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镜录 略讲-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要遍知法界万法缘起,是诸识熏习等等道理,要确实去了解,不要犯大毛病,学问是学问,行为是行为,对佛学所懂的道理与身心修养配不起来,那学问等于白费,做个学者,教教书、讲讲理论还可以,我们不希望做成这样,学问要能够用的。

  诸佛遍送醒眼乐
  如处大暗之中,一无所见。是以实相遍一切法,一切法即实相,未曾有一法而出于法性,若不遍知一切法,则何由深达实相,故云亦不知实相。
  一肚子学问有什么用?等于在黑暗的房间,什么都看不见。
  这就是学佛。大家喜欢讲明心见性,假使我们问,学佛修证、悟了道的、明心见性的人如何呢?能够遍知一切法。你说我只是明心,其它不知道,那你拿经典来对对看,算不算明心?可以说一点明心悟道、一点空性都不是,那都是意识所造的境界。真的有所悟,要遍知一切法。不能遍知一切法,“何由深达实相”?哪里能说是悟道?这是这个,那是那个,什么这个、那个?这就是实相,实相就是智慧之体,你见不到。“故云亦不知实相”,所以说,也不知道实相为何。实相即般若的实相,拿现代话说,就是智慧的体、形而上的道,也就是我们拼命想修道的“道”,那个东西叫实相。实相是佛学名词,实相无相。
  多闻无智慧者,况如大明中有灯而无目,虽有多闻记持名相,而无自证真智,圆解不发,唯堕无明。大信不成,空成邪见。
  他说学问好,没有真智慧,这其中有层次的。多闻是知识,包括佛学的经典;智慧不是知识。等于讲儒家时我提一个口号:学问不是知识。书读得好、文章写得好只是学识高;学问是做人做事的真修养。换言之,引用到佛学也是一样,多闻是知识;智慧是道,天生自然的境界。
  多闻没有智慧,等于光明中有灯没有眼睛。学识渊博,“记持名相”,一问佛学名词行得很,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八识:前五识加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二无我:人无我、法无我,答得都很对,但记持的只是名相。“而无自证真智”,自己没有证到那个境界,真智慧没有来。刚才讲悟了道能遍知一切法,为什么你不能遍知一切法呢?因为没有自证的真智,所以“圆解不发”,圆融无碍的见解发不起来。因此,懂唯识不懂般若、中观;懂了中观又不懂唯识,懂了佛学又不懂世间的学问,懂了世间的学问又不懂佛学,不能圆融贯通。什么原因呢?因为你没有“自证真智”。本篇开始即言三量四分,“自证分”要自己证到,由自证真智慧,后圆通见解才能发起。“圆解不发”,因此“唯堕无明”,堕在愚痴当中。
  “大信不成,空成邪见。”对一切信仰乱信、迷信。广义地解释,迷信为何?譬如算命的问我有没有算命这个道理?没有,一切唯心,命由人转。如果命断定你会发财,躺在床上睡个三年五年,看你发不发财?可见还是要人为地努力。然而有些人不相信算命,斥为迷信,我说你胡扯,算命看相在中国也有三千年的历史,据我所知,中国历史上的名人,第一流的头脑、第一流学问的人都还喜欢这一套,包括皇帝,你以为他笨啊!他接触的人也多得很,为什么还信这一套,去做专门研究?而且迷进去都是第一流的头脑,还不是差的。可见得算命即使是骗术,骗也有学问,你既然不懂,随便说迷信,你才迷信呢!不懂乱下批评、不知道而只相信自己的意志就是迷信。如果研究了再批评,那不是迷信,是正信。学佛还不只是正信,要大信,要自己证到才不是迷信。大信硬要自己求证过。
  所以,他说这般人学佛没有自证智,全是宗教情绪上的信仰,不是智慧上的大信,因此,大信不成,所有见解都成邪见。
  如大明中虽有日月灯光,无眼何由睹见。虽闻如来宝藏,一生传唱,听受无疲,己眼不开,但数他宝,智眼不发,焉辩教宗。
  没有真正选择佛法的眼睛,何由修成?

  第十九章  天意但随凡心转
  是以未知心佛之宝,甘处尘劳。才闻性觉之宗,便登圣地。
  一般人不知心即是佛,自性本心就是佛,自他不二。“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时间是相对的,只在一念之间。三千大千世界,自己与他方国土都是一体的。天地同根,万物一体,不隔于毫端。不知这个宝贝,而甘处尘劳,愿意在黑尘中劳碌终生。假定有人一念回过来,晓得自性就是佛,当下证到了,立刻由凡夫变成圣人。
  如《贤劫定意经》云:喜王菩萨宴坐七日。过七日已,诣佛启请:‘行何三昧能悉通达八万四千诸度法门?’
  喜王菩萨,真正证了禅定功夫的人,一定是法喜充满,无比快乐。慈悲喜舍,是菩萨面孔上的招牌。假如一副讨债面孔的样子,一定与道毫不相干。什么叫宴坐?不依身(三脉七轮还是在依身),不依心,不依也不依(即连空的境界也空掉),是名宴坐,亦称不依不住三昧。反过来说,依住说是三昧,就看你有没有裁法的正觉之智,空的也对,有也不错,看你能不能。喜王问佛:修行哪一种方法,能够了解八万四千一切方法来度人超出尘劳痛苦?
  佛告喜王:有三昧门,名了诸法本。菩萨行时,便能通达诸度法门。诸度法门者,诸佛有三百五十功德,一一德各修六度为因。
  这里说,任何法门当中,有三百五十功德,成就至善的善果叫功德。所作所为,包括一切心理行为,平日做人做事的每一行为都要具备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我们学佛的人比普通人更要注重道德修养。帮助一个人,甚至骂一个人,出发点包涵了六度功德才可以。即心理行为随时随地,乃至梦中丧失了这个心行,已经违反学佛的基础了。这有多么严重,千万注意,不是打坐几天几夜就是宴坐。
  心理行为没有转变,是靠不住的。现在佛告诉我们了,每件所作所为,心理所起的,要具备六度之因;因还不是果,这个因发生善行,变成果了,才是一件功德。大家努力。

  一念天地悬隔
  释曰:诸法本者,即众生心。若随善心,成六度门;若随恶心,作三涂道。当乐土而为苦境,皆是心成;处地狱而变天堂,悉由心转。
  什么是一切法之本?就是众生心,包括我们现在的心理行为,做人的思想心念。假使我们每个念头动的都是善心,当时就可能成就六度法门。假如我们念念习惯动恶心,马上堕落三恶道。人家对不起我们,就非杀了他不可,本身已经堕入地狱道心行中去了。
  本来人生无所谓乐苦,皆由心变。本来在幸福中,因自己观念的问题而成痛苦的环境,这是自己心理造成的。假使一个人在地狱中,心理一转变,可以使地狱变成天堂,也是唯心所造。这里极力说明唯心的作用有这样大。
  或即刹那成佛,或即永劫沈沦,只在最初一念之力。故云‘法无定相,但随人心。如天意树,随天意转。’
  不是阎王,也不是上帝使你如此,是自己形成这一股力量、业力。
  佛法讲心的行法没有固定,一念之间可把地狱变成天堂,也可把幸福变成苦境,都在自己,一切唯心。据说色界天也有树,但可随天人的意而变,其实,人心就是天意树的根本。
  可谓变通立验,因果现前。不动丝毫,遍穷法界。如牖隙之内,观无际之空;似径尺镜中,见千里之影。有斯奇特,昧者不知。如见金为蛇,误执宝成砾。
  每天要反省自己。每天所遭遇的,都成前因后果的关系,是绝对科学性,不二的法则。
  心的作用有这样大,遍穷法界。我们的智慧如井蛙观天那么有限。我们本体心性的伟大,比宇宙还要伟大,《楞严经》也再三提到这个道理。而我们没有智慧,把这个身体当成自己,是非常渺小,非常可怜的。更愚蠢的是,在那里打坐,只管到身体里头,小之又小,可怜到极点。
  故密严经偈云:譬如殊胜宝,野人所轻贱。若用饰冕旒,则为王顶戴。如是赖耶识,是清净佛性。凡位恒杂染,佛果常保持。如美玉在水,苔衣所缠覆。赖耶处生死,习气萦不现。
  心识正题来了,刚才讲到心之体的伟大。在哲学思想中,心物一元已经很不得了了,但在佛法看来,心物一元不过是百千万法中的一法而已,又算什么?心体的功能,神而通之,超过物理、精神两方面的力量,不知还要大多少。因为人类知识所不能到达,所以拿心物一元来比方,已经很伟大了。
  这个心如此伟大,因为难以分别,所以弥勒菩萨把它分成八个部分。最后一部分称阿赖耶识,其实是心根之根。这阿赖耶识包括了心与物的作用,大家看玄奘法师的《八识规矩颂》就知道,不必再作介绍。

  真正的三藏
  阿赖耶识具有三藏(能藏、所藏、执藏)的意义。物理世界、精神世界的功能,都从这个体里头发出来,发出来以后变成万有一切现象,万有一切现象是它的所藏。它含藏有那么大的功能。但它造成了物理世界、精神世界一切万有以后,坚执而长久存在着,就是执藏。比如这个世界几千年、几万年还是存在,当然还是在变动,看起来永远存在,这是它的执藏功能。
  我们的肉体也是阿赖耶识所变现的一部分,所以说四大肉体是假的,不要管,这是小乘说法。依大乘说法,这个肉体四大也是这个心,也是心的一环,等于是物理世界。我们的心理、智慧,则是精神世界。在未死亡前,阿赖耶识还没分散前,还是这个生命,能藏、执藏、所藏都在这儿,自己会抓得牢牢的。
  我们打坐,妄想不能断,阿赖耶识种子执藏的力量非常大。但是这个执持力量是空的呀!比如特技表演,把空碗转动,转得非常快时,碗掉不下来。这是运转得太快了,这个力量就变成吸力,象地心引力一样。由此可知,妄念为何断不了,身心动得太快,在那里耍特技,所以妄念断不了。
  “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的这个念,就具备了能、所、执藏。《八识规矩颂》云“浩浩三藏不可穷”,三藏研究不完,自己观察自己都观察不完。“渊深七浪境为风”,阿赖耶识象深海一样,心性是深而无底的。“受薰持种根身器”,它保持过去、现在种子,善、恶、无记种子,连未来的种子也包括在内。所以有人能知过去,也能知未来。
  “去后来先做主翁”,人死后身体未完全冷却以前,第八识还没完全走掉。换句话说,生命的余力没完,这时你的脑神经已死亡了,阿赖耶识还有怨恨,很难过。所以一定要等到完全冷却了再搬动。投胎进,阿赖耶识功能先到。

  擒贼先擒王
  以阿赖耶识来看,前面七个识都成外境。就是我们现在的意识、思想,都是它的外层作用。我们打坐起来,都在那里玩第六意识的表层,认为在做功夫。真正的佛法做功夫从根本上来,从阿赖耶识下手。我们身心两方面,不过是第八识的一部分。
  有同学来讲:“比量、非量都是现量。”对的。拿现量境来说,十方三世一切众生、诸佛,不管是非量还是现量,阿赖耶识冒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