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镜录 略讲-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中国文化儒家曾子的《大学》讲“慎独”,单独一个人要小心谨慎,连念头都不敢随便,乃至曾子引用“十目所视,十手所指”,有这样严重,所谓“戒慎恐惧”也是同样的道理。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讲心的力量,成了因果有这样厉害。从现代科学的层面来说,如果这个理论成立,并且能够证明心力之强,那么,把心力用到善业上,或用到其它方面,它有无比的功能。
  所以,看佛经看到生灭法、如梦如幻,马上把它们打入空的观念是错误的。生灭法,如梦如幻。将来或可证明心的功能有无比强大的力量,甚至超越宇宙的力量。今后人类的文化会慢慢向这个方向去摸索,其实,现在已经在开始探索了。

  唯心缘起
  这是《宗镜录》引用佛经的话。接着又续引《华手经》的偈子:
  又偈云:是心不在缘,亦不离众缘,非有亦非无,而能起大果。
  心在在缘,什么缘?老子有句名言讲的很对:“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一个人没有看到过那个东西,没有习惯,心里不会乱。物质文明愈发达,人类的欲望愈高。换句话说,物质文明愈发达,犯罪的行为愈复杂,犯罪的因果也越来越错综复杂,这是当然的,因为是外缘所引起的。老子这种思想说明外缘的可怕,儒家、道家都一样,曾子也知道外缘的可怕,所以有“慎独”的说法。
  我们的心本来是依外境而引起,譬如我们当年晚看书是点一盏青油洒,后来用洋油为已经相当奢华了,现在离开电灯不能过活了。当年出门走路、坐牛车也很好,拿把草扇扇凉,凉风习习,无比的舒服,现在好像离开冷气不能生活。这些心理状况的变化,都是外缘所引起的。但是,当外缘引起这心的功能,它的作用并不在上缘的上面,而是内在的、唯心的,所以说“是心不在缘,亦不离众缘。”
  简单地说,外境可以影响心理,心理也可以造成外境,心理因缘很难说一定属于哪一方面。所以此心与因缘的关系不能说没有,是有。当你被外缘一引,它是起作用,不是空的,是有。当这个缘过了,好像没有,实际上还是有。譬如做一件事做过就忘了,尤其年纪大的人,几十前做过的事自己想不起来,没有了?不会的。我告诉你,到了什么时候想起来?快死的时候。为什么?因为心理的反应有一个特殊的作用,几十年前的事象放电影一样,很快回转来,都会再想起来。

  非有亦非无,而能起大果。
  心的变形
  《显扬论》颂云:由彼心果故,生已自然灭,后变异可得,念念灭应知。
  心理的状况,一生一灭一生一灭地跳动,这是心的功能所显出来的成果,即所谓过去生种子识所带来心的果,后天的教育只能稍稍影响它一点,很难有大的变化。“心果”,只管这个阶段,“生已”,便自然灭去了。生出来又变灭,灭去并不是没有,那个功能、那个影响还是在,当然现代科学还很难证明。
  有一点大家要小心,虽然现在科学知识进步到这个程度,有许多足以被我们证明是不错的,但如果认为科学是定论,常常会闹笑话。所以大家研究佛学著作,尽量少引用科学,非常重要,因为一引用科学,很可能三年以后,定理整个被推翻,你那篇论文因引用错误而整个失去价值。
  如拿光学来说明,譬如人在这里,两个钟头以后离开,在七小时以内照相,每个座位都可以照出每个人的影子。也就是说,生灭早过去了,人也早离开了,那个影像的功能都还在。现在科学只能到这个程度。如果拿哲学、佛学道理讲,这个影像不只七天,一直还在,但存在的是影像,影像则随时间而不停在变异,早已不是你原来的那个形态,由你原来那个功能发出来的形态,变异、变去了,变去了不是没有,而是变另一个形态,所以说“后变异可得”。
  所以,尽管我们随便一个思想、行为生灭马上过去了,它的后果的功能依然存在。在念念的生灭上,我们应该知道这个道理,思想、起心动念要特别注意关照自己,非常可怕的。我们常常在现实生活看到,一个人动了杀机想害人杀人,立刻气色就变了,如果当时把血抽出来验,血液变蓝,有毒。当然太高兴,血液的糖份就特别多,也是有问题,过份的都不对。所以心性修养与生理的关系有这样复杂的关系。这些都是借用现代科学上、医学上一点点道理说明这个东西。现在再说《显扬论》。
  论曰:彼一切行是心果故,其性才生,离灭因缘,自然灭坏,又复后时变异可得,当知诸行皆刹那灭。
  这道理怎么说呢?我们一切行为,佛法说的“行”字,在五阴中是行阴,阴也有翻成五蕴皆空的蕴,不管是阴或蕴,都有念藏的意思。行是功能,永远在动,象地球物理一样,永远转动。等于大家静坐,想一下把心念静下来做不到,做不到也不要着急,因为心理与生理功能这个机器永远在动,要慢慢地沉静下来,这就叫工夫,所谓工夫是时间的累积。此外,我们心理的思想活动也是一咱行。
  前几天跟女同学讲笑话,我说:“你们女同学真是讨厌,手始终要动。”女孩子打电话,手喜欢摸电话线,再不然,一边讲话一边这里摸摸,那里动动的,不然无意地摸摸衣服、扯扯头发,象这些无意的动作就是行阴。当然不是天下女孩子都是这样,也有很庄重的。象这样习惯性,也不是一生的事,可以看出她前生的业力来的。有些同学没有这个动作,有些就特别厉害,叫她不要动了,讲着讲着又摸起来了,这个下意识的动作,就属于行阴,是前生心理习惯带来的果报,当然它是生灭的。

  无明缘行
  “其性才生,离灭因缘”,譬如动一个东西,摸一下,等一下就没有了,念头又跳动过去了。再举一个明显的道理,有人讲话喜欢摸衣服,有人喜欢抠鼻子,有人喜欢摸头发,每个人都有特殊的表演。有些人一讲话就抠,你问他怎么了?他抠大指头,问他为什么抠?他说没有啊!等于骂人骂惯了,问他为什么骂人?他又一声:“他妈的!我没有啊!”象这些地方,就是“离灭因缘”,他不知道自己当下言行是怎么回事。注意啊!这个行阴就是业果。
  所以业果在什么地方看出来?就在这些中间,只是自己不知道,它就是一股力量,促使你人生的形态自然会向这里走。譬如有人讲话、动作特别啰嗦,叫他简化一点,是是,然后又讲一大堆。叫他说结论,是是,就是结不了论,真是没办法。行阴、业力的果报,在这个地方就是始终转不过来。真正学佛修行是要注意这些地方,千万不要认为盘腿打坐念佛就叫修行。
  打起坐来念佛时很好,下坐以后,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好讨厌……阿弥陀佛……”象这样念佛,你念再多也没有用。没有把那个东西转过来就往生西方?往北方也去不了。你那个行阴没有改正方向,加强动力,就象要开车往西方,结果却向东方走,乃至于向下方走。向东方走还好,有个琉璃世界。
  真正的修行人要确实反省的是行阴,结果我们硬是转不过来。我经常笑自己,人家讲不对了,我眼睛一瞪:“你干什么的?”真对不起,习惯动辄训人,那个就来了,毛病大这是行阴的力量。所以“其性才生,离灭因缘”,看起来才生起,自然灭了,过去了、没有了。但是要注意后面一句:“自然灭坏,又复后时变异可得”,它是变异的,怎么说?比方我们刚才举的例子,有时习惯讲人不对了,头脑就烦起来了:“怎么那么讨厌,那么笨呢?”这也是行阴的毛病!对不起。
  “当知诸行皆刹那灭”。佛学中对刹那有两种说法,有说这么一弹指有二十个刹那,有说六十刹那,管它多少刹那,反正刹那是很快的。我们的心理作用刹那、刹那跳动,现在是刹那生灭、生灭,那个能够生灭的功能,就象流水一样永远在行,你看流水就知道行阴。一条河流前一个浪头早过去了,后一个浪头接上来,中间在生灭,可见它这股力量是一条河流,我们的心理状况也是这样。
  云何应知诸行是心果耶?颂曰:心熏习增上,定转变自在,影像生道理,及三种圣教。
  “云何应知诸行是心果耶?”我们晓得一切因果都是唯心,怎么样可以知道呢?刚才我表达得不好,但是我也只有这么大的本事,把行阴说明到这个程度。这个行阴为什么都是心的果呢?
  “颂曰”这是永明寿禅师摘录《显扬论》中的原文。他说我们讨论心的行阴、心的果,这其中与唯识有关。我们的心是熏习的增上。“心熏习增上”这句话讨论起来真要命,佛学最难懂的是“业”,业很难解释,翻成中文是孤卧孽子、冤孽的“孽”。善、恶、无记都是这个业,拿现在的术语讲是一种力量,无形的一条绳子,一个动力、功能。业也翻成“习气”,习气是中国文化的讲法,我们习惯性构成一个气,这个气当然不是呼吸的气,也不是空气的气。气是一股力量。比方刚才有些人许多无意的动作:抓抓头、摸摸鼻子,打电话摸电线、拿东西,这是习惯,习惯形成力量,很难把它转变过来。人有许多生来的习惯很难改变,有些同学说笑话,某某同学前世大概是女人,好多动作女性化,有些女同学前生是男人,好多动作男性化。这个笑话说明什么呢?业力、种子,过去带来的习惯甚难调伏。(这里所说的过去是讲前生,看不见的那一生。)
  “熏”,熏腊肉,熏鱼一样,香烟抽久了指头发黄,熏出来的。佛像前点香,熏久了变黑。菩萨不好做,做菩萨一脸都被熏黑。熏习这个名词有二个说明:慢慢熏变成了习惯,过去的种子熏习惯了变异成现在的行为,变中有异,与过去生不一样。讲过去世、现在世太难啦!我们小时候都喜欢研究自己,再不然嘛,找个对象来研究。小时候在一起都晓得他的习惯,长大了,有些大学毕业、有些当博士、乃至在社会有事业成就,他童年的习惯还在,因为他那个种子熏习变成现行。现行呢?变了一个样子还是那个习惯,现行变成未来的种子,这是熏习来的。
  还有另一种情况,是由于教育的环境。很多青年人到国外待久了回来,讲话“耶、耶!”我说:“耶个什么?是就是。”但他是有意的吗?他是无意的,习惯了,这也是熏习来的。外文搞好了,三言两语夹两句外文并不稀奇,讲惯了。
  所以,说种子熏现行,现行变种子。这个心的作用接受了外境,慢慢熏习要以增加。要什么时候转变呢?大家学佛打坐修定,只有真正得定的人才转得了这个习气,才能把这个熏习转了,定到最高处才得自在,象观自在菩萨一样,才可以自由自在。
  反而言之,普通人、不修道的人、不学佛的人,他已熏习的坏习惯,久了以后,凡夫也很自在,自在就任性,爱怎么样就怎么样,“你要我转变办不到,我习惯了。”就是这个样子,这是凡夫的自在。你说:“你改一改好不好?”“好。”过一会儿一忘记,老毛病又犯了。菩萨自在,凡夫也自在,两种自在方向不同。凡夫变成定业,修道的人变成定的功德。其定一也,定的作用一样,一个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