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镜录 略讲-第1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无佛如世间日
  若身心本无,佛道亦本无,一切法亦本无,本无亦本无。若知本无亦假名,假名佛道。佛道非天生,亦不从地出。直是空心性,照世间如日。
  这是引用佛经彻底的佛法,所谓的无上义。为什么说佛教尽管衰败,但佛法变成了佛学,佛学思想在人类文化上始终是上升而且站在好高一个地位,那同佛教没得关系,因为它本身哲学的论辩,始终是至高无上的,而且条理清晰非常科学的。
  这里永明寿禅师又说“若身心本无”,那么“佛道亦本无,一切法亦本无”,佛道也是本来空的。一切法也是本来空的。既然是“本无”,这样还会有一个本无在那里吗?所以“本无亦本无”,假的一个代号而已,无所谓空,无所谓有,二百六十字的《心经》,都给人讲完了:“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佛道非天生,亦不从地出”,佛的道并非有个什么来源,不是天地所生。因为它本空、本不生。不但佛的道,乃至釋迦牟尼佛创的这个宗教,其实佛本身并想创教,创一个宗教的形态是后来佛的弟子们所发展而成,是人为的。“直是空心性”,佛因为证到了真空自性,然后出来教化众生,教化久了以后,四十九年教化的成绩开了风气,“照世间如日”,他的大智慧、大功德犹如太阳出来一样,大地都受它的光明普照。佛说佛法的道理就是如此,而佛本身则又推得干干净净,佛不像后世学佛的人自欺欺人,他老人家在《金刚经》上说:“我说法四十九年,没有说一个字!”不但《金刚经》,其他经典他说了很多:你们不要认为我有个东西传给你们啊!什么都没有,我等于没有做一件事。我们翻开《华严经》各种大经看看就知道了。后世佛教不同啊!我传你一个法,我是你的上师,我最大最高,你非要恭敬不可,不能背叛,不听我的话,那不行。
  我看佛说法,他一切推得干干净净,不是我的,这是真的毕竟空。尤其我们看戒律上,有一个比丘坐在那里叫:“哪位师兄啊!帮我来穿一下针啊!我看不见。”缝衣服的针看不见,那些师兄们都在那里打坐入定去了。佛听到这位眼睛看不到的老比丘这样说着,就亲自把他的针线拿来,给他穿好。这位老比丘就问:“师兄啊!你是谁呀?”佛就拍拍他的肩膀:“是我啦!你好好缝衣服吧!”老比丘说:“佛啊,你怎么来给我穿针线呢?”佛说:“你不要惊慌嘛!我也要培功德。”老比丘说:“成了佛也要培功德吗?”培功德,诸佛菩萨都要培功德,无穷无尽,换句话说,做善事还有停止的时候吗?成了佛更好做善事。就是这个话,这就是佛的态度,此所谓是教育,是大圣人,我们做不了。所以这里说“直是空心性,照世间如日”。

  第三十五章  月眉弧下别点睛
  在论述“身心本无,佛道亦本无”,以破除众生对身心与佛法的执著后,永明寿禅师又引用《大智度论》:
  《智论》问曰:“若知心不可见,佛何以故说如实知不可见心?”
  好,问题谈到这里,上面所得结论的一句话:“若知心不可见”,那么另外一个问题来了,为什么呢?既然心不可见,“佛何以故说”,佛为什么又说“如实知不可见心?”要我们老老实实知道那空的、见不可见的那个心。心本无,不可见,佛为什么要我们修持学佛呢?要我们明心见性呢?去求一个不可见的心,又怎么样去见呢?明心要怎么样去明呢?
  答曰:有坐禅人,忆想分别,见是心如清净珠中缕。观白骨人,中见心次第相续生。或时见心在身,或见在缘。如无边识处,但见识无量无边。破如是等虚妄故。佛言,如实知众生心。众生心自相空,故无相相。
  这里的答法,他说我告诉你“坐禅人,忆想分别”,世界上有些人学禅,就是修定打坐,这是讲稍稍有定功者,能够反省观察到自己的妄念。“忆”在中文是回忆。忆想的想是分别,因为打坐以后,这个佛经也懂一点,那个道理也好像知道了,然后哲学、科学乃至许多学科也都似乎灵光起来,知识更多了,结果越搞越乱,好像搞不清了。不学佛以前蛮好,像一个佛,学了佛以后,佛都像他了。就是因为有了一点定力,因此能觉到自己的心许多细微的妄念,很讨厌自己这个思想妄念。怎么不用功还好,越用功越来越啰嗦了。怎么那么啰嗦,这个念头不想都来了。是有如发现自己心如净珠当中里头,那一条一条的丝一般的纹路,全看得很清楚。没有禅定功夫的人还不觉得,有静功,可是觉得妄念断不了,这个念头跳来跳去,就像我们到音乐厅听音乐一样,整个间符在跳动,这是一种现象。
  “见是心如清净珠中缕”,这已经是相当有定力的人了。另外,“见心次第相续生。或时见心在身,或见在缘。”看到自己心念一个接一个地来,看得很清楚,但跟前者不同。修白骨观看人进入状况,这个心念生起变化的“次第”程序很清楚。修白骨观的人还有个好处,什么好处?随时可以发现念头回转来在自己身上。普通人不晓得念头回转来,纵有分心,一想到其他该办的事,能够照应得来,但一下自然反回本来,不会一直驰求而浪费精神。
  禅定达到了四禅八定的无边识处,意识境界无量无边,那境界大得很,看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好像在手中晃的样子。那个时候在定中,就晓得自己这个心念意识的力量,也就是生命精神功能的作用。这也是一种修禅的现象。
  实际上每个学佛的人经验不同,境界整个不同,所以做一个善知识教化人,千万不要拿一个万金油去治百病,不可能的。所谓“法门无量誓愿学”,各种众生心性不同,业力不同,教育的方便也不同,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众生的业力心性不同,佛为了破除这些虚妄的下意识心理的浮面,因此要我们明心见性,“如实知不可见心”。故佛有言:“如实知众生心。众生心自相空,故无相相。”要成佛的人才能了解一切众生的心理,普通阿罗汉,乃至八地以前的菩萨都做不到。真圆满的话,唯佛知道,而其众生心的根本是彻底的本空。

  五眼简介
  复次,佛以五眼观此心不可得。肉眼天眼缘色,故不见。慧眼缘涅槃,故不见。初学法眼,分别知诸法善不善有漏无漏等,是法眼入实相中,则无所分别。如先说一切法无知者无见者,是故不应见。佛眼观寂灭相,故不应见。乃至不如凡夫人忆想分别见。
  “复次,佛以五眼观此心不可得。”大家注意喔!佛经上提出五眼,佛有五种眼睛,悟道了就有这五眼,程度有深浅。以这五眼看一切众生,所以晓得一切众生的心,根本不可得。
  “肉眼天眼缘色,故不见。慧眼缘涅槃,故不见。”父母给我们可以看的这个肉眼,现在还要戴上眼镜,也不过看得这样远。这里墙壁一隔,外面做什么就看不见。肉眼的功能就是那么可怜,而且只看前面,后面看不见,这也是车祸那么多的原因吧!当然功夫好一点的人可以看到后边,“肉眼缘色”,它的对象是色相,是物质世界,所以有障碍有限度。
  那么天眼通好不好呢?“天眼缘色”,天眼通也有限度。譬如有些人天生鬼眼,可以看到鬼,那是报通,前生修过,这一生的果报所得来。过去我在大陆有一个画家朋友,他就天生鬼眼,所以当年日本飞机来了,我们跑警报时,一定拉住他,他到哪里跟到哪里。他一看这个地方不能躲,哦!好多好多,手也没有脚也没有,不要躲这里,到那边去才安全。但如果跟他做朋友,就不好受了。一般人不喜欢跟他做朋友,因为他嘴巴没遮拦,坐在你客厅里,喂!那边谁呀!这边有个人在那里喝茶,把这一家人吓得坐立难安。不过,有时候朋友出了问题,会主动请他去,然后他到朋友家里就坐在那里同他们沟通,那家人坐在那里一个个都汗流浃背。但他觉得无所谓,鬼有什么可怕?到处都是呀!越是热闹的地方鬼越多,鬼也同人一样,喜欢热闹;山林里头,鬼也怕寂寞,不大去的。
  我还有一个朋友官做得很大,他就告诉我,他说:“我十六岁以前都看到耶!”我说:“你几时看不见?”“嘿,结婚的第一天就看不见。”他说小的时候,读书要默写写不出来,他一边看到老师,一边就叫那个过来过去穿红袍子或绿袍子的,拜托拜托,你把书翻给我看看。他在那个地方翻书,我这里就抄。
  这些天生的鬼眼也是天眼。真的天眼有很多种,神的天眼、鬼的天眼、罗汉的天眼。罗汉的天眼也有程度差别。乃至无数世的前生,因修持的功力程度不等。不过天眼不是道,所以学道的人千万不要去修眼通啊!神通一成就往往悟不了道,那都是道的虚花。所以若以为天眼已经了不起,不对的,“天眼缘色”而已,所以不能见道。真的天眼通很自然的,就是那么一晃,他已经看见了。不是像有些人在那里跳呀蹦的,才看出什么似的。
  肉眼不能见道,天眼也不能见道。慧眼呢?也不能见道,因为“慧眼缘涅槃,故不见。初学法眼,分别知诸法善不善有漏无漏等,是法眼入实相中,则无所分别。如先说一切法无知者无见者,是故不应见。”只看到空的那一面。法眼呢?法眼是善能分别一切法,只见有的那一面。佛眼则真能见道,佛眼是大慈大悲,看一切众生都是值得怜悯慈悲的。我们做人,尤其是学佛的人,要学习以佛眼看人,慈悲看人。不要老是带个有色的眼镜,或者是瞪个三角眼去看人,以怀疑眼去看人,这些都是不好的。
  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等五眼的问题很深奥。现在这里主要是讲五眼与有关如何见道的问题。

  佛眼无所见、不可见、没有见
  “佛眼观寂灭相,故不应见。乃至不如凡夫人忆想分别见。”此外要特别注意,《金刚经》上特别提到的问题,什么是佛眼?佛眼的体与相的分别,所谓相是现象,现象与用。佛眼就是慈悲眼,大慈悲眼就是佛眼,但是这一个佛眼是佛的相与用,不是佛眼的体,佛眼的体是什么呢?一切寂灭,无所见,不可见,没有见,不得见。换句话说是见而不见,那是佛眼体的境界。因此这里告诉我们“佛眼观寂灭相”,真正佛眼的体是看到什么呢?毕竟空,一切寂灭,这是佛眼所见的。大家要知道,禅宗所讲的,一切见道的时候,如《楞严经》所言:“见见之时,见非所见,见犹离见,非见所及。”什么是见道?第一句话两个见,“见见之时”,第一个见是能见之见,第二个见代表所见道这个道。当我们心眼要见道的时候,我们普通讲明心见性总以为看到一个东西,尤其在外道的法门里头,譬如人在打坐时,定中看到内在一片光明,以为这个是见性,这是错误的。那个光明并不是见性,只要你心诚修正法,都可能呈现这种光明的状况,那是相,那是用,是四大的变化。真正见道时,“见非所见”,见道那个见,所谓明心见性,这是代名词,并非像我们眼睛看到一个东西那么地见。所以“见非所见,见犹离见”,见道那个见,离开心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