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镜录 略讲-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捞摝五乘机地,升腾第一义天。
  好文章!捞,就如在水里捞鱼虾,虽有捞到,但由手缝渗漏掉的也不少;掳,就是槽篱,炸好的油条放铁篱网上,油就滴掳出来。“五乘机地”,佛法不只三乘,学佛要特别注意,五乘道才是真正的佛法,先学做人乘,由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至天乘,由天乘再进一步修四谛法门为声闻乘,再进一步修十二因缘法为缘觉乘,最后转到大乘。佛法的基础先从做人作起。所以叫五乘道,不是三乘道。
  西藏的密教到后来哀败了,因为他们错用方法,变得很混乱。到明朝,宗喀巴大师大力改革,将传统密宗的偏失删掉,创立黄教,并吩咐达赖、班禅、章嘉、哲布尊丹巴等四大弟子,不可入涅槃,要生生转世。宗喀巴根据印度阿底峡尊者著的《菩提道灯论》而写成《菩提道次第广论》,乃以五乘道为基础,决不走号称顿悟成佛的路线,这太危险。一般人很容易走错路,绝对走渐修的五乘道次第,非常严谨,不可有丝毫逾越,后世的人都觉得宗喀巴大师真是了不起!
  其实,早在宗喀巴大师之前三、四百年的永明寿禅师,就已提出来五乘道了。他教我们学佛要“捞摝五乘机地,升腾第一义天。”
  最高的形而上道“第一义天”,不是欲界、色界、无色界天人之天,这个天是理念世界。这个“本体”是“形而上”的东西,这两个都是借用名词,讲一声形而上早变成形而下了,讲一声本体已经不是本体了,一落言语已经不是了。第一义天也是这个道理,至高无上之义,义即是理。后来一般大祖师都引用这两句,文字好,尤其“升腾”两个字用得多美!如龙飞于天际,变化升腾,悠游自在,义理好,佛法的道理,由渐修而到证悟都说完了。

  阿谁不归一乘道?
  广证此宗,利益无尽,遂得正法久住。摧外道之邪林,能令广济含生;塞小乘之乱辙,则无邪不正,有伪皆空。
  含生就是众生。《宗镜录》所代表的正宗,就是禅宗的正印,禅宗包括教理通,功夫要修证到,这是正统的禅宗。到了这样以后才能自利利他,即所谓“无邪不正,有伪皆空”,就是《六祖坛经》讲的:“正人用邪法,邪法即是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亦成邪。”什么叫邪、正?若还未证果,未证得圆融的三贤五乘都还是邪门;必须要圆满证悟,才算证果。所以此时到了“无邪不正,有伪皆空”,一切有法整个彻底空了。
  (编案:《仁王护国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惟佛一人居净土。”
  “三贤”即十住、十行、十回向诸位菩萨。十圣即十地菩萨。果报即实报土,净土即常寂光土。依此经而论,地前三贤之人,未得无漏,未能证果,但有智故,能伏烦恼而不能断,故名伏忍。初地、二地、三地菩萨得无漏信,名信忍。四、五、六地菩萨顺菩萨道,名顺忍。七、八、九地菩萨妄惑已尽,了知诸法悉皆不生,名无生忍。第十地等觉菩萨诸惑断尽,清净无为,湛然寂灭,名寂灭忍。
  若依《大乘起信论疏》,有五不退之说,如下:
  一、信不退:即十信位菩萨发大信心、笃信中道圆妙之理,常住平等,不迁不变,信行满足而无退转。二、位不退:菩萨十信满足,入十住位,乃至十行、十回向位,即得分见法身;住正定位而不退转;三、证不退:菩萨三贤位满,即入初地,乃七地证遍满法身,生无返佛土而不退转。四、行不退:即菩萨七地功德满足,入于第八无功用地,入等觉位,了烦恼即是菩提,无有烦恼可退转。
  为便初机,再将有关名词解释如下:
  一、十信: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愿心。
  二、十住: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
  三、十行: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
  四、十向: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
  五、十地:依次为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

  大智成大恩
  由自利故,发智德之原;由利他故,立恩德之事。
  禅宗说开悟证道的人,乃证得三身:法身、报身、化身。法身是什么体?刚才讲的:“此识者,十方诸佛之所证。此心者,一代时教之所诠。”即是法身之体,法身有断德。报身是用,比如我们的身体是凡夫业报之身,若悟了道、成就了,即成诸佛菩萨正报的功德报身。
  所以,证悟了道的,报身就有智德,有大智慧。至于化身则有大恩德,为了广度众生而现千百亿化身。但三身何以成就?就靠明心见性,真切的悟道而证得。所以说“由自利故,发智德之原。”
  我们为什么打坐用功?在报身上修。不过大家还未修成功,因为还是业报之身。所以生病的人,苦啊!难过啊!是自己在受业报,这是前生种的因,所以现在受报应。如果悟了道的人,入定在三、四禅天定境中受乐的福报,就叫报身,这个报身在大智慧之智德。再由报身修成功后,化身“由利他故,立恩德之事。”《法华经》上即说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二应化身。比如几天前有位同学出家,本来头发留得好好的,现在出家了,何以如此?“应以比丘尼身得度者,即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这是化身的比喻之一。化身是为了利他,因利他故,有大恩德。
  据天台宗的分类:法身,断德;报身,智德;千百万亿化身,有大恩德。何以见得?那就要研究永嘉禅师的《证道歌》。
  三身的成就与解脱、般若、法身三样缺一而不可。悟道即已证得法身的境界,法身就要解脱,一切烦恼结使都解脱掉。为什么能够解脱?大智慧的般若。
  所以,法身、般若、解脱三者不可缺一、不可偏废。自己认为有功夫、有证道?这三样可测验自己,还不要人家测你,自己都很清楚。道理讲得通,打起坐来功夫、境界都有,碰上事情烦恼起来,解脱不了,你那个法身呢?象市场的发糕,发酸了!这不是法身。真正的法身就有解脱、般若,缺一不可。
  所以,法身不痴即般若,般若无著即解脱,解脱寂灭即法身,三者是圆的,缺一而不可。真悟道、证道的人,今天得一点利益,法身有一点清楚,解脱的功力就大,般若就发,这是一定的道理。这不是明白、懂理就是,要知道这三德不是可以随便吹盖的。
  成智德故,则慈起无缘之化;成恩德故,则悲含同体之心。
  唯有成道的人有真正的慈悲,因为他智慧上有智德,自然起无缘之慈悲,因为他的功力能够做到,他应化身,成恩德故,才能够悲含同体之心,无缘之慈,同体之悲,没有作用,没有条件。不是我看他好可怜,因此我可怜他,这已经不是菩萨的慈悲,有条件了。什么条件?因为你觉得他好可怜,才可怜他,不对!无缘之慈是没有这回事,同体之悲就是没有这回事,他可怜就是我可怜!这个地方就功力、见地很严重地考验自己,希望诸位真正学佛的人自己注意,据我个人体认自己,因此认识自己,也认识大家,觉得没有一个真正够得上资格学佛或学禅的人。所谓悲心!慈心?叫人家慈悲我还差不多!我们哪里会慈悲人家?好好学习后再讲吧!真正做到慈悲,“则慈起无缘之化;成恩德故,则悲含同体之心。”
  以同体故,则心起无心;以无缘故,则化成大化。心起无心故,则何乐而不与;化成大化故,则何苦而不收。何乐而不与,则利钝齐观;何苦而不收,则怨亲普救。
  “以同体故,则心起无心。”注意!真正的慈悲是用而不用,无心而用。还有个我要做慈悲,叫什么慈悲?真正的大慈悲是心起无心,做了自己好像不知道,当然不是昏沉、不是无明,当下就空了,没有事。说:“哎呀,我布施他,我做了功德!”那你慢慢去得吧!不是的
  “以无缘故,则化成大化。”“无缘”,指没有条件、没有相对而起。教化了就教化,自己一点都不留,功德也没有。回向众生,并不是回向诸佛,要回向给一切众生,好处都属于人家的。如此,才能度化一切众生。
  “心起无心故,则何乐而不与;化成大化故,则何苦而不收。”这道理深得很。永明寿禅师的文章与义理是真正中国文化的佛法。将来在世界佛学上,青年同学应该强调中国文化的佛学这一系统特有的精神。将釋迦牟尼佛的真精神拿出来,以中国的文字表达。不要老是跟着外国人,他们乱讲你跟什么?二、三百年的文化,怎能把五千年的文化撇掉。要拿出勇气来,这是民族文化的自信,是该恢复的时候了。不过话说回来,不要盲目的傲慢,自己要努力充实。
  “心起无心故,则何乐而不与。”本来是无心应化,故没有保留,是真大布施。“化成大化”,教化众生,没有任何保留。“则何苦而不收”,好人要收他当徒弟,坏蛋也要收,总归你要收。世界上魔王、魔鬼都收完了,世界也太平了。苦差事全归已承担,所以我不开口,只修行管自己。错了!善的要收,要教化,坏的也要教化。说坏的你不能教化,你的慈悲何在?尤其是在魔王、坏蛋更要想办法教化,做到这样才是真正叫做学佛,达到“怨亲普救”的境界,不但亲人要度,怨家也要度,也要救,这才是真正大慈悲。
  遂使三草二木,咸归一地之荣;邪种焦芽,同沾一雨之润。
  三草二木等于人、天、声闻、缘觉、菩萨,这是比方。邪种焦芽指什么?根据《法华经》所说,那些不晓得发大慈悲心学佛的,只想为自己修道的就是焦芽败种。稻子的芽烧焦了,种在土中再浇肥料也长不出来,那是死东西。种子已经烂了,空壳的,埋下去也长不出东西来。小乘人只管自私自利修道的就是焦芽败种。在《法华经》上,佛将他们赶出去后,才开始说法。换句话说,佛也教烦了,教了那么多年,什么蛋都有,他就清除一部分到别处,也是一种方便!

  春满水满
  斯乃尽善尽美,无比无俦。可谓括尽因门,搜穷果海。故得创发菩提之士,初求般若之人,了知成佛之端由,顿圆无滞;明识归家之道路,直进何疑。
  上面文字不必再多解释了,都在赞叹这本书怎么好,包括佛法的大要。
  或离此别修,随他妄解,如构角取乳,缘木求鱼,徒历三祇,终无一得。
  我们提出第八节的标题到此为止。他强调大家懂了这个以后“可谓括尽因门”。象我们大家都是佛,都是菩萨,不要谦虚,每一个人圆满具足,这是因地上的佛。等于法律上有规定:年满十八岁以上具有结婚的资格,结婚与否是你的事,你资格够了。凡是人都有成佛、成菩萨的资格,所以叫你是“菩萨”,尽管承认,你是因地上的菩萨,只有菩萨的资格,不过还未到,功德没有圆满而已。
  所以我们凡夫众生都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