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镜录 略讲-第1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可以做很多的事,在一刹那间当眼睛在看的时候,耳朵还在听声音,手还可以写字,当然还可以边讲话,如果有人抽烟的话,也能闻到烟昧,而身体冷不冷也感觉得到,这就是多可以为一,一也可以为多,这是心的功能的变化,多一识心。有许多同学读书读到,或是修道修得把脑子变得呆呆板板,喂!我正在做一件事,请不要来打扰我!我的话还没讲完,我不听你的回答,就这样把自己搞得笨笨的。他不晓得去发挥心体功能的多一作用。我现在虽然跟你们讲话,但是旁边在做什么都能听得很清楚。这个多一识心就是心体的功能所发出来的作用。这个道理懂了以后,就知道人修持到某种程度就自然有神通,这神通并没有什么稀奇,而是每一个人生命本来具备着这种功能。第十是“一一识心”,这作用就多了,无所不知。因此佛可以智周万物,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拿《易经》的用语来说即是万物各有一太极,由一当中又产生一,有无穷无尽的一,不可尽、不可说,而作用无限。这是一一识心,总共有这十种心。

  一即一切的真理心
  如是十中,初九种心,不缘真理;后一种心,得缘真理,而为境界。
  这节根据《摩诃衍论》的说法,与无著、天亲的唯识学派稍有不同的意见。“如是十中,初九种心”,他说这十种心量中的前九种心,从眼识心到多一识心,“不缘真理”,普通都叫做妄心、妄想;“后一种心,得缘真理,而为境界”,只有一一识心才是自性本体整体的现量。一切万境为真现量,宇宙万有都是一一识心的功能所发起的,而构成了各种境界。物质世界是它的境界之一,三千大千世界也是它的境界之一。而《瑜伽师地论》把三千大千世界整个万有的范围都归纳在第六意识心的范围,因此无论升天或下地狱都是第六意识心所造的业而形成的。
  今据前九,作如是说。离心缘相,本有契经中,作如是说。甚深真体,非余境界,唯自所依缘为境界故。
  根据《摩诃衍论》讲心性之体的说法,“离心缘相”,要我们离妄想心、攀缘心,这些心的现象离开了,自性的本体就呈现了。“本有契经中,作如是说”,“本有”,自性的光明是本有的。“契经中”一切佛的大经里头,“作如是说”,这样讲,怎么讲?“甚深真体,非余境界”,这自心的本体,也就是成佛成道的本体,没有境界,有一个境界都不是。那么它到底有没有境界?有境界,它自己本身是境界。普通我们讲一个境界,呀!这个好清净,这个境界是意识的作用,不是本体的作用;呀!这里好美哟!这是意识观念感受上的美,不是本体上的境界。“唯自所依缘为境界故”,反过来说,一切物质世界及精神世界,一切至真、至善、至美的,都是它的功能、它的境界。一一识心是所谓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个道理是非常难懂、难知的,因此下面他接着引用《楞伽经》来说明。

  是心非心的方法论
  《楞伽经》云:“非心之心量,我说为心量者,谓以非心量,为遣心量。若以非心量为是,斯即心量。今谓非心量即不思议之心量者,不碍心量故。
  这是《楞伽经》的原文,当初从梵文翻译过来的时候,翻得很老实,但是以看过中国文字的中国人来看,就会觉得翻译得很难懂。然而像大家常诵的佛经,如《普门品》、《药师经》、《阿弥陀经》等,都很容易懂、很好懂。《普门品》的内涵求衣得衣、求食得食,因此能广为流传。反过来看《楞伽经》好难懂,所以难以流通,很少有人去读它。
  “非心之心量”,不要用现在的文字去翻译,我有过经验,千万不要随便动手想去翻译佛经,在还没有大彻大悟以前不要去做这种翻译的工作,翻成了白话很难懂。不过我曾做过这种的翻译工作,因为我没有悟、胆子大,假使悟了就不敢翻了。因此,古代有人曾经想把佛经再做翻译注释,把它写得更明显一点,碰到了南阳忠国师,国师问他,你要把佛经翻译呀?他说,是的。国师说,好!就叫一个徒弟说,你倒一碗水来,再放进七颗米,碗上再放一双筷子。国师问,你看我这是什么意思?这个人说不懂;国师说,哦!我的意思你都不懂,那你还懂佛的意思!所以,佛经不要乱翻。
  “非心之心量”,非心就是佛讲的无心,所谓明心见性的这个心,不是我们现在习惯所讲的这个心。那个真的心量不是你所能想象的,不是意识心。“我说为心量者”,那么我在表达的时候,为什么也把无心的现象说是心量呢?“谓以非心量为遣心量”,我说一个空并非是真的空,那是因为你像那猴子一样把苞谷抓得太牢了,我叫你放下就可以自由自在了,就是这个道理。这是为遣除你心量的限制,因此才讲个非心量。
  “若以非心量为是”,假如你认为空了,一切无了这才是佛法。“斯即心量”,那你早就著相了嘛!已经又抓了一个妄想了。“今谓非心量即不可思议之心量者,不碍心量故”,因此,佛说我没有办法表达,只好跟你们讲,这个道呀!是不可思议的啦!不可思议就是不去想!想也想不通的!不可以用你的思想你的方法去追求、去讨论。佛说不可思议,这句话是方法论。不可以用思想、用普通的知识去研究它。在佛经上叫遮法,就是障眼法。嘿!这一面很脏,因此摆一个不可以看的标示牌;这一面太亮了,你看了眼睛会看坏的,因此把它挡起来,这就叫不可思议。一般我们看佛学常把不可思议误以为是不能思议,没有告诉你不能思议哟!有真智慧就可以思议,因此叫你观心!如把不可思议解释成不能思议就错了,不可思议指的是研究的方法论,而心性的本体则是要你止观观到了极点,观法成就了以后,证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此大智慧是由思惟修来的!这点请大家了解清楚。

  第三十一章  性情烹造化
  上次讲到《楞伽经》心量与非心量的问题。佛学有一个“无量无边”的名词,无量无边是没有边际、没有度数。一般而言,物理世界形而下的任何东西都有度数、边际,唯有此心——形而上之体是没有边际、没有度量的。不过,这么一说,大家可能又只认为无量无边是指形而上的本体而言,其实当心的本体作用时,唯识学者提出了三量的说法,即现量、比量、非量。简单说来,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也有说“法界”的),就是阿赖耶识体、相、用的现量境界,亦无边际。而人类的知识,不论宗教、哲学都属于比量的范围。其实“比量”一词也是人类习惯性的认识。比量的范围是有限度、非究竟的,譬如人世间的善与恶、是与非、好与坏、美与丑、对与不对等等,都是相对性的比量。我们打坐觉得空,还是意识的比量,是有限度、非究竟的。那么超过比量范围以外的各种幻想、精神病、心理病态所呈现的境界,乃至打坐时看到光、看到神、看到鬼各种心理上的现象境界,都属于非量。这个境界更是短暂、虑幻、非究竟。
  本体、现象、作用是三量范围的分类。而普通所讲的无量无边呢?一般学佛的观念都认为悟道的“空”是无量无边,好像一般的解释都是如此。我说好像也许有些方面没有看到,如果作此解释,认为心性之体是无量无边,而心性的作用属比量、非量,是有限度的,这个观念是对佛学非常严重的错误认识。大家必须了解佛经的一个道理,成了道的诸佛菩萨,智慧功德不可思议、无量无边。相反地说,一切众生的业力也不可思议,也无量无边。以中国文化《易经》阴阳的道理来讲,当太阳出来,其光普照无边,不可思议;但当太阳下山,黑暗无所不在,也是无量无边。因此,世界上一切众生的业力所造人世间种种情形,其业力所造也是无量无边。换句话说,比量、非量的范围也是无量无边的。这一点希望大家好学深思、多研究,把佛学的道理参透!因此,一个人想学佛修持,转凡夫为圣人,到成佛的境界,要下多大的功夫才能转得了!这两个力量是同等的。
  接着本文又引用佛经最大的一部经——《华严经》。学佛的人都知道一句话:“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即言其包罗万象,思想之渊博、开阔不可想象。我也经常提醒各位注意,世界上一切宗教、哲学,大而言之,看这个人生是灰色、悲观的;看这个世界是悲惨、不好的,赶快走,到另外一外世界。另外一个世界我们没去过,不过因为我们没去过,不知道好不好,不过因为没去过,总觉得好一点吧!唯有《华严经》则不然,看这宇宙一切善、恶、美、丑等等无非是华严世界,一切都是至真、至善、至美。所以“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如何转成这样一个境界,是你心量转的问题,华严就是这个道理。

  黑暗在光明的口袋里
  如《华严经》云:“菩萨住是不思议即非心量,于中思议不可尽,即是心量,以二相即夺故,思与非思俱寂灭。”
  这一段叫我们先认识自己心性体、相、用的道理而引出佛经的原文。《华严经》说,大菩萨们、有道的成就者,住在一个不可思议的境界里,这不可思议是“非心量”,不是我们心量的思想范围可以达到的。换句话说,不是比量、非量的范围所能推测那个本体的境界。
  “于中思议不可尽,即是心量”,相反地,你用意识、用思想来推测无量无边的境界、功能究竟到什么程度是不可知的、说不完的。拿宇宙数理的道理来讲,是数也数不完的。但这个数不尽的功能实际上没有离开心量的范围。换句话说,你想把心量的范围研究、计算完,是白费精神,因为知道心量的大小这个本身就是心量的作用,心量的现量起作用。等于我们自己看不见自己的鼻子有多大?眼睛是什么样子?这也跟人的学问、修养一样,人对自己的行为态度并不察觉,当自己瞪眼看人时,只看到别人的讨厌,没有发现自己更讨厌。因此以心这个有量的东西求非量是做不到的,所以叫不可思议。
  “以二相即夺故”,思议与不可思议两种现象互相凌夺。到了不思议时就空了,当你空的时候本来不可思议,你真要想,是想不完的,想不完的那个空你想不出来嘛!想出来的不是空!所以当你有想时,绝对不会是空,空时绝对不会想。此二相彼此在侵夺,当光明来时没有黑暗,拿理论来讲,黑暗在光明的口袋里,看不见了;当黑暗来时没有光明,光明在黑暗的口袋中,黑暗与光明二者相互侵夺。
  “思与非思俱寂灭”可思议与不可思议观察清楚了,本来是寂灭的。寂灭的梵文是涅槃,涅槃不是死、灭,而是清净圆明、常乐我净。

  中华文化与佛法的“性情”之道
  又云:“于非心处示生于心者,人多误解,情作非情,非情作情。”
  这些古文逻辑的论辩看起来很吃力,用白话文固然无法完全表达,但比较清楚,这就得靠头脑的逻辑了。
  “于非心处示生于心者,人多误解,情作非情,非情作情。”什么叫非心?没有心。在没有明心见性以前,我的心在哪里找不出来,即使解剖心脏、头脑也找不出一个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