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镜录 略讲-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都是引用《华严经》的文字。学佛的人随时要有如此存心和念头。他说,一切众生常常跟着心理上的三种毒素贪瞋疾转而不自知,更由这三种毒素引发了种种烦恼。换句话说,由于生理与心理互相影响的关系,我们随时会觉得在烦恼中。身体的不舒服,心理的不痛快,这些烦恼哪里来的?就是贪瞋痴三毒所引发的,这个问题讨论起来很严重!乃至我们今天觉得头昏啦!情绪特别高涨或情绪低落啦!都是由于贪瞋痴的原因引发了心理上、生理上的不痛快。
  譬如这两天看同学们的笔记,有人提出心理影响生理非常大,因一念的怀疑,生理马上起大变化,这个经验在同学的笔记中有很多记录。
  我们现在了解心理因素还比较容易,透过心理因素了解其动机的背后,是贪瞋痴等看不见的那股力量,真不容易!哪个了解了,可以谈修道、谈用心了。光靠表面上的打坐与念佛是没有用的!你根本的起心动念自己都没有检查出来,哪些是属于宗教性的情绪?换句话说,宗教性的情绪已经落在贪瞋痴的圈套中,而犹不自觉。所以学佛的人要有除灭一切众生三毒烦恼的心愿。

  心开方有悟道份
  他说,众生因为三毒引发种种烦恼,“因之炽然”,有三个层次,基本上是阿赖耶识种子带来的,下意识中有三种,这就要研究唯识了,根本烦恼贪瞋痴是一种,引发另外二种,即小随烦恼、大随烦恼等等,而归纳起来有八十八结使。这些结扣在心理上或下意识中,自己也检查不出来。把这些结使一个个解除了,才叫解脱、才叫悟道,并不是“咚”一下,我悟了,这样的悟道没有用的,你那个结使力量坚固得很,都在呀!你悟了什么道?全是自误,不行的。要把这些结使都解开了,还不是解除根本烦恼,而是解除随烦恼,解除根本烦恼那更大了!这是第二个层次。
  第三个层次,由于三毒引发的烦恼,使我们现有的生命在烦恼中象火一样地燃烧,心理与生理的火越烧越大,不晓得如何发心立志,求出离烦恼。所谓出世就是离烦恼之牢。不晓得“出要方便”,跳出烦恼之网的要领。“我当令彼除灭一切烦恼大火,安置清凉涅槃之处”,他说我们学佛发心不只是为自己修,而要使一切众生灭除一切炽燃的烦恼,使大家与我安住在清净涅槃之处。这是学佛人的发心。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为愚痴重闇妄见厚膜之所覆,故入荫翳稠林,失智慧光明,行旷野险道,起诸恶见,我当令彼得无障碍清净智眼,知一切法如实相,不随他教。
  他说,学佛的人应该有此种存心念头。一切众生被愚痴、重暗、不正见如白内障的厚膜所覆障,因此进入荫翳的原始森林。被色、受、想、行、识五阴,生理的、心理的阴翳所遮蔽。我们本有的智慧光明,被后天的荫翳所蒙蔽,因此失去真正的智慧光明,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自己的行为太狂放,有如行走在旷野的险道,不仅如此,奔放的行为又生起一切恶见。邪见以外又加许多恶见,自以为是。所谓“是”即见解、思想问题。我们学佛一定要使众生去掉荫翳、障碍,使他得到无障碍、清净的智慧的眼睛;使他知道一切法的本来面目——实相般若。
  “不随他教”,真正成佛、大彻大悟,最后的智慧,都是我们本有的,不从他教。换句话说,佛法教我们依教奉行修持,最后成佛是找出我们本有的智慧、光明。本有的智慧光明不是善知识或老师给的,也不从佛得,是我们本有的正命,本有的智慧的实相的光明。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在于生死险道之中,将堕地狱畜生饿鬼,入恶见网中,为愚痴稠林所迷,随逐邪道行颠倒行,譬如盲人无有导师,非出要道谓为出要,入魔境界恶贼所摄,随顺魔心远离佛意,我当拔出如是险难,令住无畏一切智城。
  一切众生在分段生死的险道中打滚,快要进入地狱道,此谓生理上造的业接近于地狱的业,好比犯罪虽然没有触犯刑法的法律,实际上我们起心动念有许多时候都在犯法的边缘转,将堕地狱,或堕畜生饿鬼道中。人生所做许多事,自己不反省检查,大部分的行为跟畜生一样,自己不知道;快要完全进入畜生境界,自己也不知道。而且加上自己有许多见解。人对于自己的行为,常有许多解释。思想进入恶见网中跳不出来,结果因为没有大般若智慧,被世界愚痴的稠蒙蔽了!除了堕落,还在赛跑,堕落在邪道中拼命快跑,所作所为均是颠倒行。
  他说,我们现有的生命又比如瞎子,无人引导。以佛学眼光看,我们现在所受的教育,所得的知识,所做的行为,并不是真正的超越,而是堕落。为什么呢?一切众生把不能超越的知识,当成宝贵的知识;把堕落的行为当成了不起的行为;结果“谓为出要”,自以为很高明,实际上已进入魔界,被心理的恶贼所摄服,许多人自认为学得很对,结果却是“随顺魔心”,走入魔道。“远离佛意”,名为学佛,却离佛本意越来越远,而学佛的人,就要发心出离险难,使众生住在无畏的大般若智慧城中。
  欲流如旋瀑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为大瀑水波浪所没,入欲流有流无明流见流,生死洄洑爱河漂转,湍驰奔激不暇观察,为欲觉恚觉害觉,随逐不舍。
  一切众生心理的思想,随时有一股力量在支配,这股思想力量如大瀑布一样进入“欲流”。欲流不作狭义的解释,男女之欲固然是欲的一种,实际上广义的欲岂只男女之欲,我们随时在欲望的瀑流中奔驰。
  “有流”,一切想占有,本来这个世界什么都把握不住,可是一切众生随时想占有,当然最重要的是想占有自己的寿命,即《金刚经》所谓的寿者相,想把现有生命留住。当然你会说寿命看得很开,只要孩子们好、学生好,唔!讲得很好听,关键时刻孩子学生都可以不管,还是我最重要。如果把四肢截去才活得了,你一定马上开刀,活着是什么?其实我们并没有找到正命,贪执生命就是大有欲。
  “欲流、有流、无明流、见流”的形容是形容词。无明流更普遍,这两天闷闷地,很难过,为什么?既不感冒又不头痛,找不出理由,简单地说是“无明之流在作怪”,一股无明的力量发起来,你仔细研究,或者属于生理的变化,比如女性比男性明显一点,不是男性没有变化。女性周期性地生理变化,到时间非闷一下、非烦恼一下不可,脾气非来不可,过后一下好、一下坏,这就是无明的作用。男性也一样。许多青年、壮年的朋友,突然莫名其妙地情绪不好,或者胃口不好,饭也吃不下。此种情形皆是这股无明在作怪,它象是一股流水一样回转性地跑,你左右不了它,它左右了你。这就是所谓邪命当中的一股力量,要把这些转过来,才真正是修道学佛的功夫。
  “见流”,我们被自己主观的思想、观念如瀑布一般的流水牵着走,这股流进入哪里?进入爱河漩转漂流。爱河也是形容词,爱流与有流是同一个东西,都想占有,所以说爱就是占有。以前在学校教书常说这个话,尤其女同学多,经常要我讲爱的哲学,发表对爱情的看法。我说我这个人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什么都懂,就是中间不懂这个。
  占有就是私心,也不是私心,就是这个意念,也不是意念。这里头有个东西,这也是生死的根本,及至了生死也是这个东西,这个东西不了,始终跳不出来。我们无以形容它,只好叫爱。
  生死在爱河漂转,“湍驰奔激,不暇观察”,我们就在这样一个邪命、邪见的生命状态中奔跑,忙得没有时间反省观察自己心理、生理方面的东西。学佛观心,密宗则有所谓修观想,佛法讲净观,就是要把这个东西找出来。这股力量的根本何在?怎么来的?等于我们刚才提到,不管男女,有周期性的情绪变化,你要找出来。象今天我问一位同学跑到哪里去了!他说去验血了。为什么?怕有肝癌!他说感觉到最近很容易疲倦,我说对,应该去验。可见他随时注意自己,反转来观察自己,什么理由!如他检验出不是肝癌,更要进一步找自己心理上是什么原因会形成这样?都有其原因。

  众生的劣根性
  所以我说真正学佛用功的人,是非常严谨地反省自己,随时检查自己生理与心理的变化。学佛是科学的。以现代名词来说,所谓科学就是懂得理论,并从实际实行去实验,不是情感的相信,情感有时是盲目的。没有这个精神,没有时间观察自己,结果不知道自己被欲觉追逐不舍。注意啊!“为欲觉恚觉害觉,随逐不舍”是贪欲。注意这个“觉”字,“佛陀”二字翻成中国文字是正觉,正觉是什么觉?就是睡觉睡醒了!我们都在睡,白天也睁着眼睛迷糊地“睡”。因此“佛陀”二字不能翻,中文睡“觉”、“觉”悟的觉,含义不能包括完全,知觉、感觉都是这个觉。
  “欲觉”,有时候感觉想吃面,不想吃饭,胃肠的食欲来了,这也是欲,饮食的欲,“饮食男女”是人生基本的欲。今天想吃荤,明天又想吃素;今天想吃甜,明天想吃咸,这固然是心理作用,但是这个欲觉也是周期性的,欲一来你就感觉到要怎么做了,被它所支配。众生聪明得很!
  “恚觉”,瞋恚,瞋就是发怒、发脾气,莫名其妙,心里一肚子火,看到这个也不对,那个也不顺眼,格老子就是我对,这就是恚心。每个人都有这种心理,大家仔细反省检查一下。尽管有许多人态度友善,那是假的,心里想:“格老子,我才看不起你呢?你是混蛋!”这就是恚。这一念瞋恚闷在心里非常厉害,尤其在我的感觉与经验看,瞋恚心在内而不外发的人更严重,往往会形成肝脏的毛病。我个人几十年的经验,常常看到许多朋友就说:“小心肝啊!到中年更要小心。”人家问我:“什么理由?”“没有理由。”我不好意思讲,这种脾气压在里头,又不敢发出来,肝不出毛病才怪呢!百发百中。所以,有许多毛病都是恚觉来的。注意“觉”字,其实你自己感觉得到,力量出不来,有时心里晓得很讨厌,自己没办法去掉。学佛的基本在这里,不是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嘴上的那个没有用,要在这里头观察。
  “害觉”,害觉厉害了!随时想占人家的便宜,不但对人,对事情也一样,总想占人家便宜,害人家一下才过瘾。乃至在公共场合,只要过团体生活就看得出来,团体生活哪个有公德心?为何没有?明知道不对,会害了别人,几条抹布摆着,没人看到就拿人家的抹布擦,绝不用自己的。“怪了!为什么自己的东西要保持干净,非要擦人家的?”这样一个微小的心理行为,大家想想看,都有的,怪得很!随时生害,以害他为快乐,这是恶的一面。有时善意的行为也会害他,过份的招呼和关爱,我反觉受害。等于关怀一个孩子,爱心愈重,愈是害了这个孩子。我们的心理行为随时在错误中颠倒行,可是平常却认为这种心理行为是对的,自我解释这种行为不是害他,是爱他。他说我们的心理行为在错误颠倒当中“随逐不舍”,接续不能停止。下面还有更严重的:
  身见罗刹于中执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