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镜录 略讲-第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教理论都是对的,只是程度、层次的差别而已!这个胸襟才是佛。
  我年轻时,如果看佛经也同一般宗教一样,“信我者得救,不信我者下地狱”,我才不学呢?我宁可下,象下电梯一样,下了我好到马路上,没有什么了不起。为什么这样呢?这太不伟大了。
  所以真正的佛法是:善人要度,恶人也要度;对的要度,不对的更要度,度的方法不同而已。慈悲不分等次的,更不要拿宗教性、排他性来对待别人,这完全错误。一位客观的社会学者、大政治家、思想家都不会搞这种狭隘的事,何况包括三界出世之道。这点特别注意!如果学佛的人有这种观念,非常抱歉,严格地讲,他已经违反佛的教诫,就是犯戒。
  所以我特别提出这点再三强调,尤其一般学佛的同学们,胸襟要放大,更不要在教内搞宗派观念,那更讨厌!一碰到这些思想到我这儿,烦得要死,我就一句话:“我不懂,你另外去找人。”因为要把他这些不正确的知见改正过来,要动很大的脑筋,与其为一个人花那么大的精神,何不为千万人花精神多好呢!等他自己碰了钉子,受到反面教育,回头再来。
  《楞伽经》说,“心外见法,名为外道”,换言之,学佛在佛教内心外求法,即是外道的修法。
  “若悟自心,即是涅槃,离生死故”,明心见性,悟道即是涅槃。证得自心,悟到了自心,证得涅槃,自然就跳出生死。经典都讲大原则,就是那么简单。怎么样才叫“悟到自心”?在没有悟道以前,有许多修持的方法,我们依此方法慢慢修行而达到悟到自心。接下来是有关《楞伽经》的论著:
  论云:心外有法,生死轮回。若了一心,生死永绝。若悟自心,即是实相。离虚妄故。
  如果学佛的人,有“心外有法”这个观念,就是在生死轮回中跳不出来。真悟到明心见性,悟到一心,就脱离了生死。
  假使有人真能悟到此心,就是所谓证到实相般若,那么,就远离虚妄、颠倒妄想,这就是佛境界。永明寿禅师引用《楞伽经》原文,及其经论再三重复强调,使我们切记:“心外无法”。佛法的宗旨、真正的中心在这里。还没有完,下面又引用《法华经》两句原文:
  《法华经》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若悟自心,即是智城。离愚痴故。
  《法华经》的重点是:世界上所有难以言喻的事都假事,只有一件事是真事,什么事呢?把《法华经》研究完了也不晓得是什么事。《法华经》之妙难以言喻!《法华经》与《金刚经》一样,从南北朝以后,影响整个中国文化一千多年,儒家、道家、诸子百家、民间受其影响至深。
  念《法华经》,有时念得头大,尤其令知识分子头大。因为里面专说神话故事,你要透过神话故事,才晓得这么一件事。等于《庄子》一样,但比《庄子》难读多了!《庄子》都是寓言,以一个故事代表一件事情。《法华经》却拿许多故事代表一件事:成佛。怎么成佛?你要从诸多故事中自己去领悟其方法,这是它的特点。我们年轻喜欢搞佛学的,一看《法华经》就把它“束之高阁”,懒得看这些神话故事。到了中年,年轻大了慢慢翻来看,唉呀!这里头有东西。你看多难!

  莫把客栈唤家乡
  世界上的真理只有一个,绝无第二个,有第二个不叫做真理,所以“余二即非真”。翻开《法华经》,这一件事是什么事实?你就找不出来了!全是神话故事。“若悟自心,即是智城。离愚痴故”,你真悟到了自心,你就达到了智城。《法华经》中讲了许多东西都是化城,化城是沿途的上下站,不是终站。公共汽车到了终站,司机请全体下车,终站就是宝所。
  禅宗也好、净土也好、密宗也好,各宗各派方法不同,佛法的宗旨是一样的,终站的目的是涅槃、实相,那是宝所。公共汽车沿途的站都是化城,你要在哪一站上、下车都无妨,如果你坐这一站觉得不好,下车走二、三站再上车也无不可,那都是化城。所以他说,若悟此心就到了宝所。成佛就是这么回事。在没有成佛以前,佛说众生愚痴——笨蛋,那是很恭维的名词,只有真正成佛,到了智城,大彻大悟的人才不笨。
  《思益经》云:愚于阴界入,而欲求菩提;阴界入即是,离是无菩提。若悟自心,即是宝洲,具法财故。
  《思益经》是大乘经典,全名为《思益梵天所问经》,其中佛说得更妙,他说凡是愚痴的众生,在生理与心理上都是“阴界入”。“阴界入”是三个层次,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界是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以及根尘之间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入即六根,都被佛骂成愚痴;愚痴众生在生理上、心理上求道。佛把我们骂惨了!想想看!我们搞打坐、念佛、参禅,哪个不在这上面求道?真正学佛要提醒自己警觉,两腿一盘,不要在阴界入上面去求菩提;在这个上面求明心见性,求不到的哟!愚痴众生都在阴界入而欲求菩提,这是佛骂的第一句。
  第二句,“阴界入即是,离是无菩提”,这也是佛说的话。他说生理、心理全体都是道,离开这个生理、心理就没有道,你说佛他老人家说的什么话?都是他讲的,一方面说这个不好,这个不是拳头,是手心;反过来,又说手心握起来就是拳头。这个道理何在?
  难怪清初有我的学者顾亭林,看佛经看得厌烦,他就看不懂,学问那么好,却没有智慧。顾亭林比方得很好,他说佛经没有什么,一个桶装水,一个桶是空的;倒过来是空,倒过去还是空,始终是这么一个东西。他当然看不懂,“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这是什么话?一桶水倒来倒去。“愚于阴界入,而欲求菩提”是不对的;接着又说:“阴界入即是,离是无菩提”;倒过来、倒过去都是他说的。
  对的。其实我们不管怎么样,这些经典我们最容易忽略过去。实际上,想学佛修道,真正踏实的功夫,就要从这个地方去了解。先要离身见、离我见,离开阴界入,空掉了,然后回转来了解这个心理、生理全体都是它,那才可以。你不要只看它反过来、反过去。以求证功夫来讲,先不能空去身心两面,认为这个就是,而在这上面转,那全错了!如果空掉身心,认为空的一面对,那是小乘、罗汉;要反转过来起妙有,才是大每菩萨境界,才能证得菩提。
  “若悟自心,即是宝洲,具法财故。”你真正能够悟到自己是佛,悟道、证道了,你就到达空所了,也具备了法财,佛法的智慧福德,你全都具足了!佛再三强调心外无法,离心以外没有佛法。
  接着,引用李长者的《华严论》:
  《华严论》云:宝洲在何处,即众生心是。若悟自心,即是最胜无所著处,离住相故。若心外立法,则随处生著。《法华经》云:拔出众生处处贪著。
  讲了半天,宝洲在哪里?就是我们的心。
  “最胜无所著处”,就是刚才讲的《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即宝洲。如果心外求法,处处都在执著中,执著就不是佛法。
  “拔出众生处处贪著”,《法华经》的这八个字很妙,古文很简洁,以现代眼光看有两种释义:一、佛法帮助众生跳出了处处贪著,二、真正超出三界的众生就成佛了。在哪里超出呢?就在处处贪著上。跳出三界外到哪里去?等于平常恭维人的一句话:“百尽竿头更进一步”,更进一步到哪里去?高明到极点还是下来到平实。跳出三界外,没有第四界哟!第四界也在三界中。《法华经》不但故事妙,经文也妙。
  “拔出众生处处贪著”,佛法教众生离开贪瞋痴才能成佛。反过来说,若要成佛却要大贪瞋痴。什么叫大贪?明明知道众生度不完,还要度尽一切众生,这个贪心多大!瞋是发脾气,一切情感,一切世界情欲,拔起慧剑一刀斩断。这是多大的瞋念!金刚怒目,降一切魔。明知众生永远度不完,生生世世永远在轮回中,每位成佛的却都再来,你看这多痴!真是痴到极点!大慈大悲就是大有情、大痴心。
  所以真正成佛,是把个人的小贪瞋痴转化发展到爱护一切众生的大贪瞋痴,升华到如此伟大,如此崇高!这是这个东西。因此真正成佛的人,是“拔出众生处处贪著”,那才是真贪著,虽然贪著,但是拔出众生种种的苦。

  春去引得千春来
  《金刚经》云: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六祖因《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开悟,这句话是《金刚经》的重点。
  《金刚经》是须菩提问佛修大乘的方法。他问:“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就象同学问:“在什么境界才能定住?”打起坐来烦恼妄想不断,怎么把它降伏?佛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佛答复得很妙。弟子问:“老师,心怎么降伏?怎么定位?”佛回答:“是啊!就是这样降伏,就这样定住。”说了等于没有说。如果你们问我,我这样回答,你不翘嘴巴也会瞪眼睛。你问:“怎么定?”“说定就定啊!”“怎么样把妄想降伏下去?”“说妄想,妄想就没有啦!”你说:“不懂。”“你不懂,我也不懂呢!”其实就是这样嘛!很简单。因为须菩提不懂,佛只好一再说明,最后才说出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加个应该,已经变成方法,落到下一层。此心本无所住,在哪里住?住在哪里?打坐学佛所以不能得定,是你想把心留住啊!留得住吗?任何一法怎么留?“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留不住的。因为留不住,此心活泼泼的,常生一切法,它本来住在这里,要从这个道理上去悟。
  接着佛提出种种比喻,比如以布施来讲,布施分三种:一是内布施,包括法布施等等;二是外布施,即财物布施;三是无畏布施,包括内外等等。现在我们所讲的比较偏向内布施。
  “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布施就是舍。大家念《金刚经》要懂《金刚经》,佛不是把方法传给你了吗?“心不住法而行布施”,结果你打起坐来、念起佛来,阿弥陀佛一次,阿弥陀佛二次……准备念一万次,你心住于法嘛!念佛只是个法门,念过就念过了,此心就是净土啊!“有时且念十方佛,无事闲观一片心”,这就是念佛。“有时”,有的时候,不但念西方阿弥陀佛、东方药师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佛,随便你念。“无事”,没有事的时候,闲观一片心啊!此即“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
  大家在这里修定慧,定也定不好,慧也慧不起来,换言之,既不定又不慧,什么道理?“心不住法而行布施”。你不是修大乘道吗?最喜欢禅,“馋”,给你你又不吃,金刚钻端给你吃,你又吃不下。可见你肚子很饱,不馋;真“馋”(禅),就吃下去了!
  “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果做到这样,此人张开了眼睛,一切道理都看通了,本空嘛!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这道理不是明白清楚得很吗?《金刚经》都会念,可惜《金刚经》都会念你,你不会念《金刚经》。如果真晓得念经、真晓得修净土,好好体会这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