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镜录 略讲-第1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禅学上常提到,百丈是如何开悟的?他跟着马祖大师好多年,从小和尚跟起,有好多年了。他后来当马祖禅师的侍者,当侍者是很苦的,只有挨骂的份,每一件事情都要做,而且还在师父的这边做,出错马上被盯到。有一天,大概马祖饭吃饭了,天气又好,就到山门外走走。当时马祖大师在江西,而江南一带山水很清幽,所谓“落霞与孤鹜齐飞”(出自《滕王阁序》),其中孤鹜就是野鸭子。马祖大师在前面走,侍者跟在后,这时一群野鸭子飞过。你们看禅宗的典故不要乱看,古文文字记载简单,百丈一边跟着师父,一边还在参禅,是很用功的。马祖教育徒弟很注意,看到他那么用功,很高兴但他也不说话。
  百丈就跟在马祖后头走着,突然落霞与孤鹜齐买,那个野鸭子正从空中飞过,就回头问他:喂!那个是什么?你说。马祖活了几十年了,在江西也住了几十年了,野鸭子认不到还要问徒弟?其实,当时百丈不知道是在念佛或是在参念佛是谁,不晓得有多专一,便藉此问话把他的心给引开。师父问话,徒弟一定要答,这是礼貌。他抬头一看说是野鸭子。又问:到哪里去了?百丈答:飞过去了。这个时候,马祖使力用手指将百丈的鼻子那么一扭,百丈痛得叫“哎哟“!马祖手放掉问:你怎么不说飞过去了呢?这痛也是鸭子飞过去了,扭的时候痛,不扭就不痛了。知觉、感觉都是这个东西啊!
  被这一句话一点,百丈真是悟了,便回头就跑,往庙里跑回自己的房间里大哭。很多师兄弟都过来问他怎么了?想家了?想妈妈了?是不是被打了?百丈都回说没有。师兄弟们都围着他,看到他哭是件很严重的事,因为他是跟在师父这边,而且师父很看重的一个学生。那你究竟为什么哭?百丈说,你们不要问我,去问师父去。大家一群人就跑出来问马祖,说海侍者(即百丈)跑到他的房间里头大哭,是为什么?马祖笑一笑说,他会了,他开悟了。这个会,会得很简单,各位也来扭扭看,多扭几下一定开悟吧!(众笑)

  悟前未至善,悟后照吃饭
  假如你知道本来无心就妄无所起,妄念起了用也是无嘛!不必怕用,因此“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大慈大悲用过也空,千万别把“妄无所起”给解释偏了,以为是一切都不动了,那你就变木头了。“妄无所起”,一切的妄想、妄心本来起而不起。换句话说,你求一个悟、得一个道也错了,因为“真无所得”。有一个真如的境界,有一个道的境界可以得,那个正是妄念。这是第一个问题。
  有人发问,请问老师禅宗特别注重开悟,那悟了以后又怎么样呢?答:悟了以后照样吃饭(众笑)。又问:如果是这样,那么悟与不悟又有何差别?答:大有不同!悟后正好做人,悟后正好修行。悟后才能修行,要是没有开悟,所有做好事、做好人、起好心,不见得是真好、真修行。悟后的修行是什么?为善也无心,绝对不会为自己,念念为善,念念为他,一切无心,自己心心得解脱。
  接着第二个问题来了,所问问题的,一个比一个追问得厉害。

  谁在生死路上行?
  问:何故有心即妄,无心即无妄。答:以法界性空寂,无主宰故。有心即有主宰,有主宰即有分剂;无心即无主宰,无主宰即无分剂,无分剂即无生死。
  那么请问,为什么有心就是妄念,无心就是没有妄想?“法界性空寂”,法界指本体,本体的自性本来是空的,无所谓的主宰。这个主宰并不是宗教哲学所讲的意义,而是没有一个做主的、没有一个当老板的在那里掌握控制。譬如,我们的思想并没有一个领头的,而是连续的、圆周性的关系。比如,早晨一醒来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从过去、现在、未来都是终而复始成圆周性的关系,并没有一个专门的、固定的中心主宰在那里。一切念相本空,所以依本体来讲无主宰。若有心呢?就有主宰。讲空呢?一切无主宰。有了现象,宇宙人类的社会既然有了,就有想当老板的,然后权利、义务等等就跟着产生了,这是世间法。心法也是这样,有心就有主宰,有一个自以为是的想法与种种作为,以为有一个我在干什么。“有主宰即有分剂”,分剂即是分别,是比量。有了主宰就有比较性,就有是非善恶的分别去裁决。
  “无心即无主宰”,无心呢?本来空嘛!因此是无所主,是绝对的、彻底的自在。“无主宰即无分剂”,不立一个自我当主,就没有由此产生的妄想分别造作。“无分剂即无生死”,我们一般将人进了殡仪馆才叫死,实际上,我们随时都在生死中,小的生死是我们的念头,念起了叫生,念没有了叫死。还有一个生理的生死,晚上睡觉叫死,明天醒了又生了。生也好,死也好,都是由以为有一个我是主的分别心而来,假如不起分别心就无所谓生死。

  心只是个样子
  问:无心者,为当离心是无心,即心得无心。答。即心得无心。
  现在有人懂了,要无心才无生死,可是什么叫无心呢?“当离心是无心”,当离心,就是心里念头一起来就把它丢开,把它空掉,这样叫无心呢?还是“即心得无心”,念头本身就是无心,就是空的?
  答复得很简单,你自己的念头本来就是空的,你不需要另外再去求个空。这也是前面文殊师利菩萨讲的,因此大家打起坐来不要闭起眼睛,用很大功夫去求个空。因为你的思想念头的本身是空的。因为讲时空,讲过更空了,你那听话的作用、念头也是本来就空的嘛!因此是“即心得无心。”
  问:即心是有心,云何得无心。答:不坏心相而无分别。
  “问:即心是有心,云何得无心”,我那思想、感觉来的时候,硬是有个东西在作用,这个是有啊!怎么说能得到无心的境界。
  “答:不坏心相而无分别。”空与有是你的意识形态所造的两张画面。假如,你没有空的观念,事情过去了就没有了,还管它空与不空。因此空与有之间的差别是你自己心里思想而产生的,是意识上的分别作用,比较性的。一切只是有一个心的现象的样子,而实则没有在分别的心。
  问:岂不辩知也。答:即辩知无能所,是无心也,岂浑无用,始是无心。譬如明镜照物,岂有心耶?当知一切众生,恒自无心,心体本来常寂,寂而常用,用而常寂,随境鉴辩,皆是实性自尔,非是有心方始用也。
  问:照这么说,那么我们何必修道呀?又何必管它是空还是有,管它是有心或无心,那就用不着去辩知了嘛!也用不着看那么多部经典,还要打坐、修道,那都是多余了!

  同“病”相怜的法王与象王
  答:这个问题,永明寿禅师发挥得比较多了。他也不得不发挥,因为这是论辩的问题,这个问题很重要。有些人学佛以为佛经的那些道理用不着管,只要你肯打坐,什么都不想,一直下去就能成道。这样很危险,很容易把昏沉当成是定,换句话说,你整天闭着眼睛坐在那里,也是心里画出来的一个境界,这就大错特错。世界上许多学佛修道的把这个大错误的境界,当作是自己在用功,其糊涂不可思议,其果报亦不可思议。因此,非辩知认清楚不可,差一点点就差得非常大。
  “即辩知无能所,是无心也”。他说,必须要把理论推演到究竟,理论清楚了,用功起来你就晓得,自己起知觉与感觉,这个心的作用是无能也无所,没有相也没有作用。一起便空,因为它是本空、无体的。“能所”,能即代表本体;所即是用与现象。佛学就用“能所”两个字,在中国文化来讲,“能”这个字是佛经翻译时先提出来的。这个能就是能源的能,我们心里这个“能”是心能,“所”是指心里所起的各种现象。他说,你要辩知能也空、所也空,即是无心。先认清这个理,然后去求证这个境界。
  “岂浑无用,始是无心”,不是昏头昏脑地闭着眼睛打坐,就以为是无心,那是昏头不是无心,是大昏沉。换句话说,成佛以后入定是无所不知。那么你说是真的啊?那我问个难题。根据佛经记载,佛有一次在恒河边上打坐,当时有很多弟子在一起,有一大队骡马过来要渡过恒河,他们走了好几个钟头也吵了好几个钟头,佛就在河边打坐,当佛出定一看,唉哟!旁边怎么有那么多的马大便,河边也都被水花给溅湿了。他就问徒弟,怎么搞的,这个地方变成这个样子?徒弟说,刚才有一大群骡马队从这儿过去。佛您怎么不知道啊?由此,佛也入浑然之定啊!怎么讲是有知呢?你说佛无知吗?佛说自己入定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罗果,看得清清楚楚,可见他有知啊!这要如何说?古人没有提出来问,我现在提出来。
  我们要知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明白了道理,昏沉也是定,散乱也是定,无往而不定。假如不明白道理,就是入定也是昏沉啊!散乱更是混帐!佛者觉也,最主要的是觉与不觉。佛在那个时候讲经说法,说得疲劳了,他要休息就入那个定去了。佛经上可以看到,佛有一天“烦”极了,跟着那么多人,一天到晚围着他,鸡毛蒜皮的事情也问他,你说他烦不烦。针怎么缝衣也问他,针怎么穿线也问他。他被啰嗦得走开了,一个人跑出来,跑到山里头。他在那里也听到那一边有一群大象在聚集,那些象吵起来,打啊闹啊!那个象王也烦得很,也走开了,刚好跟釋迦牟尼佛碰了个头。釋迦牟尼佛摸摸这个象王的头,这个时候我的心情跟你是一样的,我懂得你!因此,佛的喜怒哀乐与大家平常人都一样,只是他即用即空,这是辩知的问题,所以佛者觉也。“岂浑无用,始是无心”,你把那昏头昏脑,一切不起作用,认为这个是道、是入定,那就错了。古文只加一个字“岂”,意指不是这个道理。什么叫无心呢?就是这样。

  无心的真谛
  “譬如明镜照物,岂有心耶”,那个镜子把它擦得干净,一点灰尘都没有,那个叫无心。当然我们去照它,镜子里有我,但是我离开了,镜子还是无心,因此镜子的起用就好像我们讲的感觉,有事则应,应过了本空,过去则不留。这难道是有心吗?所以无心的道理要在这个地方认清楚。
  “当知一切众生,恒自无心”,我们向哪里找无心?他告诉我们,我们个个都是无心的。当然,你不能把那个昏头昏脑当成是无心。妈妈说,你出门帮我买一包草纸回来,回来时,啊!忘记了。你怎么连草纸都忘记啊?我学佛,我无心嘛!那是糊涂,不是无心。要如明镜照物粗细不遗。你看那明亮的镜子照万物,连个灰尘都跑不掉。
  “心体本来常寂”,寂就是空,心体本来常空,那是方便的说法,只讲空的一面。要“寂而常用,用而常寂”,随用随空,随空随用,因为空所以能够用,不空就不能用。比如,这个教室我们都把它坐满了,人家想再进来就做不到了,因为不空啊!假如,这里空就可以做各种用途,现在是课堂,待会儿也可以变舞厅,因为它空嘛!
  “随境鉴辩”,辩知,这一知是相对的依他起性。唯识学所讲的依他而起,对境就认知。“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