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镜录 略讲-第1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讲的,把第七末那识的俱生我执转成无我,真正的无我才能达到真平等。真平等是自性平等,凡圣都平等,没有凡夫与圣人的差别。当然,其中本无男女相,亦无来去相。所谓平等自性是法界的本性。自性的本来是平等、是空。

  悟境是梦境
  纯一道清净,更无异法。当知但有心分别作解之处,俱是虚妄,犹如梦中。若未全觉,所见纤毫,亦犹是梦中事。
  现在又慢慢地讲到修证功夫上来,“纯一”,要求佛法,真理只有一个。纯一之理的道是什么?是清净圆满。不是你做功夫造出来的,造得了亦坏得了。本来的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所以纯一清净。“更无异法”,除了这个法门以外,更无其他的。这是禅宗号称最上上乘法,也是佛在《法华经》说的,我没有传过三乘教,只有一乘,只有一个没有第二。没有第二法,也不分三乘,只有一道。纯精一道是清净,这才是佛法。
  下面要我们认识修行打坐做功夫时,“当知但有心分别作解之处,俱是虚妄”,只要你有心起分别,去理解什么的,只要有这么一点作用,俱是虚妄,都是妄想。你说,我今天一点妄想也没有,好像这个道理懂了、悟了。其实,这句话很好笑,因为这个话一讲出来就是妄想。即使不讲出来,在心里想我今天一点妄想也没有,好像悟了,你们看这不是妄想吗?“犹如梦中”,这都还是作梦。有些人说,我修行好多年来,这几年有个好外,就是不作梦。我问,是真的呀?他说,一点梦都没有。我说,那一整天都在干什么?他说,我念念佛、打打坐、参参禅。我说,真的呀!没有梦哦!他还是说,没有、没有。我说,那好!好!你们看,他这不是正在说了半天的梦话。只不过,一般人把眼睛闭起来的妄想叫作梦;而不晓得我们现在这个梦是睁开眼睛在做的。这个梦可以马上没有,不相信你把眼睛给闭上,这个梦就没有了。只以为睡觉时才做梦,那真是天下的笨蛋,大家都晓得讲人生如梦;我常说你不要忘了,梦如人生。自以为现在很清醒,只要当场把眼睛给闭上,你看前面的梦马上就没了。我们不能说,晚上睡觉那个作的才是梦,现在白天这是真的。究竟白天看到的是梦,还是睡觉时作的才是梦,很难分辨。所以说,有一切境界的分别心都是虚妄“犹如梦中”。

  有心鬼神看透你
  “若未全觉”,假如未完全彻悟,“所见纤毫,亦犹是梦中事”,就我所了解,有些觉得自己悟了的人都有一个现象,马上就会变得很狂妄。走起路来头都是往上仰的,好像是“举头天外看,谁与我一般”。在禅宗讲,有一点悟境没有消除,还有一点修行的味道都还不是,大修行人反而被人家看不出来他在修行。
  有位禅师是大丛林的大住持,有一天要下山去收租,我们讲这个故事已有一千多年了,古代农业社会大从林庙子有很多田地都是放给老百姓种的,一年到了要去收租回来供养庙子里那么多的和尚。大和尚自己去走一趟,一方面也很久没下山了,顺道下山来走走。到了佃户家素席都已经摆好了,他一看,唉呀!奇怪!你们怎么会晓得我要来呢?他们说,我们晓得你要来,我们每一家都准备好。他问,怎么回事呀?他们答,昨天夜里土地老爷托梦跟我们讲:老和尚明天下山,叫我们赶快迎接。禅师一听,算了!回山。饭也不吃。他说,老僧修行不得力呀!我的心念鬼神都看得出来,那我还修个什么呢!不要以为这个禅师在说笑话,这是真话,大修行人起心动念给鬼神看出来,那不是个笑话吗?你心里的事随便就给别人料着了,那不气结!他说,老僧修行不得力让鬼神知道落处。他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因为真正悟道了,此心常寂、常空的嘛!你拿什么去猜这个空?你说,这个虚空将来几千万亿年以后会变成什么样?你没办法想象,这叫不可思议。所以,这里告诉我们“所见纤毫”,有一点悟道的样子,有那佛法的影子,那点味道还在那里,“亦犹是梦中事”,还是在作梦,只是这个梦的内容不同,作的是佛梦而已。

  一切无境界,是名大境界
  但得无心,即同觉后,绝诸境界。但有一微尘可作修证不思议解处,俱不离三界梦中所见。
  这里我们要注意,尤其是要做大修行的人,想开悟的,你要是证到无心之地,“即同觉后”,就同佛一样,悟了就悟了,等于我们睡觉,睡醒了就是醒了。醒了以后叫他再多睡一回儿,尤其是年轻人你把他按着,把棉被盖上,叫他不要动再多睡一下,要马上就睡着,这个功夫蛮难的,醒了就是醒了。同样的道理,那个死不领悟的人,你叫他清醒也很难。
  因此,我也发现一个道理,一个人在作梦的时候,我经常劝人家不要叫他,我说把梦中人叫醒了是一大罪过,万一那个是好梦的话是很舒服的。不过呢?世界上的事奇怪了,好的梦最容易醒。所以,古人有两句话;“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作好梦,作得高兴的时候,呀!没了,醒了。但是如果梦到后面被人家赶着跑,或是被压,心里想:唉呀!快点醒了吧!却怎样也起不来、动不了。恶梦难醒,这就是人生。我们白天做人,几十年也是这样,好缘易散,冤家路窄。这很奇怪!实际上真有这个道理,奇怪吗?唯心,一切唯心。人在舒服的境界,时间是相对的,很长的时间觉得很短;痛苦的时候,时间虽短,但是却觉得很长,还是心的作用。
  “绝诸境界”,真正悟了以后没有境界,有些人学佛那么久,佛经也看了那么多,却一天到晚愁眉苦脸的,老师啊!我打坐都没有境界。你说,这怎么办呢?只好假找一些境界给他,你是蛮有境界哟!真的啊?真的!找一点境界给他,他就高兴了。这叫做“飘飘黄叶止儿啼”,小孩哭了,没办法,经上说,只好拿一片树叶给他,这两天黄金涨价,这片黄叶是金做的哟!不哭了就好了,教育法就是如此苦心。因此,我们要认得真正悟了“绝诸境界”。话说回来,我给它下个注解,“一切无境界是名大境界”。人生哪里没有境界,身心内外一切都是境界。比如,大家坐在这里四面都是人,能不能做到四顾无人?做不到,你就有感受,有感受就有境界。要是真做到了,坐在千万人中犹如四顾无人,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是比喻悟后绝诸境界的产量。
  “但有一微尘可作修证”或是“不思议解处”则“俱不离三界梦中所见”,就尚未跳出三界。换句话说,根本就在欲界中,欲就是有要求、有所求。以有所求之心去修无所得之果,根本就是在欲界打转,不是修佛。因此,只要一点点法在那边修来修去,以为自己很有见地,那是南楠一梦。夜里是睡梦,白天作白日梦,学佛是佛法梦。不管是哪一种梦都不离三界梦中所见。不过,话说回来,你说我学佛这样作作梦,对不对呢?虽然是梦,不过是善因的梦,宁可这个梦多做些,将来会得好的梦果,那就是成佛。
  换句话说,佛也是做梦。这个话可不是我讲的哦!而是女性中最了不起的人说的,有一本经典讲到有位恒上女,是在恒河上方住的一位女居士,大彻大悟的,走在路上和釋迦牟尼佛两个人当面碰上。他问佛,你何必去弘法呢?这不是制造麻烦吗?一切皆如梦幻。佛说,是的啊!佛法也是梦幻,说法也是梦幻,度众生也梦幻。恒上女说,那你老人家何必梦中作梦。佛说,善哉!善哉!如是、如是。这等于当面把佛损了一顿。只有这位女性够大胆,佛也承认她是女性佛。在戒律上,虽然把女性和居士都说得低一点;但在佛经上没有,在家佛是维摩居士、出家佛釋迦牟尼佛,女性佛显教有恒上女,密教里就多了。这之间并没有性别上的差异,因为本性是平等的。

  凡是有所得  皆在退转中
  经云:无有少法可得,佛即授记。无生义云:不退转天子言,此佛土未曾思惟分别于我见与不见,我亦不思惟佛土见与不见。
  “经云:无有少法可得,佛即授记。”这句话是《金刚经》里头的意思。是佛与须菩提的对话。佛问,你悟道的时候还觉得有所悟吗?须菩提说,我一无所得。因为我一无所得佛才给我印证,假如我有所得的话,佛就不给我印证了。
  “无生义”,什么叫诸法无生呢?要修证到无生法忍才进入到大乘境界。“无生义云”是《无生义经》所记载的。这个道理《大宝积经》中也有,《华严经》里也有。“不退转天子言”,这位天神已经不是神,而是修到菩萨境界了,而且是第八地的菩萨,到了第八地才是不退转。学佛有许多人非常虔诚,有些还说自己有点心得,但是这些都不算数的,未到第八地菩萨的境界都还会有退学的时候。若菩萨起退心比普通人还要严重,所以要到第八地才是不退转,不退转地也就是不动地,那就是如如不动。拿禅宗来讲就是到了重关的时候,才敢说到了不退转地。初关一破证一点空,悟了,那个悟算什么东西,要到了重关才到了不退转地,成了佛才破了末后牢关。
  这本《无生义经》中,不退转天子说自己修证到的境界,“此佛土未曾思惟分别于我见与不见”,任何佛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国王、东方药师如来国土,北方不空如来国土……乃至这个娑婆世界釋迦牟尼如来的国土,这些是有形的国土,如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愿力与极乐世界一切众生共同的同一愿力所造成的。第二种国土,是无形的国土,心净则国土净,一念清净处处皆是净土,是唯心的净土。这位菩萨证到这个境界,他说,我所谓的佛土是怎样一个境界呢?“未曾思惟分别于我见与不见”,念念清净从来不分别我悟道还是没有悟道。“我亦不思惟佛土见与不见”,我也没有考虑说要见佛或往生哪一个佛土。一念清净就已经往生佛土,佛性的光明自然跟你接近。所谓“不移一步到西天,端坐西方在目前”,一念清净极乐世界来将就你,不要你去将就它了。

  第三十四章  秦镜照影两重虚
  下面要讲到见地同修证功夫的配合。
  故知诸见从有心而生。佛土无心,故不见天子。天子有心而不生念,故言不见佛土。便成不异,故知有心无心俱空。
  他解释《无生义》这部经典的道理,经中这位不退转天子已证到无生位的境界,这是他自己修证见地功用的心得。我们要了解“诸见从有心而生”,以佛法来讲,称见地;在普通来讲,就是观点、观念、意见的不同。
  在佛法的见地,小乘声闻的见地同菩萨的见地不同,与佛的见地又不同,光是佛法的知见程度便有各种等差,何况是芸芸众生界,有如中国人一句老话:“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你看同样一个面孔,都是五样东西兜拢来,世界上却没有一个相同。面孔都是如此,心理那更是不用说了。平常我们说一对意见不同的夫妻,“同床异梦”,其实啊!世界上哪有两个人睡同床做同样的梦?
  所以我们人与人这间相处,意见当然不同,不可能一样。因此在修养方面,只有收回自己的意见,将就人家的意见,这就是菩萨情怀。要听我的意见,你的意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