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镜录 略讲-第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佛经说:“智者观命”,观察人生的生命:“系属死生”,翻译得非常好。“系”一个绳子打个结挂在上面,属于它的叫“属”。比如两只手是属于我的,如果残废砍掉,两只手不属于我的,但是我还是我,不过两只手没有用了,这个叫附属于我。如果照这样来讲,今天活着的生命、身体也不附属我,这个身体也不附属于我;真正的我,不属于这个身体。这个身体系属于生灭,生命的作用,系属于寿命。也可以说,寿命的存在,是因为这个身体生灭流注的存在。因此,看起来有一个生命,实际上没有真正的生命,这个说法是小乘的说法。

  “性”“命”要紧
  大乘的说法则不然,我的这个身体,一切的生灭作用,系属这个寿命。寿命是个什么东西?问题来了!暂时不谈佛家文化,以中国固有文化来讲,孔子已经在《易经系传》上提出这个问题:“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人要修道了生死,先要“穷理”,等于禅宗的参话头,也等于佛教所言,要把一切经教道理通达透了。“尽性”,然而才会了解到宇宙与人生的本来是什么。明心见性以后,才知道“命”,生命的奥秘道理在什么地方。所以,“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可以说是孔子提出修养做功夫的三个步骤,先“穷理”,后“尽性”再生命“以至于命”,才懂得命。
  我们看孔子一生,“十五岁而志于学”,知道这个学问,“三十而立”,三十岁才确定向这个学问上努力修养;“四十而不惑”,从三十岁到四十岁这十年当中,还有怀疑,到了四十岁确定不怀疑;“五十而知天命”,他才知道命,“六十而耳顺”,善恶是非一切无分别,一切皆是顺缘,到了“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我们勉强拿这一段来作注解。那么,由明心见性而达到真正了解这个命的学问,太不容易。这是中国固有文化孔子的说法。
  佛法不大提这个事,不过,在密宗、在禅宗许多祖师的隐语里,在有些大乘经典如《华严经》里有提过。
  “智者观命,系属死生”,有智慧的人观我们现在的寿命,是“系属死生”,本来我们有个永恒不断的寿命,那个就是真我。本来无我,勉强叫它“我”,那个是生命的真我。等于“阿弥陀佛”四个字,翻成中文就是“无量寿光”,寿即寿命,光即性光,有相之光是子光,无相之光,常寂光是母光,自己本身的光明。子母光明会合而产生这个光。譬如眼睛所见的电灯光是子光,电的功能是母光,为无相之光。所以阿弥陀佛是无量的寿命,又翻成无量寿佛。道士看到和尚念“阿弥陀佛”,首士也念,他们念“无量寿佛”。
  无量寿是真命,众生找不到自己的无量寿,都在生死中,念念被生灭牵留了,换句话说,被生灭的流注迷糊了,找不到流注本来的功能,找到本来的功能才是我们真正的生命,那就是佛最后涅槃时说的四个字“常、乐、我、净”。佛从开始说法,到中年都说:“世间一切无常、世间一切是苦、世间一切是空、世间一切是无我”。到了八十一岁涅槃时说:“不然,世法是常、乐、我、净”。这就是无量寿命。现在,因为我们没有明心见性,没有找到自己生命的奥秘,所以把无量寿光、常乐我净涅槃本身,给生死系缚住。
  因此禅宗提出了生死,了现在的分段生死。我们现在人在六道轮回是分段生死。什么叫分段?比如人活到六、七十岁死了再来投胎,或者变牛、变马、变狗、变男人、女人?不知道。就是说,一个完整的生命分段存在,好比一节长面包切成一片一片还是面包。凡夫是分段生死,了了分段生死后,高一层进入“变易生死”,就是罗汉。什么叫“变易生死”?“分段生死”是父母所生之躯死了再投胎;“变易生死”则能靠禅定的功力,把肉体修到留形后住世,古人能留形住世五百年的很普通。
  譬如龙树菩萨有一弟子,玄奘法师到印度取经碰到它,已经活了八百年。另外,印度有一个和尚,在印度活了五百年,到中国活了五百年,叫宝掌千岁,在中国修了好几个庙子,他与达摩祖师在异乡客地相逢,了了道以后才圆寂。他在四川以及其它地方的好几个庙子,我都住过,象杭州西湖有一个中印庵,也是宝掌千岁挂单住过的茅棚,后来盖成庙子。类似这样的人很多。那么,留开住世是不是了了生死?还没有。变易生死可以把生死的快速形态减缓、延长,也就是刚才讲的,箭射出去,中途截住,停一下,把它停留住,就是这个道理。这八个字告诉诸位“应作如是观”。
  接下来另有一句,也是这位道友提出的第三个问题。“我若能离如是死生”,我若能离开现象的分段生死,不随生灭的形态,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本源。“则得永断无常寿命”,无常寿命是指人世间、三界、六道的寿命无常,那么,无常寿命断除了,不随生灭法,永得真常,真常也是假定说法。常乐我净就是无量寿佛,永远达到这个境界。
  以上所言,据我所知,如果详细讨论这位道友的三个问题,再引经据典发挥起来则更多,我们暂时到此为止。

  第二十五章  转身不踏来时路
  现在继续《宗镜录》原文:
  复次,智者观是寿命,犹如河岸临峻大树,亦如有人作大逆罪,及其受戮无怜愍者。
  有智慧的人看我们现在活着的寿命,非常危险、脆弱,随时有死亡的可能,等于吊在河岸边、悬岸上的大树上,随时一震动一松脱就没有命了。也象有人犯了忤逆大罪一样,这个寿命活着是在受罪。佛经翻译得真好,不翻成人生是痛苦,而翻成烦恼,烦恼并不等于痛苦。譬如快乐的日子,一边笑,哈!唱得好,可是下意识里却觉得很烦,烦者恼也,恼乱。即使在最快乐时,下意识里并不觉得快乐,甚至还带有一种淡淡的悲哀,心里觉得无聊。问好不好玩?好;好不好吃?好。但是心里头觉得没有味道。我想大家都应该有这个经验。“受戮无怜愍者”,等于感情、肉体被慢慢地乱割,生命多活一年就少了一岁,心里无所依托,慢慢受戮,没有人家真正同情你、怜悯你。
  如师子王大饥困时,亦如毒蛇吸大风时,犹如渴马护惜水时,如大恶鬼瞋恚发时,众生死生亦复如是。
  这几句形容不同的生活形态,表面上看起来在讨论人生生命的可怕、短暂,实际上是告诉我们生命的宝贵,在那么短暂的生命当中,你要加倍珍惜自己,如何找回自己那个本有的生命、本有的本体。
  各位看影视影片中的动物奇观,狮子之所以为森林之王,在天性上有了不起的地方。一个畜牧场,一大群羊或马或牛,一到晚上,一定是母的进棚,公的在外面守护,男人一定保护女人,所以男同学保护女同学应该的,自然界就是如此。兽中的兽王又有不同,它有一种威猛,敌人来袭,首先抗拒的是兽王,第二,有好吃的,它站在旁边,一看就知是兽王。我在峨嵋山看到猴王,一站出来有我们人那么高,胡子白的,傲然王者之态,威仪不同。有人把香蕉、花生一大堆拿给猴王,它眼睛看都不看,不动也不接手,小猴子分啊抢的,然后猴王一转身,群猴统统跟着走,就有那么厉害,王者就是王者。你看了动物世界的王者,也就知道人生是怎么一回事,也知道做人应该怎么效法了不起的道理。
  “如师子王大饥困时”,狮子王很了不起,用中国文字形容,具有那种“顾盼生姿”的威严。饿了、倒霉的时候,仍然不失其威严,但饿得受不了,还是很痛苦。人生在世不知有多少英雄,男的女的年轻时,都觉前途无量、后途无穷,实际上是前途有限,后途不可知,就是这样在跑,等于狮子王在大饥困时,人要到寿命终结的时候,你那个威风没有了,只有架子。
  “亦如毒蛇吸大风时”,这是另外一个经验了,所以读佛经,如果知识不广博,很难解释。大蟒蛇嘴一张,吸一口气,所有接近其范围,空中飞的麻雀、苍蝇、蚊子、飞鸟,全被大蟒一口吞下去,这一口大风吸进来,一闭住气可能就会死亡。因此蟒蛇一吸气,背部弓起来,内部又起呼吸作用,否则很难消化。风也是饮食,所以功夫作得好的人,吸气也可以长寿。
  “犹如渴马护惜水时”,我们的生命就象一匹马在沙漠奔驰,缺水立即倒地死亡。人在沙漠中第一个财产就是水,那个时候黄金毫无用处,我们在这里没有关系,到沙漠就晓得水的重要。渴马在沙漠中看到一滴水,那种爱惜,宁可把命给你,当这一滴水可以维系生命时,绝不让人碰。这就是说,我们对自己活着的生命,要随时珍惜、随时修持。
  “如大恶鬼瞋恚发时”,当恶鬼发脾气时,全身起火,尤其恶鬼发火,据说喉咙冒烟,我们有没有作过恶鬼的经验都已忘记,不过据记载如此。
  总之,这一段文句有正反的比方,出家同学把经典找出来,配合生物学的研究,这几句话可以写一部很好的小说,而且这些比方非常生动、浅俗、美妙。所以佛说,众生生死也是如是,要了解自己的生死、爱惜自己的生命,如何赶快努力追求生命的真谛,是本节大意。

  置之死地是菩萨地
  善男子,智者若能作如是观,是则名为修集死想。
  十念法中,第十念的修法就是念死。我们要警惕,生命随时会死亡。当然,念死的方法不是灰心地念死,而是积极地念死,尤其与佛说的白骨观的基本修法相关联。修白骨观必须修念死观。修念死观和白骨观恰如中国道家所言:“若要人不死,除非死了人”。意思很朴素,就是说,把人心、人欲的心念、妄念打死,生死本来的无量光才会出现。
  善男子,智者复观,我今出家,设得寿命七日七夜,我当于中精勤修道护持禁戒,说法教化利益众生,是名智者修于死想。
  这是佛对出家的弟子讲的,如果出家后寿命还有七天七夜,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精勤修道、护持禁戒……是名智者修于死想。当然,我们现在出家,寿命何止七天?还前途无量呢!有些人在临死前出家,历史上好几位大人物都如此,尤其宋朝名相,象王旦、张商英等等,吩咐家人,死前为他换上和尚衣服。
  (编案:王旦字子明,河北人。大平兴国进士,真宗时入相,进太保,当国最久。事至不胶,有谤不校,引荐朝士,不令其人自知。以天禧元年(1017年)卒,寿六十一,追封魏国公,谥文正。
  旦宿奉佛教,生平无愠色。谨言行,老而弥笃,每自谓前身是僧,遗命以僧礼葬,其子素孝,不忍荼毗,乃敛以僧服。
  当与比丘常省结净行社以念佛,京都士人以入社为荣,前后聚万众礼诵,一时传为美谈,由是净土之宗,大行于宋代。
  张商英字天觉,号无尽居士,蜀中新津人。第进士,历官守牧,负气倜傥,以当张为任。神宗时内迁监察御史,兴荆公共义新法。初始忌佛门,欲撰《无佛论》以辟之,后偶读《维摩经》,顿起正信。
  元祐中除诃东提点刑狱,因朝五台山,望文殊像,著发愿文,未几转江西转运使,谒东林总禅师,有所省。更谒兜率悦,始悟。崇宁中,因恶蔡京,谪峡州,遏觉范洪,语兜率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