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镜录 略讲-第1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微细的生灭起处,怎么来怎么去?什么原因起这个念头,自己不知道,所以“心心流注,念念现行”,每一个妄念串连起来像一股流水一样在转,像瀑布哗啦啦地冲击着,这是多生累劫带来的种子,这一生变成现行,你就自己搞不清状态,陷在其中不能自拔,却又常常误以为这一些状况是悟了道。
  我们拿天才儿童来讲,人都是妈妈生的,为什么有人会是天才呢?他过去生的种子带来,现在起现行。有些人生来就有多心病,因为前生爱念“多心经”而来投胎的,生来多疑。有些人生来就多病,有些人内向,有些人好动,都是这个道理。“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欲知来生世,今生做者是。”然后我们众生的人心就在这种“心心流注,念念现行”的情况下“如醉如痴,懵无知者”。
  “智灯既闇”,头脑里头一点都不灵光,顶多小灯泡一个,智慧的灯没有带来,心智不明。接着一句话一样严重,“定水全枯”,这一生没有修定,一点定力的功夫都没有。没有定力就常常见异思迁,自己心里没有主张,作不了主,永远只是跟着环境在转,没有办法。“未审何门能得清净”,这样的观念,这样的人生,这样的行为,修哪一种法门能得清净的境界?你说禅宗不学,学密宗,净土不学,学禅宗,换来换去都没有用,哪一宗都不宗。尤其现代人以为只要能得到一个无上法门来修,一学就会成就,那真是搞不清状况。

  自命超圣反落邪
  但学成现高茆之语,名标众圣之前;都无正念修行之门,迹陷群邪之后。
  “但学成现高茆之语,名标众圣之前。”这两句话永明寿禅师骂得更厉害了,他说只晓得学些现成古人的论著学问,高茆之语,住茅蓬的那些高士的警句大话捡到以后,自己就贡高我慢起来,觉得自己的学问修衣都在古人前辈之前,比圣人前辈都要好。“都无正念修行之门”,没有一念真修行的正念和用功的途径,看起来在修行,实际上他的行迹行为落在严重的群邪后面,“迹陷群邪之后”,也就是跟着邪门外道走。我们要有这个警觉。
  今普使知病识药,令得服行,净三毒之根,见一心之性。
  现在我不得已在这本书上把唯识与心地法门合起来讨论,为了佛法教育的普及,使众生能够了解自己的心病。这个心病怎样来治疗?“令能服行”,只有自己好好反省,将三毒贪瞋痴的根拔掉,便能明心见性而成佛。下面引出一些理由。

  真假之间
  且如马鸣龙树,皆是西天传佛心印祖师。马鸣制大乘起信论,广说阿赖耶等三细识、六粗相,一心真如生灭二门。
  这几句话把《大乘起信论》的要点标出来。马鸣菩萨比龙树菩萨早五百年,佛过世以后先是马鸣菩萨出世,留下了后来翻成中文的《大乘起信论》。他是印度的大文豪而出家的,出家以后,旧文学的诗作更好了,所以印度当时,只要是马鸣菩萨的诗词写出来就风靡全国,全国的人一读他的诗,不得了,太感动,有的人一下自然看空了,出家去了。后来皇帝召见他说:“你这样搞下去,全国的老百姓都当和尚去了,那国家怎么办?”后来两人订了契约,好嘛!那我不作诗了,我也不晓得我的诗影响力那么大。
  至于他著的《大乘起信论》,到了这两三百年来很怪,《楞严经》也好,《大乘起信论》也好,《圆觉经》也好,越是好地经典,后世的法师学者越说是伪经、假的。我经常说,不要说它是假的,就算它是假的,能假到这种程度,我宁可用这种假经。我有一位前辈,曾是政府要员,当年我在峨嵋山闭关,他没有事,一天到晚给和尚们擦香炉,他看看和尚的香炉没有擦,他就自己动手,看到人都是笑咪咪的。他一生最爱买字画,却专买假画,不买真的。比如真的唐伯虎的画他不要,送给他他都不要,但是他晓得这是唐伯虎的画。假的,好,他买了,又便宜。你看,假到这个程度同真的一样,何必一定买那个古董。
  出家有一句话,“诸行无常,皆因假立。”事物的存在起有都是假有,离假即真,假离了就真了。这个道理你们青年同学要弄懂,做人,一开始要学好人,做好人很难,要规规矩矩。有些同学说我要洒脱呀!我要自由,为什么要这样规矩呢?你慢慢要把生活规律起来,开始是假的,做假以后,做假要变成真的,习惯了便成为你的本色,道德是这样养成的,善行是这样修的。你说这一件小善,我不做,你做做看,你慢慢做久了以后,就变成大善了。小善都不做,你永远不会建立你的善心。有许多青年同学,小善我不做,只想我发了大财才来做。错了。我经常说,你发了大财,我等不及了。而且你这一辈子会不会发大财,那真不敢相信。虽然是小善,有能力做就做,那多好呢!所以行之难行,哪怕你做善事做假的我都赞成,开始是假立,做久了,便离了假,即假即真,这些道理希望年轻同学仔细体会。
  有不少人认为刚刚所说的几部经论是假经典,你怎么晓得?几千年的事情,就凭你的判断。这一班人由梁启超开始,现在有些法师们都这么讲。佛在《涅槃经》上说,什么魔王都拿我没办法,只有自己里面的人来破坏佛法,那没得办法。像《大乘起信论》现在一些学者认为是假的,尤其是日本人。外国人这么说,我们便跟着乱叫。我是极力推崇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的。

  阿赖耶识与生死轮回
  马鸣菩萨同龙树菩萨都是西天传佛心印慧命的祖师,《大乘起信论》的宗旨就在说明生命的来源阿赖耶识的道理。比如像一个人快要死的时候,这里还活动,有时已经进入昏沉半死状态,这时阿赖耶识一部分已经到别的地方去投胎了。阿赖耶识是“去后来先做主翁”。一个人死了以后,全身冷完了,最后某一处最后冷,是代表六道轮回阿赖耶识最后离开身。所以学佛的人,包括中国的《礼记》很重视父母死了以后不准马上搬动。不像现在,一断气立刻送冰冻库,然后把衣服一剥,一条鱼一样,丢在池子里,男女老幼都泡在那里,像菜场卖那个死的咸鱼一样,再来要出殡那天,把这个尸体捞起来,拼命地刷,刷猪那样地刷,刷完了,口红一打,粉一擦,一副蛮漂亮的样子,放在那里供人瞻仰。现在的青年同学们不懂,这在中国古礼上是绝对不可以的。
  老一辈人死了,三天不能动(有一种病,古人叫假死病),三天以后复活了,过了三天家里面的人才把他抬到大厅里来,准备入殓出殡,这是有道理的。以佛法来讲,人死以后,全身都冷完了,阿赖耶识才完全离开身体,换句话这个人才真正离开。人死时,意识先昏迷,前五识眼睛看不见了,耳朵听不到了,第七末那识便跟着阿赖耶识走。孔子的弟子曾子要死的时候,脚没得感觉了,他叫他的学生把他的脚放好。放好后,曾子说你把我的手摆好,因为手也没感觉了。都摆好了,曾子知道,你们都帮我弄好了,以后我再也不会有错误的时候了。这一辈子真正结束了。阿赖耶识最后去,投胎则先来。一个婴儿生出来,阿赖耶识在那儿,但第六意识没有成长。你懂了这个道理,生死之理自己可以了了,做功夫自己可以懂这个道理,生死之理可以了了,做功夫自己可以懂得做,哪里还需要传个法,传个什么法?
  “广说阿赖耶识等三细识六粗相”,即是在讲阿赖耶识一活动所现三种微细现象的形成,在这三种微细现象的形成中,现出能见的我相和所见的境界相、世界相,这是三细识的范围。至于六粗相,则是众生之我相在执著所见境所起的六种意识心理活动,这一些道理一一都与我们为什么会生死轮回有直接的关系。要了生死,你不研究这些阿赖耶识活动的体相用所起的我人身心作用,那是不保险的。这里面就要我们认得变与不变,也就是辨别清楚“一心真如生灭二门”。你要观照得到我们的心之不生不灭与它起生生灭灭种种现象的事理,不只在出售上弄透彻了,也要在自己身心上体察得明白。这是《大乘起信论》指导我们修行的宗旨。

  欲识其体  先辨其相
  龙树制《摩诃衍论》,引一百本大乘经,证说八识心王性相微细等义。云何末学不绍先贤,可谓绠短而不勾深泉,翅弱而弗能高逝。
  这一段我们不再逐一解说,整个大意还是在强调前面所说的唯识和般若的道理。永明寿禅师感叹后人不能追随前贤的引导,自误误人。
  又若不先论其事相之表,何以辩其体性之原。如世间法,未见其海,争识其波。未见其山,宁谙其土。
  大家在此又可以了解到永明寿禅师他的苦心了,他编写了这么一大部化学汇论的巨著,一再强调对于佛法法相的条理层次,修行人一定要弄清楚。因为这一些心性上所现的意识与生理作用的复杂变化,如果不能慎思明辨,那你很容易掉在其中一处,不能自拔,而还自以为达到什么成就的境界呢!必须将这些“事相之表”理清,才能“辨其体性之原”,可以探得心性本体的根源,这样来讲明心见性,比较保险,因为当时学佛修禅的人,大多犯了事相法理的无知,教没搞通,禅也误了!

  第四十二章  刹海繁兴孤零里
  接下来,所要讲的比较麻烦,它牵涉到“智辩”智慧的论辩这个严重的问题,也就是你修证佛法的见地是否彻底。以唯识的道理,比如四分法里的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来讲,相分包括了物理世界、精神世界的一切法,有物质可指的,或没有物质可指而只是一种概念、理念之名,这些都属于相分。比如我们说“悟道”,道是个什么东西?怎么悟法?有这样一个名词的概念,却不像物质世界如茶杯有一个具体的东西,如此一个“悟”的观念或“道”的道理,这已变成大家在思想领域里头非常确实的一件事物,这也属于相分。
  物理世界、精神世界从佛法来看,往往使人产生误解幻觉,这些误解幻觉都是属于名相部分的学问。它们是虚幻、暂时不实在的。可是其虚幻、暂时不实在的东西,当它似乎存在的那一刹那,你也不能认为它没有,它的确也能够影响我们的身心,起各种的变化。所以名相的作用,虽然是世俗的凡夫境界,但是我们要晓得三界以内,皆是名相所引起的业力现象,因此从佛法的见地去认识它,也是非常非常地重要。经上说诸佛菩萨的智慧神通之力不可思议,同样地,众生的业力也不可思议,转化了众生的业力,那就成佛了。换句话说,佛的神通智慧你悟不到,就变成众生不可思议的业力!这两个力几乎是同等的。这些是属名相之相分部分。
  再者,我们修禅人动辄想要明心见性,能够见名相空,还不算数;能够空中起妙有,还不算数;乃至于见即空即有、非空非有,见了中道理,这些都属于“见道分”。所谓明心见性的这个见,不是眼睛看见的见,而是心地上真实的体悟。更进一步说,这心地上的体悟也牵涉到生理的活动状况。见道分也属于见分,而见分并非究竟。见道在佛法上并非究竟的果,还只是在因位。逐渐地见道以后修道,这才向证分上求证道。
  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