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镜录 略讲-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尘沙劫”这个词,翻得很好。要尘沙劫来修行,生生世世做好人、起好心、动好念、做好事。不是只这一生,不是昨天做了好人,今天做一下坏事没关系。念念是好念,修行才能成佛。
  此以不了无明十二有支本是法身智慧。厌而以空观,折伏现行烦恼,忻别净门。
  为什么权教里,佛经上说,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修行成佛呢?诸位研究佛学,要认清楚佛法讲修持的目标,在此已经归纳性地说明很清楚,所以要特别注意。第二种修行的方向应该是对了,但是有一个毛病,“不了无明十二有支本是法身智慧。”
  十二因缘,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平常研究十二因缘,应该写成圈圈,怎么写呢?如果学过阴阳五行,把十二地支配起来写。无明是亥,行是子,识是丑……如此配合起来研究。因为无明是一塌糊涂,阴极。又阴中已经生阳,非动不可,所以行就来了。以此类推,这又是一个研究专题。
  有时候打坐,腿容易发麻,老实讲,是你那个心姑息自己身体,爱得很哪!真要你命的进修,就坐得住了,当然那是强迫的,可是虽然是强迫,你却可以做到。所以我们愈静的时候,愈动。无明极了,阴极了,就行动了。十二因缘一般的认识是这样了。但是真正能进一步认识十二因缘,以“有”来讲(“老”、“死”先不要谈),才知道它本来就是“法身智慧”。
  不明此理的人“厌而以空观,折伏现行烦恼”,以为十二因缘的轮转都是生灭法,靠不住,因此尽量地、慢慢地,在行为上折磨,把自己修持,把十二因缘每一个行,都解脱了,变成清净的空观,使现行的烦恼不起,“忻别净门”,向往另一种清净的生命境界。比如人在世间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能够当下做好事,心中一点都没有烦恼,行一切善行,这就是心中的净土,心境界的净土。心境界的净土修好了以后,东方有琉璃世界净土,西方有阿弥陀佛世界净土,只有我们娑婆世界最脏了,所以要脱离这里。因为唯心净土的关系,两个互相交感,自然就往生净土。
  永明寿禅师说这是权教的说法,还不是实在的。佛学上有个名词,“开权显实”,只有《法华经》这一部经打开了权教的大门,把权教临时搭的房子都拆掉,最后告诉我们,真实的佛法在哪里。现在是说明权教第二种修法。
  “厌而以空观,折伏现行烦恼,忻别净门。”因为他的动机是出于怕烦恼,因而把现行烦恼折服了,转化了,第一项把念头空了,与在行中不起烦恼,也就是在十二因缘一样的轮转中不动心的第二项的这个空,两样喔!后面的境界要大的多了。这须用心再研究,不多讨论。
  三从凡十信初心创证随缘运用所成果者,即《华严经》是也。
  第三种成佛道路,非常推崇《华严经》的境界,是大乘菩萨行。换句话说,也是引发后世唯识法相的修持学理。从凡夫开始起修,经过菩萨十住、十信、十行、十回向到十地等等。由初发心开创、证道、随缘运用,以至成就果位。
  比如“万事随缘过”,具大小乘二解。大乘菩萨的“万事随缘过”,不是不了了之,“过”不是过去的“过”,而在随缘过当中修功德,修善行,乃至一念,说一句话,一行、一个思想,如实为善去恶。不但是积极地在去恶,而且积极地在行善、利他。是这样地“随缘运用”自在。这是《华严经》的境界。
  《华严经》有两句话“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大家在文学上都运用得很熟。谈到行上就用不到了。当一个你不愿看的人,那就变成了:一看一烦恼,一理一麻烦。就会有这样的感觉。所以这个时候,大家学大乘菩萨道就要反省,检查自己的心地,不要把这话看容易了。
  依《华严经》的境界来说,好的是佛法,坏的也是佛法,光明面是、黑暗面也是,善的菩萨面是,那凶恶的夜叉面也是;这是蛮困难的,由此看出《华严经》的伟大。《华严经》没有分世法、出世法,出世法就在世法中,世法本也没有离开出世法。
  世界上许多文化、宗教、哲学差不多看世界都是悲惨的,看人生是悲哀的。佛教也离不开这样。但是佛教真到华严境界就不是这样。《华严经》看这个世界,看这个人生是至善、至美、至真。无处不善、无一不善,所以这是《华严经》的伟大。以华严境界看人生、看宇宙万有,无一不净,不垢不净是纯净。这也点出来,真正的佛的胸襟、佛的境界、佛的成果是这样。

  道在方便中
  十信终心,即以方便三昧,达无明十二有支成理智大悲,即具文殊、普贤体用法界法门。
  所以说由“十信位”至最后成佛,处处都有方便方法,依《华严经》的境界是什么方便方法?为他好或为我好?重点在先为他好,给人方便,后谈到为我好。由此整个过程在通达十二因缘,贯穿宇宙人生的一切变化,成就了理智的大悲心。理是体、智是用,体用成就而起大慈大悲之心,就是所谓等妙二觉的境界。
  普贤菩萨、文殊菩萨代表等觉、妙觉的境界。请注意,这一段是讲“方便三昧”的运用。方便三昧成就了,便能成就佛果。学佛法的人,如果修持或做人处事不懂得方法,不懂方便,总是拿一个模子来印天下人,那就是笑话,根本连佛法都没有入门。
  佛法处处方便,所以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千手千眼,即代表方便法门。他(她)的手、眼特别多,看法、方法也就特别多,所以方便很重要。
  普通我们讲六度波罗蜜,严格说来应是十度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等波罗蜜。
  第七个就是方便波罗蜜。比如大家念佛没有得效果,那是因为心力没有形成。大家明白心物一元,心能造物。念头能不能造得出来?比如心里想有只鸟儿在飞,等你心理定力到达了,就会有印象出来,称作力波罗蜜。所以力波罗蜜最难了。又比如我们大家练武功、练拳的人,为什么练久会有功夫呢?实际上是心理造成的,就是力波罗蜜的道理,最后就是大智的成就,智波罗蜜。所以方便波罗蜜三昧有这样重要。
  又如化佛所施因果教行,定经三僧祇中。所有功德总是修生,百劫修相好业。
  佛在说《华严经》时,尤其说菩萨戒律如《梵网经》时,据说不在人间说,超越了人间,在宇宙之顶,色界的中层说法,呈现卢舍那佛的境界。依据佛教一般说法,釋迦牟尼佛是化身佛,卢舍那佛是报身佛,毗卢遮那佛是法身佛。
  真正的佛身,是由父母所生的肉身经由修行,转化成殊胜的报身,那就是报身成就。《华严经》说一切佛,皆是毗卢遮那佛的化身。一切众生也是毗卢遮那佛的化身。我们也是化佛之一,不过现在忘记了回家的道路。
  又如“化佛所施因果教行”,从开始发心学佛,一直到成果,“定经三僧祇中”,必须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持。所有功德之圆满,皆从修行来。从心地,处处念念为善,孜孜为道。“所有功德总是修生,百劫修相好业”,一切为了开拓生命,完成生命的庄严。
  (编案:佛之三身,各种经论开演多途。小乘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五品之功德为法身,以王宫所生相好之行为报身,以化弥猴鹿等为化身。若就大乘来说,则天台宗有法、报、应,法相宗有自性、受用、变化三身之说等等,分别详见各种经论。)
  燃灯得光明,不杀得长寿。布施得资财。忍辱得端正。
  点灯,转生的地方不会常处在黑暗中,有些众生还非在黑暗中过呢!这都是果报。供灯,不是一定供养佛,燃灯给众生,给世界上光明,他生来世果报永远有光明。
  多灾多难,一生在病痛中,是多生累劫杀业多。吃荤的人一定带杀业的,不杀就得长寿,少病痛,此生健康。此生多病痛,那是前生因果带来,当然有方法去医治,但要明白这是业报。这一生很穷,因为多生累劫不肯布施。能够忍辱,他生来世相貌自然端正。这皆是果报。

  第十三章  弹指圆成八万门
  一一因果属对,相似具足,仍对治种种法门,始得见性成佛。
  我们这一生所遭遇的,举凡生理、心理、环境、家庭、社会、国家、天下等等都有其因果关系,形成我们现在的报应。
  这些因果都有“属对”,也就是有它的来由,我经常体会到的很多例子,有些年青朋友说笑:“这人那么内向,当是前生给仇人杀了,今生再投胎,看到什么都怕得那个样子。”虽是笑话,但何尝没有前因?没有后果?所以因、果之间,有相对配属的关系。
  我们现有的佛教经典是古人翻译的,表达的方式也是古代的。要把它变作现代的方式,依我个人的构想,现代的青年应该朝这一方面努力,由心理学到各种的科学配合起来,整合为一个非常高深的心理行为的科学。当然,其中尤其要寻找出心理、生理、医理及佛法修证之间的关系来。
  现在言归正传。修行人要经常体会自己的行为,有时心里头一念动错了,很快,事情马上就会摆脸色给你看。只是我们在做人做事上,没有在这方面自我观察,所以往往怨天尤人,“怎么我会遭遇到这种事呢?”真要好好观察自己,以后就绝不会骂人。清醒,就会发现自己真有过错。“相似具足”,在我们修行的时候,好像做了善行,不是彻底的,是相似的善行,但是能够做到相似的善行,并且时时警觉自己的心性,一有不对的起心动念,马上用佛法种种对治法门来修正。这样修行不息,行为的善真正圆满了,才能够真正地明心见性。

  慈悲与解脱华严
  不是说你把一念空了,坐在那里,然后飘飘然:“哎呀!四面八方都是空,我两脚踩在虚空中。哈!悟了。”不是的,那是非常初步。但是,要真正起修,也必须要先有那个境界。归纳起来,这三节说明了:小乘境界的那个求空是不对的。
  事实上,这三节是连起来的。一个真正学佛修行的人,先要求到“亡言绝行”,这一点境界证到了,即所谓初悟。这三节等于禅宗的三关;所讲的“亡言绝行”,见一点空,是初关;起方便之行,是重关;最后圆满成佛,破末后牢关。所以禅宗讲“悟后起修”,也就是说,达到了“亡言绝行”的境界,这个时候正好开始修行。
  谈到禅宗,马祖有一个公案,现在顺便给大家讲进。你们年轻人现在喜欢搞禅,“馋”得很。有一天晚上,马祖带领了三位大弟子:西堂、百丈、南泉,一齐赏月,马祖指着月亮要他们说说看,西堂就讲:“正好供养。”百丈说:“正好修行。”南泉却拂袖而去,话都不讲。
  马祖就笑了,讲禅就归到百丈,讲修行归到西堂,“正好供养”的这位就是修行。南泉的佛袖而去是解脱。解脱是对,不是说他不对。各有所偏,不全。
  (编案:《指月录》原文为:‘一夕,西堂、百丈、南泉随侍玩月次,师(即马祖)问:“正恁么时如何?”堂曰:‘正好供养。’丈曰:‘正好修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