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镜录 略讲-第1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死的,现在看到死了又生、生了又死,这只是个现象,不是根本。就好比电灯,开关打开了,灯就发亮,关起来就暗了。灯亮了叫生,灯暗了叫死,但并不是电不存在,这就叫分段生死。

  生死现象的粗细
  一般修道的人或是证到阿罗汉果位的人,例如声闻、缘学,他们彻底了了生死没有?不见得!他们了了分段生死而走入变易生死中。像中国所讲的神仙乃至能白是飞升的人,他们往往还在变易生死中,当然并非全体如此。他们能把分段生死的方式靠做功夫修持变化,本来六十多岁要死,他可以拉到好几百岁。其实好好反省自己,我们没有修道的凡夫也在变易生死。像婴儿满月时,已经不是生下来那一天的婴儿了,也刹那刹那在变易中。每个人每天生理都在新陈代谢,十八岁比十七岁老一点,十九岁又比十八岁时老了点。你们从年轻蹦蹦跳跳到现在大学毕业,起码都是二十几岁的人,如果到幻稚园,人家看到你们也是老头子、老太太,早就变易了。其实人生随时都在分段生死及变易生死中而不能了生死。因此我们对于自己微细生死的关键及了生死的微细道理,必须研究唯识学才能有基本的了解,了解了才可以修持。所以说研究了唯识才能“剖析根尘、微细生死”。

  劝人放下易  自己做到难
  “又焉得依龙树观门遗荡。如无差别,无可圆融。”再说,假如不了解“唯识有”,即一切法皆有的现象世界,光是念《金刚经》、《大般若经》,光讲空没有用,空不了。空宗是龙树法门,就是般若宗。般若宗是以空观的法门遣荡一切,把一切都丢掉,因此禅宗讲放下就是。大家也会讲放下就好了,其实哪里放得下。今天很冷,放下来就不冷了,不打喷嚏也不流鼻水。但是放不下的啦!这个肉体的障碍就是放不下!为什么大家明知一切皆空,先不讲学佛的道理,就世间法方面,儿子、孙子许多闲事放下就好了,劝人家的时候和大师一样讲得很好,但是自己却一点都放不下。这就是无法遣荡。换句话说,理上知道是空,为什么空不了呢?因为对你来说,现在的一切,身体也好,房子也好,通通是实有。这个“有”从哪里来呢?他说,你要是不从唯识学把它分析清楚,光是能把《金刚经》、《大般若经》倒背如流,还是无法彻底将根尘等一切清除。因为不懂唯识,往往在境界上将一些状况认为那是空。
  “如无差别,无可圆融”,般若讲毕竟空,唯识讲胜义有,两个完全对立。在本体上面,万法皆空,一起用则样样都有。空有之间搞不通它们的差异,也就“无可圆融”,无法融会贯通它们。
  “若不先胗候察其病原,何以依方施其妙药。”这句话很清楚,就是说如果生病了,若不先望、闻、问、切,仔细观察、诊断生病的原因,那么如何开处方来对症下药呢?学佛修道,法门那么多,也要先了解自己的缺点或心理毛病的所在,才好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来加以对治。

  第四十章  吉乐一事无
  说明了唯识和般若必须合参的道理后,永明寿禅师又以维摩居士示疾的公案进一步分析。
  只如净名居士位临等觉,尚有原品无明实因疾未尽,现受后有生死实果疾犹存。如《净名疏》问:实报无障碍土,何得犹有烦恼四分之因疾。答:开菩萨自体法界缘集,即有四分。
  维摩居士是金粟如来乘愿来为释迦佛护法,本是妙觉之佛,却在现在佛的法运中示现、权作等觉菩萨。等觉就是已经与彻底觉悟、觉行圆满的妙觉之佛相等,但又有极些微的差别,虽有极些微的差别,而事实上也可说与佛相等了。这里是说已经达到等觉的维摩居士还有一点极微细在因位的无明未消,因此仍有疾病的果相呈现出来。这里面包含的佛理实在是太深微了,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讲得清的。
  “如《净名疏》问”,“疏”是现代文章所谓的“注解”。疏就是把它清理,等于我们那个梳头发的梳子。头发乱了把它一条一条梳清楚。古制的经文把它用文字的科学条理、系统地整理出来的著作就称为“疏”。“如净名疏问”,这是智者大师在《净名经》注解中的句。
  “实报无障碍土,何得犹有烦恼四分之因疾”,我们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有没有这个世界?有!距离我们很远很远。反过来说,阿弥陀佛讲经也会告诉他们国土的人,要好好修呀!假如不好好修,将来会像东方裟婆世界的人一样,连刮风下雨都麻烦痛苦得不得了!那些菩萨们听了之后,也想,哦!在距东方十万亿佛土那么远、那么远有个地方叫做娑婆世界。这个叫实报的国土。但是佛的国土是“实报无障碍土”,是由于已经证悟了空理而显现的没有障碍的国度。由净土宗的经文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国土的由来,也与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有关,而且这四十八大愿还是归纳性的,如果仔细地演绎开来,那可说是天罗地网一般含盖了巨细靡遗的众生品类,能化度不同根性的有情。这是在修行初发心的时候这么诚恳,假使我成佛了,与我在一起的人都没有生老病死苦等等,这就叫愿力。就像一个作生意的人,发誓说如果我发财了,我要盖三十层楼的洋房,每个朋友都有两个房间且不需要付水电费,还提供饮食。阿弥陀佛发了个愿,盖了个极乐世界,而且还盖得那么好。到了那里想穿衣服,衣服就马上到了身上,手都不要伸。想到吃的,食物就到了胃,嘴巴连张开都不用,而且一切还不止于此。
  这样的世界我们看起来像神话,然而并不是神话。假使有一个有力量的人,要造一个优质的生活环境,凡是跟我认识的人,都到我那里住,生活都不要愁,你们爱打坐就打坐,爱打滚的就打滚,反正都叫打嘛!你怎么打都可以。只要这人有心有力量是可以做到的。阿弥陀佛建构极乐世界,他的愿当然不是一次发的,他的愿力越发越大,最后能集其大成。杜甫,唐朝那个穷得一遢糊涂的诗人,他却发了一个很有名的愿:“愿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说到发愿,你也发愿,我也发愿,我们的愿怎么完不成呢?愿要配上行啊!千万不要以为在佛前面跪一下、拜一下,我发愿了!这拜一下,一切众生都得好处。你自己都没有得,哪有这样大的本事。这不是愿吗?这是愿,你个人先培养你自己心理的善念,这是慈悲的开始,既然是慈悲的开始,愿力就要去实践,实践圆满了那个果位便成就了。像阿弥陀佛成就了极乐世界,像世界上有些人立志,我要做一番事业,却说我不是愿力啦,我不过是做工程发财而已。这不算是愿力吗?这就是愿力,你一个工程庇荫多少人啊!六百人,你这个愿力蛮大的。六百人,一个人八佰块钱一个月,回去包括老婆儿女的生活,起码养了四口,这样算起来,起码有二、三千人靠你吃饭。你垮了,这几千人就麻烦了!虽然这非大愿,也是愿。
  如果我们打起坐来观想一下,我要供养佛,这样修是蛮好的,但是那么大的一个西瓜观想来供养,不花一个本钱嘛!然后结个手印,这就是花,这就是果,这就是茶。这样念了半天,如果是真买东西来供,前面香蕉、苹果供的还是我自己吃掉。愿若只是这样,就有问题。愿要以真实的行为去利益人,哪怕小善,今天能够帮忙人家一句话,某件事情,给人家一点利益,这个人流鼻涕,你给他一点点药,使他不流了,这就是小行的一种,很重要。所以愿要行,修行修行,要修就要行。大家发发愿就成道了,这是什么?根本的贪心。一般人以为自己在学佛,其实贪得厉害。一进门磕三个头,烧一支香,还不到一分钱,然后盘一个腿就想证菩提,那个菩提三分钱都不值。像这样占尽天下便宜的事情是不会成道的。所以大家对这个行为的行要特别注意。
  所以不管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或维摩居士在上方国度成佛,都是真修行来的,都是诸佛菩萨多生累劫修行下来的实报所成。我们的业报身也一种实报,只是障碍太多,不是实报无障碍。这个身体,你们诸位是妈妈生的,我也是妈妈生的,这都一样;个个都相等,但为什么有人生得高,有人生得矮,有人长得胖,有人长得瘦,有些人生下来病了一辈子,有些人生得健康,这是每一个人的实报不同。这些问题分不清楚,唯识学就白学了。为什么有些人那么聪明,读起书来过目不忘,有些人拿起书来就睡着了,这是唯识所现的业报。有些人的业报就是智慧暗钝,记忆读不进去。当然像我也是业报,夜里不看点书睡不着,所以我经常看到自己叠了那么多书,这是我的业报,而且是不能解脱的挂碍,我也觉得讨厌,这是同样的一种业报习气,表现不同而已。
  大家要认识一点,不要认为天底下读书最好。我搬了几次家,比如这次,我告诉某同学:“喂,我那些书你全权处理,你看该丢的就丢,该烧的就烧,不要问我。”他听了就一古脑儿拿去处理,该扔的扔,该烧的烧。等到晚上我要看书,问他:“喂,你那一本书拿去丢掉了啊?”“不是说要清理吗?”“耶……你把它丢到哪里去,快去捡回来。”这是我个人的事实,你看习气多大。有这么一点习气,就挂碍,就有障碍,你以为这个是好事啊!又比如你爱一件袈裟,爱这一件衣服,也同样是挂碍。所以你们年轻人关发舍不得剪,剪了有什么关系?这是连头发也在挂碍,却来这里修行。有了挂碍,就好妨碍修证,那么你这个身体,也就是你的实报就不庄严了。
  另外还有一个,讲西方极乐世界那个国土,其依报是平坦,没有坡坎?为什么地平如掌?因为阿弥陀佛的国度,没有人事是非。我们这个世界为什么有坡坎、有山之高有海之低?因为我们的心弯弯曲曲、高低不平,心傲慢如高山,心不直像海水一样摸不到底。这就是我们的依报,整个都是唯识变现的道理。佛的国度是“实报无障碍土”,而我们现在所处则是业障重重之地,这是因为烦恼执著,不能证得菩提,这些理论大家都知道,就是没办法,所以永明寿禅师才写这本《宗镜录》来帮我们、化导我们。所谓“土”不是土地的土,凡是摸得着、看得到都叫土,那么,“何得犹有烦恼四分之因疾”,他说为什么像维摩居士那样,以他本是处“实报障碍土”的人,为何还有烦恼所生的事相,还有生老病死。
  岂止维摩居士示现生过病,釋迦牟尼佛也示现过,岂止佛,世界上的圣贤活着一生都会示现生病。这是什么道理叫?釋迦牟尼佛不是等妙二觉即生即身成就的?那他老人家何以有病呢?有一回,他叫阿难去化一点酥油来给他当药,而他每一次病了,就叫他的医生弟子祇陀开药给他吃,这又是什么道理呢?以釋迦牟尼佛成就在这个世界,他何以还表现一点病相。现实世界,生老病死人生的四大阶段,总是免不了的,那么你说釋迦牟尼佛只有这么大的本事吗?不然,他的徒弟本事都比他大,他教出来的,迦叶尊者到现在就没有死呀!宾头卢尊者也一样还活着啊!佛吩咐他们不准死,要留形住世,要活着就活着,这又是什么道理呢?佛能教徒弟了生死,可是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