的心,乃至在定的境界中,以有所求的心,求无所得的果,根本上就错了!我们学佛要注意!道就是所谓普贤见地的问题。学佛做功夫、求证,下手见地一错误,就彻头彻尾地错了!
  《楞严经》说:“因地不真,果遭迂曲”,请大家特别注意这句话!要求佛法明心见性“见”的境界,不要“将出入三昧,及以求心”求见菩萨,明心见性本来是空的境界,以有所求的心去见,如何见得到?这点请大家特别留意!

  大机大用最善巧
  “大用无依善巧智身”,这是《华严经》所用的名称,普通佛学很少用到。这是大菩萨境界,非常难!“大用”,全体的大机大用,可以出世也可以入世;可以成佛也可以成魔,乃至佛与魔都不能到达的境界叫大用。所以,真正得道、悟道、成佛,应起大机大用。不起用,那不是佛法,不过也可以叫佛法,是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