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镜录 略讲-第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我们再回转来看永明寿禅师引用《楞伽经》偈说:“但有心动转,皆是世俗法,不复起转生”,心的转动都是世俗法,非超世俗法。超世俗法是分别而不分别,换句话说,我们的心,纵然修养到随时保持清明、随时保持清净一念不起,在佛学真正的修持上,保持灵明觉知也是世俗法。《楞伽经》偈说得很明白,这还属于外道法。在另一部很有名的《楞严经》里,说到五十种阴魔,把声闻、缘觉也打入外道范围,四禅八定、四果罗汉都不是真正地悟道。
  《楞严经》开始便提及:“内守幽闲,犹是法尘分别影事”,这两句真是翻译得太好了!在文学的修养上,真要顶礼膜拜。“内守幽闲”,清幽、闲逸,没有喜怒哀乐。假使我们认为保持这种内心的清净、空灵,一念不生是道,就错了。那不是道,是一种功夫,一种享受。什么道理呢?因为这还是法尘、意识的境界。意根相对外境的叫法尘,也就是对外境所起的分别心的第二个影像。等于我们长久居住在繁忙的闹市中,突然转换到另一个清净的山中,明月当空,轻风徐来,四顾无人,独立高山听流水,好舒服、好清净啊!这个清净是比较来的,亦即唯识学的“比量”来的。
  一个人突然从闹中脱离,感觉换了一个境界,这个清净是意识上的影事,第二种投影,是比量来的。我相信本来就住在山林中的猴子,并不觉得这个是清净。可见这个心理作用是比量。这就说明“但有心动转,皆是世俗法”,转动到清净面也是转动,只不过把闹转到清净上。

  大权示现大作小
  又若执经论无益,翻成诸圣虚功,则西土上德声闻,徒劳结集。此方大权菩萨,何假翻经。如抱沈痾之人,不须妙药。似迷险道之者,曷用导师。
  “又若执经论无益,翻成诸圣虚功,则西土上德声闻,徒劳结集。”一般人如果认为学佛,光用功就好,不需要看经典,“翻成诸圣虚功”,上古以来,象印度的大阿罗汉等几百位,结集经典不都白做了?!
  “此方大权菩萨,何假翻经。”有一种菩萨叫大权菩萨。权者,权变也。密宗有些菩萨叫大神变菩萨,也就是权变。
  根据佛经,大权变菩萨是八地以上十地菩萨境界才能做得到。一切入世有成就的人,包括治世的圣君贤将和许多大居士,并不一定出家,有许多都是大权菩萨化身。菩萨就是有道之士。出世法早已成就才有资格来谈入世,此之谓大权变,看似走反面道路,实际上是以反面形态,在世间出现广行教化。永明寿禅师阐释得非常好。
  中国佛教大部分好的著作,都是在家居士所作。在家人的著作都要挨当时人的骂,过后却非看其著作不可,此所谓大权变菩萨也。因为永明寿禅师到底是出家人,根据佛制而出家,不好意思太捧在家人,只好根据佛经说,“大权菩萨,何假翻经?”何需翻译经典?
  “如抱沈痾之人,不须妙药。似迷险道之者,曷用导师。”这是宋代写大文章的体裁,尤其皇帝发表宰相、大臣的宣召,古代称麻书,麻布制的黄纸,故宫大约还保留一点这方面资料。后来民间用黄纸,我们经常可以从历史记载,文学作品上看到书麻,也就是皇帝起用内阁大员,将此人的品德、才能以及皇帝对此人的赏识,以一定的格式,恰到中肯地书写在麻布上,次日早朝宣召。古代这类对仗句子的书麻文诰,素来是大文章的极品。永明寿禅师现在用的就是这对仗体裁,道理就是说,假使不用经典,就等于一个人生病了不要吃药;在危险的地方迷路了不要向导。
  良医终不救无病之人;导师亦不引识路之者。嘉肴美膳,岂可劝饱人之餐;异宝奇珍,未必动廉士之念。
  这几句是倒装法。嘉肴美膳,必定劝不了肚子饱的人;珍奇异宝,也打动不了不稀罕物质享受的廉洁之士。如果说佛经翻得完全没有用处,那是不是大家都悟了道呢?一般人认为这是对宋代禅宗的批驳,学六祖,只要打坐,一念悟道,根本不要看经,做功夫就行,有道才能用。须知教理不深入,功夫上不了路,没有用的。下面又是另一节:
  见与不见,全在心知;行之不行,唯关意密。实不敢以己妨于上上机人。但一心为报佛恩,依教略而纂录。如漏管中之见,莫测义天;似偷壁罅之光,焉裨法日。
  永明寿禅师著作《宗镜录》非常用心,不是一个人做,而是集合全国数百位有修持、对佛学有研究的高僧、居士,搜集资料编纂,等于一个编译馆,由他当总编辑,出题目、做修正。有一点我们必须知道,永明寿系一名武将出身,文学修养造诣非常高,文武全才,带兵时就悟道,被吴越王发现,结果,很高兴地奉命出家。
  他的文字修养非常非常高,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不放过每一个字。“见与不见,全在心知”,他没有说“全在心行”,心行是心理行为,是一种事用。见道与不见道是见地方面的事;行是功德、功夫方面的事,所以说“见与不见全在心知”。关于行为呢?“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心行之行则“行之不行,唯关意密。”这就是关系心意识起行的作用这种高度的奥秘。所以大权菩萨出世入世两路,真行菩萨道,而为外人所不知。这一类都属于大权菩萨,是意密,以现代观念来讲,是大密宗、大密行。
  “实不敢以己妨于上上机人”,他说我编这部书,并不是个人的意见妨碍诸位上上根人。这是对当时禅宗不大满意之处,因为学禅宗到了宋代已经发生流弊,不研究经典,只想悟道。今天悟了,明天又不悟;后天再悟一点,大后天又“误”了。后世禅宗多半如此,还自认是上上根机的人。所以永明寿禅师说,对不起,编辑此书“实不敢以己妨于上上机人,但一心为报佛恩”,他说自己的志向是为报佛恩。
  “依教略而纂录“,依据佛经的教理,把与修持有关的编辑在一起。
  下面是他谦虚的话:“如漏管中之见,莫测义天”,象一支管子的一点小漏洞,这一点简陋的见解算不了什么,没有办法推测第一义天。义天是佛学名词,至高无上。义者,理也,理性之意。后世也叫“性天”,代表道体,以现代东西文化交流的新观念而言,就是形而上的本体。
  “似偷壁罅之光,焉裨法日”,等于偷到从墙壁裂缝照进来的一点太阳光。非常谦虚,也把道理说完了,你不要以为这一点不是佛法,这一点也就是佛法。青年同学可以效法两件呈:一方面学习永明寿禅师高明的文学修养;第二点,你看他真是一位大权菩萨的气势,既谦虚,又把道理说明,还把人骂了,可是却看不出教训人的迹象,他把道理讲得清清楚楚。现在写白话文一样可以模仿,白话文不过变一变句子,道理还是一样。

  法施第一教为先
  今遵慈敕,教有明文,法尔沙门,须具三施,三施之内,法施为先。
  我现在遵照佛慈悲的意旨。这个是永明寿禅师高度的秘密。以宗教的立场,有人说他是弥勒菩萨的化身。弥勒菩萨就是大慈氏,他这个慈悲有没有此意,我们不知道,以表面文字解释,则是奉行佛的慈悲的教理。
  经典中有明文规定,出家人必须随时做到布施。布施有三种:内布施、外布施、无畏布施。内布施就是精神布施、法布施,比如教育家所做精神、知识、学问、文化的布施是无价的,其功德大于外布施——财物的布施。外而施是财物的布施,做好事、帮助他人、出钱出力、出东西。无畏,就是不怕,什么叫无畏布施?比如拯救一个失去信心的人,可能要扯谎。这样的扯谎是善性,一个人到了灰尘心边缘,你告诉他:不要紧,站起来,有办法;不行的,我帮忙,一定给你做到。其实你也做不到,你只要把他救住,他就不灰心、不绝望了。实际上自己犯不犯戒?犯戒,这叫方便妄语,精神支持叫人家不要怕、活下去,动机上属无畏布施。
  永明寿禅师说,出家人必须具备三施,三施之内法施为先,尤其精神的布施。这一段说明他著作本书的动机是本着布施的观念做的。
  此八识心王性相分量,上至极圣下至凡夫,本末推穷悉皆具足,只于明昧得失似分。
  文章一气呵成,为了讲书方便,暂时在此切一段落。
  他说明八识心体的作用。唯识宗把心的体分成八个部分作说明,因而叫八识。八识是一心的现象,又叫八识心王,并不是说八识以外,还有一个当皇帝的心王在那里,八识就是心王,整个心的作用。
  “性相分量”,性相是佛学的两大宗。“性宗”就是般若宗,般若宗讲性、形而上之体,一般又称空宗。象《金刚经》、《心经》,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四大皆空等等。“相宗”讲唯识法相,又称唯识宗,先由宇宙形而下的现象、事物了解起,透过现象达到性,所以叫相宗。一般认为相宗属有。所以有“谈空说有”之说,严格来讲,二者只是教育路线、表达的方法不同,根本则是一样的。这是关于性相两宗名词的解释,过去讲过,但何以再加说明提起大家注意呢?唯识宗很少谈到性,因为八识心王(相)透彻了,自然了解性。
  唯识宗的翻译到中国,有“三性”的名词,一般研究佛学的,一看到唯识宗的三性之性,当成般若本体,那就错了。中国文字词汇少,喜欢简略,一字多方借用。例如中国文化的“天”字,研究上古文化有数个作用、意义。形而上的宇宙,看得到的天体叫天;很神秘的上帝或佛也叫天;有时“天”还代表了心理作用,有时也代表原则。这个文字搞不清楚,随便念一本书就搞错了!“性”字也一样,现代年轻人讲性欲问题用这个性;本体问题用这个性;般若、唯识也用这个性。唯识叫“三无性”,也叫“三自性”,大家搞得莫名其妙,把唯识宗的“三自性”与般若中的“自性”都混淆一起。唯识宗的三自性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名词稍后解释。

  第二十一章  天水潺潺谁解饮
  上次介绍到唯识宗的三性,有很多人搞错了,以为唯识宗的三自性、三无性教义,与般若宗或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的性有冲突,当然,对佛学深入一点的不会搞错,一般研究佛学则容易弄错,道理何在?
  法相宗唯识所讲的三自性,是指一般形而下万有的性质,是刹那变化无常的,因此万有一切现象不能永恒存在,没有自性所以叫无自性,只有一个都属于阿赖耶识会变的缘起,并不是说与佛法基本形而上本体这个性空的自性观念两样,这一点希望大家注意!
  “此八识心王性相分量”,性相分量四个字是古文,由此看出古文与白话文写作不同之处。以现在的观念必须分开解释,其中性相有般若形而上的性空以及唯识、法相的道理;分是四分:相分、见分、证分、自证分;量是三量:现量、比量、非量。性相二字是年轻同学读古文感到麻烦的地方,不过我们走文学教育出身的,觉得这么写反而简洁明了,每个名词不但记在脑子里,还记到肠子里“入脏”了,一辈子忘不掉。
  凡圣之间
  永明寿禅师说关于性相分量的道理,“上至极圣下至凡夫”,在上已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